
供应室院感管理制度
篇一:中心供应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内丘县人民医院
中心供应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一、工作人员上岗衣帽整齐,进入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和无菌存放区要更换拖鞋,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周围环境无污染源。
二、供应室分为生活区和工作区,工作区又分为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区域间应有实际屏障,路线及人流、物流由污到洁,强制通过,不得逆行。
三、各室床面、地面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每月大扫除一次,保持各室的清洁整齐。
四、凡回收的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操作技术规范》进行清洗、消毒、灭菌。
五、供应室无菌物品运送与回收车分开,并有明显标记,用后冲洗、消毒后备用。
六、各种包布一用一洗一更换,保证无破损、无污渍。
七、无菌物品存放区地面、桌面、柜内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每日紫外线照射1小时,每季空气培养一次,记录完整。
八、无菌物品存放区工作人员严格复查灭菌效果、有效时间,证明无误方可下发。
九、灭菌器监测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
菌效果标准》执行,每日对所用灭菌锅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随时检查灭菌锅运转情况,每锅有记录,确保消毒灭菌效果。
篇二:供应室院感制度
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应建立健全岗位职责、操作规程、消毒隔离、质量管理、监测、设备管理、器械管理(包括外来医疗器械)及职业安全防护等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2、应建立质量管理追溯制度,完善质量控制过程的相关记录,保证供应的物品安全。
3、应建立与相关科室的联系制度,主动了解各科室专业特点、常见的医院感染及原因,掌握专用器械、用品的结果、材质特点和处理要点。对科室关于灭菌物品的意见有调查、有反馈,落实持续改进,并有记录。
4、工作人员必须掌握各类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及个人防护等医院个人预防和控制方面的知识。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操作规范。
5、周围环境无污染。内部布局合理,三区划分清楚,路线及人流、物流由污到洁,强制通过,不得逆行。
6、有物品回收、消毒、洗涤、敷料制作、组装、灭菌、存储、发送全过程所需要的设备和条件。
7、压力蒸汽灭菌操作程序按《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工艺监测每锅进行,化学监测每包进行,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生物监测每周进行。
8、严格区分灭菌与未灭菌物品,定点放置。对各类无菌物品应认真执行检查制度。灭菌合格物品应有明显的灭菌标志和日期,专室专柜存放,在有效期内使用。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物品,拆除外包装后,方可移入无菌物品存放间。下收下送车辆,洁污分开,每日清洗消毒分区存放。
9、包装间、无菌物品存放间安装空气消毒装置,每天对空气、物体表面等消毒2次,空气应达到Ⅱ类环境标准。
10、凡需要消毒、灭菌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先清洗再消毒灭菌。特殊感染性疾病污染的器械应先经高水平消毒后再清洗。朊毒体感染病人用后的器械按照《消毒技术规范》有关要求处置。
11、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质量,应有明确的质量管理和检测措施:
(1)日常监测在检查包装时进行,应目测和/或借助带光源放大镜检查。清洗后的器械表面及其关节、齿牙应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物质和锈斑。
(2)定期抽查每月应至少随机抽查3个~5个待灭菌包内全部物品的清洗质量,检查的内容同日常监测,并记录监测结果。
12、对购进的原材料、消毒洗涤剂、试剂、设备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等进行质量监督,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消毒供应室。对消毒剂的浓度、常水和精洗用水的质量进行检测;对自身工作环境的洁净程度和初洗、精洗、组装、灭菌等环节的工作质量有监控措施;对灭菌后成品的包装、外观及内在质量有检测措施。
信息来源:[打印][关闭]
篇三: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供应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周围环境无污染源。内部布局合理,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三区划分清楚,区域间有实际屏障;路线及人流、物流由污到洁,强制通过,不得逆行。室内保持清洁,定期开窗通风,每天2次、每次30分钟或以上,室内物表、地面每日2次清洁消毒。定期做好环境卫生清洁工作,每天小清洁2次,每周大清洁1次。
2、工作人员进入供应室应更衣换鞋,戴筒帽。进入不同区域前进行相应消毒防护措施:进入无菌间必须再次换鞋规范配戴口罩;在污染区处理污物时必须穿防水隔离衣、戴胶手套、袖套、口罩、筒帽等,必要时戴防护面罩;回收区工作人员还应加穿防水隔离衣、袖筒,橡胶手套、鞋,防护面罩等个人防护用具。每周对区域内专用工作鞋进行刷洗浸泡消毒一次。
3、有物品回收、消毒、洗涤、敷料制作、包装、灭菌、存储、发送全过程所需要的设备和条件。所有一般患者用过的器械应在使用科室先去污,再回收至供应室进行彻底清洗、消毒、灭菌;有感染症患者用后器械物品按常规程序单独收集、处理。被特殊感染病原体(如甲类传染病以及属甲级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原体、朊毒体)污染的医疗器械或物品应先消毒,再清洗。器械应加酶清洗,结构复杂的采用超声波洗涤(必要时浸泡消毒)。清洗后的器械应检查洗涤质量,使用烘干设备及时进行干燥、打包、灭菌。
4、灭菌合格物品应有明显的灭菌标志和日期,有灭菌效果的监测,在有效期内使用。无菌包外观应无破损、无污迹、无松散、不潮湿,及时存放在无菌贮存间内。包布应一用一清洗,发现破损立即更换。
5、对无菌及一次性物品等实行下收下送,下收下送车辆使用全封闭推车,洁污分开,每日清洗消毒,分区存放。
6、对一次性使用输(血)注器材进行质量监督,并拆除外包装后,放入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材存放间。
7、对消毒剂的浓度、用水的质量进行监测;对自身工作环境的洁净程度和清洗、组装、灭菌等环节有监控措施;对灭菌后的包装、外观及内在质量有检测措施。
8、按要求进行灭菌效果监测,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每包进行化学监测,每天进行b—d试验,每周进行灭菌锅生物对照试验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