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经济计量学:经济计量学是以数理经济学和数理统计学为理论基础和方基础的交叉科学。它以客观经济系统中具有随机性特征的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用数学模型方法描述具体的经济变量关系,为经济计量分析工作提供专门的指导理论和分析方法。
2、时序数据:时序数据即时间序列数据。是同一统计指标按时间顺序记录的数据列。
3、横截面数据:横截面数据是在同一时间,不同统计单位的相同统计指标组成的数据列。
4、内生变量:内生变量又叫作联合决定变量,它的值是在与模型中其它变量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确定的。更具体地说,内生变量受模型中的其它内生变量和前定变量的影响,同时又影响其它内生变量。
5、外生变量:外生变量是非随机变量,它的值是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的。
6、滞后变量:滞后变量是模型设计者还使用内生变量的前期作解释变量。
7、先决变量:前定变量包括外生变量和滞后内生变量。ββ
8、联立方程模型(经济模型):由多个方程或经济函数构成联立方程组。
9、单一方程模型:系统简单,只需一个函数式来描述其数量关系,我们就称此模型为单一方程模型。
10、随机方程:在随机方程中,被解释变量被认为是服从某种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且假设解释变量是非随机变量。(随机方程又称之为“行为方程”。)
11、非随机方程:非随机方程是根据经济学理论和、法规的规定而构造的反映某些经济变量关系的恒等式。(非随机方程在经济计量学里有时又称它们为“定义方程”、“制度方程”或“方程”。)
12、经济参数:在经济数学模型中,方程(或经济函数)中的系数都有一定的经济学意义,称之为经济参数。
13、外生参数:外生参数一般是指依据经济法规人为确定的参数,也有些外生参数是凭经验估计的。
14、内生参数:是依据样本观察值,运用统计方法估计得到的参数。
15、总体回归模型:是根据总体的全部资料建立的回归模型,又称为理论模型。
16、总变差:简称TSS。
17、随机误差项的方差非齐性(异方差):如果回归模型中的随机误差项的方差不是常数则称随机误差项的方差非齐性或为异方差。
18、样本分段比较法:样本分段比较法又称为戈德菲尔德-匡特检验。这种检验方法是首先将样本按某个解释变量的大小顺序排列,并将样本分成两段。
19、残差回归检验法:残差回归检验法是用模型普通最小二乘估计的残差或其绝对值与平均方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各种回归方程。
20、加权最小二乘法: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用1/Z 对第i个样本观测点或残差进行加权,然后再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计模型的参数,所以称为加权最小二乘法。
21、序列相关(自相关):经济变量的前期水平往往会影响其后期水平 从而造成其前后期随机误差项的序列相关,即有Cov u u =0 i=j 也称为自相关。
23、一阶差分法:所谓差分就是所考察变量的本期值与以前某期值之差。一阶分差就是变量的本期值与前一期值之差。
25、多重共线性:多重共线性是指线性回归模型中的若干解释变量或全部解释变量的样本观测值之间具有某种线性关系。
27、参数变量参数模型(参数的系统变化):是虚拟变量应用的推广,它允许回归模型的截距或斜率随样本观测值改变而系统地改变。
28、有(无)限分布滞后模型:在很多情形下,被解释变量Y 不仅受同期的解释变量X 影响,而且还明显依赖于X的滞后值X ,X 。有(无)限分布滞后模型中包括有(无)限多个参数。
29、(延期的过渡性乘数)乘数:回归系数称为短期影响乘数,它表示解释变量X变化一个单位对同期被解释变量Y产生的影响。
30、技术方程:是反映要素投入与产出之间技术关系的方程式。生产函数就是常见的技术方程。
31、结构式模型:根据经济理论建立的描述经济变量关系结构的经济计量学方程系统称为结构式模型。
32、结构参数:结构方程的系数叫结构参数。
33、简化式模型:就是把结构式模型中的内生变量表示为前定变量和随机误差项的函数的模型。简化式模型中的系数称为简化式参数。
34、识别:所谓识别,就是能否从模型的简化式参数得出结构式参数。如果能够得出,我们就说模型可识别。
35、恰好识别:所谓恰好识别,就是能够从简化式参数中获得唯一的结构式参数。
36、不可识别:就是能否从模型的简化式参数得出结构式参数。如果不能够得出,我们就说模型是不可识别。
37、过度识别:从简化式参数中获得的结构参数不止一个。
38、单方程估计法:是对联立方程模型中的方程逐个进行估计,从而获得整个联立模型的估计。
39、系统估计法:是对整个模型系统中的所有方程同时进行估计,从而能够同时决定所有结构参数的估计量。
40、边际替代率:是若减少一个单位的某一要素投入,而增加R个单位的另一要素的投入,产出才能维持不变。这说明减少1个单位的资本可用增加R个单位的劳动来代替,产出水平不变。
41、替代弹性:用工资率对利润率之比变动1%引起资本对劳动之比变动百分之几来衡量资本与劳动之间的替代弹性。
42、无形技术进步:是指生产函数在时间上的变动所反映出来的综合投入效果。无形技术进步对生产中经济增长的影响不需要增加任何投入。
43、经济理论准则:是由经济理论决定的判别标准。
44、经济计量准则:是由经济计量学理论决定的判别标准。是统计检验基础上的再检验,亦称二级检验。
45、事后预测:称样本期以外刚过去的区间为事后预测。因为事后预测接近事前预测期,若事后预测功效好,事前预测功效好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46、平稳时间序列:它的均值和方差是固定不变的,自协方差只与所考察的两期间隔长度有关,而与时间t的变化无关。
47、K阶单整:如果一个非平稳时间序列经过K次差分后为平稳时间序列,则称这个时间序列是K阶单整的,记作I(K)。
48、协整:如果同阶单整变量的线性组合是平稳时间序列,则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是协整的。
49、三大市场:要素市场、产品市场、金融市场。
50、拟合优度:指样本回归直线与样本观测值之间的拟合程度,通常用判定系数r 表示。
52、工具变量法:指以适当的前定变量作为内生解释变量的工具变量,以便减少解释变量与随机误差项的相关性,再在此基础上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构参数的方法。
53、计量经济学:是以数理经济学和数理统计学为理论基础和方基础的交叉科学。它以客观经济系统中具有随机性特征的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用数学模型方法描述具体的经济变量关系,为经济计量分析工作提供专门的指导理论和分析方法。
54、分布滞后模型:在很多情况下,被解释变量Y 不仅受同期的解释变量X 影响,而且还明显依赖于X的滞后变量值X ,X 。描述这种现象的经济计量模型就是分布滞后变量模型。
55、四大部门:部门、企业部门、家庭部门、国外部门。
56、设定误差:广义地说,设定误差是指回归方程形式的设定以及各种基本假设的设定两方面的错误;狭义地讲,设定误差仅仅是指回归方程形式设定方面的错误。
二、单选:
1、(经济计量模型的数据)分为两大类:时序数据和横截面数据。
2、如何选择估计参数的方法和改进估计参数的方法,这是(理论经济计量学的基本任务)。
3、(经济计量学的特点/任务)是用数学模型方法研究客观经济系统的数量关系既是经济计量学的任务,也是经济计量学的特点。
4、(拟合优度)是指样本回归直线与样本观测值之间的拟合程度,通常用判定系数 表示。
10、前定变量通常将外生变量和滞后变量合称为(前定变量)。
11、检验协整关系的方法是(格兰杰--恩格尔方法)。
12、3任意两个随机误差u 和u = 互不相关,也即u 和u的协方差为零:E u -E u u -E u =E u u =0
13、解释变量X是确定变量,与随机误差u 不相关。
14、对回归参数进行统计检验时,还须假定u 服从正态分布,于是,结合前两个假定,我们有u ~N 0 即u 服从均值为零,方差为 的正态分布。
三、多选:
1、经济参数有两类:(外生参数)和(内生参数)。
2、所有的评价都依据一定准则进行的,我们通常选用以下三类准则:(经济理论准则、统计理论准则、经济计量准则)。
四、简答
1、经济计量分析工作反的程序?
答:经济计量分析工作包括建立模型和应用模型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环节,可分为以下四个工作步骤:
1、设定模型2、估计参数3、检验模型4、应用模型。
2、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二者的关联(区别)?
答:二者是有联系的,它们都是研究相关关系的方法。但二者也有区别:相关分析关心的是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但并不能给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回归分析则要通过建立回归方程来估计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3、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必须满足的5个假定?(名解)
答:1、随机误差 的均值为零,即:E =0
3、任意两个随机误差u 和u = 互不相关,也即u 和u的协方差为零:E u -E u u -E u =E u u =0
4、解释变量X是确定变量,与随机误差u 不相关。
5、对回归参数进行统计检验时,还须假定u 服从正态分布,于是,结合前两个假定,我们有u ~N 0 即u 服从均值为零,方差为 的正态分布。
4、样本回归直线的4个特点?
答: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求得的样本回归直线还有如下特点:1、样本回归直线必然通过点(X Y);2、Y 的平均值与Y 的平均值相等;3、残差e 的均值为零;4、残差e 与解释变量X 不相关。
5、最小二乘估计量的优良特性?
答:1、无偏性:即 ( )= , ( )= ;2、线性特性:即估计量 和 均为样本观测值 的线性组合;3、有效性:即 和 的方差最小。
6、判定系数r 的两个重要(性质)意义?
答:1、它是一个非负的量;2、 是在0与1之间变化的量。当r =1时,所有的观测值都落在样本回归直线上,是完全拟合;当r =0时,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没有关系。
7、判定系数与相关系数的区别与联系?
答:相关系数与判定系数在概念上仍有明显区别,前者建立在相关分析的理论基础上,研究的是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不反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后者建立在回归分析的理论基础上,研究的是一个普通变量(X)对另一个随机变量的定量解释程度。
8、方差非齐性条件下普通最小二乘估计的性质?(异方差对模型参数估计的影响?)
答:若线性回归模型中的随机误差项存在异方差性,那么将会导致:1、参数的普通最小二乘估计虽然是无偏的,但却是非有效的;2、参数估计量的方差估计量是有偏的,这将导致参数的假设检验也是非有效的。
9、DW检验的局限性(应用)?
答:1、DW检验只适用于检验一阶自回归形式的序列相关,而并不适用于检验高阶自回归形式或其它形式的序列相关;2、DW检验要求解释变量中含有滞后因变量。若解释变量中有滞后因变量,则DW检验将会失效;3、DW检验中存在不能判定的区域。倘若DW值落入不能判定区域。则可能通过增加样本容量以缩小此区域,从而达到能做出接受或拒绝假设H : =0的目的。
10、非完全多重共线性存在时间后果?
答:1、各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很难精确鉴别;2、由于存在多重共线性时,模型回归系数估计量的方 差会很大,这将使得进行显著性检验时认为回归系数的值与零无显著差异;3、模型参数的估计量对删除或增添少量的观测值以及删除一个不显著的解释变量都可能非常敏感。
11、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处理方法?
答:1、简单相关系数检测法;2、方差膨胀因子检测法;3、判定系数增量贡献法;4、矩阵条件数检测法;5、追加样本信息;6、使用非样本先验信息;7、进行变量形式的转换;8、使用有偏估计。
12、工具变量法应用于存在随机解释变量的情形?
答:若能找到一个变量,该变量与模型中的随机解释变量高度相关,但却不与随机误差项相关,那么就可用此变量和模型中的变量构造出模型相应回归系数的一个一致估计量。这个变量称为是一个工具变量,这种估计方法就称为是工具变量法。
13、设定误差的含义?
答:广义地说,设定误差是指回归方程形式的设定以及各种基本假设的设定两方面的错误;狭义地讲,设定误差仅仅是指回归方程形式设定方面的错误。
14、设定误差是指狭义的设定误差,主要有几种?
答:1、所设定的模型中遗漏了某个或某些与被解释变量有关的解释变量;2、所设定的模型中包括了若干与被解释变量无关的某个或某些解释变量;3、回归方程的模型形式设定有误。
15、模型中遗漏了有关解释变量的影响?
答:普通最小二乘估计量将都是有偏 也可以证明它们都是不一致的。
16、虚拟变量的概念和作用?
答:为把质的因素数量化,我们引用一种特殊的变量--虚拟变量。作用:主要是用来代表质的因素,但在有些情况下也可以用来代表数量因素。
17、虚拟变量模型的特性(4个重要特点)?
答:1、以“0”“1”取值虚拟变量所反映的内容可以随意设定;2、虚拟变量D=0代表的特征或状态,通常用以说明基础类型;3、模型中的系数a 是基础类型的截距项,称为公共截距系数;系数a 可称为差别截距系数与基础类型的截距系数的差异;4、如果一个回归模型有截距项,那么对于具有二种特征的质变量,我们只需引入一个虚拟变量。
18、怎样理解包含多个虚拟变量的截距变动模型?
答:如果一个质的因素仅有两种特征,只需引入一个虚拟变量。但是,许多质的因素往往有两个以上的特征;这时,按照引入虚拟变量的规则,模型中就会包含多个虚拟变量。
19、在分段线性回归模型中,虚拟变量代表的数量因素?
答:在经济关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当解释变量X的值达到某一水平X*之前,与被解释变量Y之间存在某种线性关系;当解释变量X的值达到或超过X*以后,与解释变量的关系就会发生变化。此时,如果已知X的转折点X*,我们就可以用虚拟变量来估计每一段的斜率。这就是所谓的分段线性回归。
20、怎样理解截距和斜率同时变动模型?可以假定斜率系数与截距一样也存在系统变动。
21、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分布滞后模型时遇到的困难?
答:1、有限分布滞后模型的最大滞后长度K必须预先确定;2、如果滞后期较长而样本较小时,就没有足够的自由度进行统计推断;3、时间序列资料中,大多存在序列相关问题。在分布滞后模型中,这种序列相关的问题就转化为解释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因为分布滞后模型中,解释变量正是X序列的各期滞后变量。
*22、几何分布滞后模型适用条件?
答:对于无限分布滞后模型,如果其参数值按某一固定的比率递减,我们就称其为几何分布滞后模型。
23、Koyck变换?
答:Koyck提出了两个假定:1、模型中所有参数的符号都是相同的;2、参数按几何数列衰减。
24、部分调整模型的随机误差项不存在自相关,故与Y 不相关,最小二乘估计量是一致估计量?(答=问)
25、Koyck变换模型和部分调整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量是有偏的、非一致的。(答=问)
26、如果联立方程中的某个结构式方程的统计形式不是唯一的,则这个方程不可识别。(答=问)
27、联立方程识别的阶条件?
答:如果一个方程能被识别,则这个方程不包含模型中的全部变量。换句话说,一定有若干变量是被排除在这个方程之外的。由此,我们给出识别的阶条件:如果一个方程能被识别,那么这个方程不包含的变量总数应大于或等于模型系统中方程个数减1。
28、阶条件与秩条件各自的作用?(对结构式模型识别的一般程序)
答:1、首先考察每个方程的阶条件。如果阶条件不成立,就认为所考察的方程不可识别;2、如果阶条件成立,还须考察秩条件是否成立。若秩条件不成立,方程仍不可识别;3、秩条件成立时,根据阶条件判断方程是恰好识别还是过度识别。
29、其它识别规则?
答:1、如果一个方程包含一个内生变量和模型系统中的全部前定变量,则这个方程是恰好识别的;2、如果一个方程中包含了模型系统中的全部变量(即全部内生变量和全部前定变量),则这个方程是不可识别的;3、假如第i个方程排除的变量中没有一个在第j个方程中出现(也即第j个方程也排除了相同的变量),则第i个方程是不可识别的;4、如果两个方程都包含有相同的变量,或者说两个方程的统计形式相同,则这两个方程均不可识别。
*30、间接最小二乘法,工具变量法和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各自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
答:1、先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简化式参数,再由简化式参数估计量得到结构参数的估计量是间接最小平方法。2、工具变量法是以适当的前定量作为内生解释变量的工具变量,以便减少解释变量与随机误差项的相关性,再在此基础上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构参数的方法。3、单方程估计法,它特别适合估计过度识别的结构方程。由于这种方法把估计结构参数的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并在每个阶段各用一次最小二乘法,故称为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关系:1、二阶段最小二乘法适用于估计过度识别的结构方程,但也可以用来估计恰好识别的结构方程。2、二阶段最小乘法是一种特定的工具变量法。工具变量法是以某个前定变量作为内生解释变量Y 的工具变量,而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则是用所有前定变量的线性组合Y 为内生解释变量Y 的工具变量。由于利用了模型中全部前定变量的信息,所以对于过度识别的结构方程,二阶段最小二乘法是一种更为有效的估计方法。3、与间接最小二乘法、工具变量法相同,二阶段最小二乘估计量是有偏的、一致的。
31、间接最小二乘法的假定条件?
答:A、被估计的结构方程是恰好识别的。B、每个简化方程的随机误差项都满足最小二乘法通常的假定。C、前定变量之间不存在高度多重共线性。
32、线性支出系统与扩展性支出系统的区别与联系?
答:该系统可解释为:消费者对于每种商品的支出PX 都可以分解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消费者为了维持其起码的生活在第j种商品上的最小支出,简称为基本支出P X ,第二部分为超基本支出部分(V- P X 中可用于第j种商品上的支出, 即表示这种超基本支出部分可用于第j种商品上的份额。该系统区别于线性支出系统的解释在于,虽然消费者对每种商品的支出P X 依然可分解成两部分,但第二部分解释为剩余收入部分(I- P X )中可用于第j种商品上的支出, 表示这种剩余收入可用于购买第j种商品的份额。如果 >1,则说明消费者没有储蓄或动用了储蓄。1- 可称为边际储蓄倾向。
33、投入产出生产函数的假设和特性?
答:1、生产一种产品需要两种以上投入;2、各种投入至少有一种被充分利用,实际利用的各种投入之间保持固定比例关系;3、规模报酬不变;4、替代弹性为零。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只有当它们都充分利用时才有意义。投入产出产函数的生产要素充分利用点是等产量线上的角点,在该点上,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为零。
34、回归模型引入虚拟变量的一般规则是?
答:如果一个质变量有m种特征或状态,只需引入m-1个虚拟变量。但如果回归模型不含截距项,则m种特征需要引入m个虚拟变量。
35怎样理解弹性应用的分析?
答:1、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从而销售量)增加的幅度,从而总收益会增加;2、如果某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从而销售量)增加的幅度小于价格下降的幅度,从而总收益减少;3、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规模变动容易,供给弹性就大;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规模变动困难,供给弹性就小。
36、根据建立模型目的不同对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分类?
济预测模型、结构分析模型、分析模型和专业模型。
37、根据样本数据和分析年限的不同对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分类?
答:根据样本数据和分析年限的不同,将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分为季度模型、年度模型和中长期模型。
38、根据模型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对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分类?
答:根据模型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将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分为国家模型、地区模型和国家间模型。
39、根据模型研究的社会经济系统的性质的不同对宏以经济计量模型的分类?
答:根据模型研究的社会经济系统的性质不同,将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分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模型、发展中国家模型和计划经济国家模型。
40、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模型的特点?
答:1、建模所依据的经济理论可以是各种不同流派的理论,即兼容并蓄各流派批济理论;2、全面反映西方核算体系(SNA)的主要内容。
41、发展中国家模型的特点?
答:具有五个特点:1、产出能力而不是有效需求是生产的主要;2、由于存在着投资机会和不存在有组织的资本市场,使得外国资本和直接投资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变量;3、经济起着重要作用;4、环境因素;5、对外贸易以及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合作是十分重要的。
42、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模型与发展中国家模型特点的比较?
答:1、合理划分;2、由于在发展中国家;3、在发展中国家,分配、再分配过程较之发达国家要重要得多,并且,再分配的特点明显地影响着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结构;4、统计手段落后,统计制度不健全,造成发展中国家的数据资料贫乏。
43、计划经济国家模型与发展中国家模型的特点?
答:经济改革时期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其一是导向模式的转变。其二是财政金融货币价格内容的加强。
44、国民经济的四大部门?
答:是家庭、企业、和对外经济作为四个部门也即作为四个总体来分析其活动。
45、以济运行中的三大市场?
答:要素市场、产品市场、金融市场。
46、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图?
相关系数与判定系数在概念上仍有明显区别,前者建立在相关分析的理论基础上,研究的是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不反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后者建立在回归分析的理论基础上,研究的是一个普通变量(X)对另一个随机变量的定量解释程度。
47、怎样理解模型的导向是由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决定的?
答:模型的导向是由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所决定的,不是由国家的经济水平决定的。
48、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基本结论﹖
答: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这一进论的基本结论是:1、总产量或国民收入是由总需求决定的;2、消费是收入水平的函数;3、投资是利率与 预期利润率(资本边际 效率)的函数;4、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函数。
49、模型的超样本特征?
答:我们对模型是否可以较好地达到应用目的的性质称之为“超样本特性”。
50、随机因素引起的模型误差?
答:有两类:一是随机因素所致,一类是系统因素所致。随机困素不可避免所形成的误差也比较小,对模型功效影响不大。
52、用作经济预测计量模型的性质?(合乎要求模型的四个质性?)
答:1、解释能力及理性;2、参数估计量的优良性;3、预测功效好;4、简单性。
53、对联立方程模型预测功效评价步骤?
答:首先,对组成联立方程模型的各个方程按照模型识别准则进行识别,最后进行综合性的预测误差检验。
54、协整理论的重要意义?
答:1、避免伪回归;2、估计量的“超一致性”;3、区分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1)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2)误差修正模型。
55、非均衡经济计量模型的构建?
答:1、基本模型;2、方向模型;3、数量模型;4、随机模型。
56、需求函数的基本性质及函义?(特性)
答:1、非负生;2、可加性;3、零阶齐次性;4、对称性;5、单调性。
57、模型不可识别与过渡识别的原因?
答:相关系数与判定系数在概念上仍有明显区别,前者建立在相关分析的理论基础上,研究的是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不反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后者建立在回归分析的理论基础上,研究的是一个普通变量(X)对另一个随机变量的定量解释程度。
58、样本相关系数的性质?
答:前者建立在相关分析的理论基础上,研究的是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不反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59、判定余数的性质?
答:后者建立在回归分析的理论基础上,研究的是一个普通变量(X)对另一个随机变量的定量解释程度。
60、追加样本信息是解决多重共线性有效途径,为什么?
答: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实质是样本信息的不充分而导致模型参数的不能精确估计,因些追加样本信息就是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1、经济计量学
2、时序数据
3、横截面数据
4、内生变量
5、外生变量
6、滞后变量
7、前定变量
8、联立方程模型(经济模型)
9、单一方程模型
10、随机方程
11、非随机方程
12、经济参数
13、外生参数
14、内生参数
15、总体回归模型
16、总变差
17、随机误差项的方差非齐性(异方差)
18、样本分段比较法
19、残差回归检验法
20、加权最小二乘法
21、序列相关(自相关)
22、序列相关的检验--DW检验方法 DW经济量)
23、一阶差分法
24、广义差分法
25、多重共线性
26、误差变量模型
27、参数变量参数模型(参数的系统变化)
28、有(无)限分布滞后模型
29、(延期的过渡性乘数)乘数
30、技术方程
31、结构式模型
32、结构参数
33、简化式模型
34、识别
35、恰好识别
36、不可识别
37、过度识别
38、单方程估计法
39、系统估计法
40、边际替代率
41、替代弹性
42、无形技术进步
43、经济理论准则
44、经济计量准则
45、事后预测
46、平稳时间序列
47、K阶单整
48、协整
49、三大市场
50、拟合优度
51、模型的超样本特征
52、工具变量法
53、计量经济学
54、分布滞后模型
55、四大部门
56、设定误差
57、截据变动模型
四、简答
1、经济计量分析工作反的程序?
2、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二者的关联(区别)?
3、经典线性回归模型必须满足的5个假定?(名解)
4、解释变量X是确定变量,与随机误差u 不相关。
5、最小二乘估计量的优良特性?
6、判定系数r 的两个重要(性质)意义?
7、判定系数与相关系数的区别与联系?
8、方差非齐性条件下普通最小二乘估计的性质?(异方差对模型参数估计的影响?)
9、DW检验的局限性(应用)?
10、非完全多重共线性存在时间后果?
11、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处理方法?
12、工具变量法应用于存在随机解释变量的情形?
13、设定误差的含义?
14、设定误差是指狭义的设定误差,主要有几种?
15、模型中遗漏了有关解释变量的影响?
16、虚拟变量的概念和作用?
17、虚拟变量模型的特性(4个重要特点)?
18、怎样理解包含多个虚拟变量的截距变动模型?
*19、在分段线性回归模型中,虚拟变量代表的数量因素?
20、截距和斜率同时变动模型?
21、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分布滞后模型时遇到的困难?
*22、几何分布滞后模型适用条件?
23、Koyck变换?
24、部分调整模型的随机误差项不存在自相关,故与Y 不相关,最小二乘估计量是一致估计量?(答=问)
25、Koyck变换模型和部分调整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量是有偏的、非一致的。(答=问)
26、如果联立方程中的某个结构式方程的统计形式不是唯一的,则这个方程不可识别。(答=问)
27、联立方程识别的阶条件?
28、阶条件与秩条件各自的作用?(对结构式模型识别的一般程序)
29、其它识别规则?
*30、间接最小二乘法,工具变量法和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各自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
31、间接最小二乘法的假定条件?
32、线性支出系统与扩展性支出系统的区别与联系?
33、投入产出生产函数的假设和特性?
34、回归模型引入虚拟变量的一般规则是?
35怎样理解弹性应用的分析?
36、根据建立模型目的不同对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分类?
37、根据样本数据和分析年限的不同对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分类?
38、根据模型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对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分类?
39、根据模型研究的社会经济系统的性质的不同对宏以经济计量模型的分类?
40、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模型的特点?
41、发展中国家模型的特点?
42、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模型与发展中国家模型特点的比较?
42、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模型与发展中国家模型特点的比较?
43、计划经济国家模型与发展中国家模型的特点?
44、国民经济的四大部门?
45、以济运行中的三大市场?
46、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图?
47、怎样理解模型的导向是由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决定的?
48、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基本结论﹖
49、模型的超样本特征?
50、随机因素引起的模型误差?
52、用作经济预测计量模型的性质?(合乎要求模型的四个质性?)
53、对联立方程模型预测功效评价步骤?
54、协整理论的重要意义?
55、非均衡经济计量模型的构建?
56、需求函数的基本性质及函义?(特性)
57、模型不可识别与过渡识别的原因?
58、样本相关系数的性质?
59、判定余数的性质?
60、追加样本信息是解决多重共线性有效途径,为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