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 ol .21N o .1
(Jan .2009) 3
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GH -06166)“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系列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08-07-11
[作者简介]邢月航(1984-),女,重庆人,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学反思
3
邢月航1
,毕雪萍
2
(1.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2.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摘 要]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学反思的内容包括对教
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自身教学行为、教学反馈等方面的反思。进行反思性训练可采取听课观摩、相互交流、自觉意识、理论学习和反思日记等策略。
[关键词]教师;教学反思;专业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285(2009)01-0123-04
早在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就已在《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当把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来看待;1996年第45届国际教师大会以“加强变化世界中教师作用”为题,再次强调教师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我国在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中把教师视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专业发展已经蓬勃兴起,各国都积极采取措施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进程。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教育质量已势在必行。
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是教师群体专业化的基础和源泉。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作为一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在教育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不断学习、研究和反思中使自身得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外部因素,如教师的社会地位、学校的管理制度等;二是教师自身内部因素,如教师的自我发展需要、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等。其中教师自身内部因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只有积极地自我反思与实践,并将实践与探究融为一体,才能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促进教育教学行为和能力的实质性提高。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教学反思的涵义
“反思”来源于哲学的思维方式。黑格尔认为,反思是一种事后思维,它更倾向于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根据。马克思从社会实践的角度,认为反思思维也是社会实践的思维。这样,反思就包含了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事实上,反思一词本身就含有“反省”“内省”之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即通过对当前认识的审视、分析来洞察其本质。
一般认为,反思就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具体对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主要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这也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其主要特征有实践性、针对性、反省性、时效性和过程性。
教师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解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沟通。需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反思”与通常所说的工作之余简单的“想一下”的内省活动或者独处放松时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不是模糊的、偶尔为之的,而是需要教师认真努力进行的,需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和系统性,需要有一定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有时也需要教师之间合作进行。此外,教学反思并不单纯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二、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教师
3
21
(一)教学反思可提升教学的合理性
教学实践的经验表明,每位教师的教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总不可避免地存在与教育教学外在价值标准错位的现象。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否科学有效,既需要别人的评价,也需要不断的自我反思。教师通过反思,与教育目标进行对比,努力追求其实践的合理性,可以使教师从冲动的或例行的行为中出来,以审慎的方式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师只有将反思作为一种习惯,立足于自我以外,觉察、剖析、矫正和完善自身不合理的教学行为,使教学认识不断得到建构和提升,教学行为不断得到控制和修正,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更好、更有效率。
(二)教学反思有利于打破教学的固定思维
不少教师多年从教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思考,处理问题的模式和与之相应的经验习惯性思维或经验思维,已不知不觉地影响并支配着自己的日常教学,使其囿于习惯性教学而成为经验型教师,教学上难有创新,自身专业成长缓慢。为此,广大教师应当培植起强烈的自我反思意识,学会在实践中反思自身教学经验与习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课程实践中存在和出现的各种教育教学问题,对长期积淀的教学经验和习惯进行审视、筛选,摒弃不合时宜者,不断改进和丰富自身“经验性知识”,打破陈规,在创造性实施课程过程中得到专业成长与发展。
(三)教学反思有利于把经验升华为理论
每位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经验成为许多教师教育教学赖以实施的理论基础,但他们对这些教育教学经验蕴含了哪些原理却很少分析。反思,可以消化吸收书本中的新理念;可以凝聚产生自己的新观念;可以提炼出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师在行动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和提高,既运用专家的学术理论,又可提炼自己的朴素经验,最终形成其个人的“行动”理论。
教师的反思能力是其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也是现代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就必须提升自我反思能力。没有教师对自我专业发展过程的反思,也就难以实现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反思应成为教师的生活和存在的方式,在出现问题、反思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进而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我反思,在科学反思中实施教学,这是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反思型教师”、从“学者型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加强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学实践日趋合理,并拓展教师专业化知识的新领域。
三、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师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涉及面较多、较广的复杂性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活动在客观上与多种职责的履行和多种任务的完成紧密相关,在主观上与履行职责完成任务所依赖的自身的知识、能力、态度和具体采取的行为、策略、方式方法紧密相连。主客观两方面的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交错和影响,决定了反思具有关联性的特点。因此,可用系统论中的层次分析原理,把教师反思的内容划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一般性和相关的背景性问题层面;另一个是具体性和确切性问题层面。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将教师的反思范围和内容直接地和简化地分为教师的理念(或知识)领域和行为(或操作)领域两个方面。其中,前者侧重于理论,后者侧重于实践。这样的划分更为方便和逼真,在实际的反思训练中也更能通俗和容易地为教师加以理解和接受。有鉴于此,教学反思可分为对教学观念的反思、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和对教学反馈的反思这五方面的内容。
(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会自觉不自觉的根据自身的教学观念与理论素养实施教学。而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主体的自我实践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因此,教师应结合系统的理论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要考虑因人、因材施教,而不能因教而学;要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形成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的适切性,不断探求教学目标、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
421题,以不断改进实际教学过程,有效促进学生学习。
(三)对教学过程、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这也就是对教学重点难点处理、课堂教学时间安排、课堂活动组织、教学是否得心应手、学生思维能力有否提高、教师角色、行为举止等的反思。学生个体的差异造成了思维活动的不同,教师应积极主动地了解和掌握课堂的各种信息,感知学生的思维状态,及时调整教法,妥善灵活地处理各种偶发事件,使整个教学过程有序地进行。
(四)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教学反馈反思即对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态势、反应程度、活动水平、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方面,采取不同途径收集信息反馈,加以分析研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
四、教学反思的策略
反思作为自我认识和实践,只有以自我实践中所暴露的问题为基础和前提,才是有力量和有效果的。教师的反思在理论和实践上只有被教师自我看成是有问题时才是可能的,只有这时,通过反思与评价进行辩证地重新建构才有意义。这样,教师反思的起点才更为具体和真切。在现实条件下,对教师进行的反思性训练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听课观摩
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对这些典型的剖析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活生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范式,让我们感受与学习不尽相同的授课内容、组织形式、教学风格;即使观摩不如意的实验课,也可使我们借鉴教训,少走弯路。如果教师把自己的同类经验与之联系起来,便获得了产生必要知识的某种性格;同时也促使自己的感觉、表达与行动都介入其中。
(二)相互交流
教师个体单独交流是教师通过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来进行自我反思,这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局限性。单纯的内省反思活动,往往比较模糊、难以深入,因此,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还应该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对话,因为反思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个体行为,更需要群体的支持。教师间的对话与交流,不仅可以使教师的思维更加清晰,而且来自交流对象的反馈往往也会激起教师更深入的思考,激发自己更多的创意和思路。教师间的交流讨论也可采用主题或专题的形式,围绕共同的话题进行畅谈,这种头脑风暴、资源共享的反思方式,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生命力的源泉。
(三)自觉意识
作为教师,只有真正意识到教学是无止境的,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至于满足现状。首先要认识到反思的价值,充分认识到反思性教学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性,明确反思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提高自身水平;其次,要增强教学的责任感;再次,要形成习惯化的反思行为,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全过程和教学情境进行反思。教师只有有了反思的自觉意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一有困惑就进入反思状态。
(四)理论学习
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能力的增强,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实践的困惑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偏离,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探寻到根源,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对行为的反思需要以理论为指导,缺乏理论指导的反思只能是粗浅的反思。因此,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然后再到实践中去探索,才能使教学能力与反思能力逐步得到提高。系统的理论学习有利于我们形成一种正确的方的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
(五)反思日记
在当前国内外用于提高教师反思水平的策略中,反思日记被广泛采用。所谓反思日记,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某方面,连同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诉诸于笔端,从而实现自我监控的最直接、最简易的方式。从本质上讲,反思日记是把反思这一单纯的内省活动外化,通过对反思日记这一工具不断地分析、回顾、研究,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通过书写教学日记可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工作,促进专业发展。反思日记没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教师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及感兴趣的内容予以记录,自由展示自己的撰写风格和特色。
教师的职业成长是外在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完善的过程,意识到教师主体的积极参与对教师成长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注重激发教师的自我提高动机,调动教师积极的自我反思与实践,使其以主体
521身分投入其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和能力才会有本质性的提高,从而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与造就才有可能。
教师在开展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中还必须认识到,反思只是手段,其实质在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若只顾反思,不去行动,只能成为无效反思。但我们不能把反思理解为闭门造车式的苦思冥想。一个人自身的认识水平在一定时期是比较稳定的,仅仅靠自我反思是不够的。经常同他人进行比较,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和研讨活动,外出参观学习,向专家请教等,都是拓展自己能力、提升自己水平的好方法。教师间的对话交流,无论是对群体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
总之,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师只有在不断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基础上,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才能与时俱进,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地展开。这既是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教师适应时代发展、自我成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辛 涛.教师反思研究述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3).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武海燕.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意义和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6).
[4]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
(12).
[5]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
出版社,2003.
[6]朱玉东.反思与教师的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3(11).
[7]申继亮,刘加霞.论教师的教学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
育科学版),2004(3).
[8][美]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9]李 洁,肖元莲.新课程教学反思刍议[J].江西教育,2005(4).
[10]魏 .谈教学反思[J].科技信息,2007(35).
An I m port an t W ay for Teachers’Professi ona l
D evelop m en t———Reflecti on s on Teach i n g
X i n g Y uehang1,B i Xuep i n g2
(1.Shanxi U 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2.Taiyuan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y,Ta iyuan030024,China)
[责任编辑 唯 舜]
(上接第90页)政纪处理,用降职、降级作出处罚,而对普通民警往往采用开除公职、追究刑事责任等更为严厉的惩戒方式。
3.刑罚处罚过宽。和普通犯罪相比,对职务犯罪的处罚上相对要轻。比如,刑讯逼供罪、暴力取证罪的法定刑,根据《刑法》第247条的规定,一般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只有致人伤残、死亡的才按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从重处罚。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民警业务能力低下,法律意识不强,在办理刑事案件中采用肉刑或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只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在法庭上指出,或没有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一般都不认为是犯罪。
[参考文献]
[1]童 星.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235.
[2]崔 敏.关于出庭作证的若干问题[J].法制,2006
(1).
[3]武西峰.法治进程中的人文关怀[J].吉林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7(1).
[4]吴小龙.论执行公务的法律保护[J].法制建设,2005
(10).
[5]沈志宏.透视暴力袭警———兼论民警执法权益保护[J].公
安法制,2006(1).
On Systema ti c Factors i n I n2serv i ce Cr i m e of the Poli ce
Guan X i a oji n g
(Shanxi Police A cade m y,Ta iyuan030021,China)
[责任编辑 任林泉] 6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