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热处理原理考试试卷及参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0:30:41
文档

热处理原理考试试卷及参

热处理原理考试试卷及参(一)填空题1起始晶粒度的大小决定于成分及冶炼条件。2在钢的各种组织中,马氏体的比容最大,而且随着w(C)的增加而增加。3.板条状马氏体具有高的强度和硬度及一定的塑性与韧性。它的强度与奥氏体碳含量有关,马氏体板条群越细(或尺寸越小)则强度越高。4.淬火钢低温回火后的组织是低碳过饱和铁素体和粒状碳化物ε—FexC(x≈2.4);中温回火后的组织是回火屈氏体,一般用于高弹性的结构件;高温回火后的组织是回火索氏体,用于要求足够高的强度及高的塑韧性的零件。5.钢在加热时,只
推荐度:
导读热处理原理考试试卷及参(一)填空题1起始晶粒度的大小决定于成分及冶炼条件。2在钢的各种组织中,马氏体的比容最大,而且随着w(C)的增加而增加。3.板条状马氏体具有高的强度和硬度及一定的塑性与韧性。它的强度与奥氏体碳含量有关,马氏体板条群越细(或尺寸越小)则强度越高。4.淬火钢低温回火后的组织是低碳过饱和铁素体和粒状碳化物ε—FexC(x≈2.4);中温回火后的组织是回火屈氏体,一般用于高弹性的结构件;高温回火后的组织是回火索氏体,用于要求足够高的强度及高的塑韧性的零件。5.钢在加热时,只
热处理原理考试试卷及参

(一)填空题

1 起始晶粒度的大小决定于成分及冶炼条件。

2 在钢的各种组织中,马氏体的比容最大,而且随着w(C)的增加而增加。

3.板条状马氏体具有高的强度和硬度及一定的塑性与韧性。它的强度与奥氏体碳含量有关,马氏体板条群越细(或尺寸越小)则强度越高。

4. 淬火钢低温回火后的组织是低碳过饱和铁素体和粒状碳化物ε—FexC ( x ≈ 2.4 ) ;中温回火后的组织是回火屈氏体,一般用于高弹性的结构件;高温回火后的组织是回火索氏体,用于要求足够高的强度及高的塑韧性的零件。

5.钢在加热时,只有珠光体中出现了浓度起伏和结构起伏时,才有了转变成奥氏体的条件,奥氏体晶核才能形成。

6.马氏体的三个强化包括固溶强化、相变强化强化、时效(沉淀)强化。

7.第二类回火脆性主要产生于含Mn、、Cr、Ni 等合金元素的钢中,其产生的原因是钢中晶粒边界偏聚的杂质元素增加的结果,这种脆性可用快冷来防止,此外在钢中加入W 和Mo及形变(亚温回火)热处理等方法也能防止回火脆性。

8.共析钢加热至稍高于727℃时将发生P→A的转变,其形成过程包括A的形核、A的长大、剩余渗碳体的溶解和A成分均匀化等几个步骤。

9 根据共析钢转变产物的不同,可将C曲线分为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三个转变区。

10 根据共析钢相变过程中原子的扩散情况,珠光体转变属

于扩散型转变,贝氏体转变属于半扩散型转变,马氏体转变属于非扩散型转变。

11.马氏体按其组织形态主要分为片(针)状马氏体和板条状马氏体两种。其中板条状马氏体的韧性较好。

12.马氏体按其亚结构主要分为胞状亚结构和孪晶亚结构两种。

13.贝氏体按其形成温度和组织形态,主要分为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两种。

14.珠光体按其组织形态可分为片状珠光体和粒状珠光体;按片间距的大小又可分为珠光体、索氏体和托氏体。

15、描述过冷奥氏体在A1点以下相转变产物规律的曲线有TTT 和CCT 两种;对比这两种曲线可看出,前者指示的转变温度比后者高一些,转变所需的时间前者比后者短一些,临界冷却速度前者比后者大。

16、当钢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组织的转变时,原奥氏体中w(c)越高,则Ms点越低,转变后的残余奥氏体量越多。

17 钢的淬透性越高,则临界冷却速度越小;其C曲线的位置越靠右。

18、在过冷A等温转变产物中,P和T的主要相同点是:都是共析体(F + 层片状Fe3C)

不相同点是:T的层片间距较小。

19、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上B的组织特征呈(羽毛)状,而下B则呈(黑色针)状。

(二)判断题

1.相变时新相的晶核之所以易在母相的晶界上首先形成,是因为晶界处能量高。(√)

2.随奥氏体中W (C)的增高,马氏体转变后,其中片状马氏体减少,板条状马氏体增多。(×)

3.第一类回火脆性是可逆的,第二类回火脆性是不可逆的。(×)

4.马氏体降温形成时,马氏体量的不断增加不是依靠原有的马氏体长大,而是不断形成新的马氏体。(√)5.钢经加热奥氏体化后,奥氏体中碳与合金元素的含量与钢中碳及合金元素的含量是相等的。(×)

6.所谓本质细晶粒钢,就是一种在任何加热条件下晶粒均不粗化的钢。(×)

7.当把亚共析钢加热到Ac1和Ac3之间的温度时,将获得由铁素体与奥氏体构成的两组织,在平衡条件下,其中奥氏体的w(C)总是大于钢的w(C)。(√)8.马氏体是C在a-Fe中所形成的过饱和固溶体,当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时,体积发生收缩。(×)9 钢在奥氏体化时,若奥氏体化温度愈高,保温时间愈长,

则过冷奥氏体愈稳定,C曲线愈靠左。( ×) 10、当共析成分的A在冷却发生P转变时,温度越低,其转

变产物组织越粗。(×)

(三)选择题

1 钢在淬火后所获得马氏体组织的粗细主要取决于 B 。

A.奥氏体的本质晶粒度B.奥氏体的实际晶粒度

C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D.珠光体和铁素体的原始晶粒度

2.高碳片状马氏体脆性较大的原因是A 。

A.有显微裂纹存在B.固溶度太高

C 残余奥氏体存在于马氏体片间界处D.转变不完全

3.低碳板条马氏体中板条群的大小决定于C 。

A.冷却速度的大小B.奥氏体w(C)多少

C 奥氏体晶粒的大小D.以上都不是

4 在淬火钢中w(C)增加到0.6%以后,随w(C)增加硬度不再继续增加,这是因为A

A 随w(C)的增加残余奥氏体的量增多的关系

B.随w(C)增加片状马氏体的量增多的关系

C 随w (C)增加淬火内应力增大的关系

D.随w(C)增加非马氏体量减少的关系

5.若钢中加入合金元素能使C曲线左移,则将使淬透性B

A.提高B.降低C不改变D.对小试样提高,对大试样则降低

6在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的鼻尖处,孕育期最短,此处B

A.过冷奥氏体稳定性最好,转变速度最快 B 过冷奥氏体稳定性最差,转变速度最快

C 过冷奥氏体稳定性最差,转变速度最慢

D 过冷奥氏体稳定性最好,转变速度最慢

7 钢进行奥氏体化的温度愈高,保温时间愈长则B

A.过冷奥氏体愈稳定,C曲线愈靠左B.过冷奥氏体愈稳定,C曲线愈靠右

C 过冷奥氏体愈不稳定,C曲线愈靠左D.过冷奥氏体愈不稳定,C曲线愈靠右

8 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的机械性能相比较, D

A.两者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B.两者具有很低的强度和韧性

C 上贝氏体具有较高强度和韧性D.下贝氏体具有较高强度和韧性

9.过共析钢加热到A c1一A ccm之间时,则 A

A.奥氏体的w(C)小于钢的w(C) B 奥氏体的w (C)大于钢的w(C)

C 奥氏体的w(C)等于钢的w(C) D.无法判断两者w (C)的关系

(四) 问答题

1 、M的本质是什么?它的硬度为什么很高?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它的脆性?

答:M的本质是C在α- 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相变强化、固溶强化和时效强化

高碳M的脆性大,是由于其C的过饱和度大,则内

应力大造成。另外,孪晶结构增加了其脆性。

2、为什么马氏体的塑性和韧性与其碳含量(或形态)密切相关?

高碳马氏体由于过饱和度大、内应力高和存在孪晶结构,所以硬而脆,塑性、韧性极差,但晶粒细化得到的隐晶马氏体却有一定的韧性。而低碳马氏体,由于过饱和度小,内应力低和存在位错亚结构,则不仅强度高,塑性、韧性也较好。

3、 直径为10mm 的共析钢小试样加热到相变点A 1以上30℃,用图1-82所示的冷却曲线进行冷

却,分析其所得到的组织,说明各属于什么热处理方法。 答:

热处理方式 组织 a

水淬 M +A 残 b

分级淬火 M +A 残 c

油淬 S+T +M +A 残 d

等温淬火 B 下+ A 残 e

正火 P+S f

退火 P g

等温退火 P

A B C

D

1000 ℃750 ℃700 ℃500 ℃

A B C D

粗M+A残M+A残P+Fe3CII P+Fe3CII

油冷粗

T+M+Fe3CII+

A残

T+M+Fe3CI

I+A残

P+Fe3CII P+Fe3CII

炉冷粗P+Fe3CII

P+Fe3CII P+Fe3CII P+Fe3CII

粗P+Fe3CII S+Fe3CII P+Fe3CII P+Fe3CII

5、试比较索氏体和回火索氏体,托氏体和回火托氏体,马氏体和回火马氏体之间在形成条件、组织形态、性能上的主要区别。

答:

马氏体回火马氏体

形成条

件230~-50℃淬火后低温回火150~250℃

以上

组织形

态碳在α-Fe中过饱和的

固溶体,形态为片状或板

条状

由过饱和的α相与其共格的

ε-Fe2.4C组成,形态保留

原M形状

性能高碳片状M,硬度(~

66HRC)、脆性大,塑性、

韧性差。低碳板条状M,

硬度(30~50HRC),塑

性韧性较高

由于需低温淬火的都为高碳

钢,故保持淬火M的高硬度

(58~62HRC)

高耐磨性,降低淬火应力和

脆性。

1、说明下列符号的物理意义及加热速度、冷却速度对它们的影响:A c1、A r1、A r3、A c3、A c c m、A r c m

答:A c1——加热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

A r1——冷却时奥氏体向珠光体转变的开始温度

A r3——冷却时奥氏体开始析出先共析铁素体的温度

A c3——加热时铁素体全部溶入奥氏体的终了温度

A c c m——加热时二次渗碳体全部溶入奥氏体的终了温度

A r c m——冷却时奥氏体开始析出二次渗碳体的温度

冷却速度越大,以上临界温度偏离平衡位置越大。

2、今有40钢坯(平衡组织)从室温缓慢加热到1000℃保温,详述其在加热过程中的组织转变过程。知A c1=724℃,A c3=790℃。

答:加热温度低于A c1=724℃时,组织不变;加热温度大于724℃后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温度在724~790℃时,组织为A+F;加热温度大于790℃后,铁素体全部溶入奥氏体中,此时组织为细小的A;随加热温度的继续升高,达到1000℃保温,组织为粗大的奥氏体。

3、何谓奥氏体的起始晶粒度,实际晶粒度,本质晶粒度?为什么用铝脱氧的钢或加入少量V、T i、N b、Z r、W、M o 等元素的钢是本质细晶粒钢?本质细晶粒钢的奥氏体实际晶粒是否一定细小。

答:初始晶粒度—奥氏体转变刚结束时的晶粒大小。

实际晶粒度—具体加热条件下获得的奥氏体晶粒大小。

①与具体热处理工艺有关:热处理温度↑,时间↑,晶粒越大。②与晶粒是否容易长大有关

本质晶粒度—指钢在特定的加热条件下,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性,分为本质粗晶粒度和本质细晶粒度。

A l脱氧镇静钢和含V、T i、N b、Z r钢,因有难溶粒子的机械阻碍作用(钉扎作用),加热奥氏体化时晶粒不易粗化。

本质粗晶粒度钢实际晶粒度并非一定粗大,本质细晶粒度钢实际晶粒度并非一定细小,而与具体的热处理工艺有关。只是表征该钢种在通常的热处理条件下A晶粒长大的趋势,不代表真实、实际晶粒大小。

4、画出T8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在等温转变曲线上画出为获得以下组织应采取的连续冷却曲线:(1)索氏体+珠光体;(2)马氏体+残余奥氏体;(3)屈氏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

5、钢中马氏体高强度高硬度的本质是什么?钢中马氏体的硬度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

答:固溶强化:碳处于α相扁八面体间隙中,造成晶格的正方畸变,其应力场与位错发生强烈交互作用→提高M 强度和硬度。

相变强化:A 转变成M 时,造成高密度位错、孪晶、层错。 时效强化:碳及合金元素向位错或缺陷处扩散偏聚或析出,钉扎位错。

共析碳钢 T T T 与 C C T 曲线 A 1 M s

M f T

τ C ′ V c V c ′ M +A ′ M +P +A ′

P

共析碳钢 C C T 曲线

共析碳钢 T T T 曲线

P S

P f

③ V c ″

C

钢中马氏体的硬度主要与碳含量有关。

6、钢中板条马氏体具有较好的强韧性,而片状马氏体塑韧性较差,可否用板条马氏体代替片状马氏体?

答:可以。

低碳钢或低合金钢采用强烈淬火(盐溶液)——获得全板条状M。

中碳低合金钢或中碳合金钢采用高温加热淬火——使A成分均匀,消除富碳区,淬火后获得较多板条M。

高碳钢采用低温快速、短时加热淬火——可保留较多未溶碳化物,降低A中含碳量并阻止富碳区形成→获得较多板条状M。

7、影响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C曲线的因素有哪些?试述钢中含碳量及合金元素对M s、M f、A R量的影响。

答:影响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C曲线的因素有:

⑴化学成分

①含碳量:亚共析钢:随C%↑,C曲线右移;过共析钢:随C%↑,C曲线左移;∵未溶F e3C↑。奥氏体中含碳量越高,M s、M f点越低,A R量越多。

②合金元素

a 、除C o 、A l (ωA l >2.5%)外,其它合金元素随M e %↑,C 曲线右移。C o 、A l 使M s 、M f ↑,其它合金元素使M s 、M f ↓,A R 量增加。但须溶入A 中。

b 、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只改变C 曲线位置,如:C o ,A l ,N i ,C u ,S i

c 、强碳化物形成元素:C r 、W 、M o 、V 、T i 、N b 、Z r 等,改变C 曲线位置和形态 N i ,S i ,C u ,M n

T τ M s

C o ,A l S i

N i ,C u ,M n

C o ,A l 外所有合金元素

注意:如C r 、W 、M o 、V 、T i 、N b 、Z r 等形成稳定的碳化物,加热时未溶入A ,反而降低A 稳定性,使C 曲线左移。

8、 何谓上临界冷却速度?何谓下临界冷却速度?它在生产中有何实际意义?

答:连续冷却中全部A 过→P 的最大V c ′——下临界冷却速度

连续冷却中全部A 过→M 的最小V c ——上临界淬火速度 临界淬火速度V c 是表示钢接受淬火的能力,即获得M 的难易程度,它是研究钢淬透性、合理选择钢材、制订正确热处理工艺的重要依据之一。V c ′和V c 可估计淬火后钢件的组织和性能。

T

τ

中强碳化物形成元素C r 的影响 强碳化物形成元素W ,M o ,V ,T i ,N b 等的影响

文档

热处理原理考试试卷及参

热处理原理考试试卷及参(一)填空题1起始晶粒度的大小决定于成分及冶炼条件。2在钢的各种组织中,马氏体的比容最大,而且随着w(C)的增加而增加。3.板条状马氏体具有高的强度和硬度及一定的塑性与韧性。它的强度与奥氏体碳含量有关,马氏体板条群越细(或尺寸越小)则强度越高。4.淬火钢低温回火后的组织是低碳过饱和铁素体和粒状碳化物ε—FexC(x≈2.4);中温回火后的组织是回火屈氏体,一般用于高弹性的结构件;高温回火后的组织是回火索氏体,用于要求足够高的强度及高的塑韧性的零件。5.钢在加热时,只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