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国性银行改革发展的路径选择_基于国际性金融业变革的反思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0:37:32
文档

中国性银行改革发展的路径选择_基于国际性金融业变革的反思

2008年第1期经济经纬ECONOMICSURVEYNo.12008中国性银行改革发展的路径选择———基于国际性金融业变革的反思王伟1,2(1.华中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湖北武汉430070;2.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15)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性金融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各国的性银行普遍调整了发展战略,日益呈现出机构的重组再造及其业务经营的多元化、业务范围的扩大化、业务总量的结构性扩张与逆转、业务手段的商业化运作程度增强的一般特征和总
推荐度:
导读2008年第1期经济经纬ECONOMICSURVEYNo.12008中国性银行改革发展的路径选择———基于国际性金融业变革的反思王伟1,2(1.华中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湖北武汉430070;2.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15)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性金融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各国的性银行普遍调整了发展战略,日益呈现出机构的重组再造及其业务经营的多元化、业务范围的扩大化、业务总量的结构性扩张与逆转、业务手段的商业化运作程度增强的一般特征和总
2008年第1期经济经纬 EC ONO M I C S URVEY No.1 2008中国性银行改革发展的路径选择

———基于国际性金融业变革的反思

王 伟1,2

(1.华中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湖北武汉430070;

2.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15)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性金融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各国的性银行普遍调整了发展战略,日益呈现出机构的重组再造及其业务经营的多元化、业务范围的扩大化、业务总量的结构性扩张与逆转、业务手段的商业化运作程度增强的一般特征和总体上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但国外性金融机构在改革中都普遍强调和坚持其性金融的本质属性。结合我国实际,通过分析我国性银行改革发展的几种不同的路径,我国性银行应定位于“三位一体”改革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比较金融;性金融;性银行;改革与发展

作者简介:王伟(1963-),男,河南正阳人,金融学博士,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农村金融)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性金融、农村金融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1-0125-04  收稿日期:2007-07-31

  一、引言

我国三大性银行成立十年来,有许多基本而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亟待梳理和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十届全国五次会议通过的《工作报告》中,也都把加快推进性银行改革列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目前,国内在性银行改革发展问题的研究上,一般可归纳为三种理论观点及倾向:第一种是白钦先、王伟(2004),曾康霖(2004)等人基于性金融理论,认为性银行要坚持性为主的方向,在实现性金融“六大协调均衡”基础上,建立健全性银行运作机制,实现性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种是李扬(2005)等人把开发性金融作为性金融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认为性金融在短期内不仅不应弱化,还应从国家目标、信用、市场运作方面进一步加以发展和寻求创新,并以此作为性银行的改革方向。第三种是在陈元(2004)提出的开发性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张涛(2005)等人主张三家性银行都应当转型为主动竞争性盈利的综合性开发金融机构,并采取“分账管理”模式进行运作。在2007年初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总理(2007)提出了性银行“分类指导、‘一行一策’”的改革原则。但目前学术界对于我国性银行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总体思路仍未达成共识。笔者认为,我国性银行的改革与可持续发展,既要学习借鉴和顺应世界各国性银行改革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与时俱进,也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和金融生态环境的现实因素,切实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性银行可持续发展之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性银行普遍进行了的再造和发展战略的重新调整,日益呈现出业务总量的结构性扩张和业务结构的市场化程度增强的总体特征和趋势。从业务结构调整上来看,性银行的融资结构逐步由财政融资向市场融资转变,采取分账户经营或母子公司的方式分别经营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进而导致总量的结构性逆转态势,即性业务规模逐步减少,商业性业务比重逐步增大,从而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业务摩擦、冲突和竞争的态势进一步加深。然而,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国家的性银行,如韩国进出口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性银行等,仍然恪守专营性金融业务的非竞争性原则。因而在国外性银行发展战略重新调整的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多元化发展特征和趋势。这也给性金融制度建设和我国性银行的改革发展带来深刻的启示和反思。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性金融业变革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一)国外性金融机构重组和再造态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由此也带来了金融全球化问题,导致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这种趋势在90年代更加明显。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纷纷进行金融改革,并购和重组金融机构。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混业经营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混业经营打破了传统的经营模式,使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界限逐渐模糊,金融机构业务交叉并走向多元化、综合化。一方面,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大大增强,正在进入传统的性金融业务领域;另一方面,有一些国家,对性银行资金支持和免税优惠开始减少,所以性金融机构不得不相应调整自己,或者对机构进行了重组和再构造,或者对业务进行了调整,确立了新的发展思路和不同的战略措施。其共同的特点和趋势是,继续坚持机构的性金融性质和历史使命,在严格遵循制定的产业和区域及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在银行和市场的框架内开展业务活动和进行运作,由传统的主要依靠财政融资的模式逐渐向市场化融资的模式转变。

(二)业务多样化和市场化运作发展态势

主要表现为:性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和形式多样化,更多地面向市场发行金融债券融资;业务种类不断增多,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既从事性金融业务又兼营与其相关的商业性金融业务,既从事一般银行信贷业务又经营投资银行和证券业务;而且是通过市场化或商业化的运作手段,来实现其多样化的经营目标。2003年,韩国产业银行的产业金融债券融资比重达到全部负债的45%。2001年,日本投资银行开始发行非保证债,目前金融债券在资金来源中的比重已达到11%以上。

(三)总量的结构性倾斜及其逆转和扩张性态势

按照性金融制度设计的一般原则性要求,在性银行的业务总量中,性业务应该占有绝对大的比重或向此倾斜,而其他辅助性或延伸的相关业务占比应该较小。然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随着市场经济金融的深入发展和资金供求关系的巨大变化,对性银行的优惠待遇正在减少或趋于消失,使得性业务总量有所下降(如日本的性农业贷款占整个金融体系融资额的比重,从五六十年代的30%下降到70年代的15%),性银行不断提高其经营商业性业务的比重,或者说出现了业务总量的结构性逆转,而且这种态势正在逐步扩大。

然而,当今性业务规模的相对稳定或有所减少是就总体规模而言的,具体到个别行业、个别地区、个别时期和个别类型的性金融,其业务规模总量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稳步上升。例如,发达国家进出口性金融对本国对外经济活动的支持,不仅力度大而且呈现出上升趋势。如1945年《美国进出口银行法》颁布时,美国进出口银行的信贷规模为35亿美元,1951年10月扩大到45亿美元,1963年达到90亿美元,1968年贷款规模又被提高到135亿美元,到1993年,美国进出口银行的贷款规模被增至750亿美元。尽管如此,与世界上其他国家进出口性金融支持出口的程度相比,日本最高为36.9%、法国为17.7%、加拿大为7.1%、德国为5. 4%、英国为4.4%,美国则仅列为第6位,为3.7%。从这里可以看出国外进出口性金融对本国对外经济活动的支持力度有日益增强的趋势。又如,英国出口信贷担保局的商业性业务项目(商业性帐户)一般所占比重较大,大约占六分之五还多,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债务危机等原因,性业务(国家利益帐户)不断增加,达到四分之一左右。

(四)分账户经营和母子公司经营态势

为了避免性银行借助资源从事不公平竞争,同时防止商业损失转嫁国家财政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国外一些兼营商业性业务的性银行采取分账户管理和建立母子公司两种方式,实现性和商业性两类业务的综合经营。

一是实行分账户管理。国内外许多从事商业性业务的性金融机构普遍采用这种方式,即通过特别账户或信托基金,实行专项管理,隔离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如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设有海外经济合作账户和国际金融账户,泰国农业与农村合作银行(BAAC)、韩国产业银行、韩国输出入银行等的业务也分为两类管理,分别设置会计账户,分账核算。再以亚洲开发银行为例,亚行通过优惠窗口“亚洲发展基金”为欠发达国家提供低息长期开发援助,通过“技术援助特别基金”、“日本特别基金”提供技术援助赠款。这些特别账户的设立,将层面的专项业务与其他一般性商业性业务加以隔离,保证资金成本较低的优惠基金不被用于商业盈利性业务。

二是建立母子公司。即性银行成立专门的子公司来提供商业性服务。这些子公司,有的为性银行全资拥有,有的与战略伙伴(民营资本)合资成立,专门从事商业性盈利业务。如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 W)、巴西社会经济开发银行(BNDES)、世界银行和欧洲投资银行,都拥有具备的法人地位和财务管理权限的子公司。这些子公司在法律和财务方面拥有地位,受董事会管理。部分子公司还通过上市成为公众公司以优化治理结构和强化市场约束。如德国KF W拥有34.1%股份的德国产业投资银行,专门从事商业性的长期项目融资。巴西BNDES则通过全资子公司BNDES-P AR和F I N AM E从事商业性股权投资和工业企业的固定资本投资业务。国际多边机构世界银行和欧洲投资银行分别通过全资拥有的国际金融公司(I FC)和欧洲投资基金(E I F),从事商业性金融服务。

  三、性金融制度长期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与我国性银行改革发展的路径

  无论是从上述国外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比较来看,还是从理论上而言,不论市场经济和市场金融发展到任何阶段和任何程度,性金融作为商业性金融有益的对称性和补充性的制度形式而始终必不可少。在市场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趋向的历史进程中,从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互补充和协调发展的角度而言,两者犹如一个人的两条腿缺一不行,共生共存于市场经济的始终,只要存在商业性金融,就必然相伴而生性金融。这不仅是一个金融规律,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规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的性金融蓬勃兴起,为本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复兴和社会进步立下了有目共睹和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性金融的作用重新为人们所认识。不仅遭受危机的国家更加注重发挥性银行的重要而独特的功能作用,重整本国经济(如在1998年,日本再度要求日本开发银行提供资金扶持有生命力的企业,用于恢复经济的贷款占其当年贷款额的42%),而且在国际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也在发挥作用,援助和拯救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由此,性金融机构的重要作用在亚洲经济危机之后又得到显现。与此同时,一些处在经济转轨时期的国家纷纷要求组建性银行,他们相信,无论是在工业化时期还是在经济转轨时期,性银行都与经济发展直接相联。如俄罗斯于1999年成立了开发银行,越南也在准备组建开发银行。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尽管经济金融运行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外性金融体系也进行了重要的变革,但作为一种制度的性金融仍然不可或缺(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5)。目前很多国家性金融机构仍然作为一类重要机构存在于金融体系之内,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见表2)。

表2 国外性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G DP比重

日本投资银行德国复兴

信贷银行

韩国产

业银行

美国性

金融体系

欧洲投

资银行

贷款余额1.2万亿

日元462亿

欧元

44.92万

亿韩元

50亿

美元

396亿

欧元

G DP497.6万

亿日元

21104

亿欧元

721.35万

亿韩元

102881亿

美元

92701亿

欧元

G DP占比0.2%2.2%6.2%4.9%0.4%

  资料来源:日本投资银行网站、韩国产业银行2003年年报、韩国财政经济部。

所以,根据性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市场失灵说(弥补市场机制缺陷,即“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两手”并用并存)、资源配置说(资源配置宏微观主体与资源配置宏微观目标的有机统一)、公品说(生产和提供准公共金融产品的现实需要)等理论观点,并从国内外性金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尤其是性银行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及随后国内经济复苏振兴中的突出表现,以及W T O规则框架下仍然默许、各国也仍然普遍离不开的进出口性金融存在的客观现实,等等,这些都说明和佐证了性金融制度并非一种权宜之计。

那么,在当今国外的性银行不断改革和多元化发展的潮流趋势之下,我国的性银行改革发展的路径应该怎样抉择呢?

第一种路径,是最为规范地协调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业务关系的最佳路径,也是性金融制度的真正意义和科学性所在。但是,鉴于大量而单一的财政性融资正在逐渐让位于以市场融资为主,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性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大势所趋,所以这种纯粹的理论期望很难付诸于实践。目前,也有一些学者对性银行依靠国家资源提供性信贷资金这一做法产生质疑(张涛, 2005)。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因为性银行是代表国家利益而从事性的业务,提供准公品,依靠必要的财政资源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无可厚非,也是防止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业务竞争的基本途径之一;问题是性银行用国家资源去从事什么性质的业务活动,所以应该受到质疑的是那些动用珍贵而稀缺的国家资源从事商业性业务或越位竞争的性银行。

第二种路径,是在减少或取消支持(主要是财政援助)的环境条件之下,性银行不得不走的一条生存与发展之路,国内外性银行也已或正在普遍地实施这种举措,似乎有席卷全球之势。从与商业性金融相互协调的角度来看,这种势头令人不无担忧,因为这无疑将不同程度地与商业性金融机构产生业务摩擦和竞争。对此,最高金融决策与监管部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要求性银行所经营或兼营的商业性业务应该是与其性业务相关或适度延伸的有限的商业性业务,而且必须是非主动竞争性盈利,不能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展开正面的市场竞争。因为无论如何隔离两类不同性质的业务制度,事实上也是性银行所从事的商业性业务的最后风险承担者,性银行即使没有的显性财力支持,也有的隐性信用支持或隐含担保,何况还是其所有者或主要控股者,所以性银行还应该固守其性金融的本质属性和宗旨,而不能唯利是图地主动竞争取胜。

关于分账户经营问题,在我国三大性银行成立之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当时称为国有专业银行)“一身二任”,也曾采取过这种分账户经营方式,既经营商业性业务,也兼营性业务,但由于问题而使得效果不甚理想,国有商业银行往往挤占挪用性资金或怠慢性业务,商业性业务和性业务都程度不同地受到影响,最终导致决定组建性银行,分离分立两种不同性质的业务。因此,在国外能行得通的东西在国内未必能行得通,在中国的国情和现有框架之下,尤其是在目前金融法制生态环境不完善和性金融立法缺失、人治多于法治的情况下,国有的性银行采取分账户管理或建立母子公司的形式分别经营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其结果如何,是否重蹈覆辙,很值得我们深思、反思和质疑。笔者以为,这不仅会进一步加大性金融同商业性金融业务摩擦和竞争的程度,而且还可能影响到性业务的开展和完成,其前景不容乐观,换汤不换药,很可能殊途同归。退而言之,即使是在现阶段新形势下,在性银行内部试行“分账管理”经营模式,也必须在出台相应的专门法律的基础上依法运作、规范和保障,并做好可行性研究。

第三种路径,也可以说是对上述两种路径思路的折中和协调,笔者认为应该大力而广泛地推崇和实施。性银行作为所有或控制的、并体现其意图的特殊金融机构,全方位的系统支持手段和机制始终不能缺失。针对财政融资日趋递减的现实,目前关键的是支持方式的重新抉择,即由直接支持向间接支持转变,主要表现为:性银行主要依靠国家信用支持面向市场发行债券筹措资金;由大量的财政融资向适时适量适度地提供财政资金或财务补偿、减免税赋转变。根据市场机制不断健全和深入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性银行应该适度缩减业务总量或总体发展规模,调整业务发展结构,尽可能地扩大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业务总量比重,在区域开发、机构设置、业务种类和方式等方面补充商业性金融的结构性缺失,以突出商业性金融在市场经济金融中的主体性和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在现阶段,我国性银行的首要任务,应该是贯彻落实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和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体现的意图,即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和欠发达地区等弱势金融支持的力度。当然,即使必须有所为的性业务,性银行所要为的也应该主要是发挥其首倡诱导基础上的虹吸与扩张性功能,即通过较少的资金来吸引诱导商业性金融的主动参与,达到以小博大的杠杆功效和互利合作的双赢。

根据第三种路径和思路,笔者设想,我国性银行改革发展的方向,应该是性业务与非主动竞争性盈利的有机统一,即性、盈利性和非竞争性的“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其中,“性”是目标,体现了性银行的宗旨和性质要求,以及对其业务范围的基本规范;“盈利性”是动机,体现了性银行作为一种金融企业的基本要求,也比较顺应其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形势要求;“非竞争性”是手段,体现了性银行实现盈利的基本准则和方法,也是实现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对性银行自身改革发展的定位,实际上应该是指基于性金融特有功能基础上的机构性质定位和职能定位的有机统一,主要体现为对不同类型性银行的性质、业务职责及其作用范围的界定。其中,性质定位即“定性”表明了银行的性金融属性,职能定位是对不同类型性银行的业务职责及其作用范围所进行的具体划分和界定。机构定性是职能定位的前提,职能定位是机构性质的具体体现。前者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后者具有动态调整性,即随着不同时期和阶段经济金融运行环境的变化和的调整,性银行的职能定位也需要作相应的局部调整和改变。

总之,无论采取上述何种路径,性银行都不可避免地会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出现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的业务交叉,因为市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活动领域也是一个相对的不断变动与调整的过程,资源配置主体与目标的错位,以及市场选择或不予选择或滞后选择的领域或项目,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相关法律或法规也是与时俱进地不断调整的。所以,性金融立法部门和监督协调机构,应该结合每一时期或每个阶段所确定的产业和地区发展及其具体性项目,随时调整更新和明确界定性银行的业务领域、业务结构及其融资规模。关键的是,性银行应建立健全业务进入退出机制和规则,特别是及时或适时的退出机制,不能进而不退或者利尽则退。

参考文献:

[1]白钦先,王伟.性金融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的“六大

协调均衡”[J].金融研究,2004,(7).

[2]曾康霖.按科学发展观发展金融事业需要多元化的金融

制度安排[N].金融时报,2004-10-19.[3]李扬.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5)[M].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5.

[4]陈元.在开发性金融实践与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R].

2004年5月.

[5]张涛.性银行要向综合性开发金融机构转型[N].金

融时报,2005-08-08.

[6].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努力把金融改革发展推向新

阶段[N].金融时报,2007-01-22.

[7]白钦先,王伟.各国开发性性金融比较[M].北

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8]张舒英.日本性金融面临的挑战及改革方向[J].中

国金融,2007,(8).

[9]韩国产业银行.韩国产业银行的作用和发展方向[R].

2004年1月.

[10]白钦先等.各国进出口性金融比较[M].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11]中国进出口银行业务发展研究部.官方出口信用机构运

行模式的国际比较[R].2005.

[12]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依托国家信用行使职

能———国外性金融的发展趋势[J].国际贸易,

2005,(5).

[13]Hans Reich.The r ole of a devel opment bank in a s ocial

market economy[R].China Devel opment Bank I nterna2

ti onal Advis ory CouncilMeeting,2002.

[14]国家开发银行.国外性银行资料汇编[R].

1996年.

(编校:少卿)

The Path Choice for Chinaa’s Policy-oriented Bank Reform and Devel opment ———Reflecti on Based on I nternati onal Policy-oriented Financial Change

WANG W ei1,2

(1.M obile S tation for Post-doctors in A 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cono m y M anage m ent,Huazhong A gricultural U niversity,

W uhan430070,China;2.Zhengzhou Institute of A eronautical Industry M anage m ent,Zhengzhou450015,China) Abstract:Since the1990s,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 lace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 onal policy-oriented finance.The policy-oriented banks in each country of the world have generally adjusted their devel opment strategy.There appeared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stituti on reorganizati on,business variety and extensi on,structural enlarge ment and conversi on of the a mount of business operati on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commercializati on of business means and an all-r ound devel opment tendency.But foreign policy-oriented financial instituti ons have generally e mphasized and maintained its nature of policy-oriented finance nature in their refor m.I n combinati on with the reality in our country,the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several different policy paths for the ref or m and devel opment of policy-orien2 ted banks of our country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policy-oriented banks of our country should ref or m and devel op in the directi on of“trin2 ity”.

Key words:comparative finance;policy-oriented finance;policy-oriented bank;refor m and devel opment

文档

中国性银行改革发展的路径选择_基于国际性金融业变革的反思

2008年第1期经济经纬ECONOMICSURVEYNo.12008中国性银行改革发展的路径选择———基于国际性金融业变革的反思王伟1,2(1.华中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湖北武汉430070;2.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15)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性金融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各国的性银行普遍调整了发展战略,日益呈现出机构的重组再造及其业务经营的多元化、业务范围的扩大化、业务总量的结构性扩张与逆转、业务手段的商业化运作程度增强的一般特征和总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