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六下第一单元备课2014.2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0:35:12
文档

六下第一单元备课2014.2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第1周复习第一单元1.《长江之歌》2.《三亚落日》13.《烟台的海》4.《记金华的双龙洞》1习作1练习142-3周第二单元5.《卢沟桥烽火》36.《半截蜡烛》3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2习作2练习244-6周第三单元8.《三打白骨精》29.《词两首》210.《螳螂捕蝉》211.《读书要有选择》1习作3练习347-9周第四单元12.《夜晚的实验》313.《海洋——21世纪的希望》214.《学会合作》2习作4练习4410-11周第五单元15、《天游峰的扫路人》316、《最大的
推荐度:
导读周次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第1周复习第一单元1.《长江之歌》2.《三亚落日》13.《烟台的海》4.《记金华的双龙洞》1习作1练习142-3周第二单元5.《卢沟桥烽火》36.《半截蜡烛》3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2习作2练习244-6周第三单元8.《三打白骨精》29.《词两首》210.《螳螂捕蝉》211.《读书要有选择》1习作3练习347-9周第四单元12.《夜晚的实验》313.《海洋——21世纪的希望》214.《学会合作》2习作4练习4410-11周第五单元15、《天游峰的扫路人》316、《最大的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安排
第1周

复习第一单元1.《长江之歌》2.《三亚落日》

1
3.《烟台的海》4.《记金华的双龙洞》

1
习作1  练习1

4
2-3周

第二单元5.《卢沟桥烽火》

3
6.《半截蜡烛》

3
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2
习作2  练习2

4
4-6周

第三单元8.《三打白骨精》

2
9.《词两首》

2
10.《螳螂捕蝉》

2
11.《读书要有选择》

1
习作3  练习3

4
7-9周

第四单元12.《夜晚的实验》

3
13.《海洋——21世纪的希望》

2
14.《学会合作》

2
习作4  练习4

4
10-11周

第五单元15、《天游峰的扫路人》

3
16、《最大的麦穗》

2
17、《山谷中的谜底》

3
习作5  练习5

2
12-13周

第六单元18.《广玉兰》

2
19.《夹竹桃》

3
20.《古诗两首》

2
习作6  练习6

4
14-16周

第七单元21、《莫泊桑拜师》

3
22、《理想的风筝》

3
23、《孔子游春》

3
24、《明天,我们毕业》

2
习作7  练习7

2
学和做(4)

2
17-18周

期末复习分类复习,毕业考试10
 

   第  一  单元 单元分析

序号内容个  人  设  计

备课组集体讨论意见
单元

教材

分析

本单元的4篇课文围绕主题“壮丽山川”来组织。由《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四篇课文组成。本单元的“壮丽山川”与前面各册中写的蝴蝶谷、南沙群岛、庐山云雾、沙漠绿洲、高原、草原等文,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弘、景象万千的河山长卷图,长城、运河、秦兵马俑等历史文化遗产更是辉映其间。写的镜头来展开记叙,写出情趣。

注意点:《长江之歌》应注意虚实相间的特点,不宜肢解,应从不宜对诗歌进行“肢解”,而应从整体着手,让学生感受“长江精神”。

《三亚落日》充分运用朗读这种手段,引导学生再反复吟诵中不断激活学生的原有表象。

《烟台的海》读景的同时要“悟景”,悟出独特景致中的“情怀”和“精神”。

单元

目标

要求

1、学会2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体会课文语言用词的准确、生动与精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背诵相应的段落。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感受祖国山河的博大与壮美,升腾起强烈的爱国情怀。  

4、体会比喻句和拟人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会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5、体会游记的一般写法,领悟如何在游记写作过程中书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方法。 

6、(口语交际)通过搜集资料,准备导游词,当众作介绍,把家乡的名胜古迹,民风民俗等有条理、有重点地介绍给大家。

7、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形成在生活实践中积极运用语文的意识。 

增添:体会词语、句子、句群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单元

设计

意图

选编这几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分清主次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增添:拓展阅读巴金的《海上日出》等美文。

单元

目标

达成

分析

课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2

教时第一教时
时间月     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重点

难点

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

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以及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过程
活动板块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学生活动方式交流方式
常规性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自主背诵全班交流
活动一

仔细观图,了解内容。

(一)指导看第一页图,图上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这时会时想些什么?

同桌共同观图,回顾主要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1、在天文台的天文展览馆内,墙上贴着宇宙中星体的照片。2、在天文台,老师和同学参观古代的天文仪器。

3、简介:敦煌莫高窟是著名的古迹,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明回答,回答不完整教师补充。

活动二

进一步了解内容

(二)指导观察下两幅图

图上有哪些人物,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有什么意义?

1、学生自由观察插图,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思考。

2、同组相互交流,感受体会

预设:学生交流时可能只是围绕观察仔细,老师可以追问:通过仔细观察有什么收获呢?从而概括要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活动三

通过观察,指导日后行动。

(三)1、过渡:我们从小就要到学校里学习知识,长大后才能胜任祖国交给我们的工作。因此,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学生齐答:运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2、带领学生依次观察插图,弄清图中内容。

提问: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表情如何?

3、小结:这几位同学的字真棒,但这并不是轻易得来的,而是他们长久的练习换来的。只要大家坚持天天练习,相信有一天你们的字会写的更好!

4、小结:参加课本剧演出,可以锻炼自己运用语文的能力,陶冶艺术情操,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情感。

第一行两幅

控制室和播放室的几位同学是怎样工作的?

第二行左图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表情如何?

第二行右图:回答:从图中得知,演讲要注意什么?

3、第三行左右图

观察插图,回答:图上的人在干什么,黑板报出的怎样?

4、左上图观察,谈谈怎样编手抄报? 5、右下图交流:他们演的怎样?怎样才能演好课本剧?

1、教师简单介绍

2、学生讨论。

3、请一位同学作一次简短的演讲,学生评价。教师总评

4、教师补充:办黑板报要先选择好内容,确定栏目,设计图案。

三、拓展延伸、总结提升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同座交流教师总结:希望同学们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并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实践中运用语文

教学反思看图明理 说话拓展 实践积累 形成习惯

一、看图明理:让良好习惯在心中萌芽。

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二)》为例:教材中安排的一个良好学习习惯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提供的图片资料内容丰富,从师生参观天文台、天文展览馆、观摩古代碑刻到游览黄山、漓江、中山陵、敦煌莫高窟、圆明园、故宫等祖国壮美山河和名胜古迹,一一作了图片展示,学生在观察这些图片时,仿佛置身于这些地方,心情得到极大的熏陶。此时,教师开始引导学生说说图上所展示的分别是祖国的哪些名胜古迹,并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作适当介绍。接着,让学生谈谈去这些地方跟学语文有什么关系,学生自然会联想到这种方式是走出课堂,走向自然,既是丰富生活,又是开拓视野,是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学生自然会受到“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的教育。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定然会萌发长大了去祖国各地走一走、看一看的情结。

二、说话拓展:在习惯培养中强化语文能力的提高。

教材中的精美图片蕴藏着丰富的信息,教师应该充分把这一“无形”的资源活用起来。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二)》中有许多介绍祖国名胜古迹的图片,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些名胜古迹的相关历史、文化知识,并进一步介绍一下自己还知道或去过什么名胜古迹。这一过程的实施,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存储量,而且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等综合语文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三、实践积累:让习惯在训练中逐步形成。

课题1、长江之歌

教时第一教时
时间月     日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

难点

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理解诗歌语言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活动板块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学生活动方式交流方式
常规性积累古诗积累:描写长江的古诗

自由背诵全班
活动一

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了解多少呢?

《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读题

听录音,欣赏歌词。

欣赏歌曲

教师放录音,学生欣赏并说说感受。
活动二

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3、指名朗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8个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说说每段写了什么?

1、学生开火车读生字词。读错及时纠正。

2、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3、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4、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交流。

活动三

指导写字

指导写字。乳:左右基本等宽。汁、哺、挽、涤:左窄右宽。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些。

练习写字。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三、作业设计

1、看拼音写词语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3、摘抄你喜欢的诗句

练习册上选择题目,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长   江   之   歌(母亲河)

你从——

你向——

你用——

你用——

我们赞美——    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    母亲的情怀

课题1、长江之歌

教时第二教时
时间月     日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

难点

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而强烈的爱国之情,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活动板块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学生活动方式交流方式
常规性积累古诗积累自由背诵全班
活动一

检查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朗读课文

1、听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互批默写,评价读书。
活动二

深入理解“长江是无穷的源泉,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1、 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长江是无穷的源泉,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2、仔细读文,你从哪里感受到长江是无穷的源泉,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精读第一节:

1、 自由读,说说读了诗句想了解什么?

2、 交流、讨论。

精读第二节。 (1) 听录音,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 交流:

(①“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②“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一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①“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②“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精读第一节:

(1) 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资源?

(2) 交流:

(3) 默读第一小节,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 交流。

精读第二节。

(1) 听录音,思考后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3)指导朗读第2节。

(4)指导背诵第2节

活动三

有感情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4、背诵、学唱歌曲

教师总结,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拓展延伸、总结提升出示填空

1)诗的后半分完全相同,在文中起            作用。

2)这首诗出自电视纪录片《》的主题曲,作者       采用第    人称,把

作为抒情对象,赞美了长江

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     、  、  之情。

学唱歌曲

口答填空。

全班交流评价。
板书设计长江之歌

源远流长   拥抱着大地

空间上             歌颂

宏伟气势  哺育儿女的胸怀

悠远久长  苦难的过去

源远流长

源远流长

宏伟博大

多姿多彩

多姿多彩

宏伟博大

时间             表现 光辉的现实

功在千秋    灿烂的未来

赞美之情    崇敬的情感

抒 写            表达

力量无穷

气势磅礴

古老悠久

依恋之情    热爱的情感

教后反思在指导学生时,我先播放了殷秀梅演唱的《长江之歌》,让学生欣赏之余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酝酿感情,为朗读奠定基调,果然在朗读时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后,我又抓住全诗中“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个中心句,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又是具有‘母亲的情怀’呢?”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长江的源远流长,磅礴壮观,以及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无私的伟大的精神。但学生的回答很难明显区分这二者的不同,仔细想来,这首诗是将长江的“无穷的源泉”和“母亲的情怀”有机结合、相互交融来写的,没有必要将哪些句子是写“无穷的源泉”,哪些句子是写“母亲的情怀”这样截然分开来理解。只要学生能从诗句中领悟到长江具有“无穷的源泉”和“母亲的情怀”这两个特质即可。
课题2、三亚落日

教时第一教时
时间月     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初步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

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神奇。

教学过程
活动板块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学生活动方式交流方式
常规性积累古诗积累自主背诵全班交流
活动一

作业检测,导入新课

1.昨晚老师布置你们完成《补充习题》上的一篇短文,现在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1)《海上日出》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在巴金爷爷的笔下,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在作业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能把你的答案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这节课我们将随着作者来到祖国的最南端——海南岛来观赏日落,那又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

板书:三亚落日

集体交流

齐读课题。

预设:(1)作者是巴金

答案预设:这篇文章按照 日出 顺序,描写了天气晴朗、天空有云 两种情况下的日出奇观。

第三自然段作者生动地描写了日出的壮观过程,从画线句子中的“负着重荷、慢慢地、一步一步、终于”等几个词语,我们感受到了太阳跃出海面时的艰辛和努力。

活动二

走进三亚

简介:三亚,位于中国海南岛最南端,是地球上迷人的风景地带。久负盛名的阳光与大海,缤纷神秘的海底世界,雄浑的108米海上观音,清新自然的生态环境、浓郁的热带风情……一个向世界出口阳光与空气的地方,一个世界上最有希望的旅游目的地。碧海蓝天、椰风醉人;明星荟萃、佳丽如云,三亚风采曼妙。美丽三亚,浪漫天涯,永远的热带度假天堂。现在,让我们欣赏几幅三亚的风景图。

观赏(课件出示)

了解三亚。

欣赏三亚风景图。

活动三

检查预习

1.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的情况。

(1)预习作业

(2)出示词语:

赤朱丹彤   溅出  收敛  光芒 玫瑰

硕大无朋  涨溢 一盏  蘸  椰子树

摇曳   搔着   醉醺醺   软软

2.指名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句子。

3.默读课文,概括说说每一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4.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三亚落日的美景的?

交流作业完成情况。

指名读课文。

理清文章脉络。

指名说,集体订正。

指名读词语。

交流词语的意思。

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红色;彤,红色,本课指程度不同的红色。

硕大无比:硕,大;无比,没有什么可比得上。形容无比的大。      美妙绝伦:美好到了极点。

收敛:(光线等)减弱或消失。2、指名读文。

3.预设:第一段:全篇的总领,点明了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第二段:介绍了三亚洋溢着热带风情的自然风光。

第三段:着重描写了落日的光亮和颜色。

第四段:描写了落日的变化过程。

第五段:照应开头,总括这就是三亚的落日。

4.三至五自然段。

三、精读感悟

1.自由轻读,画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

2.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真有诗意”的?

3.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自由读,写出感悟。

有感情朗读第1自然段。

1、 预设:“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2.学生交流后老师总结:非常富有诗情画意,具有诗的韵味,让人产生非常美好的想象。

3.有感情朗读第1自然段。

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三亚落日

一:总领,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二:三亚的热带风情。

三:落日的光亮和颜色。

四:落日的变化过程。

五:总括这就是三亚的落日。

课题2、三亚落日

教时第二教时
时间月     日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

难点

通过品词赏句,促进学法迁移,从而逐渐感悟比喻句和拟人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并感受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活动板块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学生活动方式交流方式
常规性积累古诗积累自主背诵全班交流
活动一

复习导入

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有感情读读第一自然段
活动二

精读课文,走进三亚。

1、过渡:在三亚看落日怎样有诗意呢?三亚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2、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第二段有关语句上作记号。

3、作者是怎样写出三亚的美丽景色的?(抓住景物的特点,体会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叠词的运用)

1、精读第三段

过渡:三亚的风采神奇而又瑰丽,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夕阳滑落的景象。

2、读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

3.通读本段,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4、指导背诵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思考:三亚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2、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上作记号。

交流

1.自由读第3、4自然段,体会太阳滑落前与滑落时景色的不同。

2.交流:

3、指名读,再抄下来。

4、背诵。

1、预设:是一个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的地方。

2、交流时特别注意:

海:蓝透了

椰树:挺拔俊秀碧玉一般

海鸥:洁白

沙滩:金灿灿亮闪闪软软

3、小结:的确,三亚就像同学们描绘的那样,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是一个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的地方。你们看,那里的天和海蓝极了。(引读:……)作者抓住了海、椰树、海鸥等富有热带风情的景物来描写的

4、同学们,你们喜欢三亚的热带风光吗?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1、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

2、指导朗读。

3、投影映示交流运用修辞手法的好处。

活动三

总结课文

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包含着作者对这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

让我们再次欣赏三亚落日的神奇景观。

齐读课文。齐读课文,欣赏三亚落日的神奇景观。

三、课外延伸

布置综合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阅读补充教材上的巴金《海上日出》。

2从“光、色、日、霞”四个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查阅资料,进行课题研究。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三亚落日

品字词   像孩童                  品字词   像孩童

像红灯笼   悟情感                 悟情感   像红灯笼

品修辞   像跳水员                 品修辞   像跳水员

教后反思《三亚落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短文。作者运用活泼、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当我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就被三亚落日的“美”深深地陶醉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欣赏这样的一篇美文,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三亚落日的那份独特的如诗如画的美,是我教学的重点。首先,创设情境欣赏美。其次,品词读句体验美。最后,抓好对落日三个比喻的理解。整节课,我引导学生赏读语言文字,想象文章意境,感悟了“三亚落日” 那份诗意的美。不足的是:不少学生没能真正体悟三亚风光的美,感情朗读也不到位,我想:如果能有三亚风光的录象,效果一定更好些!

课题3、烟台的海

教时第一教时
时间月     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语言材料,初步了解烟台冬季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不畏严寒、不怕风浪的豪迈情怀。

重点

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凭借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冬季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不畏严寒、不怕风浪的豪迈情怀。

教学过程
活动板块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学生活动方式交流方式
常规性积累古诗积累自主背诵全班交流
活动一

预习导学

理清课文脉络。

1.板书课题:烟台的海

2.课前都预习了课文,能读通课文了吗?

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烟台的海?

4.课文会读了,词语肯定难不倒你们。

5.  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1.齐读课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读准下列带点字的读音

播种   种苗

读读下列两行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①凝重  轻盈  浪漫  高远

②气势汹汹  前赴后继  锲而不舍  蔚为壮观

读准下列生字词的字音

石凳  蔚为壮观  嬉笑  崇山峻岭

过滤  恬静  如痴如醉  湛蓝

理解词语的意思。

1.预设:时间顺序,按冬、春、夏、秋的顺序写的。

冬天,烟台的海的特点是凝重;春天:轻盈;夏天:浪漫;秋天:高远

2、读准多音字,理解多音字的不同意思。

3、读准词语,交流读后感受。

5.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预设:课文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独特的景观以及在大海背景下烟台人的劳动与生活。

结构:总——分——总

活动二

学习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从这段文字中读懂了什么

1.指名读,从这段文字中读懂了什么?

2. 齐读。

1. 预设:概括介绍烟台北面临海,有一份独特的海上奇观。

2.  齐读第一段。

活动三

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独特”

1、布置自读,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2、提问:从这幅画面中你读懂了什么?

3、通过朗读,你欣赏到了烟台的海冬天的风光了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海是怎样的?你又是怎样享受这冬海风光的?

4、你觉得冬天的海美吗?愿意记住它吗?先自己读读,再在小组内试背,最后有感情地背诵给大家听.

5、组织反思:总结学习方法:整体读——分层读——介绍烟台冬日的海

小组合作探究。

朗读交流。

预设:1、海浪图(突出“气势汹汹、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扑向……溅起……发出……掀到……”等词语,感受寒流袭来时,烟台海浪汹涌的壮观景象。

2、游人图。

预设:突出“纷纷顶着……观赏……不顾……站在……拍照留念”等词语,体会烟台人和外地游客不畏严寒、不怕风浪的豪迈情怀)

背诵第二自然段。

总结学习方法:整体读——分层读——介绍烟台冬日的海

三、作业设计

在北风呼啸的冬日里,朋友们,到烟台的海边来吧。在这里,你能看到          ;在这里,你能感受到      ;在这里,你更能汲取到    。

口答填空。
板书设计烟台的海

冬  凝重

独特   春  轻盈    分

夏  浪漫

秋  高远

课题3、烟台的海

教时第二教时
时间月     日

教学目标:

1、能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品读感悟到四季烟台的海不同特点的独特,以及烟台的海与人之间的关系。

2、联系全文理解“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这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后能以小导游的形式介绍某一季节的烟台的海。

重点

难点

1、抓关键词句品读的方、法欣赏烟台的海在其它季节的独特景观。

2、理解句子含义。

教学过程
活动板块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学生活动方式交流方式
常规性积累古诗积累自主背诵全班交流
活动一

复习导入

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什么?冬日的海有什么独特之处?

交流。
活动二精读课文,感受独特。1、 谁能把文中那句概括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作者是怎样具体为我们介绍烟台海的四季特点的呢?细读课文。己的话说一说——背诵。(复习)

2、用第二段的方法自学介绍春夏秋的三个自然段

3、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4、把2—5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将冬天的海放到一开始来介绍呢?

补:冬日的烟台的海有什么特点?昨天我们是用什么方法介绍的?

5、体会课后2两个“扑”字的细微差别。

1、 学生自学(读、说、背)

2 、分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3 、各小组成员分工读、说、背向全班汇报,评议结果。

4、思考:(一般的地方,冬天是萧条、冷落的,而冬天烟台的海却是一道壮丽的风景线,又显的那么凝重。(理解凝重)冬天烟台的海景象尤为独特,所以一开始就介绍它。)

第3自然段:抓住“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触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等词句,体会冬去春来,烟台的海“微波泛起”的景象。通过“脱去、驾船驶过、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词句领悟烟台人不误春时、勤劳繁忙的情景和生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第4自然段:抓住“凉爽和惬意、水平如镜、浮出、拖着、倒映、呢喃细语”等词语,感受夏日烟台的海的浪漫可爱,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第四自然段从“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体会出秋日烟台的海清新高远的格调和渔民紧张忙碌的生活。)

活动三

细读第三段理解句子。

1 齐读第6自然段。

2 联系全文,体会这是怎样的画、怎样的背景、怎样的舞台。

3 欣赏画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后总结:说是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样美丽多姿;说是广阔的背景,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说是壮丽的舞台,是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三、拓展延伸、总结提升1、烟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是那么迷人,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季节呢?你来做导游向游客作一介绍。比谁介绍得好?

2 你游览过什么地方?哪里给你的印象最深?能把那里的景色给同学们介绍吗?

自主准备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3、烟台的海

海            人

冬  凝重        不畏严寒

春  活泼        勤劳播种

夏  宁静        人海相依

秋  高远        充实忙

“画”“背景”“舞台”〈————〉“活剧”

教后反思《烟台的海》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具有两大写作特色:一是结构完整,条理分明。从总体上看,作者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先总起,继分述,再总结,显得十分紧凑,给人以完整严谨之感;从主体上看,分述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又近乎一致地采用了由景及人、人景交融的方法,艺术地反映了人与自然互为依存、密切关联的和谐关系,显得条理分明,自然有致。鉴于文章的这些特点,我在教学时,注意了品词析句、朗读感悟。教学烟台冬日的海时我主要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从作者是如何来描写的角度去品重点词,析重点句。并通过朗读来感悟冬日海的壮观。本篇文章,作者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准确地描绘出烟台的海在不同季节的不同特征。所以学生一读课文,就会被文中生动的描写所吸引接下来,学生自己在下面大声地练读和齐读。当我问他们,喜欢哪些语句时,很多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从学生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冬日烟台的海的壮美。我想,学生也一定已经感受到了。
课题4、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时第一教时
时间月     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结合图片了解“溶洞、石笋、钟乳石”名称词语,通过查词典理解“突兀森郁”,通过形体演示了解“臀部、仰卧”名称及姿势。3、理清文章条理,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

重点

难点

理清文章条理,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
教学过程
活动板块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学生活动方式交流方式
常规性积累古诗积累自主背诵集体交流
活动一

谈话导入,激情引趣

1、谈话导入:同学们见过溶洞吗?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2、过渡: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有高山,大海,平原等地面上的自然风光,而且有很多奇妙的景观存在于地下。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中的迷宫一样,为我们带来另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游览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吧。3、简介作者,推荐阅读《稻草人》。交流。观赏。结合学生回答,PPT课件出示金华双龙洞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溶洞、石钟乳、石笋”,并认读。接下来,教师引述过渡

齐读,理解“记”,揭示游记体裁。

活动二

检查预习。

1、说说通过自学了解了些什么,掌握了些什么,遇到什么困难,有哪些疑问。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出示文字投影片①,要求读准加点的生字、多音字读音。

出示文字投影片②,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汇报预习后的收获

朗读课文。

教师相机介绍溶洞方面的知识以及关于叶老的生平情况。并鼓励和肯定学习有方法、学习刻苦认真的学生。再安排一、二分钟学生同桌交流解决预习中的困难。
活动三

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上台讲讲作者的游览顺序及景点

2.请几名学生按示意图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文章分辨一下哪些是主要的内容,哪些是次要的内容。

3.训练学生用其它方法给文章概括主要内容

1. 小组学习,理清游览景点及顺序,了解内容的主次。

2、四人小组相互阅看自画的示意图,自填的顺序。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教师以导游的身份介绍,引导学生读文。:

亲爱的游客同志,大家好!欢迎光临我们浙江金华。现在我们在乘车去双龙洞的途中,先观赏一下山坡上一片明艳的景色……这欢快的小溪泉水就是从双龙洞流出来的。待会儿我们到了洞口先进外洞游览,看完外洞再乘小船穿过孔隙进内洞,即所谓的双龙洞游览……今天准能让你们一饱眼福、流连忘返……

三、课堂总结,学生自行设计课外作业。

自己设计作业。如1.画图;2.朗读并背诵喜欢的片段;3.查阅图片资料;4.抄写词语,整理预习笔记;5.学编导游解说词。

板书设计游记(所见 所闻 所感)

记金华双龙洞

游览路线    路上  →  洞口 →  外洞 →  孔隙 →  内洞 →  出洞

水   流

水流路线 (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山下)

课题4、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时第二教时
时间月     日

教学目标: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介绍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2、通过质疑促思,引导发现“泉水流经的路线”也是本文的一条线索,初步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

3、通过与前两篇写景文的粗线条比较,初步体会写景文不同的写作角度及了解游记的主要写作特点。

4、抓住语句中的关键字词,体会游记的一般写法,领悟如何在游记写作过程中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方法。

重点

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介绍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体会游记的一般写法,领悟如何在游记写作过程中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板块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学生活动方式交流方式
常规性积累古诗积累自主背诵全班交流
活动一

复习导入

听写,并对听写的词语按一定顺序进行排列,说出排序的理由

昏 暗 盘曲而上 合适 突兀 森郁 聚集

听写并排序。

按游览顺序排列

排序:盘曲而上——突兀森郁——聚集——合适——昏暗(路途见闻)(洞口看山势)(外洞较宽敞)(孔隙运输)(内洞)

活动二

品读理解,感受特点。

1、出示下列表格,供生分组选择重点内容自学及讨论交流:景点  哪几个自然段

主要特点            写得特别好的地方

(圈画重点词句)

路途

外洞

孔隙

内洞

2、集体交流讨论,训练有感情的朗读。

1.路途(2-3)

(1)特点:景色明艳,一路迎着溪流。

(2)结合文章,理解“明艳”;理解“溪流”的活泼以及作者游览时的心情。

2.外洞(4):

3.孔隙(5):

4.内洞(6-7)

3、出示课后练习3,体会“挤压”、“稍微”等词的表达效果。

学生定标定法:

1.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先自学填表后小组讨论交流。

2、读悟。有感情朗读。

学生自学时,师强调一定要朗读、默读、边读边想、边读边圈画,争取自己读懂课文。然后填表,最后再小组交流,学得快的同学可选学其中二、三个内容。

1.路途(2-3)

明艳:明亮鲜艳,“明”的是什么?“艳”指的是什么?结合理解“精神”,这里指植物长得很有活力,并不是指人的某种品质;红花绿叶相衬景色挺美。

2.外洞(4):

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宽敞,(哪些词可看出“宽敞”?能坐千两八百人的大会堂有多大?联系学校的食堂体会。

3.孔隙(5):

怎样说明“窄小”的?又是怎样说明“低矮”的?

反复朗读,结合孔隙的低矮和狭窄。

4.内洞(6-7)

结合相关句子重点体会景色的“奇异”上,可发挥学生想象,然后进行练笔,写几句介绍溶洞的导游。

活动三

小结读后感受

1.同学们读了课文,感到双龙洞景色如何?可用哪些词句来形容?

2.找出描写泉水的句子,研究泉水的流经,体会作者的构思之妙。

3.师结:双龙洞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自东晋以来就为世人所钟爱,唐宋明清几度辉煌,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苏东波、李清照等历史名人都曾有佳作,、朱德、宋庆龄、彭德怀等党的国家领导人也在此留下足迹。

交流体会。1(神奇、奇异、奇妙……)“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上小船”;若把外洞作“龙厅”,内洞便是“龙宫”。

2(从深黑的石洞流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

三、拓展延伸、课外阅读。

1、假如你有机会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的话,你会选择什么季节,并做好哪些准备?

2、请同学们课外阅读相关的书籍。

引导学生放开说,课后进行课外阅读,学会查资料。
板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    洞口 →    外洞 →    孔隙 →    内洞 →    出洞

像桥洞       宽敞          小船          黑

很宽   窄小  拉船  反衬    奇

坐船          大

感觉

教后反思《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在教学时,反复研读文本,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几处感触颇深。

一.抓主线,散而不乱

二.读读悟悟,精彩在演示中生成

三.启发想象,变“文本的空白处”为“思维的生发处”

课题习作1——童年趣事

教时
时间月     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例文,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真情,体会细节的描写。2、引导学生领会题眼,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感受童年的欢乐和情趣。要突出“趣”字。3、激发学生对家庭生活的热爱和对父母的感恩。

重点

难点

必须是有趣的事,所写的事须趣味十足。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清楚事情的经过。
教学过程
活动板块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学生活动方式交流方式
常规性积累古诗积累自主背诵
活动一

师生聊天,引出话题。

1、昨天老师从网上搜索了许多图片,想送给大家欣赏欣赏。看看你们能从这些图片中感受到什么?2、指名学生交流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交流1播放五彩缤纷的儿童生活图片,并配上歌曲《童年》

2适时引题:这些图片正是为我们展示了五彩缤纷的童年生活,你觉得自己的童年生活快乐吗?有趣吗?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说说自己经历过的最有趣的一件事。(板书:童年趣事)

活动二

品读例文,享受乐趣

这篇文章是大作家钱钟书先生的女儿在身患绝症后躺在病床上写下来的,题目是《爸爸逗我玩》。

1、学生自由朗读例文。

2、说说阅读体会。

1、学生自由朗读例文。

2、说说阅读体会。

交流角度:文章的题目给你怎样的感觉?从文中你读出了什么?你喜欢文中哪些语言?为什么?
活动三

激起回忆,交流趣事。

刚才通过图片看到了那么多趣事,现在请你们也闭上眼睛静静地回忆一下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中哪一件事非常有趣,非常有意思,你从中获得了快乐。它可以是发生在伙伴之间、和家人之间,也可以是自己一个人时做的。交流自己经历过的一件趣事,说说为什么有趣?根据学生的发言概括并板书:乐趣、傻趣、意趣、情趣……
三、 产生共鸣,勃发情趣。

四、快速习作,教师巡视。(第二节课)

1、写出趣味性的关键在于:写也做“傻事”的过程中的认真。做得越认真就会显得越有趣。请一位学生给大家讲一讲自己的童年趣事。

2、教师小结(结合学生的发言)

3、片段比较,讨论写法。

同学们的趣事还真不少!你们想知道我的童年趣事吗?上课之前我已经把它写了下来,还想请你们帮我指点一下哪一段写得好,写得更有趣?你是从哪些句子比出来的?

4、小结:是呀!我们要把事情写生动有趣,就要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动作、语言和神态进行描写。这样不但具体,还让人感觉真实。

1、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这一“傻事”该如何写出趣味的看法。

2、全体参与,说好“趣事”。把自己认为最有趣的部分具体地说给同桌听,相互指正。

个别交流,师生共评,肯定说得好的语句,用得好的词语。

让生明白除了写出事情的趣味外,还应该注意在结尾写出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或者说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感悟

出示两段话:指名交流:哪段话写得好,写得有趣?好在哪儿?(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心理活动动作语言神态)

1、教师按以往作文的惯例,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35分钟内完成习作。

2、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求。

教后反思本次习作内容不属于创新、时尚版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老掉牙的话题。学生根据已有经验马上可以判断这篇作文就要突出一个“趣”字,只要突出了“趣”字,作文就不偏题了。老师没有进行过多的辅导,孩子们就开始动笔了。看着大家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的样子,我满意极了!大约20分钟后,课堂内就有了些许的骚动,我知道有些孩子的故事已经出台了。于是,我指名一个孩子站起来读读他的文章,他的故事是他为了吃一根比他还高的糖葫芦而想尽一切办法,结果还是没吃到,还摔了一个大跟头,被伙伴们取笑的事。我一听,顿时傻眼了,这不是在胡说八道吗?世界上有那么大的糖葫芦吗?孩子们为了突出一个“趣”字,真是“煞费苦心” 啊!孩子们走进了作文的误区了,为了凸显作文的奇特,却把作文最基本的“真实”抛弃了。

课题练习1

教时第一教时
时间月     日

教学目标:

1、学习“拟人”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2、读背十二个有关“冬”的成语,积累词汇。

3、练习口语交际,学习当小导游。

重点

难点

学习“拟人”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教学过程
活动板块活动内容与呈现方式学生活动方式交流方式
常规性积累古诗积累自主背诵
活动一

学习“拟人”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1、教学第一部分。

⑴自读引语,重点引导读“小溪哗啦啦地流着”和“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往前跑”这两句。

⑵让学生比较:哪一句更生动?

⑶思考:为什么第二句更生动?

2、教学第二部分:你感受到什么?为什么会生动有趣?

3、教学第三部分:

⑴教师引导生回想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事物,把这些事物写下来。要求:写“活”,写得和我们一样富有情感。

⑵学生读自己的文字,看是否有趣。

⑶师生评议,师小结。

比较:哪一句更生动?

思考:为什么第二句更生动?

⑴学生反复、认真读三组句子。

⑵学生得出“第二句更生动”的答案。

⑶让学生写一写:读完每组第二句,你感受到什么?为什么会生动有趣?

重点引导读“小溪哗啦啦地流着”和“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往前跑”这两句。

交流读句子的感受,师生共同得出:因为把这些事物写得和我们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所以更生动、有趣。

活动二

读背十二个有关“冬”的成语,积累词汇

1、诵读词语:

读着这些词语,你脑海里浮现出怎样一副画面?这副画面中发生着什么故事?

你能用其中四、五个词语描述这个画面吗?或者简单讲讲在这里,发生着什么故事?如果你能用上所有词语更好!

1、诵读词语:⑴自由认读。⑵同座讨论词语的意思。⑶想象⑷表达

2、积累:

⑴练习背诵。

⑵集体练读、练背。

你能用其中四、五个词语描述这个画面吗?或者简单讲讲在这里,发生着什么故事?如果你能用上所有词语更好!
活动三

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1、指导:

⑴读这段话,指出出处——《烟台的海》。

⑵引导读帖。重点观察整体布局,行款的优美,每个字的间架结构。

练习描红。

师巡视、指导、小结。

活动四

口语交际

1、启发谈话:如果有客人到你的家乡参观访问,请你做个小导游,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家乡?

2、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1、思考:家乡有哪些特点?自己准备选择哪方面介绍?写好导游词有什么要求?

2、学生讨论后写出导游词。

3、分组分方面练习介绍。

4、各组推荐出“优秀小导游”上台介绍。请几个同学演游客。

教师点拨(用介绍的口吻,语言要亲切,表达要清楚)

1、学生讨论后写出导游词。

2、分组分方面练习介绍。

3、各组推荐出“优秀小导游”上台介绍。请几个同学演游客。

教学反思本课主题活动是学做“小导游”。在课堂现场模拟小导游活动中,学生都能自发的以小组为单位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认真地展示自己小队的活动成果,努力为小队争光。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人。这是一节综合能力很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不仅要与人沟通、社交、还要掌握大量的旅游资源等。从他们的展演中不难看出,他们以前的实践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在实践中体验着交流的快乐、合作的快乐,在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的活动能力。因此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文档

六下第一单元备课2014.2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第1周复习第一单元1.《长江之歌》2.《三亚落日》13.《烟台的海》4.《记金华的双龙洞》1习作1练习142-3周第二单元5.《卢沟桥烽火》36.《半截蜡烛》37.《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2习作2练习244-6周第三单元8.《三打白骨精》29.《词两首》210.《螳螂捕蝉》211.《读书要有选择》1习作3练习347-9周第四单元12.《夜晚的实验》313.《海洋——21世纪的希望》214.《学会合作》2习作4练习4410-11周第五单元15、《天游峰的扫路人》316、《最大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