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地基施工质量监控要点
1、检查有关文件,资料和施工准备情况
(1)建筑场地的岩土工程地质勘查报告;
(2)工程设计图纸、设计要求及相关文件资料;
(3)检查临近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的类型、分布及结构质量情况;
(4)检查施工轴线定位点、水准基点设置情况;应进行检查、复测和保护。
2、检查进场材料和设备
检查进场材料、制品等品种、规格、强度等级(标号)等,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检查设备的完好率,安装后经运转正常,方可投入使用。
3、检查地基加固效果
地基加固工程,应首先进行试验段的施工,论证设定的施工参数及加固效果。其进行的载荷试验,所施加的载荷应≮设计载荷的2倍。
※4、对地基承载力(地基强度)检验
凡灰土地基、砂和砂石地基、土工合成材料地基、粉煤灰地基、强夯地基、注浆地基、预压地基、压实填土地基等竣工后的承载力(或地基强度),必须达到设计要求的标准。检验数量为:每单位工程≮3点,1000平米以上工程,每100平米至少应有1点;3000平米以上工程,每300平米至少应有1点。每一基础下应有1点,基槽每20延米应有1点。
对各类复合地基承载力检验数量为:总数的0.5%~1%,但≮3处。有单桩强度检验要求时,数量为总数的0.5%~1%,但≮3根。
由于各地设计单位对地基处理的质量检验指标均不一样,有的用贯标、静力触探、十字板剪切强度,有的用承载力检验,应按设计要求而定。各指标的检验方法,可按国家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规范》(JGJ79-2002)的规定执行。
施工结束后,宜监督施工在设计确定的一个间歇期后进行质量验收。大工程施工周期长的可由设计单位确定对已完工部位进行分批检查验收。
(二)地基施工质量监控内容
1、压实填土地基
(1)土料要求:分层压实的填土,必须根据结构类型、填料性能、现场条件确定,禁用不符合设计要求的土料。
(2)填土密实度和最佳含水量:填土最大干密实宜用击实试验确定,当无试验资料室,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压实填土的最大干密度(kg/ cm3);
经验系数,黏土=0.95,粉质黏土=0.96,粉土=0.97;
ds—土粒比重,经验取砂土ds=2.65~2.69,轻亚黏土ds=2.7~2.71,亚黏土ds=2.74~2.76;
—最佳含水量(%),可按当地经验或取塑限±2。
当无试验资料亦可按表1.2.1确定:
填土含水量与密实参考值 表1.2.1
| 填 土 种 类 | 最佳含水量(%,重量比) | 土颗粒最大密度(kg/ cm3) |
| 砂土 | 8~12 | 1800~1880 |
| 粉土 | 16~22 | 1610~1800 |
| 粉质黏土 | 12~15 | 1850~1950 |
| 黏土 | 19~23 | 1580~1700 |
| (摘自《简明施工计算手册》表3-57) | ||
应根据试验确定,当无试验数据时其应力角,可参阅表1.2.2选用:
压实填土的边坡允许值表 1.2.2
| 填料类别 | 压实系数 c | 边坡允许值(高宽比) | |||
| 填土厚度H(m) | |||||
| H≤5 | 5 | 10 | 15 | ||
| 碎石、卵石 | 0.94~0.97 | 1∶1.25 | 1∶1.50 | 1∶1.75 | 1∶2.00 |
| 砂夹石(其中碎石、卵石占全重30%~50%) | 1∶1.25 | 1∶1.50 | 1∶1.75 | 1∶2.00 | |
| 土夹石(其中碎石、卵石占全重30%~50%) | 0.94~0.97 | 1∶1.25 | 1∶1.50 | 1∶1.75 | 1∶2.00 |
| 粉质粘土、粘粒含量≥10%的粉土 | 1∶1.50 | 1∶1.75 | 1∶2.00 | 1∶2.25 | |
(4)填土的边坡坡度(同上)
详见表1.2.2,当天然地面坡度大于20%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填土沿坡面滑动。
(5)排水(同上)
位于填土区上、下水道,应有防渗、防漏措施;应填塞原地下潜水源;应根据地形、汇流量做好排水工作(地表)
(6)压实填土地基质量控制值(同上),见表1.2.3
压实填土的质量控制表 1.2.3
| 结构类型 | 填土部位 | 压实系数c | 控制含水量(%) |
| 砌体承重结构和框架结构 | 在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 | ≥0.97 | ±2 |
| 在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以下 | ≥0.95 | ||
排架结构 | 在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 | ≥0.96 | |
| 在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以下 | ≥0.94 |
2、地坪垫层以下及基础底面标高以上的压实填土,压实系数不应小于0.94。
(7)压实填土施工厚度,压实遍数见表1.2.4 (GB 50202-2002表6.3.3)
填土厚度寂寞压实遍数 表1.2.4
| 压实机具 | 分层厚度(㎜) | 每层压实遍数 |
| 平碾 | 250~300 | 6~8 |
| 振动压实机 | 250~350 | 3~4 |
| 柴油打夯机 | 200~250 | 3~4 |
| 人工打夯 | <200 | 3~4 |
(1)地基承载力: 应根据试验确定,无试验数据时,参阅前述表列数据(在施工结束后检验)。
(2)配合比:应根据设计确定,或按前述表列确定。
(3)压实系数: 应根据设计要求确定,用现场实测的干密度与最淡干密度的比值确定。
(4)砂石料有机质含量:必须控制在≤5%以内,用焙烤法确定。
(5)砂石料含泥量:控制在≤5%以内,用水洗法确定。
(6)石料粒径: 碎石或卵石最大粒径≤100㎜,用筛分法确定。
(7)含水量: 含水量见表1.2.5(GBJ 202-83砂和砂石地基表3.2.8)。
砂和砂石地基含水量 表1.2.5
| 项次 | 捣实方法 | 每层铺筑厚度 (㎜) | 施工时最佳含 量(%) | 备注 |
| 1 | 平振法 | 200~250 | 15~20 | 不宜使用细砂,或含泥量大的砂地基 |
| 2 | 插振法 | 振捣器插入深度 | 饱和 | 不宜使用细砂,或含泥量大的砂地基 |
| 3 | 水撼法 | 250 | 饱和 | 不得在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地使用 |
| 4 | 夯实法 | 150~200 | 8~12 | 木夯式“机械夯”,木夯重40kg |
| 5 | 辗压法 | 250~350 | 8~12 | 适用于大面积砂基,不宜用于地下水位以下的砂地基 |
(8)分层厚度:见表1.2.5数据。
3、灰土地基
(1)灰土材料
其中的土料宜就地采用基槽中挖出的土,不含有机质,粒径不大于15mm;其中的熟石灰过筛后粒径不得大于5mm,不得夹有未熟化生石灰块,不含过多水份;亦可用水泥替代石灰。
(2)灰土配合比(同上):一般为2∶8或3∶7(石灰∶土,体积比)。
(3)地基承载力:同砂和砂石地基。
(4)压实系数:应以实测为准,一般压实系数为c=0.93~0.95
式中,干密度应为为施工实测的干密度,干密度应为为其最大干密度(见压实填土地基)。
(5)土料中有机质含量:应控制在≤5%。
(6)土料含水量:工地检验方法—用手将灰土握成团,两指轻捏即碎为宜,若水份过多应晾干,水份不足则洒水淋湿。
(7)铺设厚度:应根据施工方法按表1.2.6选用。
压土铺设厚度 表1.2.6
| 序号 | 夯实机具种类 | 重量(kg) | 厚度(mm) | 备注 |
| 1 | 石夯、木夯 | 40~80 | 200~250 | 人力送夯落距400~500 |
| 2 | 轻型夯实机械 | — | 200~250 | 蛙式打夯机,柴油打夯机 |
| 3 | 压路机 | 机重6~10T | 200~300 | 双轮 |
(8)施工排水: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基坑(槽)内施工时,应有排水措施,夯实后的灰土,三天内不能受水侵泡。
4、强夯地基
(1)适用范围:适用于碎石土、砂土、黏性土、湿陷性黄土及人工填土地基。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每边超出基础外缘宽度=设计处理深度的1/2~2/3,并不小于3m。
(2)施工前的检查
A、地下水位:在地面2m以下,表层为非饱和土时,可直接夯实;当地下水位较高,表层为饱和黏性土时,可铺0.5~2m厚的中(粗)砂、砂砾或片石等再夯击。
B、平整施工场地,清除所有障碍物、地下管线等。
C、检验强夯对周边的影响程度,当产生不利影响时,不能采取强夯,必要时应采用防震措施。
D、检查施工机械设备:宜选用15t以上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起重设备,应符合夯锤起吊和提升高度的要求,配备安全装置;夯锤底为方或圆形,砂土表层时锤底面积宜为3~4㎡,黏性土时≮6㎡。
(3)强夯施工参数
A、锤重≮8t,落距≮6m。
B、夯击点布置:宜为正方形或梅花形,其间距与夯击坑形状、孔隙水压力、基础结构等有关,一般为5~15m。
C、各夯击点的夯击数:一般为3~10击。
D、夯击遍数:一般为2~5遍(对于透水性弱的土层可适当增加)。
E、两遍之间间歇时间:一般为1~4周(地下水位较低,地质条件较好时,可连续夯击)。
F、夯击能:一般砂土取夯击能50~100t·m/㎡,黏性土150~300t·m/㎡。
(4)试夯和强夯施工
A、根据地质勘查报告,选有代表性的试验区,面积≮20m×20m.
B、在试验区内选一组或多组强夯试验参数,进行试验性施工,根据设计要求和地质条件做好现场测试记录。
C、检查强夯效果,做好强夯前后对比分析,以确定正式施工时采用的技术参数,据此进行强夯施工。
(5)强夯地基质量,应符合GB 50202-2002表4.6.4的规定。
5、预压地基
(1)适用范围:适用于处理淤泥土,淤泥和冲填土等饱和黏性土地基(有加载预压和真空预压两类)。
(2)施工前的检查
A、首先,应根据地质勘查报告,查明土层在水平和竖向分布变化,透水层的位置、水源补给条件;通过土工试验确定土的固结系数、孔隙比、固结压力关系、三轴试验抗剪强度、原位十字板抗剪强度等;对重要工程,应预先在现场进行预压试验,分析处理效果,以指导设计和施工。
B、施工前检测:①检查施工监测措施;②检查沉降、孔隙水压力等原始数据;③检查排水设施、砂井(袋装砂井等)、塑料排水带等位置,塑料排水带质量应符合规范要求(GB 50202-2002,附录B),④堆载施工:应检查堆载高度、沉降速率;真空预压施工:检查密封膜的密封性能、真空表的读数。
(3)施工中的检查
A、预压荷载:应根据设计确定,一般与建筑物的基底压力相同;对沉降有严格的建筑,应采用超载预压法处理;采用水准仪实测控制堆载预压荷载;对真空预压荷载检查其真空度的降低值。
B、排水砂井或塑料排水带的间距,可按n=15~20选用。(n=de/dw,de为砂井有效排水圆柱体直径,dw为砂井直径)普通砂井间距n=6~8。
C、砂井深度:应根据建筑物对地基的稳定性和变形要求确定。
D、加载预压法施工中,拨管后带上砂袋或塑料排水带的长度,不宜>500mm。
E、真空预压的膜下真空度:在600mmHg以上,压缩土层的平均固结度应>80%。
(4)施工后的检查
A、应检查地基土的强度和要求达到的其他物理力学指标,必须时应做承载力检验。
B、对主要以沉降控制的建筑,当地基变形量满足设计要求,且受压土层平均固结度达80%时以上时,方可卸载;
C、对主要以地基承载力或抗滑稳定性控制的建筑,在地基经预压增长的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卸载。
D、预压地基质量检验应符合GB 50202-2002表4.8.4的规定。
6、高压喷射注浆地基
(1)适用范围: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粉土、黏性土、黄土、砂土、人工填土和碎石等地基,可用于既有建筑,新建筑的地基处理,深基坑侧壁挡土、挡水,基坑底部加固、防管涌与隆起,坝的加固与防水帷幕等工程。对地下水流速过大和已涌水工程应慎用。
(2)注浆形式:有旋喷、定喷和摆喷三种类别,还可分单管法、二重管法和三重管法,加固形状有柱状、壁状和块状。
(3)施工前的检查
A、应根据现场环境,地下埋设物的位置等情况,复核高压喷射注浆方案、设计孔位、施工参数(压力、水泥浆量、提升速度等)及施工程序。
B、检查水泥和掺加剂等的质量、桩位、压力表、流量表的精度、灵敏度、高压喷射设备的性能等。一般宜用32.5、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和外掺剂质量,应查产品合格证或抽样送检;水泥用量应由设计确定,施工时察看流量表和水泥浆水灰比,一般水泥浆液水灰比可取1~1.5,常用1.0.
(4)施工中的检查
A、注浆压力:按设定参数指标确定,可通过查看压力表检查。一般单管法及二重管法的高压水泥浆液流和三重管法高压水射流的压力宜>20MPa;三重管法使用的低压水泥浆液流压力宜>1MPa。气流压力宜取0.7 MPa。提升速度可取0.1~0.25m/min。
B、高压喷射注浆深度:用于深基坑底部加固时,加固范围应满足按符合地基计算圆弧滑动或抗管涌的要求;用于深基坑挡土时,应根据承受的土压力进行计算;用于防水帷幕时,应根据防渗要求计算。
C、钻孔位置与设计孔位的偏差不得>50mm。
D、当注浆管灌入土中,由下而上喷射注浆,注浆管分段提升的搭接长度>200mm。
(5)施工结束后的质量检验
A、应检验桩体强度、平均直径、桩身中心位置、桩体质量及承载力;其中桩体质量及承载力的检验应在28d进行。
B、检验点的数量:为施工注浆孔数的2%~5%,对不足20孔的工程,至少应检验2个点,不合格者应补喷注浆。
C、高压喷射注浆地基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GB 50202-2002表4.10.4的规定。
7、注浆地基
(1)适用范围:适用于新、老建筑的地基处理、基坑侧壁加固和底部加固处理、水库土坝的加固和帷幕防渗注浆工程、河道堤防工程的防渗帷幕处理。
(2)施工前的检查
A、检查、掌握有关技术文件、资料根据设计文件检查掌握以下资料:
1注浆点位置;②浆液配比;③注浆施工技术参数;④检测要求。
B、检查浆液组成材料的性能。
1水泥:检查产品合格证书或抽样送检。
2注浆用砂:粗径<2.5mm,细度模数<2.0,含沙量及有机质量含量<3%。
检查方法:试验室试验检查。
3注浆用黏土,送试验室试验检查:塑性指数>14;粘粒含量>25%;含沙量<5%
有机物含量<3%
4粉煤灰。
送试验室试验检查:细度—不粗于同时使用的水泥烧失量<3%
5水玻璃:模数=2.5~3.3,抽样送检。
6其他化学浆液:按设计要求,查产品合格证书或抽样送检。
C、检查注浆设备完好率,应确保正常运转。
(3)施工中的检查
A、经常抽出浆液配比,必须控制在设计范围内。
B、浆液的主要性能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
C、检查注浆的顺序。
D、检查注浆过程中压力控制(检查压力表读数),与设计参数对比检查,控制在设计范围内。
(4)施工后的检查
A、主要检查注浆体的强度、承载力等。
B、检查孔数为总量的2%~5%。当不合格率≥20%时,应进行二次注浆。
C、检验时间:砂土、黄土:注浆后15d进行。黏性土:注浆后60d进行。
D、注浆地基的质量检验应符合GB 50202-2002表4.7.4的规定。
8、水泥土搅拌桩地基
(1)适用范围:适用于处理淤泥、淤泥质土、粉土和含水量较高且地基承载力标准值≯120MPa的黏性土等地基。
(2)施工前的检查
A、检查施工场地:平整场地清除地上和地下一切障碍物;基础底面以上宜留500mm厚的土层。
B、施工前标明:搅拌桩机械的灰浆输浆量、输浆时间、起吊设备的提升速度等施工参数。
C、施工前检查:水泥、掺加剂的质量,应查产品合格证书或抽样送检。
D、检查桩位偏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桩位偏差≯50mm。
E、检查搅拌机工作性能及各种计量设备完好程度(主要是水泥浆流量计及其他计量)
(3)施工中的检查
A、检查机头提升速度:控制在≤0.5m/min(实测上升距离和时间)。
B、检查水泥浆或水泥注入量:查看流量计,与设计参数指标比较。一般水泥掺入量宜为被加固量的7%~15%。
外掺剂应根据需要选用早强、缓凝、减水、节省水泥等性能的材料,但应杜绝污染环境。
C、检查起吊设备的平整度和导向架的垂直度,搅拌桩的垂直度应控制在≤1.5%。
D、搅拌机预搅下沉时,不宜冲水,应考虑冲水成桩对桩身强度的不利影响,当遇硬土层下层太慢时,方可适当冲水。
(4)施工后的检查
A、进行桩体强度检验:对承重水泥土搅拌桩应取90d后的试件;对支护水泥土搅拌桩应取28d后的试件。检验桩的数量不少于已成桩数的2%。
B、进行地基承载力检验:进行单桩荷载试验,以检验其承载力。
C、进行桩体直径的检查,允许偏差为<0.04倍桩径,凡不合格的桩,应根据位置和数量情况,分别采取补桩或加强邻桩等措施。
D、水泥土搅拌桩地基质量检验,应符合GB 50202-2002表4.11.5的规定。
四川省泰兴建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华蓥市政务中心综合楼工程项目监理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