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0届二轮复习:现实热点训练1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作业)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0:35:48
文档

2020届二轮复习:现实热点训练1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作业)

现实热点练训练1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1.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B.乡里组织兼有行政或宗法职能C.皇帝直接掌握乡官的任命权D.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可知,乡里组织具有行政职能;根据“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可知,乡里
推荐度:
导读现实热点练训练1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1.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B.乡里组织兼有行政或宗法职能C.皇帝直接掌握乡官的任命权D.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可知,乡里组织具有行政职能;根据“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可知,乡里
现实热点练

训练1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  )

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

B.乡里组织兼有行政或宗法职能

C.皇帝直接掌握乡官的任命权

D.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可知,乡里组织具有行政职能;根据“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可知,乡里组织有宗法职能,故答案为B项。

2.学者李里峰认为:中国党在土地改革时常成立农民协会、妇女协会、贫农团。如果原来有党支部的地方,会扩大党支部规模;如果没有党支部的地方,会慢慢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成立村政权,还会对农民进行训练,成立民兵队。这充分说明土改时中国党(  )

A.突出对地主阶级的斗争与改造

B.注重基层组织形式建构的探索

C.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注意维护地方的社会秩序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时常成立农民协会、妇女协会、贫农团”“还会对农民进行训练,成立民兵队”,没有提到对地主阶级的斗争与改造,故排除A。从材料中扩大党支部,成立村政权等信息可以得出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土地改革的内容,没有提到能调动生产积极性的信息,故排除C。材料主要是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措施,不是侧重维护社会秩序方面,D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3.1948年夏,沂蒙区发生旱灾,部分农民举行传统的祈雨仪式,并暴力殴打了前来阻止的基层干部。地方并未盲目地对群众进行惩罚,而是将理念与传统习俗结合起来,采用温和的方式处理了这一事件,并重新将生产救灾导入正常轨道。这一做法(  )

A.丰富了应对社会危机的历史经验

B.消除了理念和传统习俗的矛盾

C.保证了前线军事行动的顺利推进

D.全面纠正了基层工作中的激进倾向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1948年沂蒙区地方以温和方式顺利解决群众祈雨危机的历史事件,这一处理方法丰富了应对社会危机的历史经验,故A项正确。

4.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逐渐将同一层级的地方划分为“冲、繁、疲、难”四个等级,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派官吏。其中,“冲”指地当孔道,“繁”为政务纷纭,“疲”是赋多逋欠,“难”指民风悍、命盗案多。对此划分的合理解释是(  )

A.清代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B.清朝统治仍有贵族等级色彩

C.清朝统治具有因地制宜特点

D.以发展交通为首要任务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将同一层级的地方划分为‘冲、繁、疲、难’四个等级,并以此有针对性地选派官吏”来看,说明清朝是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即清朝统治具有因地制宜的特点,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不仅仅是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排除A项;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对地方的管理,不是发展交通,排除D项。

5.1881年11月17日,俾斯麦向帝国议会宣读了由他起草的《皇帝诏书》,开始实施他的“社会立法”计划,包括《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和《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等文件和福利待遇。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

A.统一后的德国注重推进法制建设

B.近代西方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

C.关注民生是德国对内的重心

D.实施社会立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答案 D

解析 材料“包括《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和《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等文件和福利待遇”明显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故D正确。A项不能体现题干主旨,排除。B项说法片面,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6.下表是清代乡村行政区划的五种类型简表

名称特点编组目的
反映黄册地理单位的乡、都、图地域与户口相结合征发徭役
反映鱼鳞图册地理单位的场、都、圩田土与粮户相结合征发赋役
反映粮长制的区、都、图粮户与地域相结合征发杂泛
守望相助的保与堡民户与地域相结合治安民防
春祈秋报祀社神的社等民户与祭祀相结合社会教化
据此可知,清代(  )

A.对农村的严密控制

B.农民负担沉重

C.统治具有因地制宜特点

D.迷信思想盛行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可知,清代乡村行政区划的五种类型有征发徭役、征发赋役、征发杂泛、治安民防、社会教化,可知对农村从各方面进行严密控制,故A项正确。农民负担沉重与材料无关,故B项不符合题意。因地制宜不符合材料,故C项不符合题意。迷信思想盛行说法错误,故D项不符合题意。

7.(2019·博雅闻道高三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在行政司法、经济活动、精神生活等方面,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费正清曾说:“中华帝国有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是它能用个很小的编制来统治如此众多的人口。”进而他解释:“统治的活动可以区别为两类,一类是往下只到地方县一级的正规官僚机构的活动,另一类是由各地缙绅之家进行领导和施加影响的非正规的网状系统的活动。”“地方长官是任命的该地惟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

——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材料二 在清末的地方治理中,形成了几种具有公共权力性质的组织机构,他们的首领人员是各地的士绅。如县议(事)会、参事会、城镇乡议(事)会、董事会、乡董(佐);各县的教育、警务、实业和财务等四类局、所,县、区、乡保卫团等地方保卫机构;教育、警务、自治等各种形式的区乡行政机构;各地乡村长副、正佐等村治组织;农会等社会自治团体等。曾经是以“士”为基本特征的文化权威在地方自治的制度演变之下,逐渐开启了“士绅权绅化”和“绅权化”。此时的士绅已非传统社会中的威望型人士,而是更多的依赖于占有公共组织和权力机构的权绅。他们在主持基层社会的公共事务时,已经不是源于他们曾经所具有的无形的社会声望,而是“大多已具有成文的法律依据”。

——摘编自杨东《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与参与主体的近代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基层治理相较于古代中国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分析其成因。

答案 (1)特点:地方自治色彩鲜明;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历史意义:节省了国家行政开支;有效治理了基层地方;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经济发展。

(2)不同之处:清末形成了具有近代性质的基层公共权力组织机构;基层事务处理的层次性、专业性增强;处理基层事务有了成文的法律依据。成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传入;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改革和的推动。

8.(2019·衡中同卷高三年级七调考试,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科举制度在南宋造就了一个拥有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宋代以后,在大举将地方神明纳入国家祀典的同时,也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将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张载、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迨至明朝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清朝的里甲、保甲、乡约、宗族、包税人承担了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各种社会组织分担。——据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整理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在接连不断的内乱外患的打击下,农村社会的权力组织趋向解体。进入20世纪,清王朝被迫于1905年实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1909年,清颁行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列举了乡镇“自治事务”,包括:学务、卫生、道路工事、农工商事务、善举(救贫事业、育婴等)、公共事业、筹集款项等。这既减轻了朝廷的负担,又赢得了士绅的支持。然而真正重要的国家赋税、行政、司法、警政等核心权力,仍严格把控在朝廷手中,绝对不允许乡镇自治机构插手。清朝晚期,士绅通过参与地方自治活动,涉足工商实业、新式教育以及各种文化政治事业,重新设计自我角色,谋求自己的位置。他们中间有许多人开始接受民主思想,向资产阶级阵营靠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晚期乡村治理的变化及其影响。

答案 (1)特点:士绅发挥较大作用;的权力逐步延伸到乡村;承担维护社会稳定和征发赋税的职能;通过宗族、乡约进行治理;儒家伦理不断渗入乡村治理。

(2)变化:传统乡村治理组织趋向解体;乡镇地方自治体系逐渐形成;地方自治事务进一步拓展;乡村治理法制化。(任答三点即可)

影响:促进了乡村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减轻了的负担;缓解了社会矛盾;客观上培植了民主的力量。 (任答两点即可)

文档

2020届二轮复习:现实热点训练1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作业)

现实热点练训练1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1.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B.乡里组织兼有行政或宗法职能C.皇帝直接掌握乡官的任命权D.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可知,乡里组织具有行政职能;根据“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可知,乡里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