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朋友,进入景区,我们首先要参观的呢,就是分水苑了。
分水苑又名分水岭,原名坟头岭,红旗渠的总干渠在这里分为三条干渠,所以称之为分水苑。分水苑不仅是三条干渠的分水枢纽,还是自然界的分水岭,岭南的水汇入洹河,岭北的水汇入漳河,分属两个不同的小水系。现在呈现在大家眼前的呢,就是分水苑牌坊了,它宽11米,高9米,正面的“分水苑”三个大字是由前林县县委第一杨贵题写的。
走进分水苑牌坊,迎面看到的是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巨型浮雕,浮雕以林县人民战太行的群体形象,用磅礴的气势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改天换地的斗天图。其中,既有凌云壮志的豪迈气势,又有雄伟壮观的战斗场面。整个浮雕分为四个场面:林县县委发出“引漳入林”的号召,技术人员实地勘测,凌空除险,千军万马战太行。
大家请看,左面墙壁上“红旗渠源头”“青年洞””“空心坝”“南谷洞水库”“桃园渡槽”“红英汇流”六福壁画上介绍的都是红旗渠上的重点工程。
朋友们,在看过了纪念碑,参观过了纪念馆之后呢,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虎口崖了,它危崖高耸,山崖向外突出十余米,像老虎张开的大口。修渠时,山上经常有土石松动掉下来砸人,这就需要大智大勇的人腰系绳索,下崖除险。那个“在阎王殿里报了名”的任羊城队长带着他的伙伴们,像雄鹰展翅荡秋千,飞荡数次,才能荡尽虎口,除掉险石。人们称这叫虎口拔牙,于是此崖被称之为虎口崖。
现在大家看到的“山碑”二字,是原国家李先念于1990年题写的。
朋友们,青年洞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了。青年洞是红旗渠中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它从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该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该年10月由于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被迫停工。为了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县,修渠干部群众发出了“宁愿苦战,不愿苦熬”的吼声,精选了300名青年男女组成突击队,坚持继续施工。当时每天只有六两粮食,为了填饱肚子,就下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许多人都得了浮肿病,依然坚持奋斗在工地。他们还创设了“连环炮”,“三角炮”“瓦缸窑炮”等爆破方法,是挖山日进0.3米提高到2米多。经过1年零5个月的艰苦奋斗,终于在1961年7月15日完成了工程。为了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精神,便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全国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专门为此洞题写了洞名。
1996年6月1日,总视察红旗渠。他沿渠观看了雄伟的红旗渠工程,仔细查看了碑刻等文物,听讲解员介绍了实地情况之后感慨的说:“在那么艰苦的岁月里,依旧能保持那么乐观的情绪,是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支撑。在这里,我希望大家能够记住山中岁月,洞中岁月,不要忘记那些修渠的人。”并题写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林县市将题词镌刻在太行石壁上,鼓励全市人民将红旗渠精神作为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
朋友们,青年洞是红旗渠景区的重要景点,现在给大家20分钟时间自由活动,请大家尽情拍照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