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荣旗阿荣旗第一中学对全员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姜烈杰
(阿荣旗阿荣旗第一中学,内蒙古 呼伦贝尔,162772)
内容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点,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全员导师制定位于“人生成长导师”,对学生在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创造性地落实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真正体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管理理念。在机制上,导师制全员的实施实现了教书与育人并重,践行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关注个体,个性教育”的教育思想,真正体现了学校“爱满校园,爱心育人”的文化追求。
关键词:德育;全员导师制;素质教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点,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课程改革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德育工作方法的改进。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往往由于缺少沟通不被人理解,甚至于误解,而身陷困境,以至率性而为,成为“差生”或者“问题学生”。如果能多给这些所谓的“差生”和“问题学生”一些信任和理解,多一份关心和爱护,他们也会成为优等生。
人的天分资质有高下之别,人的能力有强弱之分,工夫有生熟,学问有深浅,因而决定了教育的复杂性。《礼记》上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教育的本质就应该是发扬学生的长处,补救其不足。
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2007年学校大力推行德育全员导师制,从最后一名抓起,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放弃!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德育工作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学生之间不比基础比发展,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聪明比勤奋,让更多的学生树立信心,体验成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科研联合体理事单位、中国百佳中学、全国青少年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全区普通高中管理先进校、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优质普通高中。
一、全员导师制
全员导师制是指由学生与班级任课教师,通过双向选择所结成的对子,每名教师负责几名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全程跟踪,定期谈话,了解、疏导、引导每一个学生,用爱心唤醒爱心,用智慧点燃智慧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并有意识地采取个案辅导,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导师制”在我国古代早已萌芽,最早可以上溯到先秦私学中的教学。那时,教师即“导师”,“教”与“导”,“学”与“研”融合在一起。孔子就是最典型的“导师”,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篇》)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篇》),他不但教学生以学识,还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做人,开创了我国古代重视学生与品行的优良传统。为了能有的放矢,他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孔子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有着全面、深入的了解,孔子的因材施教是现代“导师制”的萌芽。
“全员导师制”定位于“人生成长导师”,对学生在思想上引导、学习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创造性地落实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真正体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管理理念。在机制上,“导师制”的实施实现了教书与育人并重,践行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关注个体,个性教育”的教育思想,真正体现了学校“爱满校园,爱心育人”的文化追求。更为重要的是,“全员导师制”使师生共赴心灵相约的盛会。对每一位学生、老师都敞开心扉,努力培养他们成为精神丰富、智慧绽放、向乐向美的人。同时,教师们也收获着来自孩子们的爱,体验到了教师职业独有的光荣与自豪。
二、全员导师制实施过程与办法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落实学校“对民族未来负责,为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学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理念,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调动全体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成长方向的引导、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生活的关怀、对学生思想的引领作用;突出学生主人翁地位,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地学习,实现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化发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关爱文化氛围。
(二)导师制的工作原则与要求
1. 导师制要求以培养健全的人的高度看待教育、教学工作。
2. 导师既要对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作指导,又要对学生思想发展、人格的形成作指导,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相统一。
3. 导师既要对所教班级的每一个学生负责,又要对接受个别指导或分组指导的若干学生负责。
4. 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不仅指导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还要进行具体的扶持和帮助,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学习、发展的能力。
5. 热爱学生,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全面发展,扶贫帮困,充分体现爱心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三)导师的基本职责与工作内容
主要集中在思想指导、学业指导、生活辅导、心理辅导等方面。
1.思想指导
主要是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培养学生自主、自律意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2.学业指导
主要是按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机;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和特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顺利完成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并且取得相应的学分,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
3.生活辅导
主要是关心学生日常生活,帮助学生适应高中生活,明确生活目标,端正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4.心理辅导
主要是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和消除心理障碍,让他们学会自尊、自爱、自主、自信、自强。
(四)导师制操作过程
1.新生入学后确定一位导师,分班后重新确定导师,导师确定以后,必须负责该生至毕业,中途不得变更,若变更必须经过教务处和政教处批准。
2.指导对象确定以后,导师必须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特长、家庭背景等情况,在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关心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学生成才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制度,指导学生填写成长档案,记录学生成长轨迹。
4.关爱学生,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导师要有强烈的育人意识,要保持与学生的经常性接触,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生活上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5.凡是涉及学生的教育问题,班主任和导师要共同参与,共同完成,导师应与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随机交流指导情况、工作经验。
6.建立家长联络制度。定期与家长取得联系,与班主任共同家访。每月至少一次电话联络。导师与家长的联系过程中,要严守师德规范,维护教师和学校形象。
7.建立谈心辅导制度。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情况,定期与学生交流,每两周至少与结对学生谈心辅导一次,关注学生变化,对学生的过错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对学生取得的进步,提请班主任和学校进行表扬。
8.接受学生咨询,指导、帮助学生制订和实施新学期适合于自身特点、能力、素质和成长目标的学习计划,推荐或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9.建立汇报制度。每学期就指导学生的基本情况向学校交一份汇报材料,要求说明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基本问题。
10.建立个案分析制度。对特殊学生、特殊家庭进行重点分析,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的更要作为重点)。
(五)导师的评价与考核
1.评价内容及权重。
(1)成绩(60%):每次月考对进步小组的学生和导师进行奖励,学生以中考和文理科分班成绩为起点数,根据本次考试上升幅度给予奖励,即本次考试总名次与起点名次进行比较。
(2)导师所导的学生违纪情况(20%)。
(3)查看记录(20%):如谈话记录、学生成长档案填写等等。
2.期终评价考核以下几个方面:
(1)由教务处、政教处考核学生进步情况;
(2)由教务处、政教处考核导师制落实情况(相关记录);
(3)最后由领导小组进行综合评价。
3.评价的结果纳入导师的年度考核和工作业绩考核中,每学期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导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全员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分析
(一)实施全员导师制的意义
实施全员导师制三年来,通过构建全民德育平台,创造性地落实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形成了全员育人的有效机制,激发并巩固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协调发展。
实施全员导师制,使学生更加了解和信任教师,不仅从学业上获得进步,更是在人格上受到影响。学生的信赖使教师更加努力地完善自身,学生的问题,成为教师思考的课题,学生的监督促使教师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提高了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素养。
实施全员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内在的潜力,让教师在“导师”的角色中体验成功,让学生在“导师”的关爱中体验成长,真正做到“教师人人都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到关爱”。
实施全员导师制,拓宽了德育途径。更多的老师参与德育,实施个别教育,开辟了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的新德育途径,并通过导师与家长的经常联系,使得家庭教育也得到了加强,家长及时有效地对子女给予关心和帮助,进一步巩固了学校的德育效果。
(二)案例
1.案例一
王焱老师辅导的学生中有个叫李丽丽的同学,出生在乡下一个贫困的家庭,经济虽然拮据但是父母却对她十分溺爱。有段时间她忽然注重打扮起来,浓妆艳抹地来上学,上课经常走神。
王焱老师通过了解得知,丽丽交了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在谈话中,丽丽还流露出辍学打工的想法,理由是“家里交不起学费”。“当时,我都顾不上回家,一直和丽丽谈心。谈国家助学、谈她的特长优势。我特别提议:你有艺术设计的爱好和天赋,可以报考上海东华大学服装与设计专业。”王焱说,“整整一晚上的促膝谈心,终于感化了丽丽。”
后来,王焱又邀丽丽参加班级文化墙设计等活动,及时表扬她、鼓励她、引导她,使她渐渐地改变了不良习惯,变成了积极向上的阳光女孩。
2.案例二
于宏伟老师2008年6月9日,高考刚结束。他辅导的学生自发地按平时做操队形整整齐齐地站在学校大门口,其中两人手里共同举着一块大匾,上面蒙着一块红绸布。当他揭开红绸布,发现是一块雕刻着“终生为父”四个大字的匾。于宏伟老师立刻被这感人的场面感动的两眼泪花。他说:“终生为父,这是一句能够令我感动一辈子的话,让我一辈子为教育付出而无怨无悔的话!”
(三)社会影响及评价
学校全员导师制的做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08年9月20日,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国人生科学学会新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新教育发展论坛年会暨2008实力校长峰会在我校召开,与会专家和代表对全员导师制给予了高度评价;2008年12月,《内蒙古教育》对学校实施全员导师制进行了图片报道,并刊发了陈玉成校长的文章《人文与和谐,打造东方的帕夫雷什——我们的文化追求》;2009年9月15日《呼伦贝尔日报》报道了学校实施全员导师制的相关内容;2010年3月19日,《中国教育报》对学校全员导师制的做法进行了题目为《内蒙古阿荣旗阿荣旗第一中学“全员导师制”创新德育》的专题报道;2010年3月,《人民教育》杂志刊发了校长陈玉成的文章《一所边陲农村学校的文化追求》,文章中深刻论述了全员导师制的精神内涵。
如今,全员导师制已经成为学校素质教育园地中一朵灿烂的奇葩,办学的亮点,靓丽的名片。
参考文献:
[1] 张兴华.内蒙古阿荣旗阿荣旗第一中学“全员导师制”创新德育[N].中国教育报,2010年3月19日第2版.
[2] 陈玉成. 一所边陲农村学校的文化追求[J].人民教育,2010.3.
[3] 陈玉成.人文与和谐,打造东方的帕夫雷什——我们的文化追求[J].内蒙古教育,2008.12.
作者简介:
姜烈杰(1962-),男,阿荣旗阿荣旗第一中学英语高级教师; 陈玉成(1970-),男,教育学博士,阿荣旗阿荣旗第一中学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