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课程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Media literacy 课程编号:050320170
课程学时:32学时 课程学分:2学分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学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开课单位:人文与艺术学院 开课学期:四年级上学期
先修课程:新闻学理论、传播学理论、传播伦理与法规
二、课程教学目标
目标1:系统介绍媒介素养基本原理与知识,将媒介素养知识与理论进行主体的内化
目标2:系统介绍媒介素养的细分,分析各类媒介的属性与特征
目标3:系统介绍媒介素养的管理,探讨法律与规制的客体钳制
目标4: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人生态度
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表
| 教学目标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
| 目标1 | √ | √ | √ | √ | |||||||||||||
| 目标2 | √ | √ | √ | √ | √ | ||||||||||||
| 目标3 | √ | √ | √ | √ | √ | ||||||||||||
| 目标4 | √ | √ | √ | √ | √ | √ | √ | √ | |||||||||
三、课程要求
1.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等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学生的一门选修课。
2.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课上教师集体讲授为主,以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上分组讨论、课后巩固运用为辅的教学方式。
3.教学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新闻传播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传播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与规律;对不同媒介,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等音视频媒介以及网络新媒体的传播品性与特征有所把握,并能准确把握其生态与模式;反思技术带来的风险、挑战,法律与规制的客体钳制。了解新闻传播学界与业界前沿,具备运用媒介素养相关知识知识、理论和方法解释和分析人类传播活动的初步研究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继续深造奠定基础。
4.作业要求:要求学生运用媒介素养知识和理论和方法,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反思。
四、教学内容
第1章 媒介素养范畴(4学时)
知识要点:
1. 媒介素养的概念、三大基石与三个模式、媒介素养在当代
2. 媒介素养阶段与层次理论
3. 怎样提高你的媒介素养
4. 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重点:媒介素养的概念;三个模式(知识、能力与理解);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批判性思维是提高当代媒介素养的核心工具
难点: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媒介素养的三大基石与三大模式
第2章 媒介本体属性(6学时)
知识要点:
1. 基本概念:媒介、媒体、传媒;媒介类别与媒介载具、媒介视域
2. 媒介的本体要素:媒介呈现、媒介技术、媒介语言、媒介产品 、传媒产业、传媒的本体特征(媒介的偏向性 、框架性、媒介效果及传媒铁律)
3. 传媒本体属性的甄别:基本属性(技术性与工具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产业属性
重点:基本概念:媒介、媒体、传媒;媒介类别与媒介载具、媒介视域、媒介呈现、媒介技术、媒介语言、媒介产品 、传媒产业、传媒的本体特征
难点:传媒本体属性的甄别:基本属性(技术性与工具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产业属性
第3章 媒介功能与话语权(2学时)
知识要点
1. 媒介的功能 :监视功能、联系功能、文化功能、娱乐功能与经济功能
2. 传媒话语权与影响力
重点:媒介的基本功能与传媒话语权、影响力
难点:传媒影响力的本质
第4章 媒介语言与现实 (2学时)
知识要点:
1. 媒介语言:性质、符号特征、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区别与联系
2. 媒介语言符号与现实: 媒介构连理论与媒介再现理论
重点:媒介语言的性质与符号特征,掌握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区别与联系、媒介构连理论与媒介再现理论
难点: 符号与符号学相关概念、媒介构连理论与媒介再现理论
第5章 受众认知与个体差异(4学时)
知识要点:
1. 受众的媒介接触与认知结构:大众受众与小众受众、媒介接触的动机与状态、受众认知
2. 受众的信息处理与个体差异:三重任务、角色参与性与解读模式、个体差异 、受众对媒介信息的反应规律
重点:受众的媒介接触与认知结构:大众受众与小众受众、媒介接触的动机与状态、受众认知 ;受众的信息处理与个体差异
难点:受众的信息处理与个体差异:三重任务、角色参与性与解读模式
第6章 报刊媒介素养 (2学时)
知识要点:
1. 新闻纸与数字报:报纸与新闻纸、报媒与数字报
2. 期刊与数字化阅读:期刊与杂志;期刊的品性和品牌影响力;数字化阅读与电子期刊
重点:报纸的品性与职能;报纸生态与盈利模式;“报媒”意识;报刊数字化;品牌化竞争与OA期刊
难点:报纸的品性与职能;报纸生态与盈利模式;报刊的数字化
第7章 影视媒介素养(2学时)
知识要点:
1. 视频媒介的传播特征:表达力、纪实性、影像谎言与错误再现
2. 电影媒介特征与素养:电影的诞生与意义;电影媒介的品性与功能;电影生态与商业模式
3. 电视媒介特征与素养:电视的诞生与意义;电视媒介的品性与功能;电视生态与商业模式
重点:视频媒介的传播特征;电影媒介的品性与功能;电影生态与商业模式 ;电视媒介的品性与功能;电视生态与商业模式
难点:影像纪实中的虚拟环境;影像谎言与假新闻;伪语境与影像的错误再现;虚构作品中的错误再现;传媒对符号的操控性;电影与电视媒介的品性与功能、生态与商业模式
第八讲 互联网时代与素养(4学时)
知识要点:
1. 聚变的互联网时代与力量: 打破隔离贯穿一切(地点界域/破时间规制) 、黏合碎片聚合融汇(聚合“创客”和“自组织”、 汇聚“众包”与“众筹”、融汇“大数据”和“云计算”)、再构的互联网意义与时代变迁(“去中心化”与“去权威性”、 “扁平化”、 “融媒介”与“全媒介” )
2. 互联网媒介的品性与功能:互联网意识、互联网精神、互联网思维、网络媒介特征与品性、互联网媒介的功能与商业模式
3. 移动终端的互联网媒介特征:移动终端将社会生活互联网化之意义;典型移动终端的媒介品性与功能;移动终端的商业模式与发展趋向
重点:网络媒介带给新闻传播的冲击与变化:打破隔离贯穿一切(地点界域/破时间规制) 、黏合碎片聚合融汇(聚合“创客”和“自组织”、 汇聚“众包”与“众筹”、融汇“大数据”和“云计算”)、再构的互联网意义与时代变迁(“去中心化”与“去权威性”、 “扁平化”、 “融媒介”与“全媒介” );互联网媒介的品性与功能;移动终端的互联网媒介特征
难点:网络媒介带给新闻传播的冲击与变化
第9章 媒介技术互动与报复(4学时)
知识要点
1. 媒介技术与主体的互动:媒介技术与人格主体、驾驭最新技术性能的媒介研究方法
2. 技术的报复效应:媒介技术与反作用、技术的“报复效应”
3. 网络信息安全:网络病毒、黑客与
重点:传媒技术激活了人的主体性、主体媒介技能增长的自发性、媒介学习型技能增长的自觉性、墨菲法则的意义、技术的“报复效应”( 网络狂欢、网络谣言、网络暴力和网络诈骗)
难点:技术的“报复效应”( 网络狂欢、网络谣言、网络暴力和网络诈骗)
第10章 媒介法规与管理(2学时)
知识要点:
1. 传媒的法律与规制管理:意识形态化与法律法治;我国传媒与管理规制;媒介审判与法律审判
2. 传媒产品分级制度与媒介伦理:传媒产品的分级管理制度;良知底线与媒介伦理的文治
重点:我国传媒与管理规制;媒介审判;媒介产品的分级制度
难点:传媒的法律与规制;媒介产品分级制度:美国与经验
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应关系表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
| 讲授法 | 讨论法 | 自主学习法 | 练习法 | ||
| 目标1 | 第1/2/3/4/5章 | √ | √ | ||
| 目标2 | 第6/7/8章 | √ | √ | √ | |
| 目标3 | 第9/10章 | √ | √ | √ | √ |
| 目标4 | 第1/2/3/4/5/6/7/8/9/10章 | √ | √ | ||
五、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
本课程为考试课,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考核。
课程成绩=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30%),平时成绩由课堂考勤、课前网络教学资源自学情况、课堂讨论、课程论文等内容构成。
课程教学目标与考核方式对应关系表
| 教学目标 | 考核方式 | ||||||
| 闭卷考试 | 课前自学 | 课上讨论 | 课程论文 | ||||
| 目标1 | √ | √ | √ | ||||
| 目标2 | √ | √ | √ | ||||
| 目标3 | √ | √ | √ | ||||
| 目标4 | √ | √ | √ | √ | |||
六、教学参考
1.教材或实验指导书名称:
高萍,《当代媒介素养十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第一版
2.参考教材:
(1)[美]斯坦利•J•巴兰著,何朝阳译,《大众传播概论:媒介素养与文化(第8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5
(2)[美] 詹姆斯•波特著,李德刚 等译,《媒介素养(第4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0
(3)刘勇著,《媒介素养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
(4)陆晔 等著,《媒介素养:理念、认知、参与》,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