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此之前有一位经济学家曾经说过,当今的世界经济形势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与不稳定因素,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存在着极大的贸易顺差,中国生产了大量商品销往美国,提供给自身的消费却只占很小的比例,如果美国出现了问题,美国市场对这部分商品的消费份额必然会随之减少,由此引发的混乱局面将是不言而喻的,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不能仅仅依靠美国庞大的市场需求来支撑,我们还需要有更多的火车头来拉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作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理所当然的会受到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但是对国外市场的过度依赖无疑会加重这种不利影响所带来的严峻后果 。
对此,我想我们可以采取一下几项措施来应对危机。一:扩大内需,扩展国内市场。二: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转型,为企业开僻一条长远的富有创造力的发展道路,三:提高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
在短时间内,能够扩大内需,增加消费的举措似乎是具体单一的,通过地方的发放购物券的方式曾经一度兴起过,此举在一段时间内确实掀起过一阵消费的热潮,比较典型的效果是超市因此而出现的购物热现象,这种通过自身的财政支出来直接刺激居民的消费的行为在短时间内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这并非长久之计,从长远来看,增加居民收入是一项必须考虑的内容,毫无疑问,只有居民的收入增加了,居民投入到消费中的花费才会增加,如何增加居民收入呢?一方面可以通过政支出方式直接增加工人的工资,同时也可以通过减税的方式增加企业的利润,再由企业通过增加工资的方式转移给劳动者,除此之外,提高最低工资水平这种支持价格也能起到提高工人工资的水平 。但是这些方式是否都是有效可行的呢?我们还不能妄下定论,过多的财政支出会加重的财政负担,提高最低工资水平会带来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局面,通过企业自身增加工人工资水平又是否会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呢?如果工人的劳动力水平没有提升,劳动积极性没有提高,增加工人工资水平无疑会影响到企业的效益,这样显然是不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除了居民收入水平本身之外,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悬殊也不利消费增加,根据凯恩斯的边际消费递减规律我们可以知道,当居民的收入在增加时,他们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将会把更少比例的收入用于消费,将更多的收入储蓄起来,这样看来,富人的最后一单位的收入投入到消费中的比例就必然要小于穷人最后一单位收入投入到消费中的比例。所以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就会影响整个整个社会消费支出的总量。同时,居民的收入在转化为储蓄和消费的过程中,如果储蓄的比例增加了,消费的比例就会减少,根据居民的储蓄的初衷,我们可以知道居民储蓄有以防不测的谨慎动机和为将来自己养老、子女、教育、抚养亲属的远虑动机,这势必会影响到居民消费的支出,要改变这种局面,要做的工作是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此来减少居民收入中储蓄的比例,这样消费自然会得到合理的增长。
面对大批民工失业的局面,在着力于扩大内需增加消费的同时,亦不能忽视严重的失业问题。历史上为了应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美国推行了罗斯福新政,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便是加大公共基础建设的投入,增加就业岗位,缓解社会失业压力。如今我们可以应对失业问题的办法仍有很多,可以引导返乡失业民工进行一些创业尝试,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与市场信息方面的指导,对一些有潜在有较大商机的行业进行投资,比如食品加工业,养殖业。
在欧美,市面上处处充斥着中国制造标志的廉价商品,中国商品曾以合格的质量和低廉的价格优势畅销无阻,但是当欧美经济陷入低靡时,来自这些市场的需求量的减少让中国的企业举步维坚。中国制造不能在西方市场上一直保持着一个低端低水平的形象,危机时刻,只有拥有核心技术拥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拥有持续不断的竞争力和较大的市场份额,作为第三方,为中小企业提供有效的融资途径是非常有必要的,传统的企业需要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新兴的企业需要发展自己的规模,这些都需要有资本的支持。
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远而根本的课题,要提高劳动力的素质,这不仅仅要依靠劳动者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有的引导,社会人才培养机构的教学改革。
经济危机在给我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经济转型和调整带来无限机遇,如何趋利避害,这是我们需要不断努力探寻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