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0:39:46
文档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2007年09月26日来源:吉林农网    大豆根腐病是东北大豆产区主要根部病害,尤其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发生最重。近几年,在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吉林大豆产区发生也较重。苗期发病影响幼苗生长,甚至造成死苗,使田间保苗数减少;成株期由于根部受害,影响根瘤的生长和数量,造成地上部生育不良,以致矮化,影响结荚数与粒重,从而导致产量下降。    一、症状识别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究认为,根腐病系由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的根部病害,因此症状也有所不同,但大多症状表现幼苗或成株
推荐度:
导读大豆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2007年09月26日来源:吉林农网    大豆根腐病是东北大豆产区主要根部病害,尤其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发生最重。近几年,在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吉林大豆产区发生也较重。苗期发病影响幼苗生长,甚至造成死苗,使田间保苗数减少;成株期由于根部受害,影响根瘤的生长和数量,造成地上部生育不良,以致矮化,影响结荚数与粒重,从而导致产量下降。    一、症状识别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究认为,根腐病系由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的根部病害,因此症状也有所不同,但大多症状表现幼苗或成株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2007年09月26日   来源:吉林农网

    大豆根腐病是东北大豆产区主要根部病害,尤其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发生最重。近几年,在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吉林大豆产区发生也较重。苗期发病影响幼苗生长,甚至造成死苗,使田间保苗数减少;成株期由于根部受害,影响根瘤的生长和数量,造成地上部生育不良,以致矮化,影响结荚数与粒重,从而导致产量下降。

    一、症状识别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究认为,根腐病系由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的根部病害,因此症状也有所不同,但大多症状表现幼苗或成株期主要被害部位为主根,一般病斑初为褐色至黑褐色或赤褐色小斑点,以后迅速扩大呈梭形、长条形、不规则形大斑,以致使整个主根变为红褐色或黑褐色溃疡状,皮层腐烂,病部细缢,有的凹陷,重者因主根受害使侧根和须根脱落而变成秃根。一般根部受害,植株地上势很弱,叶片黄而瘦小,植株矮化,分枝少,重者可死亡,轻者虽可继续生长,但叶片变黄,以致提早脱落,结荚少,粒小,产量低。

    二、病原鉴定

    经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多年研究,引起根腐病的病原菌有多种真菌,主要有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茄腐镰孢菌(F.solani)、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终极腐霉菌(Pythium ultimum)等真菌。

    三、侵染循环

    大豆根腐病菌大多属于土壤习居菌,除了能以菌丝、菌核在土壤中或病体组织上越冬,还可以在土壤中腐生,因此土壤和病残体(病根)是此病的初次侵染源,当大豆种子萌发后4—7天即可侵染胚茎和胚根,虫伤和其它自然孔口有利于多种菌侵入。

    四、发病条件

    经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究鉴定,大豆根腐病发病主要取决于土壤中的菌源数量、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温湿度等条件。

    1.连作 由于根腐病菌属土壤习居菌,可以在土壤中腐生,在适宜寄主植物(大豆等)的条件下,病菌生育良好,繁殖快,从而土壤中菌源数量增多,发病重。因此,大豆连作地根腐病重,连作年限越长,发病越重。

    2.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质地疏松、通透性好,如沙壤土、轻壤土、黑土较土壤黏重、通透性差的白浆土、黏土地发病轻。土壤肥沃地较土壤瘠薄地发病轻。

    3.土壤温湿度 大豆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适温为20—25℃,温度低于9℃出苗就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播种期土壤温度低,发病重。土壤含水量大,特别是低洼潮湿地,大豆幼苗长势弱,抗病力差,易受病菌侵染,发病重。土壤含水量过低,久旱后突然连续降雨,使大豆幼苗迅速生长,根部表皮易纵裂,伤口增多,亦有利病菌侵染,发病重。

    4.栽培耕作方式 一般垄作栽培的大豆比平作栽培的发病轻,大垄栽培的大豆比小垄栽培的大豆发病轻。其原因是垄作栽培可以进行中耕培土,使土壤疏松,通透性好,土壤含水量低;平地由于土壤板结并易发生涝害,使土壤含水量高,有利于病菌繁殖及侵染根部,发病较重。

    5.播种深度 大豆播种深度直接影响幼苗出土速度,播种过深,加之地温低,幼苗生长慢,组织柔嫩,地下根部延长,根易被病菌侵染,使病情加重。

    6.施肥 施肥水平和施肥种类对根腐病的发生也有很大影响。一般氮肥用量大,使幼苗组织柔嫩,发病重;增施磷肥可减轻病情。

    7.害虫 一般根部有潜根蝇为害,有利根腐病害发生,虫株率越高发病越重,反之则轻。

    8.化学除草剂 大豆田化学除草剂应用得好,可以对大豆田灭草起到良好作用,但某些化学除草剂因施用方法和剂量不当,可造成大豆幼苗药害,使幼苗生长受阻,同时也加重了根腐病的发生。

    五、防治方法

    大豆根腐病菌多为土壤习居菌,又加寄主范围广,因此必须采取农业措施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农业措施防治

    1.大豆无免疫和高抗根腐病品种,可选用发病轻的高产、优质的大豆品种,适时晚播,播种深度不能超过5厘米。

    2.合理轮作,实行与禾本科作物3年以上轮作,严禁大豆重迎茬。

    3.采取垄作栽培,有利降湿、增温,减轻病情。雨后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4.施足基肥、种肥,及时追肥,尤其要应用多元复合液肥,以弥补因根部病害吸收肥、水的不足。

    5.药剂拌种后,药效只能维持15—25天,因此要及时进行中耕培土,尤其在地下根部受害以致死亡的情况下中耕培土措施更为重要,以促进地上茎基部侧生新根的形成,能及时补充肥、水,否则造成无侧根使幼苗死亡。

    

大豆生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豆农的收入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抓好大豆生产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影响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是根腐病,据调查历年发病株率都在30~40%,低洼地和重迎茬地块发病株率可达70%以上,最高死苗率在15%以上。尤其是土质粘重地块发病更重,为了更好防治根腐病,我们对根腐病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

  一、大豆根腐病发生原因

  1、大豆根腐病与品种的关系。调查发现绥农14苗期发病率为70~100,死苗率4.2~1.5%;黑农37发病率50~100%,死苗率2.7~6.4%。老品种较重,新品种较轻。

  2、大豆根腐病与除草剂的关系。目前,我县大豆多采用药剂封闭除草,使用药量过大的,药害较重的大豆根腐病发病重。受药害抑制的地块发病率70~100%,死苗率10~15%。未受药害或没用药的地块发病率15~30%,死苗现象很少。

  3、大豆根腐病与重迎茬的关系。我县大豆播种面积大,每年都有三分之一的地块重迎茬。据调查,重茬发病率在70~100%。迎茬发病率20~50%,正茬发病率在10~20%。

  4、大豆根腐病与施肥的关系。常施农家肥的地块发病率在5~30%,常施化肥,不施农家肥的地块发病率在50~100%。

  5、大豆根腐病与土壤质地的关系。土壤通透性差、板结、冷凉、低洼积水地块发病重,否则发病轻。

  6、大豆根腐病与气候条件的关系。苗期温度低、湿度大或连续降雨易发生大豆根腐病。

  二、大豆根腐病发生规律

  根腐病主要是由镰刀菌、丝核菌和腐霉菌等多种病菌引起的,主要以镰刀菌和丝核菌为主,在土壤中或病株残体越冬,第2年大豆出苗后开始感染,6月至7月中旬发病高峰,7月下旬趋于稳定。

  三、根腐病防治方法

  1、选择抗病品种,合理轮作。

  2、深松旋耕增加土壤通透性,增施有机肥。

  3、合理用药,减少药害,促进小苗早生快发。

  4、药剂防治。用35%多福克种衣剂甲壳素拌种;NEB-SO豆类拌种剂1∶40拌种;2%菌克毒克拌种或叶面喷洒;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对水喷雾,叶面喷洒时要兑叶面肥。

文档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大豆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2007年09月26日来源:吉林农网    大豆根腐病是东北大豆产区主要根部病害,尤其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发生最重。近几年,在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吉林大豆产区发生也较重。苗期发病影响幼苗生长,甚至造成死苗,使田间保苗数减少;成株期由于根部受害,影响根瘤的生长和数量,造成地上部生育不良,以致矮化,影响结荚数与粒重,从而导致产量下降。    一、症状识别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究认为,根腐病系由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的根部病害,因此症状也有所不同,但大多症状表现幼苗或成株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