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平面几何学生关于三角形的常见的不等定理有:
(1)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
(3)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边的夹角较大的,第三边也大;反之亦然.
(4)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不相邻的内角.
从上述基本定理出发,很容易得到下面性质:
(1)点A、B在直线l的同侧(AB不平行于l),则l上存在一点P使它与A、B两点距离之和最小;且存在一点Q使它与A、B两点距离之差最大.设A′为A关于l的对称点,即A′B与l的交点为P;直线AB与l的交点为Q.
(2)同底等高的三角形中,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最短.
(3)P为ΔABC内一点,则AB+AC>PB+PC;AB+BC+CA>PA+PB+PC.
(4)P为ΔABC边BC上的一点,且BP∶BC=λ,则AP<λ·AC+(1-λ)AB.特别地,
事实上:过P作PQ∥AC交AB于Q,易得PQ=λ·AC;AQ=(1-λ)·AB,由ΔAPQ立得结论(自己画个图).
熟悉掌握上述的基本不等关系和结论,有助于证明三角形中的不等式.
例1 ΔABC中,∠B=2∠C,求证:AC<2AB.
分析如图1,延长CB至P,使PB=AB,则∠ABC=2∠P=2∠C,故AP=AC,就把AC转移到ΔAPB中,问题迎刃而解.
例2 ΔABC中,E、F各是AB、AC边上的点,且BE=CF.求证:EF<BC.
分析如图2,连结BF,由∠BFC为ΔABF的外角,得∠BFC>∠ABF,在ΔBEF和ΔFCB中已有两对对应边相等,由性质(3)即得结论.
例3 三角形中,证明短边上的高线大于长边上的高线.
分析如图3,分别延长高线1倍,得两个等腰三角形,且腰长相等.由性质(3)立得结论.
例4 三角形中,证明短边上的中线大于长边上的中线.
分析如图4,设ΔABC中,AB>AC,AF、CE、BD为中线,O为重心.由ΔABF和ΔAFC得出∠AFB>∠AFC,再在ΔOBF和ΔOCF中,由性质(3)得出OB>OC,由重心性质,得BD>CE.
例5 证明三角形的三中线之和小于其周长,而大于其周长的一半.
分析如图4,由性质(4)得:
AB+BD+CE<AB+BC+CA,又在ΔBOF中:BO+OF>BF,
同理AO+OE>AE,CO+OD>CD.
三式相加得:
为证明三角形中的不等式还应当掌握一些常用的解题技巧——即利用图形的变位,把有关线段或角集中在同一三角形中.
1.平移
例6 如图5,ΔABC中,AB>AC,AM为中线.求证:∠MAC>∠MAB.
分析:把AC平移到BD位置,只须延长AM到D,使MD=AM即可.这样就把∠MAC转移到含有∠MAB的ΔABD内.由AB>AC=BD.命题得证.
例7 D为等腰ΔABC腰AB上的一点,在另一腰AC的延长线上取一点E,使CE=BD.求证:DE>BC.
分析:如图6.把BC平移到DF位置:CF=BD=CE.从而∠CFE=∠CEF,
又∠DFC=∠ABC=∠ACB>∠DEC.(三角形外角).
进而推出,∠DFE>∠DEF,在ΔDEF中,则有DE>DF=BC.
2.翻折
例8 在ΔABC中AB>AC,AD是∠A平分线,E是AD上的一点.求证:(1)BD>DC,(2)AB-AC>BD-DC.(3)BE>EC,(4)AB-AC>BE-EC.
分析:如图7,因为AD为角平分线,把ΔADC沿AD翻折,使之与ΔABD叠合.AC′=AC.这样(1),(2)就转移在ΔBC′D中.
∵∠BC′D>∠C′DA=∠CDA>∠DBA.
∴BD>C′D=CD,且BC′>BD-C′D,即AB-AC>BD-CD.
同理可证(3),(4).
3.旋转
例9 已知AB=AC,D为ΔABC内一点,∠ADC>∠ADB.求证:BD>CD.
分析:如图8,以A为旋转中心,把ΔABD旋转到ΔACD′位置.这样∠ADB就转移到∠AD′C位置.
且∵AD=AD′,∴∠ADD′=∠AD′D,在ΔCDD′中,
∵∠ADC>∠ADB.
∴∠D′DC>∠DD′C.
则BD=CD′>CD.
命题得证.
例10 已知O为ΔABC内一点,且∠AOB=∠BOC=∠COA=120°.求证:BC+AC>OA+OB+OC.
分析:如图9,以C为旋转中心,把ΔAOC向外旋转60°到ΔA′O′C位置.这样易证:OO′=CO,A′O′=AO,且B、O、O′、A′四点共线.又AC=A′C,故命题得证.
4.对称
例11 P为RtΔABC直角边AC上一定点.试在另两边上各求一点Q与R,使ΔPQR周长最小.
分析:如图10,设P′,P″分别为P关于AB、BC的对称点.P′P″交AB于Q,BC于R.根据性质(1)知ΔPQR为所求.
例12 已知锐角∠BAC及内部一定圆O,试在角的两边及⊙O上各求一点Q、R、P,使ΔPQR周长最小.
分析:如图11,设AO交⊙O于P,P关于AB、AC的对称点为P′、P″;P′P″分别交AB于Q,AC于R,则ΔPQR为所求.这是因为:若P为定点,则根据性质(1)知ΔPQR周长的最小值是P′P″.又P′P″=2MN.而A、M、N、P四点共圆.AP为其直径.故P′P″=2MN=2AP·sin∠BAC.因此当AP最小时P′P″最小.显然这时P应为AO与⊙O的交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