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的儒家作品。宋朝程颢(haò)、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 ※补充知识:《礼记》简介
•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足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 《礼记》由多人撰写,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
• 一、通论礼仪和学术。有《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
• 二、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
• 三、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有《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
• 四、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有《王制》、《曲礼》、《玉藻》、《明堂位》、《月令》、《礼器》、《郊特牲》、《祭统》、《祭法》、《大传》、《丧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文王世子》、《内则》、《少仪》等篇。
• 五、为《曲礼》、《少仪》、《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梁氏的归类划分,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
• ※补充知识:曾子的生平介绍
• 曾子(前505~前435),姓曾,名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jí)(字子思)师从曾子,又传授学于孟子。因此,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曾子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邦的“大学”。《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
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
二、《大学》内容:
1、经
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同新)(革新、弃旧 图新)民,在止于至善
• 1)、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 2)、知止(知道目标 所在)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2)、译文: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下课
• 3)、译文: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 4)、古之欲明(弘扬)明(光明正大的)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意念)者,先致(获得)其知。致知在(在于)格物(认识研究万物)。
• 4)、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
• 5) 物格而后知致(获得),知致而后意
•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5)、译文:
• 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 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 6)、译文:
•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 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重视)者薄(不重视),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
• 7)、译文:
•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
•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 8)、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 8)、译文:
• 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
• 1、传
• 1)、原文
•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接近,接触)物而穷(穷究,彻底研究)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认知能力),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未穷尽,未彻底) ,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更加)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 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 1)、译文
• 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蔽塞。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2)原文
•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wù)恶(è)臭(xiù),如好(hào)好(hǎo)色,此之谓自谦(同慊(qiè):心安理得的样子)。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 2)译文:
•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千万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 3)、原文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 (zhì)(愤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 3)、译文
•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 3)读解:
• 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理与情,正心和诚意不是绝对对立,互不相容的。朱嘉说:喜怒哀乐惧等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一旦我们不能自察,任其左右自己的行动,便会使心思失去端正。
•所以,正心不是要完全摒弃喜怒哀乐俱等情欲,不是绝对禁欲,而只是说要让理智来克制、驾驭情欲,使心思不被情欲所左右。
• 4)、原文
•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bì) (偏向)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jīn)(同情、怜悯)而辟焉,之其所敖(骄傲)惰(怠慢)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 4)、译文
• 之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爱的人会有偏爱;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会有偏恨;对于自己敬畏的人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的人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的人会有偏见。因此,很少有人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所以有谚语说:“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坏,人都不满足自己庄稼的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 5)、原文
•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成功被施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悌tì:弟弟服从哥哥)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 5)、译文
• 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国家方面的教育: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 6)、
• ⑴、 原文
•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把…当老人)老(老人),而民兴孝;上长(把…当长辈)长(长辈),而民兴弟(悌);上恤(体恤)孤,而民不倍(通“背”,背弃)。是以君子有絜(xié)(量度)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之道也。
• ⑴、译文
• 之所以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指君子的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 )(身教)
• ⑴、解读
• “絜矩之道”则是重在强调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方面。如孔子对季康子说:“当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只要风吹草上,草必然随风倒伏。”(《论语·颜渊》)世道人心,上行下效。关键是看你说什么,提倡什么,做什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袖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当政治国的人必须要有“絜矩之道”。
• ⑵原文
• 所恶於上,毋以使下;所恶於下,毋以事上;所恶於前,毋以先後;所恶於後,毋以从前;所恶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恶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 ⑵、译文
• 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
• ⑵、解读
• 所谓絜矩之道,重点强调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
• 三、儒家的“三纲八目”
•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亲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学》的 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 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
• 抓住这“三纲八目”就等于抓住了 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 会领略儒学经典的奥义。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 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 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 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性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 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 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 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 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大多数中国人的行动,使你最终 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 地展开。
第二章 《中庸》
一、《中庸》概述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haò)、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 《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或黄金分割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 二、《中庸》的内容
• 1、第一章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1』、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2』、译文: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 『3』、译文:
•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4』、译文: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 『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5』、译文:
•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2、第二章
『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1』、译文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
• 『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2』、译文
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 3、第三章
•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 译文:
•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 4、第四章
• 『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 『1』、译文:
•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 『2』、「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 『2』、译文:
•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 5、第五章
•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 译文:
• 6、第六章
•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 6、第六章 译文:
•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
•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 7、第七章
•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 7、第七章 译文:
•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 8、第八章
•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 8、第八章 译文:
•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 9、第九章
•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 9、第九章 译文
•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 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 10、第十章
• 『1』子路问强。
• 『1』、译文:子路问什么是强。
• 『2』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 『2』、译文:
• 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
• 『3』、「寞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3』、译文
• 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
• 『4』、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 『4』、译文:
• 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
• 『5』、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 『5』、译文:
•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 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 11、第十一章
• 『1』、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 『1』、译文
• 孔子说:“寻找隐僻的歪歪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
• 『2』「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 『2』、译文:
• 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
• 『3』、「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 13、第十三章
• 『1』、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 『1』、译文:
• 孔子说:“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
• 『2』、「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 『2』、译文:
• “《诗经》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握着斧柄砍削斧柄,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差异,但如果你斜眼一看,还是会发现差异很大。所以,君子总是根据不同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治理,只要他能改正错误实行道就行。”
• 『3』、「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 『3』、译文:
• “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 『4』、「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感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 “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 第十七章
• 『1』、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 『1』、译文:
• 孔子说:“舜该是个最孝顺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财富拥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保持他的功业。
•
• 『2』、「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 『2』、译文:
• 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
• 『3』、「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 『3』、译文:
•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
• 『4』、「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 『4』、译文:
• 《诗经》说:‘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
• 『5』、「故大德者必受命。」
• 『5』、译文:
“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会承受天命。”
• 第二十章
• 『1』、哀公问政。
• 『1』、译文:
• 鲁哀公询问政事。
• 『2』、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 『2』、译文:
• 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
• 『3』、「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 『3』、译文:
•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说起来,政事就像芦苇一样,
• 『4』、「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 『4』、译文:
• 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
• 『5』、「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 『5』、译文:
• 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至于说亲爱亲族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都是礼的要求。
•
• 『6』、「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 『7』、「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 『7』、译文:
• 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 『8』、「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 『8』、译文:
• 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有五项,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智、仁、勇,这三种是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至于这三种德行的实施,道理都是一样的。
• 『9』、「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 『9』、译文:
• 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 ,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它们,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又比如说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它们,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才去实行它们,有的人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但只要他们最终都实行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了。
• 『10』、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 『10』、译文:
• 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
• 『11』、「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 『11』、译文:
• 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 『12』、「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 『12』、译文:
• 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
• 『13』、「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体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 『13』、译文:
• 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
• 『14』、「齐明盛服,非体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 『14』、译文:
• 像斋戒那样净心虔诚,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这是为了修养自身;驱除小人,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是为了尊崇贤人;提高亲族的地位,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这是为了亲爱亲族;让众多的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敬重大臣;真心诚意地任用他们,并给他们以较多的俸禄,这是为了体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误时,少收赋税,这是为了爱民如子;经常视察考核,按劳付酬,这是为了招纳工匠;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才能的人,救济有困难的人,这是为了优待远客;延续绝后的家族,复兴灭亡的国家,治理祸乱,扶持危难,按时接受朝见,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是为了安抚诸侯。
• 『15』、「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 『15』、译文:
• 总而言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但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 『16』、「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 『16』、译文:
•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预备,就不会中断;做事先有预备,就不会受挫;行为先有预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
• 『17』、「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者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 『17』、译文:
• 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办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 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有办法: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孝顺父母;使自己真诚有办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
• 『18』、「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 『18』、译文:
•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
• 『1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19』、译文:
• 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
• 『20』、「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20』、译文:
• 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 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
• 『21』、「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 『21』、译文:
• 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 第二十一章
•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 第二十一章 译文:
• 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真诚,这叫做人为的教育。真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 也就会做到真诚。
• 第二十二章
•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 第二十二章、译文:
• 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培育生命;能帮助大地培育生命,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 第二十三章
• 其次致曲。曲能友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 第二十三章 、译文:
• 比圣人次一等的贤人致力于某一方面,致力于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诚。做到了真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逐渐显著,显著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就会引起转变,引起转变就能化育万物。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能化育万物。
• 第二十五章
• 『1』、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 『1』、译文:
• 真诚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导。
• 『2』、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 『2』、译文:
• 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了
• 『3』、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 『3』、译文:
• 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还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适宜的。
• 第二十六章
• 『1』、故至诚无息。
• 『1』、译文:
• 所以,极端真诚是没有止息的。
• 『2』、不息则久,久则徵。
• 『2』、译文:
• 没有止息就会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显露出来。
• 『3』、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 『3』、译文:
• 显露出来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
• 『4』、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 『4』、 译文:
• 广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载万物;高大光明的作用是覆盖万物;悠远长久的作用是生成万物。
• 『5』、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 『5』、译文:
• 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
• 『6』、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 『6』、译文:
•达到 这样的境界,不显示也会明显,不活动也会改变,无所作为也会有所成就。
• 『7』、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 『7』、译文:
• 天地的法则,简直可以用一个“诚”字来囊括:诚本身专一不二,所以生育万物多得不可估量。
• 『8』、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 『8』、译文:
• 大地的法则,就是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长久。
• 『9』、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 『9』、译文:
• 今天我们所说的天,原本不过是由一点一点的光明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无边无际时,日月星辰都靠它维系,世界万物都靠它覆盖。今天我们所说的地,原本不过是由一撮土一撮土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广博深厚时,承载像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重,容纳那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世问万物都由它承载了。今大我们所说的山,原本不过是由拳头大的石块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高大无比时,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在上面储藏。今天我们所说的水,原本不过是一勺一勺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浩瀚无涯时,蛟龙鱼鳖等都在里面生长,珍珠珊瑚等值价的东西都在里面繁殖。
• 『10』、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 『10』、译文:
• 《诗经》说,"天命多么深远啊,永远无穷无尽!”这大概就是说的天之所以为天的原因吧。“多么显赫光明啊,文王的品德纯真无二!”这大概就是说的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的原因吧。纯真也是没有止息的。
• 第二十七章
• 『1』、大哉圣人之道!
• 『1』、译文:
• 伟大啊,圣人的道!
•
• 『2』、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 『2』、译文:
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
『3』、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3』、译文:充足有余,礼仪三百条,威仪三千条。
『4』、待其人而後行。
『4』、译文:
• 这些都有待于圣人来实行。
• 『5』、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 『5』、译文:
•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
• 『6』、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 『6』、译文:
• 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
• 『7』、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 『7』、译文:
• 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自弃,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 《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
•三、中庸具体内容
• 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
•(1)五达道
•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将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中庸》第十二章详细论述了夫妇的人际关系,将夫妇关系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其文云:“君子之遇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
• 1、五达道
•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将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中庸》第十二章详细论述了夫妇的人际关系,将夫妇关系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其文云:“君子之遇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年不能焉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第十三章论述了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之达道。综观斯两章,五达道备焉。
• 五达道就是天下通行的五种人际关系。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诚如《礼运》所言:“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
• 2、三达德
• 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所以《中庸》第二十章阐明道:“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困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 3、九经
• 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于迷惑;爱护亲族,叔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予以报答;爱护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就能充足;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九经”的提出,是对《尚书.尧典》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太平和合理想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太平和合理想的继承和发展。
• 四:中庸的道德标准
• 在《论语》中,孔子把在“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其含义大致有三:
• 1、执中守正
• 就是 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 2、折中致和
• 就是 执两用中 和而不同。
• 3、因时制宜
• 就是 与时俱进 通权达变 随机应变
所以综合起来,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