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贾平凹小说创作中乡土文化意识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0:36:54
文档

贾平凹小说创作中乡土文化意识

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乡土文化意识摘要:贾平凹的作品中充满着浓厚的西北乡土文化气息,那忧郁的埙音、激越的秦腔和淳厚的民风,代表着西北作为当代文化重地的高亢之音。贾平凹在《废都》中描写了知识分子在后现代社会的悲哀,他必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必须在荒凉的无何有之乡孤独地前行。《怀念狼》则描写了人类生存的一种悲哀和幻灭感,而这种感觉正是通过以狼为视角的狼性思考来体验的一种人类孤独感。关键词:贾平凹;乡土文化;乡土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之《小说二集》之序中指出:“
推荐度:
导读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乡土文化意识摘要:贾平凹的作品中充满着浓厚的西北乡土文化气息,那忧郁的埙音、激越的秦腔和淳厚的民风,代表着西北作为当代文化重地的高亢之音。贾平凹在《废都》中描写了知识分子在后现代社会的悲哀,他必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必须在荒凉的无何有之乡孤独地前行。《怀念狼》则描写了人类生存的一种悲哀和幻灭感,而这种感觉正是通过以狼为视角的狼性思考来体验的一种人类孤独感。关键词:贾平凹;乡土文化;乡土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之《小说二集》之序中指出:“
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乡土文化意识

摘要:贾平凹的作品中充满着浓厚的西北乡土文化气息,那忧郁的埙音、激越的秦腔和淳厚的民风,代表着西北作为当代文化重地的高亢之音。贾平凹在《废都》中描写了知识分子在后现代社会的悲哀,他必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必须在荒凉的无何有之乡孤独地前行。《怀念狼》则描写了人类生存的一种悲哀和幻灭感,而这种感觉正是通过以狼为视角的狼性思考来体验的一种人类孤独感。

关键词:贾平凹;乡土文化;乡土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之《小说二集》之序中指出:“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又说,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回忆故乡的”,“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所谓“乡土小说”,主要就是这类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鲁迅是现代小说开风气的大师,沈从文以写湘西淳朴的民风而著称,而当代乡土小说的重镇则转移到了西北这块有着浓厚传统文化积淀的土地上。

一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与乡土文化的关系

西北这块热土,不仅有着信天游一样的民歌和淳朴的民风,也产生了像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为代表的西北乡土小说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充满着深厚的西北乡土文化气息,那忧郁的埙音、激越的秦腔和淳厚的民风,代表着西北作为当代文化重地的高亢之音。人们必须摒弃观念中对于西部地区轻视的思维陋规,因为经济上的落后绝不等于人文的赤贫,恰恰是这些地区,往往能创作出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文艺作品,而当代西北风的小说是有着悠久传统的中国乡土文学在新时代的发展和延伸,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地域性的分支。

放眼文坛,处于风潮中的众多文学作品看似对于中国现状的真切表现,实际上只不过是对于种种都市时尚生活、时尚感受和时尚人生样式的描述。而相比之下的西北作家群中的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则独树一帜,文笔到处充满着朴实的西北风,震撼了当今中国的文坛。

在当今文学创作中,乡土文化背景给了作家巨大的抚慰和灵感。乡土文明代表着与现代都市文明迥然不同的文化土壤,她不仅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也产生出艺术的温床。作为西部文明的代表,西北曾是周、秦、汉、唐文明的代表,曾经创造了古代文明的辉煌,而在现代都市文明的照耀下,却成为一部农耕文明的博物馆。但是在作家的笔下,她却是灵感的寄宿地,是他们创作的源泉。1993年,贾平凹发表了《废都》这部给他带来极大争议的小说。作品中对性行为的自然主义白描和下意识地倾泻出来的玩味欣赏心理,对女性形象的“物化”处理与艺术塑造,以及文本中无处不在的都市颓废气息与波德莱尔式的恶之花的病态描写,久为读者所诟病。然而,穿越这些表层现象,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贾平凹在文学成为弃妇、文学日益边缘化的尴尬处境中,率先捕捉到了知识分子精神沉沦、灵魂失落的生存状态。《废都》中庄之蝶的形象,对文学史上惯有的知识分子作为人类的“精神导师”“社会良心”的形象书写是一次彻底的改写。

在后现代的社会中,作为一切思想家的领域被阉割了,因为不管是思想家,还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都已经失去了他们的尊严。作为思想者载体的知识分子,是一个难有根据地的游击分子,社会不需要思想者,只需要感觉和享乐的消费,后现代社会是一个消费物质的社会,人们在感觉中生活,以物质满足为欲望,以精神无聊为追求,以工业品为个性,人们不需要思想者,因为思想者已丧失最后一块遮羞布,他们想以虚荣为自己挣得金钱,再以金钱换回虚荣,他们以满口的粗言俗语来显示自己的背叛意识,以证明自己是另类的思想者,他们以满腹的所谓学识来换取崇拜者的“性感”微笑。在后现代社会,贾平凹在《废都》中描写了思想者或者说知识分子的悲哀,他必须在头脑中思考,必须在荒凉的无何有之乡孤独地前行。

二  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乡土意识

在当今的工业化浪潮中,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期,市场化和商业化是这一时期典型的标志。《废都》表现了转型期中国文化以及文化人的思想观念及生存状况,这部作品不仅表现了经济繁荣背后人们道德的沦丧,更描述了经济繁荣背后的文化荒芜。为了抵制商业对文化的冲击、商业对人的腐蚀,贾平凹希望从历史中寻找传统文化的辉煌,以思古之幽情凭吊显示现实文化的颓败。《废都》表现的是历史辉煌过后的废墟。

如果说《商周三录》还留有一些当时社会的思维惯性的话,那么,这种对现实社会变革的参与并没有延续太久,贾平凹很快就把笔触宕开,于1986年到1992年推出了一系列别具姿态、内蕴浑厚、颇具现代主义韵味的新笔记体小说《五魁》《晚雨》《白朗》等。在《太白山记》中,作者隐晦地表达出自己在病中对生命、世态的玄想与感悟。“土匪系列”小说,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强力的呼唤、对自由洒脱生活的追求,给人以野性的魅力与震撼。作者别出心裁地塑造出一系列善良、多情而又温柔的土匪形象,与前人有关土匪的文本形成了潜在的对话与对抗,了前人话语中的土匪形象模式,深化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作者在作品中穿越了道德伦理的边界,对笔下人物左冲右突而无法摆脱生存荒谬感的存在状况给予了极其到位的表达。因此有学者认为,这组作品“其中心话语是关怀人的生命存在境遇,尤其是注重对人类生命存在困境的追问和表达”。

可以说,没有西安这块文化热土,就不可能有西北作家群创造性的小说文化。西安是西北重镇,是著名古都,是渭河平原的一颗明珠,而渭河平原是秦汉文明乃至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西安让人想起悠久的文化、灿烂的文明,她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废都》所描写的西京也具有辉煌的历史,文中一再出现历史古迹、秦砖汉瓦、显赫身世、文化掌故等。作品以怀旧的方式描绘了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但是,到了现实中,文物却不被重视,经受风雨侵蚀,在凄风苦雨中萧瑟着。人们对文化也不太重视,文化已经染上了铜臭气,正如新上任的所修的秦汉街、唐宋街、明清街一样,不是为光大传统文化,而是为了赚钱,旅游经济无疑是借尸还钱。废都之“废”,显示了人文精神在市场经济中的丧失。

女性是贾平凹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叙事角色,但在《废都》中,作者笔下的女性明显带有男性立场的视野。女性成为男性想象中的处于被动地位、以其灵魂的被救赎来显示人文学者不甘寂寞的角色。因为在当今时代,人文学者企图摆脱自身尴尬的边缘状态,而祈求于唯美的女性,来印证自己价值的存在,想以此来换回失去的人文价值。《废都》中到处充满着赤裸裸的性描写,均表现出男主人公与漂亮女性的婚外性关系。贾平凹以反讽的手法,揭示出后现代社会物质的腐化与情色的变异,大多以正面描写渲染,实则给以贬斥的心理,同时表现出了多层次的矛盾,如唐宛儿与庄之蝶的性交往带有彻底的献身精神,柳月的倾心表现了下等侍女的攀高姿态,阿灿的无怨无悔表现了对名誉的贪婪与追求。贾平凹往往以性的描写与追求来反照作家或人文学者在现时代精神性的丧失。因为,在后工业化时代,人文学者丧失了教导大众的能力和责任,他们是一群彷徨的自恋狂者。这不仅象征西北的经济与人文的落差,也是现代中国的一个缩影,随着中国全球化浪潮和西化的加快,这种反差越来越大,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丧失她最后的阵地。

贾平凹在创作中,不断通过“变化”来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商州三录》模糊了散文与小说的文类界限,突破了纪实与传奇的畛域,广泛吸取魏晋志怪小说、《世说新语》、唐传奇、方志、民间传说、笔记野史中的有益元素,以当代文化视野为参照系,把写作主体心态、情绪的外射与传神、写意的简约笔法结合起来,是一次跨文体的风格诡谲另类的文本试验。《怀念狼》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人物设置与结构模式,颇似对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比拟,也有人将之与西方的“流浪汉小说”相提并论。小说糅魔幻、志怪、神话、传奇、野史于一炉。贾平凹的小说背景不仅来自于陕西这块文化土壤,连小说的题裁与创作也来自于西北丰富的文化遗产。

《怀念狼》以人类文明的进化史和自然界尤其是动物的退化为背景,揭示了在生态环境失去平衡的状态下人类的悲哀与无奈。大熊猫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丧失了自己生存的能力,不管人类如何呵护,物种的绝灭都会成为不可避免的命运。在小说中,贾氏把人类的生存状况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对人类的命运进行了的思考。正像汉娜·阿伦特所说的,“生活中合适的可以摸得着的东西正是生活过程本身。他们的消费仅能维持生产行为的本身,在迷人的世界中,所有那些完美的事情确实对生活中的人们是有用的,对于生存来说是一种必需,对人类的持续来说通常都是短暂的,像这样如果他们不是为了使用而消费,那么注定会消亡或者自我毁灭。经过在世界上的短暂停留,他们要么通过吸收成为人们的生命体过程,要么自我毁灭”。贾平凹出身于商州,正是通过商州之地狼群的逐渐减少,描写了人类生存的一种悲哀和幻灭感,而这种感觉正是通过以狼为视角的狼性思考来体验的一种人类孤独感。

贾平凹的小说继承了早期“五四”作家关于乡土小说创作的触动。例如早期的乡土小说家王鲁彦的《菊英的出嫁》是实写冥婚的,菊英母亲为18岁的女儿找到婆家,小说按照两边家长严格讲究的地方性婚嫁习俗,展开一幅幅具体生动的风俗画,直到后来才让人省悟,原来新郎新娘皆是去世多年的人。细密的场面和人物描写,显示了古老中国农业社会落后于时代的步伐,而这种奇特的封建陋习叙述得越具体可见,就越发使人对这种落后性深感震惊。周作人曾经说过,“若在中国想建设国民文学,表现大多数民众的性情生活,本国民俗研究也是必要,这虽是人类学范围内的学问,却和文学有极重要的关系。”在贾平凹的作品中,乡村文明史作为都市文明的对立物,而愈加显示出自己的美好,如乡村世界中男性顽强的生命活力与都市文明相比更加触目惊心。贾平凹在对乡村的民风土俗、山川景物进行描绘时,充满了陶醉与留恋。在《废都》中,作者设置了“牛”这位“哲学家”角色。“牛”代表着农耕文明,有时又直接转化为作家的代言人,对城市文明的虚伪与堕落进行辛辣的批判与讽刺,而对乡村文明则极尽美化之能事。而贾氏的早期作品如《月迹》《山地笔记》中,乡村世界是一尘不染的,单纯而美好,这显然与作家的故乡情结有关。正是丰厚的陕西传统文化的陶冶,给了其创作以灵感和动力。贾平凹不仅有佛家飘逸的人生情趣,又有儒家厚重的人生意念、道家轻盈淡泊而又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的小说和散文刻意追求一种安于自然、悠寂闲适和宁静淡远的乡土田园之美,他常常通过其家乡商州的本真和率真来呈现意味盎然的山野世界。

综上所述,乡土作为写作中的一个重要母题被贾平凹重新阐释了,他以双重身份站在客观的高度,在众多人物构成的嘈杂日常活动的演绎中,在残缺的叙述中寻找乡土的灵魂和乡村精神的坐标。纵读贾平凹以故乡为写作题材的作品,我们发现,它们恰巧构成了对故园乡土立体景观书写的多声部合奏,专注于体察一种平静的乡土生活氛围,追求一种沉积了传统音韵的静达。总之,贾平凹是中国当代不可多得的一个坚持民间立场的作家,他在乡土文化意识影响下所走过的创作道路,对于中国新时期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喜田:《两都赋:经济的浮华与文化的废墟——贾平凹的〈废都〉与叶辛的〈华都〉的比较研究》,《河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版),2004年第5期。

[2] 李遇春:《拒绝平庸的精神漫游——贾平凹小说的叙述范式的嬗变》,《小说评论》,2003年第6期。

[3] the human condition,by hannan arebdt,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

作者简介:牛秋实,男,1968—,河南洛阳人,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工作单位:许昌学院社会科学部。

文档

贾平凹小说创作中乡土文化意识

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乡土文化意识摘要:贾平凹的作品中充满着浓厚的西北乡土文化气息,那忧郁的埙音、激越的秦腔和淳厚的民风,代表着西北作为当代文化重地的高亢之音。贾平凹在《废都》中描写了知识分子在后现代社会的悲哀,他必须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必须在荒凉的无何有之乡孤独地前行。《怀念狼》则描写了人类生存的一种悲哀和幻灭感,而这种感觉正是通过以狼为视角的狼性思考来体验的一种人类孤独感。关键词:贾平凹;乡土文化;乡土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之《小说二集》之序中指出:“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