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行为经济学和行为决策分析_一个综述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0:31:14
文档

行为经济学和行为决策分析_一个综述

作者简介:陈春霞(1976-),女,汉族,广东人,讲师,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是制度经济学。*基金项目: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基金(G2061585,G3051505)资助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1期行为经济学和行为决策分析:一个综述*陈春霞(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州510225;华南农业大学,广州5100)摘要:行为经济学通过心理学与经济学的有机结合,对人的非理性行为进行研究,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界限及视域。本文以行为决策分析为主线,首先对行为经济学的新
推荐度:
导读作者简介:陈春霞(1976-),女,汉族,广东人,讲师,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是制度经济学。*基金项目: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基金(G2061585,G3051505)资助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1期行为经济学和行为决策分析:一个综述*陈春霞(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州510225;华南农业大学,广州5100)摘要:行为经济学通过心理学与经济学的有机结合,对人的非理性行为进行研究,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界限及视域。本文以行为决策分析为主线,首先对行为经济学的新
作者简介:陈春霞(1976-

),女,汉族,广东人,讲师,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是制度经济学。

* 基金项目: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基金(G2061585,G3051505)资助

经济问题探索 2008年第1期

行为经济学和行为决策分析:

一个综述

*

陈春霞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州510225;

华南农业大学,广州5100)

摘 要:行为经济学通过心理学与经济学的有机结合,对人的非理性行为进行研究,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界限及视域。本文以行为决策分析为主线,首先对行为经济学的新经济人假设作出解析,并比较了传统经济学与心理学在行为决策研究上的区别,在此基础上,着重对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预期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最后是简要的评述。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行为决策;理性;非理性行为 传统经济学一直将其理论建立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基础之上,其中经济人假设扮演着理论基石的角色,支撑着整个分析大厦,即人的行为是理性和自私的,并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在 经济人 假设和 最大化 原则的基础上,经济学家们运用一系列数学工具建立起精致恢弘的理论体系。经济学成为了精密的分析科学,具有 完美 的表达,得出确定的结论和规律。但是,随着经济从大批量规模化确定性生产,向体验式个性化不确定生产的过渡,

传统经济学越来越难以解释实际经济生活中的许许多多 非物质动机 或 非经济动机 行为,坚实的理论内核也受到各种新兴理论的质疑和挑战,行为经济学就是其中一个。行为经济学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界限及视域,重视对人的非理性行为的研究,它试图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进行修正,将非理性等复杂的人类行为分析融入标准的经济理论之中。本文试图抓住人们如何作出行为决策这一线索,对行为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评述。

一、行为决策的心理基础:理性与非理性共存

(一)行为决策分析溯源

对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可以追溯到亚当o 斯密的古典经济理论。早在亚当 斯密的 道德情操论 中,就已经论及诸如 损失厌恶 等个人心理,并注意到这些个人心理对观察经济现象的作用。在斯密之后的古典经济学家仍关注经济行为的研究,但

通过杰文斯、帕累托等人的努力,心理因素逐渐和行为分析相分离,特别是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和弗里德曼提出的实证主义方被经济学广泛接受后,行为研究所依赖的心理学基础已经消失,主流经济学仅仅建立在抽象的不现实的偏好公理基础上。在卡尼曼(K ahne man)之前,卡托纳(K atona)、西蒙(Sm i on)和爱德华(Edw ards)是真正把经济行为作为主要研究任务的经济学家。卡托纳深入研究了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基础,特别是预期的形成,提出了关于通货膨胀心理预期假说,为后来的通胀目标理论打下了基础;西蒙(Sm i on ,

1997,2001)提出了

基于有限理性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方法;爱德华(Ed wards ,1954)则于20世纪中叶提出将行为决定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并确定了研究的进程。但是真正对此展开深入研究的是卡尼曼和特沃斯基(Amos T versky ,1992)。卡尼曼是行为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由于他在行为经济学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而荣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20世纪70年代,他和特沃斯基发表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研究成果,通过吸收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效用函数的构造为核心,把心理学和经济学有机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特别是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个体选择模型,并激发了其他行为经济学家把相关研究领域的成果拓展到经济学的各主要分支,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 行为经济学 流派。

(二)从完全理性到有限理性

对人类行为决策的研究首先要从理性假设开始。

124

正因为理性经济人假说存在上述缺陷,一些从事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学者从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生产关系方面来反思理性人的行为和管理问题,并对理性经济人假说进行了深刻的质疑与批评。西蒙(S m i on,1956)从更接近现实的维度,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即人们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如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人们很难对将要产生的结果进行完全的了解和正确的预测。在进行决策的时候,还要受到决策人的技能、价值观、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显然,人们的理性认识能力受到心理和生理上思维能力的客观,因而,人的行为理性是有限的而决非完全理性,人们决策的标准是寻求令人满意的决策而非最优决策。西蒙的有限理性假设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在经济行为中,由于受到所掌握信息、知识的内在原因和制度伦理、规范的外在原因而不可能追求价值最大化的 完全理性 ;另一方面也为经济学家们从修正和完善理性人假设的角度认识和克服传统经济学的局限性,寻求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行为经济学从对理性经济人质疑与批评的大潮中应运而生,对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并进行了拓展。行为经济学家主张对非理性行为进行系统的研究,他们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或者借鉴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来分析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动机,在接受西蒙有限理性假设的基础上形成了他们关于人的行为的新假设 新经济人假说,即新经济人具有以下特征:有限理性或非理性的存在、心理活动的复杂性,追求效用最大化或自利有限。行为经济学所指的非理性行为是指理性行为之外的行为,这种非理性行为有时候以经济学标准而言,有时候是以心理学标准而言 即考虑某一个体行为和他所处社会环境是否相符。基于这样的观点,行为经济学家认为对经济现象的研究应该从经济行为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从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入手,探索一种经济现象与其它经济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寻找经济过程中由此及彼的运动轨迹,揭示经济现象和本质。行为经济学家并没有抛弃传统主流理论,而是赞同其注重理性的、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但是,他们坚持对这一理论加以修正。他们认为,经济学世界不应该由理性行为分析独占,而应该由理性和非理性行为分析共同构成。行为经济学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界限及视域,在现实人的基础上发展了主流学派的经济人概念。

二、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行为决策

(一)人类的行为模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的行为由动机支配,是在某种动机的策动下为达到某个目标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而动机则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动机是由他所体验的某种未能满足的需要或未能达到的目标所引起的。这种需要或目标,既可以是生理或物质上的(如对食物、水分、空气等的需要),也可以是心理或精神上的(如追求事业成就等)。人的需要往往不只一种,而是会同时存在多种。这些需要的强弱也随时会发生变化。在任何时候,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总是由其全部需要结构中最重要、最强烈的需要所支配、决定的。这种最重要、最强烈的需要就叫优势需要。当这种需要产生时,心理就会产生不安和紧张;为了缓和这种心理紧张状态,需要就转化为意向和愿望;有了愿望还要选择或寻找目标(诱因);当目标找到以后,就产生一种内驱力,这就是动机。在动机的直接推动下,动机逐渐减弱,满足需要的行为就告结束,人们的紧张心理得到消除。然后又有新的需要发生,并转化为新的动机,引起新的行为。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使人不断向新的目标前进,直到生命的终结。这就是人类行为的通常模式(如图1)。

125

图1 人类行为的模式图

(二)经济学与心理学视角下的行为决策

从人类行为的模式图可以看得出来,心理学在

研究人类决策行为上与经济学有着极大的区别,即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外在的激励形成人们的行为,而心理学认为内在的激励才是决定行为的因素。经济学家通常认为人们的行为主要受物质激励驱动,经济决策主要受自利和理性控制。这里的理性意味着决策者对所有可得的信息进行系统分析,面对众多选择作出最优决策。而且,决策是以一种前瞻性的方式,在充分考虑了当前决策的各种未来结果之后做出的。换言之,人们的经济行为是由外在激励决定的。而在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中,人常常被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有意识地和理性地诠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同时,也存在一些难以被觉察到的因素系统地支配着人的行为。也就是说,人类的行为是由内生激励决定的。

经济学家通常假设决策者具有稳定的、前后一致的偏好。在给定偏好的基础上,决策者对自然状态和自己行为的后果形成预期,并根据统计学原理处理已有信息。在既定的市场条件下(该条件决定了决策者的备选方案),认知过程被简化为预期的形成和最大化问题。因而,决策者的行为就被假定为:正确地分配相关随机事件的概率,并选择一个使预期效用价值最大化的行动。冯 纽曼和摩根斯坦(1944)所提出的 预期效用理论 (expected-ut ili ty theor y)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拓展,并发展成为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该理论的涵义是:在不确定性条件下最终的效用水平是决策主体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的加权估算获得的,决策者谋求的是加权估价后形成的预期效用的最大化。

相比之下,认知心理学家分析的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认知通常要受性格、知识、文化结构背景以及环境和情境的影响,这些影响认知水平的因素会直接影响人的决策。此外,对以前的决策及其后果的记忆均发挥着重要的认知功能,对当前的决策有着重要影响。在此观点下,人类的行为最终是这些复杂的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是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即行为具有适应性。

由此可见,传统经济学将人的认知当成于经济决策的外生变量来对待,忽略了人类心理活动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从而将整个理论体系建立在

理性经济人 的假设之上。理性经济人的逻辑归宿必然是仅关注人类行为的理性决策,并不能描述人的实际行为。

(三)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行为决策

20世纪中叶,心理学本身发生了重大变化,人的心理活动被当作完整的认知过程来理解,各种描述大脑工作方式的变量与步骤的有效模型为人类行为决策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行为经济学来说,大脑的以下四个方面非常重要:第一,有限理性,即大脑及其各模块的有限信息处理能力;第二,大脑富于感情和感觉,是一个可估价的程序;第三,有几个行为规律将影响制度的绩效;第四,大脑是一个开放系统,人类在不断地学习(Pert ,1997)。大脑的两个特点决定人们行为与决策的范围(阿兰,2001)。一个特点是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人类行为富于目的性,但这种目的性具有一定的限度。通常人们的行为不是无理性的或任意的。他们的行为过程具有理性,并利用了各种推理能力,但需要了解的是,从样样考虑俱全的角度来说,它们实质上是不可能理性的(Sm i on ,1982)。另一个特点是大脑的各个模块,即大脑的不同组成部分具有某种地影响人类行为的能力。也就是说,大脑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整体,且不一定是内部一致的(Carter ,1998)。

正是在心理学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行为经济学通过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引入经济学分析,对人类的实际行为(特别是不确定条件下的行为)决策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卡尼曼和特沃斯基于1979年在大量社会学、心理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展示人类决策行为复杂性的预期理论(pr ospect t heor y),为行为经济学奠定了新的决策理论框架。下面具体介绍这一理论。

1 预期理论的基础:偏差分析。卡尼曼和其他心理学家利用实验和调查对人类行为进行大量研究之后,他们指出在真实的世界里,决策者们经常不是理性地根据概率去评价不确定事件,也不是根据预期效用函数作决策。他们的研究表明人们在面临未来的不确定性时,通常没有能力充分分析复杂的决策形式,相反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常常会选择捷径或带有偏见去选择。即人们通常在作决定的过程中并没有系统的方法,人们只是选择他们能做到的,

126

以上种种认知偏差是预期理论解释人类行为存在非理性决策的理论基础。正因为现实中的人们通常只是重视以直观性现象为依据的条件概率,这就很好地证明了人的决策都是在特定心理活动支配下处理和加工信息的结果,而不是在传统经济理论的最优行为假设模式下进行决策的,从而否定了传统的理性假定。

2 预期理论的实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分析。预期理论研究的是人们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如何作出决策的理论,主要针对解释的是传统理论中的理性选择和现实情况相背离的现象。预期是一种心理计算活动,它本身体现一定的理性。但是对于未来事件,人们不可能像新古典理论假定的那样计算出一个确定的风险概率;同时,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也不与现在事件存在任何确定联系。因而,预期是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的,它具有主观偏好性,即预期与特定的条件、特定的个人行为偏好紧密相联,再加上未来的不确定性,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预期。在某种意义上,经济过程即人的经济行为过程,而预期作为经济当事人活动的特征及前提,无疑支配着他们的现实经济行为。

预期理论有关决策过程的分析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编辑 (editing)阶段,这是事件的发生和人们对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阶段,第二阶段是 评价 (eval uat i on)或 译码 (code)。在这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中,人们对事件的预处理、评估、简化和整合存在着以上所论述的偏差,因为人们在预处理和评估的过程中会受到特定情境中的高低机率事件的影响,在简化和整合过程中会剔除极有可能引起偏差的相同因子,进一步地,不同的简化和整合方法在导致人们认识偏差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导致人的非理性行为。

3 预期理论的创新:修正预期效用理论。预期效用理论建立在决策主体偏好理性的一系列公理化假定基础上,这些假定包括性、完备性、传递性以及连续性等。在这个公理体系之上,经济学家们运用日益先进的数学工具建立了无数精致的经济学模型,分析个体和组织行为及经济金融问题,然而,预期效用理论存在严重缺陷,现实中特别是金融市场里人类的许多决策行为,无法用预期效用理论来解释,像 阿莱斯悖论 、 股权风险溢价难题 等。此外,预期效用模型会犯系统性的错误,现实中存在着许多与预期违背的偏好特征。卡尼曼和特沃斯基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决策程序以及决策对象或环境的描述本身的确影响到当事人的偏好,偏好既不满足完备性假定,也不满足传递性假定,比如当事人决策时出现损失厌恶、框架效应、偏好逆转、后悔厌恶、过度自信、从众、攀比、炫耀、成瘾等现象。

预期效用理论是公理性的,预期理论是描述性的,是从实证检验中归纳总结出来的(K ahne m an and T versky,1979)。两大理论都是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所必需的理论指导,其中预期效用理论刻划理性行为,而预期理论描述实际行为(K ahne man and Tversky, 1986)。

预期理论与预期效用理论最大的区别反映在效用是由价值函数还是由效用函数的决定方面。与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不同的是,预期理论是用权重函数和价值函数来描述人之效用的。权重函数说明未来某个事件的概率变化对总体效应的作用,价值函数则描述的是未来的结果与投资者的主观满足程度之间的关联性。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只是由效用函数决定,而是由权重函数和价值函数联合决定。价值函数有两个显著的属性:(1)价值函数凹向于赢(风险规避)而凸向于亏(风险追求);(2)在参照点附近,亏比赢更为陡峭。以认知心理学中的 损失厌恶 作为一个主要分析概念,强调人们对于大于参照点的 赢项 和小于参照点的 输项 的评价不对称,从而刻画了人们对自身福利水平的减少比增加更加敏感的倾向。预期理论将价值函数、权重函数与效用函数置于同一分析框架,通过参照点变动形成拐点的分析,说明了反映效用的价值函数是一条在拐点处发生转向的凹凸形曲线,从而为不确定状态下的非理性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预期理论与预期效用理论另一个主要的区别涉及到对概率的处理。在预期效用理论中,非确定性结果的效用是直接用其概率来加权的;在预期理论中,非确定性结果的价值被乘以决策权重,即概率的函数。实验研究表明人们在风险决策中,隐含着过高地估计小概率事件,过低地估计中、高概率事件,从而使人们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的行为决策产生偏差。1992年,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把决策权重和修正的效用函数结合起来,得出了风险态度各具特色

127的四种形式:收益风险规避型、高概率损失风险追寻型、收益风险追寻型、低概率损失风险规避型。这一理论贡献引起大量的效用模型的产生,用它们来替代预期效用理论,可以对经济行为做出更合格的解释。

总之,对人类的判断和决策的实证研究表明,人们的推理行为常常违反基本的概率准则,并对预期效用理论的现实有效性形成挑战。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研究展示了行为经济学所拥有的巨大潜力,并且表明非理性行为可以被识别及预测,这对现实世界的经济学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简要评述

行为经济学重视对人的非理性行为的研究,打破了传统经济学中关于人类行为不变的前提假设,将心理分析和经济运作规律有机结合,从而将心理学研究视角与经济科学结合起来,以观察现有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并修正了传统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持续偏好等基本假设的不足。与传统经济学相比,行为经济学对经济行为的分析更接近现实,它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决策问题,充分考虑了心理因素对决策的影响,并指出人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进行决策时并不总是理性的。这为人们理解决策行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尽管行为经济学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研究的重点还是对市场异常和认知偏差描述与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行为经济学将是未来经济学发展的方向。在全球经济日趋社会化、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经济行为越来越受到来自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传统及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等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制约,人们的心理动机变得越来越复杂化。这种情况更需要经济学家从实际出发研究人的复杂心理动机和经济行为,而贴近现实的行为分析将成为经济分析的主流。对于行为经济学来说,无论是实验方法的引入还是对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其目的都在于构建经济学更为真实合理的行为基础,以期提高经济学的解释力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Pert,C B M olec ules of Emot i on N e w Y ork, Scri bner,1997

[2]K ahne m an D,T versky A P r ospect Theory:A n

a nal ysis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 m etrica,1979,47: 263-291

[3]T he Royal Swedish A cade my of Sciences Foun dation of behav i oral a nd experm i e ntal econo m i cs:D enial K ahne m an a nd V ernon S m ith A dvanced Inf or m ati on on the P rize i n Econo m i c Sciences,2002

[4]Ed w ardsW Behav i oral decisi on theory A nnual R ev i e w of Psychology,1954,12:473-498

[5]T versky A,K ahne m an D R ati onal Cho ice and fr a m i ng of dec i sions Jour na l of Busi ness,1986,59: S252-278

[6]T versky A,K a hne m an D A dvances i n prospect theory:Cu mu l ative representation under certa i nty Journal o f R i sk and U ncertai nty,1992,5:297-323

[7]Sm i on H A R ational choice and the str ucture o f the environ m ent Psycholog ical R ev i e w,1956,63: 120-138

[8]Sm i on H S M odels o f bounded rat i onality Ca mbri dge,M I T Press,1982

[9]Carter R M apping the m i nd Ber keley,Un i versity of Califor n i a P ress,1998

[10]阿兰 斯密德[美] 制度与行为经济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2-33

[11]加里 S 贝克尔[美]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 上海:三联出版社,1985 183-201

[12]杨春学 经济人与社会经济分析[M] 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 236-237

[13]黄祖辉,胡豹 经济学的新分支:行为经济学研究综述[J] 浙江社会科学,2003,(2):72 -79

[14]周业安 行为经济学是对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吗[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 32-38

[15]何大安 行为经济学基础及其理论贡献评述[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2):4-10

[16]马涛 行为经济学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挑战[J] 社会科学,2004,(7):18-26

(编辑校对:韦群跃)

128

文档

行为经济学和行为决策分析_一个综述

作者简介:陈春霞(1976-),女,汉族,广东人,讲师,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是制度经济学。*基金项目: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基金(G2061585,G3051505)资助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1期行为经济学和行为决策分析:一个综述*陈春霞(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州510225;华南农业大学,广州5100)摘要:行为经济学通过心理学与经济学的有机结合,对人的非理性行为进行研究,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界限及视域。本文以行为决策分析为主线,首先对行为经济学的新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