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级护理中专专业 1、2 班 任课教师:
| 课程 | 老年护理 | 题目 | 第六章 第一节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变化的影响因素 第六章 第二节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 学时 | 讲授 | 3 |
| 实验 | 0 | |||||
| 练习 | 0 | |||||
| 行课时间 | 第6周 星期三 第3-5节(2018 年4月11日) | 课次 | 第 12 次 | |||
| 教 材 | 《老年护理》,张小燕,王春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第3版 | |||||
| 教 具 | 多媒体、图片 | |||||
| 教 学 目 的 要 求 | 掌握: 老年人的的心理健康,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熟悉: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了解:老年人心理变化的影响因素 | |||||
| 教学重点 难点及其 解决方案 | 教学重点:老年人的的心理健康。 解决方案:通过讲授法、多媒体课件,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解决方案:通过临床案例、讲授法、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理解。 | |||||
| 参 考 资 料 | ||||||
| 实 施 情 况 小 结 | ||||||
成医一附院护士学校教案续页
| 教学过程、内容及时间分配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 旧课复习:进行家庭用药指导的内容 3分钟 新课引入:老年人心理特点 2分钟 第六章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与精神障碍的护理 第一节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25分钟 (一)感知的特点 感知是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是最简单的心理活动。 (二)记忆的特点 记忆的改变是老年人心理变化易于被发现和较敏感的指标。老年人的初级记忆较好,次级记忆较差,再认能力尚好,回忆能力较差,表现在能认出熟人但叫不出名字。 (三)思维的特点 思维是人类认识过程的最高形式,是一种最复杂的心理过程,思维的衰退一般出现较晚。老年人概念形成、逻辑推理、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均有所减退。 (四)情绪的特点 老年人的情绪因生活条件、文化素质、自我评价、社会地位变化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 (五)智力的特点 人多智力受个体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老年人应通过不断学习、训练,并利用机体的可塑性延缓智力衰退。 (六)人格的特点 人格也称个性,指个体在自然素质的基础上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在成长发展的适应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个性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老年期个体的人格总体趋于稳定。 老年人的人格适应模式分为四种类型: 1.整合良好型:是大多数老年人的类型。特点是:成熟,能正视新 | 理论讲授法 多媒体课件 |
| 教学过程、内容及时间分配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 的生活,有高度的生活满意度,有良好的认知、自我评价能力。根据个体的角色活动特点又分为三种亚型:重组型、中心型、离退型。 2.防御型:此型老年人对衰老完全否认,雄心不减当年,刻意追求目标。此型又分为两个亚型:坚持型、收缩型。 3.被动依赖型:分为两个亚型:寻求援助型、冷漠型。 4.整合不良型:此型老年人有明显的心理障碍,不善于情绪,生活满意度低,需要家庭照顾和社会组织的帮助才能生活。 二、老年人心理变化的影响因素 20分钟 (一)各种生理功能减退 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生理功能减退,导致老年人产生悲观、孤独、抑郁的不良情绪。 (二)社会角色的变化 由于老年人离退休而导致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关系的改变,使一些老年人难以适应,产生空虚感、失落感、无用感、抑郁、烦躁等心理。 (三)家庭人际关系和经济状况的改变 离退休后,家庭成为老年人的主要生活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老年人影响很大。退休后经济收入的减少,使老年人产生失落感,也常感到焦虑。 (四)丧偶 临床表明,丧偶是一个重大的精神刺激。对于老年人来说,丧偶后极度的悲哀对老身心健康可造成严重的损害。 (五)疾病 疾病会对老年人的心理状态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还有些疾病,使老年人长期卧床,以致间接产生悲观、绝望等心理状态。 (六)文华程度 由于文华程度的不同,老年人在社会、心理需求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 | 理论讲授法 多媒体课件 |
| 教学过程、内容及时间分配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 第二节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20分钟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第三节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二)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老年人智力正常主要体现在:感知觉正常,判断事物不常发生错觉;不总是需要提醒该记住的重要事情;思路清晰,回答问题时条理清楚明了;想象力丰富,不拘于现有的框框;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不断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2.情绪健康:情感反应适度,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的情绪多余消极的情绪。乐观开朗,知足常乐,随遇而安。 3.意志坚强:办事有始有终,不轻易冲动。能经受得起各种意外的精神打击,面对精神刺激或压力有较强的承受能力。 4.关系融洽:能与周围的大多数人保持人际关系和谐。能与家人保持情感上的融洽,有充分的安全感。 5.适应环境:如能以积极处事的态度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既可以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正确的认识,又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6.人格健全:个性中的能力、兴趣、需要、性格与气质等人格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7.行为正常:能坚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一切行为与多数同龄人相一致,并符合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标准,要从动态的、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切忌由于某项标准的轻微或短暂不符就断定老年人心理不健康,而带来负面影响。 | 理论讲授法 多媒体课件 |
| 教学过程、内容及时间分配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 二、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45分钟 (一)维护与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原则 1.适应原则:心理健康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一致。人与环境能否达到动态平衡,不仅依靠个体对环境的被动顺应、妥协,更主要的是个体能积极、主动、能动地适应并改造环境。 2.整体原则:个人是一个身心统一的整体,身心相互影响。 3.系统原则:人是一个开放系统,受到所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要维护人的心理健康,需关注家庭、群体、社区、社会对机体的影响。 4.发展原则: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应充分考虑到人的心理状况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时期、不同身体状况和不同环境中的可变性和可塑性。 (二)维护与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措施 1.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生、老、病、死”。 (1)树立正确的衰老观:如在思想上有所准备,承认现实并能够正确对待衰老,泰然处之,就会产生一种青春活力,促进健康。 (2)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只要老年人能够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保持乐观、通达,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积极进行身心保健,是完全可以延年益寿的。 (3)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只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克服对死亡的恐惧,才能以无畏的勇气面对将来生命的终结,也才能更加珍惜生命,使生活更有意义和乐趣,提高生存质量。 2.帮助老年人树立“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观念。 (1)教育老年人正确看待离退休问题,树立“老有所为”的观念为避免退休后心里失去平衡,在离退休前就要做好心理准备。老年人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继续发挥余热,实现“老有所为”的理想。 (2)教育老年人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实现“老有所乐”:人的情 | 理论讲授法 多媒体课件 |
| 教学过程、内容及时间分配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 绪波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老年人应保持乐观的情绪,保持好奇心,与时俱进,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3.指导老年人“老有所学”:组织老年人上各种老年大学,指导老年人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和兴趣学习和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学习老年常见疾病的防治知识,了解老化带来的生理及心理变化及适应方法,从而做到自我保健。 4.指导老年人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5分钟 | 理论讲授法 多媒体课件 |
| 教学过程、内容及时间分配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
| 第一章绪论 | ||
(保留至课终以便小结时用) | (保留至一个大问题讲完后擦掉) | 机动与图表 (讲完即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