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探析
更新时间:2009-5-25 17:10:45 点击数:124 [字体: ]
| 【内容摘要】以探究学习为基础重构基础教育课程的新课程改革,不仅将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而且将探究作为课程的内容标准。“探究性教学”作为一种与传统知识传授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珍视探究过程中张扬学生个性,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经历数学问题的产生和形成,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提高,在“探究”中创新。本文从模式建构的角度探讨“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四个阶段,使其具有操作性、可行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教学模式;主体地位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的编写体系是以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展开的,教材展现的是数学知识的形成和运用的过程。因此教师使用教材进行课堂教学,应以探究性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才能胜任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所谓“探究性教学”模式,是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基础,以“问题”为核心建立起来的新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其核心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探究,即学生是真正的思考者、探索者、研究者,其关键是教师恰当地加以引导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即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笔者在使用新教材的教学中对这一模式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认为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可分四个阶段,各阶段中教师、学生活动的关系可表示如下: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准备阶段: 创设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 探索阶段: 点拨引导指导————————合作探索问题 研究阶段: 合理恰当点评————————交流归纳结论 运用阶段; 设计应用练习————————综合运用知识 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对这一模式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创设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不会用数学的观点从数学的角度对周围的客观世界进行观察和思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才能进行探索活动。创设问题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和问题相关的的情境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定向,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学校里有一块三角形的地,三条边分别为7米、8米、15米,同学们帮学校参谋一下种点什么好。(学生情绪高涨,这个说种花,那个说植草……)这是我把话锋一转:请同学们先把学校这块地的形状在本子上画出来或用你手中课前准备好的木棒在桌上摆出来,然后再考虑替学校种什么,(引导学生先从数学角度研究问题)。学生马上动手操作,只一会儿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学校根本没有空的地,你在和我们开玩笑。”我笑了,马上追问为什么?他说以7米、8米、15米为三边的三角形不存在,三边在一条直线上。通过上述问题来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发现并思考问题: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使学生想到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想知而未知,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欲望。 教师在这一教学阶段就要强化情境创设的功能,合理利用教材,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创设具有生活性、趣味性、启发性、知识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疑惑的情感体验,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进行积极主动地探索。 二、点拨引导指导——发现提出问题 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把现成的知识灌给学生,而是要诱发学生参与探究,用“再创造”的方法处理教材,把问题作为出发点,激励学生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在活动、交流中主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 如学习“圆柱表面积”过程中的探索阶段,我这样设计:(1)自学课本,理解什么是表面积?(2)把自己制作的圆柱体拆开,观察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圆柱表面积=一个侧面积+两个底面积)】(3)学生尝试进行练习。(4)小组合作探究,你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吗?(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鼓励学生进行自己新的发现。) 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议一议、摆一摆、量一量、算一算、想一想等实际活动,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明确得出【圆柱表面积=底面周长×(半径+高)】,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再如在学“长方体的认识”时,用萝卜做学具,让学生在切萝卜的过程中感受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这样,学生在观察、思考中轻松地把握了长方体的三个知识点,理解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这一教学阶段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采用恰当的探究形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动脑思考,经过实验、操作、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活动自己“发现”数学结论,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去探索数学世界的奥妙。 三、合理恰当点评——交流归纳结论 拉普斯说过:“在数学里,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是归纳和类比。”一个学生要真正学会学习,成为自主的学习者,就必须学会归纳,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学会交流、讨论,进行提炼、概括、归纳,梳理知识点,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必要手段。经过自主探究活动后,要引导学生将所获得的结论知识系统。 例如,在学习《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对传统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方法作了大胆改进.(你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你能想什么办法自己去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在你们的桌子上放着各种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学具与透明方格纸(每一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可以借助这些学具进行思考。)为学生解决关键性问题——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奠定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这一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课后调查发现全班有近一半的学生想到了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过图形的方法。接着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大胆得提出猜想,由于受长方形公式的干扰,大多数同学认为: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两条相邻边的乘积。对于学生的猜想,教师均给予鼓励。因为虽然第一个猜想的结果是错误的,但就猜想本而身言却是合理的,而创性新思维的火花往往在猜想的瞬间被点燃,不同的猜想结果又激发起学生进行验证的需要,需要学生作进一步的探索。令人惊喜的是,有的同学竟能发现两种猜想有矛盾之处,这是我所料始不及的,仔细想想,这虽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教师在这一教学阶段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善于表达,对获得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与评价,学生不仅要归纳得出结论,还要阐述知识是如何发现的过程,有什么经验教训。当学生思路混乱,表达不完整时,教师要善于用鼓励性的语言加以赞扬和引导,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自豪感,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一件乐事。 四、设计应用练习——综合运用知识 综合运用知识,使思维具有创新性是智力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志。实践运用是探究性学习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的知识、数学方法都要归结到实践中去。就小学生而言,实践运用应主要体现在课堂练习、专题研究和实际作业中,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后,教师再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与讲解使学生掌握知识,并用题组进行巩固训练,除教材中的例题与“试一试”的练习外,还要根据学生实际精选一些习题作补充,教师注意在此环节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以求一通百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如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圆锥体的体积、容积以后,要求学生实际测量计算自己家的墙壁、水缸的体积、容积及用水量,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建议实际测量一下自己的红领巾的底和高并算出所需的布料,学习了认识人民币建议回家自己到超市去帮助妈妈购物,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涉及学生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知识的实践应用过程中强化了搜集、处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这一教学阶段,应鼓励学生举一反三,一题多解,对于灵活简洁的解法应给予及时展示。还可以用“你的解法很棒”、“你真行”、“你比老师还聪明”等语言来激励学生,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坚定学生继续钻研探索的信心。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实验教材上的“试一试”、“读一读”、“想想做做”、“你知道吗”、“实践活动”等材料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引伸与拓展,并让学生应用知识探究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创新与实践能力。 总之,“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为学生发展而教”、“ 以学生发展为本”、“教为学服务”的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发挥自主探索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满足学生自主发展,张扬学生个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提高,在探究中创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