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背景介绍
联想集团概况
背景
•主要业务为在中国生产和销售台式电脑、笔记本、手机、服务器和外设产品
•总部位于中国北京
•在惠阳、北京和上海设有PC生产基地,年产量约500万台;在厦门设有手机生产基地
•在北京、深圳和上海设有研发中心
•在中国拥有庞大的PC分销网络,包括约4,400家零售店
•员工总数:约10,000人
股票资料
•联合交易所股票代码:992
•美国存托凭证代号:LNVGY
•恒生指数、MSCI中国自由指数成分股
•总市值:202亿港元 (2004年11月)
•股权结构:联想控股有限公司 (联想母公司)持有57%,公众持有43%
财务表现
•营业额:截止2004年3月的财年达231.8亿港元(29.7亿美元);截止2004年9月的6个月达115.3亿港元(14.8亿美元)
•营业额按业务分布(2003/04财年):企业IT 51.5%,消费IT33.5%,手持设备8.8%,其他6.2%
•净利润: 截止2004年3月的财政年度达10.5亿港元 (1.353亿美元);截止2004年9月的6个月:10.2亿港元 (1.307亿美元)
市场地位
•自1997年起,连续7年为中国最大PC厂商,2004年第三季度在中国PC市场的份额高达26.8%(资料来源:IDC)
•亚太地区最大PC厂商(除日本外),占有12.6%的市场份额(资料来源:IDC)
•2004年第三季度全球第四大商用台式机厂商(资料来源:IDC)
•2004年第三季度全球第四大消费台式机销售厂商(资料来源:IDC)
•2004年第三季度全球第PC销售厂商(资料来源:IDC)
•2003年8月获《财富》杂志评选为中国百强企业第13位
•2003年, 获《亚洲货币》杂志评选为 “最佳管理公司”第四名,“最佳财务管理”第二名, “最佳公司治理” 和 “最佳投资者关系”第一名
•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与世界经济论坛的联合调查,联想品牌是中国最有价值的四大品牌之一
•联想集团累计获得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授权专利7个
大事记
•1984年:由中国科学院出资,11位研究员组成了联想母公司
•1988年:正式成立
•1990年:推出首款联想牌PC
•1994年:联想集团在联合交易所上市
•1999年:联想集团成为亚太区(除日本外) 首要PC厂商
•2003年:联想集团推出的“深腾 6800”超级计算机,在世界超级计算机排行榜中名列第14位
•2004年:联想集团将其英文名称修改为Lenovo Group Limited,并成为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
IBM个人电脑事业部概况
背景
•主要从事笔记本和台式电脑生产和销售
•总部设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罗利市
•在北卡罗来纳州罗利和日本大和设有研发中心
•约9,500名员工
财务表现
•2003财年收入为96亿美元
2004年第三季度概况
•IBM个人电脑事业世部在界各地的销量和收入均有所增长。
•IBM笔记本电脑出货量最高季度
•IBM笔记本电脑销出货量连续第二个季度创历史新高
•IBM笔记本电脑销量出货量持续8个季度增长
市场地位
根据IDC调查报告:
•商用笔记本市场:110亿美元(IBM份额:14%)
•商用台式机市场:168亿美元(IBM份额:8%)
•商用客户市场:278亿美元(IBM份额:11%)
•在中国和亚太市场商用笔记本收入第一,中国同比增长29%,亚太同比增长19%
•自2000年以来,在中国市场的商用笔记本收入持续高居首位
•中国发展最快的PC商,商用PC出货量同比增长45%
•商用PC出货量世界第三位(同比增长19%;整个行业增长16%)
•面向大企业的商用PC出货量世界第三位(同比增长20%;整个行业增长19%)
•面向中小企业的商用PC出货量世界第三位(同比增长18%;整个行业增长16%)
•1994年以来,IBM一直在中国市场上占有领先地位,年复合增长率33%
大事记
•1981:推出首款个人电脑
•1986:推出首款笔记本电脑
•1992:推出ThinkPad,ThinkPad是市场首款拥有10.4英寸彩色屏的笔记本产品
•1999:宣布退出零售业
•2000:ThinkPad笔记本电脑出货量达到1,000万台
•2001:推出市场首款拥有安全芯片的笔记本电脑,是行业首款获得可信赖运算平台联盟(一个制定数据安全标准的行业组织)认证的笔记本电脑。
•2003:ThinkPad笔记本电脑出货量达到2,000万台
•2004:PC出货量达到1亿台(包括台式机和笔记本)
二、并购动因
(一)战略选择
1997年,联想凭借推出简便易用的廉价电脑,以及竞争对手难以匹敌的分销网络,一跃成为中国PC市场的领头羊,并保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此后,联想开始提出战略转型,在手机、互连网、IT服务等多个市场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多元化扩张,但最终结果并不如意。因此联想进行了战略收缩,把重心放到了PC业务上。
考虑到企业的长期的战略发展,联想集团的国际化征程有两条道路可走:
一是在海外直接建立分支机构。优点是一开始投入成本较低,财务风险较小。但是需要面对关税及东道国的各种壁垒,而且从长期来看投入成本可能更高,而且短期内很难发展壮大。二是并购海外行业内其他企业。这样可以迅速获得部分目标市场份额,而且解决了新建分支机构所面对的营销渠道不畅、市场信息缺乏、推销经验不足等系列难题;还可避免因一段时期内生产能力的增加而导致的供需关系失衡、竞争加剧、利润降低。
基于以上原因,联想最终选择了并购方式吹响了向国际化进军的号角。
(二)并购目标的选择
联想并购IBM PC对双方来讲都具有正面的意义。联想具有大规模生产、制造管理能力,其成本控制管理也比较好,而IBM则在技术研发方面具有雄厚的实力。联想不仅能同时取得品牌、通道、销售人员、管理团队、售后服务等,而且还可以在IBM已有的运营平台上迅速实现其梦寐以求的国际化夙愿。
三、并购过程
2003年,IBM正式聘请美林证券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买家。2003年10月左右,美林将联想排到了目标收购者的第一位,开始安排双方面谈。2003年底,联想开始进行细致的尽职调查,并聘请麦肯锡为顾问,全面了解IBM的PC业务和整合的可能。2004年春节过后聘请了高盛作为财务顾问。经过13个月的谈判,双方最后在董事会结构、CEO人选、总部位置等方面达成了妥协,最终交易达成。
四、并购内容及结果分析
(一)并购内容
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正式宣布收购IBM PC事业部,收购范围为IBM全球的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的全部业务,包括研发、制造、采购和销售以及ThinkPad系列品牌。联想收购IBM PC事业部的支出总计为17.5亿美元,其中包括6.5亿美元的现金(其中5亿美元来自银团贷款,1.5亿美元为自有资金)、价值6亿美元的联想集团股票(包括以发行价每股2.675港元向其发行最多不超过821,234,569股(占比8.91%)新普通股和921,636,459股(占比10%)新无投票权优先股份),以及承担IBM个人电脑部门的5亿美元债务。联想购买的IBM全部PC业务,包括总资产15.34亿美元,其中负债5亿美元。并购以后,新联想的股东构成中,联想控股占有46.22%的股份,IBM占有18.91%的股份,公众股占有34.87%的股份。并购交易完成后,新联想的年销售额将超过12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厂商,位居戴尔和惠普之后,占有全球8.1%左右的市场份额。它的全球总部将设在美国纽约,在北京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罗利设立两个运营中心。新联想集团董事长由杨元庆担任,CEO则由原IBM高级副总裁兼IBM PC事业部总经理斯帝芬·沃德担任,COO由原IBM PC事业部业务总经理担任。
(二)综述
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从财务角度讲,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并购,联想集团仅动用1.5亿美元现金即获得控制如此大规模资产的机会,包括品牌、技术、庞大的海外销售渠道,而且每股净资产又有了大幅提升(上升率56.04%),并获得6.527亿港元负商誉权益,对原股东应该是个谨慎利好;同时,公司负债率上升,存在一定的财务压力,但10亿美元新增负债中有5亿美元为运营负债,也就是说只要企业持续运营,此项负债就可一直滚动下去,所以不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从运营角度讲,海外部分庞大的资产、机构不可预见因素太多,风险较大。
(三)并购后整合
根据双方协议,整个并购交易预计将在2005年第二季度之前完成。之后,新联想将从整合双方的物流、制造、采购业务等入手,开始进入历时3至5年的整合期。第一步,明确总部职能,对供应链进行整合,通过联合采购,重新规划两个公司原有的生产制造布局、物流、生产等环节,从而降低运营成本。第二步,在合并一年或者一年半之后开始对整个市场和销售渠道进行整合。第三步,联想利用全球整合好的品牌进入国际市场,比如联想的消费电脑,或是一些3G产品、数码等产品将借助全球平台进行销售。
(四)并购风险因素分析
对于这次收购,联想高层认为最大的风险在于运营风险,主要有三点:
一是IBM以前客户的流失;
二是IBM PC部门员工的流失;
三是企业文化的磨合。
联想的措施是:
1.在18个月内继续使用IBM原来的品牌,18个月后采用IBM和联想的双品牌,到5年后再打联想的品牌。而联想新CEO还是原来的主管,员工也没有换,对于客户来说,这些风险是可以控制的。
2.联想定下“坦诚、尊重和妥协”的原则。为了稳定队伍,联想将以国际化的心态去管理公司,IBM原有员工不会有太大的变动,对于需要的员工,联想会付出同样的工资,甚至更高。
四、联想将以“为人类、为社会作贡献”作为企业愿景
(一)整合收益及协同效应
我们认为联想并购IBM PC业务后,将会从如下几方面获得利润来源:
1.联想笔记本贴IBM商标,利润率提高,销售量增加。
2.质保费:2001年IBM在其PC产品中使用了不合格元气件,此后每年质保费支出增加1.5-2亿美元,估计2005年后2001年生产的机器已基本淘汰,或者在前几年质量问题已大部分暴露且解决了,质保问题大幅降低,而且IBM承诺支付给联想由此而产生的质保费,总额不超过1亿美元。
3.并购后规模效应带来的采购成本降低,管理费用削减。
4.据称IBM PC国内员工占40%,而且薪水为联想国内同级别员工的数倍,国内部分可以通过渠道整合、裁员、减薪降低销售成本。
5.减少代工生产企业,利用联想的低成本制造优势和高效率的供应链管理资源,赚取代工利润。
按IBM PC事业部2003/04财年亏损额计算:
2.58亿美元-质保费2亿–X–Y<0(X,Y相当于以上第1,3,4,5条等)
依此公式不难看出新联想海外部分(原IBM PC部门)在2006财年不仅能扭亏,甚至还会有部分赢利贡献。IBM个人电脑业务的毛利率高达22%,只是由于总部摊销过大,才会出现亏损,联想现在的毛利率不到15%,还有5%的净利润。对于联想来讲,最大收获是:获得笔记本先进技术、减少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得到完善的海外运营平台。
(二)前景预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预测:在未来18个月内,新联想将面临整合过程中的严峻挑战,但是在国内市场联想PC销量(主要是笔记本业务)将会有较大增长,而且利润率升高,联想品牌与IBM品牌的国内市场份额之和也会增加。但在国际市场,不明朗因素较多,未来短期内新联想(原IBMPC部分)的市场份额可能会有所下降,主要由于IBM员工的流失及工作效率的下降;消费者对IBM产品质量及品质的怀疑;竞争对手的冲击等。估计一年左右的震荡期过后,国际市场份额就会由下降走向稳定,随着各个阶段整合期的结束(如果整合按预期获得成功),国际市场的份额可能就会由稳定而逐步缓慢回升。
总体来看,如果新联想整合顺利,在度过三年左右的整合困难期后,新联想将会走向平稳发展期,此时,联想将脱胎换骨成为一个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公司。
(三)启示
该案例开创了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一条捷径,对渴望迅速做大做强的中国本土企业来说,不论其成败与否,都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秋生,王东.企业兼并与收购[M].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2]凌华薇,王以超.“联想豪赌”[J].财经,2004,(12).
[3]文达,译.新联想的最大挑战是如何管理[J].美国:商业周刊,2004,(12).
[4]新浪网,科技时代.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专题,2004.
曹志恒(20081010)
专业:08级物流工程2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