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最佳教案 2010年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0:39:56
文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最佳教案 2010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参考资料一、六位历史名人简介: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虞氏,史称虞舜。舜是否有其人史学家们争论不清。一般认为舜的时代中华文明开始进入农耕的时代,并是道德观的开始。传说舜受尧传位,自己则传位于禹。传说他得到四方部落首领的推举,获尧委任摄政。舜巡行四方,在尧去世后继位。傅说,约公元前1335-1246年。殷商王武丁的至高权臣--大宰相,据正史典籍、近年考古发现及傅氏早期家谱等文献记载,他是中华汉族傅氏家族的始祖。傅说是我国殷商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
推荐度:
导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参考资料一、六位历史名人简介: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虞氏,史称虞舜。舜是否有其人史学家们争论不清。一般认为舜的时代中华文明开始进入农耕的时代,并是道德观的开始。传说舜受尧传位,自己则传位于禹。传说他得到四方部落首领的推举,获尧委任摄政。舜巡行四方,在尧去世后继位。傅说,约公元前1335-1246年。殷商王武丁的至高权臣--大宰相,据正史典籍、近年考古发现及傅氏早期家谱等文献记载,他是中华汉族傅氏家族的始祖。傅说是我国殷商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参考资料

一、六位历史名人简介:

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虞氏,史称虞舜。舜是否有其人史学家们争论不清。一般认为舜的时代中华文明开始进入农耕的时代,并是道德观的开始。传说舜受尧传位,自己则传位于禹。传说他得到四方部落首领的推举,获尧委任摄政。舜巡行四方,在尧去世后继位。

傅说,约公元前1335-1246年。殷商王武丁的至高权臣--大宰相,据正史典籍、近年考古发现及傅氏早期家谱等文献记载,他是中华汉族傅氏家族的始祖。傅说是我国殷商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及建筑科学家。他辅佐殷商高宗武丁安邦治国,形成了历史上有名“武丁中兴”的辉煌盛世,并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说命》三篇。

胶鬲,殷商时人,起初隐居在商地。周文王将他推荐给殷纣王做大臣,官居上大夫,因苏妲己造虿盆,欲将宫女投入其中喂毒蛇,胶鬲不忍,上谏劝阻,使纣王大怒,欲将胶鬲与宫女一同投进虿盆,胶鬲大骂不止,愤而跳摘星楼身杀。这段情景描写不是历史事实,但也歌颂了胶鬲大义凛然的气概。

管夷吾,即管仲(约公元前730年—公元前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南)人,出身于破落名门之后。青年时期的管仲,一方面受其曾显赫辉煌一时的家族史的影响,超凡脱俗,志存高远,具有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意识。另一方面家境的贫困,谋生的坎坷,使管仲具有了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乱世的纷争,时局的动荡,锻炼、铸就了管仲明察世态、洞悉时局的能力。

孙叔敖(约前630-前593),蒍氏,名敖,字孙叔,春秋时期人,楚国名臣。在海子湖边被楚庄王举用,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国令尹(楚相),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持兴修水利和芍陂。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

百里奚,为百里傒简作,春秋时著名政治家,姜姓,百里氏,名奚。也称百里傒、百里子,世人称其为五羖大夫,孟明视之父。楚国宛城(今河南南阳)人,一说虞国(今山西平陆北)人,姜姓井伯之后。《东周列国志》、《左传》、《史记》等著作中都有大量关于他的记载。

二、作家作品介绍: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但诸侯们认为他的这些主张“迂阔而远于事情”,均不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三、课文注释、翻译: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发:被任用,被起用。    畎亩:田地、田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版筑:用两板相夹,中间筑墙。(筑:捣土用的杵。)    鱼盐:贩卖鱼和盐。

译:舜从田间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中被举用。

2、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士:当时掌刑狱之官。(举于士: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被录用。)   (海:在海边(隐居))

市:市场。

译: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举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百里奚从市场之间被举用。

3、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降:下达。   任:责任。   于:介词,到。   (也:用在前半句 的末了,表示停顿一下,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    苦:使动用法,使……痛苦。  心志:内心。

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使动用法,使……饥饿。    体肤:肌肤消瘦。

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人,一定先要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4、空 乏其身,行 拂 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 益其所不能。

空:穷。  乏:绝。   (空乏,使动用法,使…贫困。)   行:做。    拂:拂逆。

乱:使动用法,使……错乱。    所以:用来。    动:使动用法,使……惊动。

忍:使动用法,使……坚韧。   曾:通“增”,增加。   益:使动用法,使……增加。

不能:不具有的才能。

译: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使他增加他所不具有的才能。

5、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常常发生错误。

译: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困:困扰。     衡:通“横”,梗塞。      作:奋发。

译:内心受到困扰,思虑被梗塞,这样以后才能奋发,有所作为。

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征:验。    发:动词,发出。    喻:知晓。     入:在里面,指国内。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出:在外面,指国外。   (敌国:敌对的国家。    外患:外来侵略的忧患。)

译: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发出,这样以后,人们才能了解他。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能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侵略的忧患,这个国家常常要灭亡。 

8、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这样)

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让人萎靡灭亡。 

四、课文分析:

1、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l、2段):就一系列典型事例阐述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 

(1)、用排比句列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时间顺序排列)(为理论奠定事实基础)

(2)、据事论理,事、理结合;并由个别推及一般。

第二部分(3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

(1)、扣住人“动心忍性”,从正面论述

(2)、个人推广到国家,从反面论证。 

第三部分(4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层层推理的论证:

(1)、开头列举事例

(2)、由个别到一般据事论理

(3)、引申发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

(4)、最后得出结论

3、分析:

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前者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

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

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这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也堪称经典,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五、总结:

这篇短论阐述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六、字词归类:

1.词类活用: 

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 要译成“使……” 

2一词多义: 

发、于、士、拂

3.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衡于虑 

拂同“弼”,辅弼 入则无法家佛士 

4.虚词:

于、以

七、练习:

1.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          ”。(用原文回答)

2.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_______________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____________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3.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4.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5.孟子是       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是          家经典著作。

6.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__

7.《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

8.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

9.文中“a.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分别从人们的心理状态和面部表情两方面来论述_____的道理,进而提出了             的论断(用原文语句回答,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论证了 ________________;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在艰苦的磨练中被举用并成就了非凡业绩的事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从现实生活中列举典型事例,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答:                                                                 

练习答案: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要举出具体恰当的实例支撑作者的观点   示倒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 示例2: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

4.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5.战国 儒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或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7.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8.围绕“思想受到磨砺,培养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身体的摔打和体魄的健壮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在生活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回答。9.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国内(或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谏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或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10.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生于忧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 从他们都经受了艰苦磨练从而成就了大业的事实归纳出“天将降大任于是如也”的结论,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12. 必须紧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观点与材料一致。

13.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文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最佳教案 2010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参考资料一、六位历史名人简介: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虞氏,史称虞舜。舜是否有其人史学家们争论不清。一般认为舜的时代中华文明开始进入农耕的时代,并是道德观的开始。传说舜受尧传位,自己则传位于禹。传说他得到四方部落首领的推举,获尧委任摄政。舜巡行四方,在尧去世后继位。傅说,约公元前1335-1246年。殷商王武丁的至高权臣--大宰相,据正史典籍、近年考古发现及傅氏早期家谱等文献记载,他是中华汉族傅氏家族的始祖。傅说是我国殷商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