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犯罪社会学复习大纲第一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0:36:03
文档

犯罪社会学复习大纲第一版

犯罪社会学复习大纲(第一版)第一章刑事心理学概论第一节刑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作用和任务一、刑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刑事心理学是研究犯罪人(个体与团伙)与其实施犯罪行为有关的心理情况及其规律和预防、惩治犯罪的心理对策的学科。(一)关于“犯罪”概念的使用“犯罪”不是心理学概念,而是刑法学概念。根据刑法学理论,符合法律条文规定的构成要件的违法性行为就是犯罪。刑事心理学在使用“犯罪”这个概念时强调它的社会危害性这一特征,而刑法学则强调它的应受惩罚性特征。(二)关于“犯罪人”与“罪犯”概念的异同刑事心理学所
推荐度:
导读犯罪社会学复习大纲(第一版)第一章刑事心理学概论第一节刑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作用和任务一、刑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刑事心理学是研究犯罪人(个体与团伙)与其实施犯罪行为有关的心理情况及其规律和预防、惩治犯罪的心理对策的学科。(一)关于“犯罪”概念的使用“犯罪”不是心理学概念,而是刑法学概念。根据刑法学理论,符合法律条文规定的构成要件的违法性行为就是犯罪。刑事心理学在使用“犯罪”这个概念时强调它的社会危害性这一特征,而刑法学则强调它的应受惩罚性特征。(二)关于“犯罪人”与“罪犯”概念的异同刑事心理学所
犯罪社会学复习大纲(第一版)

第一章刑事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刑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作用和任务

一、刑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刑事心理学是研究犯罪人(个体与团伙)与其实施犯罪行为有关的心理情况及其规律和预防、惩治犯罪的心理对策的学科。

(一)关于“犯罪”概念的使用

“犯罪”不是心理学概念,而是刑法学概念。根据刑法学理论,符合法律条文规定的构成要件的违法性行为就是犯罪。刑事心理学在使用“犯罪”这个概念时强调它的社会危害性这一特征,而刑法学则强调它的应受惩罚性特征。

(二)关于“犯罪人”与“罪犯”概念的异同

刑事心理学所说的犯罪人指的是实施了危害社会、为刑法所规定应受惩罚行为的人,不管他这一行为是否已经暴露,是否已受到刑法的相应制裁,包括从宽处理者、漏网者、未被发现者。

罪犯一般是刑法学上的概念,罪犯必须经过司法程序,为法庭所裁定。

二、刑事心理学的作用和任务

(一)刑事心理学的作用

1、为采取预防犯罪的措施提供心理学依据

2、为制定刑事案件的侦查、预审和审判的策略提供心理学依据

3、为教育、挽救和改造犯罪人提供心理学依据

4、为刑事、刑法的制定提供心理学依据

(二)刑事心理学的任务

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应用心理学原理,研究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原因,为预防犯罪、揭露和惩治犯罪以及改造罪犯提供心理学依据,为维护社会治安、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服务。

第二节刑事心理学的学科地位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刑事心理学

第三节刑事心理学的历史

一、刑事心理学在西方的发展概况

早期的认识和学说

1、欲望说(德谟克利特、柏拉图):犯罪是由于贪得无厌,是由无休止的、不能节制的欲望所引起的。

2、体征说(苏格拉底、波尔达《骨相学新说》、卡尔):认为身体外形与是否犯罪有关

3、快乐说(霍布士、边沁、贝卡利亚):人之所以选择某项活动是为了避免痛苦、追求快乐,犯罪亦是如此

4、精神变态说(孟德斯鸠、卜悦卡特):犯罪是由于人的精神有重大质变,精神上有先天的异常状态。

(一)刑事心理学的产生

1872年,德国精神病学家埃宾出版了《犯罪心理学纲要》,成为刑事心理学产生的标志,称其为刑事心理学始祖。

18年格罗斯《犯罪心理学》

1909年希利:第一个少年心理变态研究所,采取心理测量表和个案研究的方法。标志走向科学化。1917年出版《心理冲突和行为不端》

(二)发展及趋势

20世纪30年代,成为犯罪学体系三大支柱(犯罪心理学、犯罪社会学、犯罪生物学)

研究方向:

1、探讨犯罪心理的生理机制

2、探讨犯罪心理的社会环境制约机制

(1)社会化障碍论。(2)不同机会论。(3)对抗论。(4)次(亚)文化论

3、探讨犯罪心理的疏导机制

第四节刑事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与研究方法

二、刑事心理学研究的方基础

(一)决定论

(二)反映论:人的心理、意识乃是人脑对外部世界的能动反映。

(三)系统论

三、刑事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对研究方法的一般要求

1、科学性、真实性和客观性

2、针对性和典型性

3、系统性、层次性与互补性

4、可重复性

(二)几种研究方法

1、按研究对象的数目,可分为个案研究和系统研究

2、按研究的目的,可分为现状研究、比较研究和相关研究

3、按工作方法可分为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活动产品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和逻辑分析法。(数量分析统计)

第二章犯罪心理概述

第一节犯罪心理的概念

一、人的心理、意识和个性

(一)心理: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反映,即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意识:意识是以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为基础的一个有系统的整体。它是一个人的心理经验的总和。

(三)个性: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过程在个体身上相对稳定的表现)

人的个性结构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的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等)两个方面。

二、犯罪心理的概念

犯罪心理是指足以支配一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犯罪心理相对于犯罪行为而言,它是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和支配力量,而犯罪行为则是犯罪心理的外部表现。

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联系:

1、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发生的,没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行为。

2、要剖析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罪行为。

3、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由犯罪心理状况而定。

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关系的错综复杂:

1、一致性:有什么样的犯罪心理,就会发生什么样的犯罪行为

2、非一致性:具体表现为:犯罪动机与犯罪结果不一致(误杀)

                      本无犯罪动机,受胁迫作用

犯罪心理犯罪行为
内隐性外显性
相对性依存性
形成在先发生在后
三:犯罪心理结构

(一)概念:所谓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的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结构:是指事物各种要素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是系统内各要素的组织形式和秩序。

犯罪心理结构与个性心理结构的关系:

1、个性倾向性构成犯罪心理的动力机构

2、个性心理特征构成犯罪心理的特征结构

3、自我意识及其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构成犯罪心理的调节结构

犯罪心理结构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1、结构稳定性程度影响犯罪行为的发生

2、结构组合状况决定犯罪行为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

第二节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内在的心理缺陷和外在的环境诱因)

一、内在因素

(一)生理因素

1、年龄因素:犯罪高发年龄大致处于13岁至20余岁青少年时期。

生理上:发育迅速,处于成熟期,内分泌最多,激素多,富有冲动性,故较易犯罪。

心理上:不成熟,判断是非能力弱,处处理紧急复杂事务能力差;生活不定,幻想                           

        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机会和可能性多,心理落差大,故易犯罪。

个性方面:情绪起伏大,外向攻击性冲动多,猎奇探究心理强。

2、性别因素:男性犯罪从总体上要多于女性,男性比女性更易形成犯罪心理。

(1)攻击性方面,男性比女性强。雄性激素大量分泌;经常遇到来自社会的不利因素,应对挫折能力差

(2)支配性方面,男性比女性强

(3)自信心方面,男性比女性高

(4)活动性方面,男性比女性高

(5)同情心方面:女性比男性高

3、神经类型因素(巴普洛夫)

活泼型、安静型(盗窃犯)、兴奋性(暴力犯罪)和抑制型

4、异常的生物学因素

(二)心理因素

1、个性倾向性因素

2、性格结构因素

3、个性异常

(三)行为因素

1、参与不良行为:1)不良行为对行为人的诱惑作用2)不良行为使行为人产生认同心理

2、不良行为习惯(书上的强化和惩罚)

3、社会学习

(1)模仿(2)暗示(3)观察学习(4)直接经验学习

二、外在因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

1、大社会环境因素

(1)政治环境因素

(2)经济环境因素

1、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弊端使某些社会成员实际生活水平下降,是一些人产生了通过非正当途径获取不义之财的心理

2、经济发展带来的差距日益加大,一些社会成员的相对剥夺感日益严重,追求金钱的浮躁心态促使产生犯罪心理

解决方法:

1、缩小差距,可学习那些能够均的高福利国家

2、提高社会成员容忍差距的能力

美国能容忍差距的原因

1、美国人认为美国给个人提供机会,而非现成的果实,这是“美国精神”的核心  愚民

2、能够参加“游戏规则”的制定

3、美国富人在规则中获胜,自然获得社会尊重,而他们也将一些财富回报社会

(3)社会文化和社会风气因素

次道德:违法者在实施不当行为过程中,尽量给社会和他人减少损失的“行为准则”

(4)刑罚效应因素。及时与准确

2、小社会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因素。泛爱家庭0r溺爱家庭

          教育思想错误;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残缺,缺少温暖

(2)学校环境因素:1、制度设计上的偏向2、教师爱心不足3、教师缺少使学生快乐、使学生改正错误、缺点的手段和方法。

(3)工作环境因素

(4)居住环境因素

(5)人际交往因素

(6)职业因素

(二)自然环境因素

1、地域因素

2、季节只有同人们的习惯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对犯罪心理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3、时间因素

4、自然灾害因素

(三)情境因素

1、侵害对象

选择作案对象:一是被害人对其有相当大的诱惑力,犯罪人可从中获得较大利益(物质的和精神的;生理的和心理的)

   二是被害人的抵御侵害、自我防卫的能力相对薄弱,犯罪易于实施和得逞

2、现场其他人

3、现场条件和气氛

4、机遇

第三节犯罪心理形成的相关理论

一、生物学理论

(一)颅相学和骨相学 意大利龙勃罗梭《犯罪人论》、美国胡腾《犯罪与人类》

(二)体格类型论 德国克瑞奇米尔、美国李德、谢尔顿

(三)血型说 日本铃木芳

(四)染色体说

(五)内分泌说

(六)脑电波说

二、社会学理论

(一)文化冲突论 赛林

(二)亚文化群论 斯雷塞和科恩

(三)不同联系论 萨瑟兰

(四)模仿论 塔尔德

(五)条件反射论 艾森克

(六)社会学习论 班杜拉

(七)标签论 埃里克森、罗森哈姆、贝克尔   施瓦兹和斯克尼克

三、心理学理论

(一)挫折—攻击理论  莱德和米勒

挫折:遇到障碍,不能够客服,由此产生的焦虑不安的情感

主要内容

(1)、有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挫折比由情境因素所造成的挫折更激发攻击力

(2)、当事人认为是无故的受挫比当事人认为是合情理的受挫更激发攻击力

(3)、期望值越高,挫折感越强,则攻击力也越强。

(4)、如果挫折的强度是一定的,那么,对攻击活动所预期的受惩罚越重,就越难以产生该活动。

(5)、受挫时,如果情境中有暴力暗示,则表现出的攻击力就会越强。

(6)、如果能以合理方式疏导发泄,则攻击力就会减弱。

意义:

(1)、有利于分析一些犯罪行为

(2)、有利于做好预防犯罪工作

      A尽可能减少挫折的发生,社会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公平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培养每个社会成员正确对待人生目标,有合理期望值

B培养容忍力

C培养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正确思路

(二)精神分析理论  佛洛依德

人的心理有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体系构成。

本我是指生而具有的欲望、冲动、本能、内驱力等,是最原始的心理活动。

自我是指因接触,感受客观外界而产生的经验。

超我代表社会道德标准、压制本能活动、监督自我,起着良心的作用。

人格发展理论:

出生后到1岁左右:口唇期

8个月到三四岁:肛门期

三四岁到六七岁:生殖器期

7岁到12岁:潜伏期

青春期后:两性期

新发展:

1、荣格的外倾性和内倾型理论

2、阿德勒的自卑感理论

3、希利和布朗纳的情绪障碍理论

(三)精神病态说

1、病态人格说 

2、低能说  美国戈达德

第三章犯罪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

第一节 犯罪动机的形成和转化

一、需要和动机概述

(一)需要概述

1、概念:需要使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是人的生理平衡要求和社会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即不足之感和求足之感。

2、特征:无限性、相关性、重复性、竞争性

3、需要结构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需要有好坏之分?

需要无所谓好坏,需要是欲望,是类似于本能的东西,而人的欲望和本能无所谓好坏,从人的需要层次类型来看,需要也无所谓好坏。

通常所谓的不良需要其实是一种不良动机,对金钱和尊严的追求作为人的需要也无所谓好坏,当人想到要采取某种手段追求时才会有好坏之分,这时已经发展到动机了,因此,说人有不良需要的说法是错误的。

(二)动机概述

1、概念:动机是引起个体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个人需要的满足)的内在驱动力,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引起和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以满足一定需要的愿望或意念)

2、分类

(1)、按所联系的需要,分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2)、按内外激发因素,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3)、按在动机体系中的地位,分为主导动机和非主导动机

       3、动机斗争

          个体心理内部若同时具有不可兼得的动机时,就会产生动机斗争(心理冲突)。换言之,所谓的动机斗争(心理冲突)即个体心理内部存在彼此对立、不能同时得到满足的欲求和动机时的心理状态。

          类型:

          (1)、接近-接近型 双趋冲突 (2)、回避-回避型 双避冲突 (3、)接近-回避型 趋避冲突

       动机与需要:

           人的动机是由需要所激发的。需要驱使个体趋向某个目标。

          区别:从本源角度看,需要是(匮乏)状态,动机是(驱力)倾向;从结构角度看,动机带有明确的指向性,有具体的目标,并同满足需要的行为手段相联系。

       同一动机可以产生不同行为,同一行为也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

二、犯罪动机概述

(一)犯罪动机的概念

犯罪动机是推动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

(二)犯罪动机的特征

1、具有危害社会或危害他人的违法目的

2、与满足需要的非法手段相联系

3、容易变化,不稳定

4、有时并未被意识

5、与犯罪目的的区别P48

(三)犯罪动机的类别

1、利欲型犯罪动

2、性欲性犯罪动机

3、情绪性犯罪动机

4、信仰型犯罪动机、

三、犯罪动机的形成

(一)需要不能满足(欲求不满),产生挫折感

需要的多样性,无极限性;满足的性;欲求不满的普遍性;控诉和挫折感

(二)缺乏调节能力

(三)采用的违法犯罪手段

四、犯罪动机的转化

(一)犯罪动机的恶性转化: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因遇到意外情况,产生动机斗争而形成新的犯罪动机,从而导致更为严重的犯罪行为。

取决因素:

1、犯罪被发现,对犯罪人的第二生命构成致命威胁。

2、犯罪现场的客观条件集犯罪人的主观能力。

(二)犯罪动机的良性转化: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动机过程中,因遇到意外情况,产生动机斗争而导致犯罪动机消失和犯罪行为的终止。

制约因素:

1、由客观因素引起的良性转化

2、由主观因素引起的良性转化

第二节 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

(一)犯罪行为发生的一般过程

行为的发生,一般要经历需要—动机—行为这样一个过程。

1、需要的分化

2、方向的选择  动机形成,行为未必发生

(二)犯罪行为发生的规律

华生的刺激反应公式(S—R)

托尔曼提出中介变量O  S—O—R

犯罪实施成功,对犯罪人来说是一种奖励,一种强化,有助于其继续实施犯罪行为,行为的发生会对犯罪心理产生反作用。

强化:给一个想要的刺激(正);撤掉一个不想要的刺激(负)

外部刺激与情景:

1、适宜犯罪的条件

2、萌发犯罪意向的情境与气氛

3、欲求指向对象的诱引

4、着手犯罪的机遇

犯罪人与犯罪行为情境互动:

1、犯罪人主动寻找或制造犯罪行为情境,一旦找到或造成,便发生犯罪行为

2、犯罪人等待犯罪机遇出现,一有机遇,便发生犯罪行为。内向型

3、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出现新的情境,并作用于犯罪人的犯罪心理结构,从而导致新的犯罪行为

(三)犯罪行为发生中的动机斗争

二、犯罪行为的发生模式

(一)渐变模式

1、原发性渐变模式  2、继发性渐变模式

(二)突变模式

1、由人际交往引发的突变模式(口角、财产纠纷)

2、由回避危险的突变模式(防卫、避险过当、不履行职务)

3、有特定气氛的突变模式(足球流氓、街头暴力)

(三)机遇性模式

1、机会型模式

2、境遇型模式:刺激型、胁迫型、从众型

(四)无意识模式

1、由定势引起的无意识模式

2、由习惯引起的无意识模式

3、由次要犯罪动机引起的无意识模式

4、由冲动引起的无意识模式

5、由变态心理引起的无意识模式

三、犯罪行为发生对犯罪心理的强化作用

(一)恶性发展的特征

1、犯罪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2、某些欲望更为强烈

3、作案经验更加丰富

4、犯罪活动向多方面发展

5、心理增强

6、形成顽固的犯罪定型

(二)恶性发展深度理论

(三)恶性发展的阶段

1、定型化阶段

2、个性化阶段

3、职业化阶段

第三节 犯罪人在不同阶段中的心理状态

一、犯罪前的心理状态

(一)动机斗争:这里的斗争主要解决如何在通过犯罪获取物质和精神利益的同时避免外在的法律惩罚。

(二)自我辩解:解决犯罪诱惑与良心折磨之间的矛盾冲突。(避免内在惩罚)

1、针对犯罪行为本身进行自我辩解。

否认、比拟、纹饰、补偿、投射

2、针对被害人进行自我辩解。

目的:通过自我辩解,时期内心得到安宁,便于肆无忌惮的实施犯罪。

二、犯罪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1、兴奋 2、紧张(前途不确定性) 3、恐惧 4、愤怒 5、怨恨 6、得意 7、沉静

三、犯罪后的心理状态(未被拘捕的心理状态)

1、满足 2、麻木 3、惊恐 4、心虚 5、试探 6、罪责感

第四章犯罪人的一般个性特征

第一节犯罪人的个性倾向性

一、个性倾向性概述:是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个性倾向性由较低层次的需要、动机、兴趣和较高层级的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多种心理成分(因素)所组成。他不仅决定着个体对客观世界中各种活动对象的选择及其态度体系,而且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对个体活动起着定向作用。

(一)需要、兴趣和动机

(二)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二、犯罪人的个性倾向性

(一)强烈的需要

1、强烈的物质、金钱占有欲和挥霍享受欲

2、畸变的性心理冲动

3、强烈的自尊心理需要

4、强烈的权威欲、支配欲、领袖欲

(二)犯罪动机

(三)不良兴趣

1、与低层次需要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兴趣十分强烈,热衷于吃喝玩乐,偏于感官刺激的兴趣,缺少高尚的兴趣;富于直接兴趣(直接满足低层次的生活兴趣),很少有间接兴趣(对于事物外来结果的兴趣)

2、追求新奇和富于刺激性生活的兴趣,往往用这种兴趣去填补精神空虚,因而有时产生恶作剧念头与游戏型犯罪动机。

3、兴趣的理智水平底。而且具有不稳定的特征。

(四)意识

1、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意识)

2、腐朽没落的道德观(意识)

3、无主义的法律观(意识)

第二节犯罪人的气质和性格特征

一、犯罪人的气质特征

(一)气质概述

1、概念: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这些心理特点以同样方式表现在各种各样活动中的心理活动的动力上,而且不以活动的内容、目的和动机为转移。

2、类型:

多血质

粘液质

胆汁质

抑郁质

       3、气质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类型
强型不平衡多血质
平衡灵活性高粘液质
灵活性低胆汁质
弱型抑郁质
       4、气质类型与心理特征

感受性耐受性敏捷性可塑性兴奋性倾向性
多血质+++++
胆汁质+++++
粘液质+
抑郁质+
(二)犯罪人的气质特征

相对来说,有胆汁质气质类型的人犯罪较多,这是因为他们的大脑神经细胞兴奋性强而耐力差,兴奋后难以抑制,不易控制自己的行为,往往因为一时冲动而不计后果,实施犯罪行为。

二、犯罪人的性格特征

(一)性格概述

1、概念: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2、性格的结构

(1)对现实的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表现在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表现在对劳动、工作、学习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表现在对自己方面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情绪特征:又称性情,一个人经常表现的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就是他的性格情绪特征。

(3)性格的意志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3、性格的类型

(1)机能类型说

(2)—顺从说

(3)文化—社会类型说

(4)向性说

(5)特质分析说

4、性格和气质的关系

1、气质能够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

2、气质本身在性格影响下可以被改造

5、性格的鉴定

(1)交谈法

(2)行为观察法

(3)综合研究法

(4)测验法

(二)犯罪人的性格特征

1、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

(1)对社会、集体、他人,犯罪人认为世人皆自私,人与人的关系不过是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以极其阴暗的敌视心理看待周围环境,缺乏应有的责任感、义务感和同情心,甚至还会产生一种报复社会的潜意识。

(2)对工作、生活和学习,犯罪人往往好逸恶劳,穷奢极欲,缺乏正当的兴趣和能力,缺乏对客观现实的分析思考与对新事物的探索精神,没有远大理想,精神世界极度贫乏、空虚。

(3)对自己,犯罪人则总是体现出自我显示、以自我中心以及对自己不负责任等特性。

2、性格的情绪特征

(1)情绪的非社会性和不完全社会性,缺乏共鸣和感情移入能力;

(2)情绪的冲动性和爆发性;

(3)情绪的不稳定性和易变性

(4)情绪的消极和累积性

3、性格的意志特征

    (1)意志品质的薄弱性

    (2)犯罪意志的顽固性

4、性格的理智特征

   偏激、相对剥夺感强

本章作用:

1、教育每个社会成员及珍惜尊重别人,也珍惜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前途和生命。

2、培养每个社会成员在情绪体验上有共鸣和感情移入的能力

3、培养每个社会成员抵御诱惑的心态和能力

4、教育每个社会成员正确分析现实,理智对待现实

第五章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第一节 不同犯罪动机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一、物欲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一)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行为特点:

(1)抢劫手段多种多样

(2)损害事主,残忍不堪

(3)精心选择抢劫目标

2、心理特征

(1)认识方面,的亡命徒似的野蛮英雄关,崇尚暴力和金钱

(2)性格方面。兴奋型、外倾性的特征十分明显

(3)动机方面。大多数出于财物动机

(二)盗窃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1、行为特点:

(1)作案方式的变化性

(2)作案手段的技术性

(3)作案行为的流窜性

2、心理特征

(1)认识方面,突出表现为追求丑陋、腐朽的生活方式,具有强烈的利己主义观念和拜金欲。

(2)动机方面。主要是财物动机

(3)能力方面,具备适应作案的某种能力和技术

(4)习惯方面,许多盗窃犯究其经历,往往自小就有不良习惯

(三)诈骗犯的心理特征

1、诈骗犯的行为特点

(1)伪装、虚构。诈骗的主要方式

(2)矫揉造作。有着过分渲染、不着边际、不合常理的特点。

(3)行为痕迹明显

(4)流窜作案

2、心理特征

(1)认识方面,认为自己手法高明,智力超人,很难识破,自我估价过高

(2)情绪、意志和习惯方面。没有强烈的情绪表现,一直努力也不明显。意志活动主要表现为克服行骗时自身伪装的缺陷。

(3)个性和能力方面。外部印象活泼、热情、灵活。个性反映出冒险的特征。表现在:善于交际;善于利用人们的心理;善于伪装和应变。

二、情绪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行为人犯罪时都会有情绪,但不一定都是情绪型犯罪)

(一)情绪型犯罪的行为特点

      分类:激情犯罪和非激情犯罪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和相当短暂的情绪体验。

      所谓激情犯罪是指人在激情状态下爆发的犯罪。

      所谓非激情犯罪是指消极的情绪、情感积累到一定强度而引发的犯罪。

      特点:

1、突发性  2、残忍性  3、疯狂性

人的情绪状态一般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心境:持久的、微弱的、弥散的心理状态

激情:强烈的、短暂的、爆发的心理状态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二)心理特征

1、攻击性强

2、心胸狭窄

3、情绪冲动

4、意志薄弱

5、事后后悔

第二节 不同犯罪方式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一、智能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二)行为特点

1、行为主体的年轻化

2、行为的隐蔽性

3、行为的连续性

4、手段的技能性

5、行为后果的严重性

(四)心理特征

1、动机多样化,且动机冲突不明显

2、智力水平高,但思维偏执

3、法律意识薄弱,缺乏罪责感

4、情绪复杂,缺乏道德感,情绪冷静,又据高激惹性

5、意志的两极性(对物质利益;对技术难题)

6、性格内向孤僻

二、暴力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二)行为特点

1、主体多为青少年,文化素质低

2、残忍性和疯狂性

3、偶发性和连续性

4、团伙性

5、游戏性

(三)心理特征

1、思维方式简单,认知水平低下

2、道德观、价值观扭曲

3、情绪反应消极,情感水平低下

4、意志控制力差

5、性格缺陷比较突出

第三节不同年龄、性别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一、青少年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3-25岁)

(一)青少年犯罪的行为特点

1、感染性

2、情景性

3、戏谑性

4、冲动性

5、反复性

(二)心理特征

1、认知方面的特征

(1)意识倾向

(2)腐朽没落的人生观

(3)错误、颠倒的道德观念

(4)有缺陷的法制观念

(5)认知结构特征P110

辩护特点:

第一、 否认责任

第二、 否认危害

第三、否认有被害人

第四、指责司法人员

第五、道德责任感转向

          (6)、智力

       2、情绪、情感方面的特征

         (1)缺少社会性情感

         (2)情绪体验低俗、庸俗

         (3)不良倾向的消极情感、情绪

         (4)自尊与自卑并存

         (5)情感突发性

       3、意志和动机方面的特征

          (1)犯罪动机的产生以为外界诱因所引起

          (2)犯罪动机易变化,不稳定

          (3)犯罪动机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情绪型

          (4)犯罪动机的未被意识特征比较明显

二、老年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一)行为特点

     1、非暴力性

     2、智能性、隐蔽性、间接性

(二)心理特征

     1、心理衰退症状严重

     2、无后顾之忧的铤而走险心理

     3、过期作废的捞取心理

三、女性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多见杀婴、遗弃)

1、法制观念淡薄

2、道德准则低下

3、个性偏颇,适应社会能力差

4、虚荣心、嫉妒心强

第四节 不同犯罪经历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一、初犯的心理特征

1、矛盾心理

2、恐惧心理

3、侥幸心理

4、悔恨心理

5、自暴自弃心理

6、强化心理(第一次犯罪成功后)

三、累犯的心理特征

特殊经验:包括犯罪经验、诉讼经验、监狱经验和重返社会经验

1、动机斗争的特殊性

2、严重的对抗心理

3、情绪和意志的消极性和破坏性

4、染有不良习惯

四、惯犯的心理特征

惯犯与累犯的区别:

1、管饭的犯罪往往局限于同一罪种,而累犯则不一定犯同种之罪

2、惯犯作案已成习惯,表现出同一手法,同一方式;而累犯则可能用多种方式

3、管饭以犯罪作为生活来源或者因生活习惯驱使而犯罪,累犯则不一定

4、惯犯已习得一定犯罪技术,甚至相当熟练;而累犯未必有犯罪技术,也不见得高明

(一)行为特点

1、犯罪计划的周密性

2、犯罪行为的坚决性

3、犯罪手法的类似性

4、犯罪行为的频发性

5、犯罪习惯的稳固性

(二)心理特征

1、犯罪动机的功能。

2、性格特征的内倾性。

五、职业犯的心理特征

表面上有正当职业,但却以犯罪为常业,并且具有高超的犯罪技巧和逃避法律追究能力的犯罪人

生涯犯罪人:以犯罪作为生活来源的途径;具有高超的实施财产犯罪的技巧;对犯罪具有亲和态度

心理特征:

1、犯罪动机产生自觉,少见犯罪动机产生冲突

2、性格具有双重性

职业犯与惯犯的异同:

同:1、以犯罪所得作为生活的主要来源 2、反复多次实施犯罪行为,犯罪行为具有连续性 3、不一定具有刑事处罚的精力 4、形成犯罪动力定型,犯罪心理结构良性转化的可能性较小

异:1、职业犯表面上都有正当职业,惯犯不一定有正当职业 2、职业犯一般都属于某一犯罪集团,而惯犯则以单独犯罪居多 3、职业犯一般都以财产犯罪为主,同时兼有其他形式的犯罪,犯罪技能多样化,而惯犯则往往只精于一种犯罪形式 4、职业犯一般心理正常,二惯犯则不一定

第四节共同犯罪心理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和形式(两人以上共同犯罪)

分类

(一)合作式共同犯罪——需要和能力的互补性,互补产生吸引

(二)团伙式共同犯罪——组织性、纪律性较差,相似产生吸引(团型)

(三)集团式共同犯罪——志向的相同性,对近期那的追求,崇尚帮派文化,讲义气,重规矩,严登记和暴力,具有结构型和规范性(宝塔型)

(四)聚众式共同犯罪——情绪的情景性,受暗示性强,个人缺乏判断力和无个性化(个性丧失、无责任性)

三、心理动因

(一)有共同的(相似的)需要和欲望且只有通过共同犯罪才能实现—趋利

(二)因共同犯罪而带来的罪责扩散感—避害

1、犯罪人认为实施集体决议

2、共同犯罪是有组织有分工的多人协同作案,会减轻犯罪人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感。

三 共同犯罪心理的基本特征

1、共同犯罪心理的共向性和互补性

2、共同犯罪心理的坚韧性和依赖性

3、共同犯罪心理的从众性和服众性

4、共同犯罪心理的感染性和爆发性

第六章变态心理与犯罪

第一节变态心理概述

一、变态心理概念:变态心理系偏离常态的心理,是指由于大脑机能或精神活动超过正常范围,导致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得不同程度的异常。

三、界定变态心理的原则

1、看人的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是否统一

2、看人的心理活动本身是否完整和协调,人之、情感、意志活动这些心理过程在强度、内容、形式和时间方面是否保持和谐、平衡

3、看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即人格是否相对稳定,亦即人的个性特征在各种心理过程中是得到了正常的稳定的表现,还是病态的偏离和波动。

第二节变态人格与犯罪

变态人格的特征:

1、缺乏良心或良心不足

2、情感不成熟—自我中心

3、无生活计划和长远打算

4、缺乏爱和忠于爱的能力

犯罪特征:

1、犯罪动机比较模糊

2、犯罪目的不明确

3、犯罪后果损人不利己

4、犯罪时缺乏自我保护性,犯罪手段不甚隐蔽,作案手段原始、简单

5、多次作案,虽经惩罚也难以改变,往往是一犯再犯

6、一般是单独作案

第三节精神病与犯罪

一、概念:精神病就是人的大脑机能活动发生紊乱,导致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障碍的疾病。

二、主要症状:

1、感知异常

2、思维异常

3、情感异常

三、危害社会特点:

1、危害社会行为主要为杀人,伤害,纵火等冲动性行为亦即发表一些政治言论

2、危害社会行为的动机不明或离奇不合常理,或根本讲不出任何理由和动机,多来自于幻觉或妄想

3、危害社会行为的被害人多为行为人的亲朋好友

4、危害社会行为往往极端残忍,不合惯常情理

5、危害社会行为往往在光天化日或大庭广众下进行,具有突然性、冲动性特点,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四、刑事责任

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

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

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

文档

犯罪社会学复习大纲第一版

犯罪社会学复习大纲(第一版)第一章刑事心理学概论第一节刑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作用和任务一、刑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刑事心理学是研究犯罪人(个体与团伙)与其实施犯罪行为有关的心理情况及其规律和预防、惩治犯罪的心理对策的学科。(一)关于“犯罪”概念的使用“犯罪”不是心理学概念,而是刑法学概念。根据刑法学理论,符合法律条文规定的构成要件的违法性行为就是犯罪。刑事心理学在使用“犯罪”这个概念时强调它的社会危害性这一特征,而刑法学则强调它的应受惩罚性特征。(二)关于“犯罪人”与“罪犯”概念的异同刑事心理学所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