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单选题。
1.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反映了商代
A.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B. 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C. 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
D. 开始确立“家天下”制度
2.下图西周的诸侯国中,姬姓贵族封国是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②
3.《诗经·大雅·板》中有“大邦维屏,大宗维翰”的表述。学者刘宗绪将“大邦维屏”解释为:把经由 而建立的大国尊为周王室的屏障。根据刘宗绪的解释,其中空格处为
A. 宗法制
B. 礼乐制度
C. 分封制
D. 世袭制
4.阅读“西周宗法钊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下图).图中的空白方框中应该填写
A. 天子
B. 诸侯
C. 士
D. 卿大夫
5.下列机构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是
①秦朝的道
②汉代的州
③宋朝的枢密院
④元代的宣政院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6.某学者指出,秦代的郡县制构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他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秦代( )
A. 疆域规模的扩大 B. 地方长官的选拔方式
C. 三公九卿各司其职 D. 皇权的至高无上
7.秦朝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对周边地区实施政治控制,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范围,而且推动了
A.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B. 朝贡体系的形成
C. 地方行政三级管理局面的形成
D. 郡国并行局面的形成
8.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分工的原则,使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其中履行监察职责的是
A. 丞相
B. 太尉
C. 御史大夫
D. 刺史
9.“财政事务由三司掌管,这是的一个部门……。另外一个的实权部门是枢密院,其地位与中书省相当。”(摘自《哈佛中国史》)材料介绍的制度所在的朝代是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10.下图所示为元代政区。对图中标有“★”号的地区实施直接管理的机构是
A. 中书省
B. 腹里
C. 宣政院
D. 三司
11. 《元史》述:“也先不花,蒙古族人。至元二十三年担任云南行省平章,大德二年(1298年)首次迁任湖广行省平章,八年迁河南行省平章,九年进拜湖广行省左丞相。”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B. 行官都由蒙古族人担任
C. 行官全权负责地方军政事务
D. 元朝通过省官互迁加强集权
12.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经传承与创新,如“汉承秦制”、“元承宋制”。其中,“元承宋制”在机构的表现为
A. 中书省与行省制
B. 中书省与枢密院
C. 枢密院与宣政院
D. 中书门下与宣政院
13.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集权的是
A.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B.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C.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D.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14.明初废丞相后,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政务繁忙。因此明成祖设立
A. “中外朝”制
B. 内阁制度
C. 军机处
D. 密折制
15.雍正时期重臣张廷玉拟定了军机处的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这反映了
A. 军机大臣具有参与重要事务的职权
B 清开始有章可循地处理行政事务
C. 皇帝只处理军机处上达的紧急奏折
D. 内阁被军机处取代不再处理任何政务
16.鸦片战争后,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下列内容属于《南京条约》的是
A. 开放天津
B. 开设工厂
C. 协定关税
D. 公使驻京
17.晚清某在奏折中论及一场战争时指出,“往岁英法犯阕,不过赔千余万两,添设通商口岸二三处而已,未闻割地以求成也,今倭一海岛小国,以中国之全力受困东隅,国将何以为国?”这场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没有直接从山海关向北平发动进攻,而是选择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开始攻打北平。这可能与下列哪一条约的签订有着一定的关系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辛丑条约》
D. 《二十一条》
19.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材料中涉及的是
A. 领事裁判权
B. 传教士传教权
C. 片面最惠国待遇
D. 居住及租地权
20.帝国主义这时并不支持康、梁这些知识分子,而是支持旧势力,这时候的旧势力也已变得对帝国主义很顺从了。这一局面最早出现于
A. 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 中日甲午战争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21.“兵勇约四五万人,割让后半数奉命撤营内渡,官吏亦纷纷离去,兵力士气大受影响……复以仓促成军,单位又杂,唐景崧乏统驭之才及决心。”据此可知,反割台斗争失利的原因有
①民众抗日决心不足
②缺乏朝廷支持援助
⑧地方领导不力
④临时拼凑而成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2.清甲午战败后割及澎湖列岛给日本,15年5月日军在北部登陆。军民反应包括
①发布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拱手而让台”
②爱国志士邱逢甲、徐骧组成义军
③刘永福领导黑旗军誓师抗日
④在大甲溪地痛击日军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3.孙中山说:“我国民要脱满洲束缚,要将满洲所有压制人民之手段、不平之政治、暴虐残忍之刑罚、勒派加抽之苛捐与及满洲所纵容之虎狼官吏,一切扫除。”他意在
A. 建立中国同盟会
B.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C.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 改善工农生活
24.“事不孤起,必有其邻”。武昌之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911年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而。这些省区包括
①浙江
②湖北
③直隶
④江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5.读下图。以下对1911年11月全国形势图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形势发展迅速、影响广泛
B. 清统治呈现土崩瓦解之势
C. 力量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
D. 预示着中国即将取得胜利
26.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收回被列强侵占的主权,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其中,将汉口、九江英租界收回是在( )
A. 国民大期间 B. 土地时期 C. 抗日战争期间 D. 战争期间
27.1919年10月,李大钊撰文指出:“五四运动系排斥‘大亚细亚主义’,即排斥侵略主义,非有深仇于日本人也。斯世有以强权压迫公理者,无论是日本人非日本人,吾人均应排斥之!故鄙意以为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实人类运动之一部分也。”该文旨在
A. 宣传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意义
B. 揭示五四运动具有某种普遍性的意义
C. 说明五四运动是国际无产阶级运动
D. 强调五四运动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特点
28.1927年,天津《大公报》的一篇社论中写道:“党军去秋突出武汉,今春进陷苏浙,世人惊为意外,渐认为南北势力将有不可测之变化。”这说明
A. 北洋军阀的统治被推翻
B. 国民运动开始兴起
C. 北伐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D. 国共合作取得巨大成功
29.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材料中“中国化命运”指的是
A. 国共合作
B. 秋收
C.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D.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30.1937年8月始,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下达保卫山西北部要地的命令,沿长城一线部署了国共双方的兵力进行抵抗;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第五师团辎重,消灭日军1000余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担任前敌总指挥组织忻口防御战。这说明
A. 国共合作的全民族抗战正式开始
B.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互相配合
C. 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
D. 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战主力
31.“……一旦强虏寇边疆,慷慨悲歌上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这首流行于20世纪前期的著名军歌描述的是
A. 工农红军
B. 东北抗日联军
C. 八路军
D. 新四军
32.某次会议决定,“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是在使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①这次会议是洛川会议
②决定的核心思想是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③该决定指导了整个中国抗日战场
④该会议召开时所在地在延安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3. 20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在陕西拜祭黄帝陵,党的祭文是:“维某年四月五日,苏维埃、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恭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束帛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之陵。”该文中的“某年”可能是
A. 二十年 B. 二十四年
C. 二十六年 D. 二十九年
34.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现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面能佐证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①在南京江面签订了《南京条约》
②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
③中华定都南京,成立南京临时
④人民占领南京国民“总统府”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35.甲午战后“公车上书”痛陈利害,力主变法的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五四运动时期疾呼“外争国权,内惩”的既有学生、市民又有工人阶级;而至抗战时期,全民抗战的理念深入人心。这种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
A. 无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壮大
B. 民族觉醒与国家认同不断深入
C. 精英教育与文化普及同步发展
D. 民众理念与官方思想渐趋一致
二、材料阅读
36.
材料一 作为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五四运动也时常被作为群众运动的范例,最终走向化,成为中国过程中的惯常形式,以及最重要的遗产之一。“五四”运动之后,学生运动在较长时期内都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政治参与和社会动员的重要形式。
——刘一皋《“五四”运动中的学生群体行为分析》
材料二 一二九运动中“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正是根据“八一宣言”的精神提出的。学生在经过示威和罢课之后,也认识到:“单纯的学生运动是不会有前途的,必须把这一影响扩张到大众间去。中华民族运动绝不能以学生做主干,必须以工农大众为主体才能发挥伟大的力量。”
——欧阳军喜《一二九运动再研究:一种思想史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一二九运动发生的背景,说明学生如何“把这一影响扩张到大众间去”。
答案:ACCBB BACCA DBCBA CCCCD DDBBD DBDCA CDCDB
36.(1)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使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途径,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社会广泛流传。成为中国过程中的惯常形式和最重要的遗产之一,使学生运动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2)背景: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华北事变后中日上升为主要矛盾;提出“八一宣言”。平津学生响应中国党的号召,南下深人工厂、农村和进行抗日宣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