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沉积相 | 类型 | 沉积特征 | 备注 |
陆 相 | 网 状 河 | 底界具明显冲刷面,多为含砾中砾砂岩,向上粒度逐渐变细。砾石粒度2-40cm,河道砂体成透镜状,具有大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具有较大的植物树干化石,河道砂体硼镓比(B/Ga)0.49-0.54,锶钡比(Sr/Ba)0.17-0.26,中酸性介质环境。 | |
曲 流 河 | 底部具有冲刷冲填构造和滞留构造,边滩沉积以细砂岩为主,分选性好(0.56-0.61),河道砂体硼镓比(B/Ga)0.02-0.61,一般为0.2-0.4,锶钡比(Sr/Ba)0.087-1.002,一般为0.2-0.7,沉积物形成与中-弱酸性淡水介质条件。 | ||
| 湖 泊 和 沼 泽 | 岩性以灰-暗灰色泥质粉砂岩、泥质岩为主,水平层理发育,含植物化石。 |
| 沉积相 | 类型 | 沉积特征 | 备注 | |
海 陆 过 渡 相 | 滨岸 泻湖 扇三角洲 | 辨状河扇三角洲平原 | 发育于云南境内,主要发育厚层砾岩,砾岩中可见海绿石及动物化石,说明河道受海水影响,砾岩厚10-20m,砾石成分主要为玄武岩,含树干化石,砾径3-10cm,分选性、磨圆度较好,砾石成叠瓦状排列。 | |
扇 三 角 洲 前 缘 | 以砾质河口坝和砂质河口坝两种沉积:砾质河口坝砾岩顶底界面清楚平整,成分主要玄武岩,厚度8-13m,砾径3-5cm,滚圆状,分选性好,呈叠瓦状排列;砂质河口坝,呈长条状,以中粒砂岩为主,含大量扁平泥砾,呈双向排列,砂岩中见泥质条带,发育大-中型交错层理。由于海水影响,煤层硫分可高达2%-5%。 | |||
| 扇三角洲的前三角洲 | 沉积物主要为铝土质泥岩、泥岩、粉砂质泥岩及粉砂岩,具有水平层理及砂泥薄互层层理,泻湖、潮坪沉积,在前三角洲泻湖、潮坪上,广泛发育泥炭沼泽,受海水的影响不一,各地煤层稳定性也不同,总含硫量较高,一般为2%-5%。 | |||
三角洲 | 三 角 洲 平 原 | 可分为上三角洲平原、下三角洲:上三角洲平原以河流作用为主,交错层理发育,线性伸展的砂体十分发育,多具冲刷面,粒度向上变细,地层以植物化石为主,偶见半咸水和淡水动物化石;下三角洲平原位于河流和潮汐共同作用地段,河道明显分流,沉积构造多样,既有河流作用形成的各种交错层理,又有潮汐作用形成的潮汐层理,动植物化石共生。沉积物以细砂岩、中粒砂岩为主,向上力度逐渐变细为粉砂岩、泥岩及煤层。下部含植物茎干,上部含植物碎片。 | ||
| 三 角 洲 前 缘 | 三角洲前缘是三角洲的水下部分,地层交错层理、潮汐层理、波状层理、水平层理发育,化石稀少,层面含较多炭屑。 | |||
| 前 三 角 洲 | 该三角洲河道稳定,泥砂输入量大,沉积厚度大(300-500m),多含星散状或结核状黄铁矿,含动物化石,生物扰动构造发育。 | |||
| 沉积相 | 类型 | 沉积特征 | 备注 | |
海 陆 过 渡 相 | 泻湖潮坪 | 潮 坪 | 潮坪及潮间带,沉积物沿岸线分布,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为主,常夹细砂岩及菱铁岩薄层或透镜体。砂岩磨圆度、分选性好,发育潮汐层理、砂泥互层层理和肋骨状层理,自潮间带下部向陆方向,粒度逐渐变细,由砂坪(细砂岩、粉砂岩)-混合坪(粉砂岩、泥岩互层)-泥坪(泥岩为主),含动物碎片化石。 | |
泻 湖 | 泻湖常与潮坪相伴,是潮坪和浅海的过渡带,沉积物以泥质粉砂岩、泥岩为主,富含钙质,靠海一侧常含灰岩薄层,含小壳类腕足化石。 | |||
潮 道 | 沉积物为细-中粒钙质砂岩、粉砂岩,分选性、磨圆度均较好,发育大型透镜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和双向交错层理,底部发育冲刷面,并含有大量扁平泥砾。 | |||
| 潮 下 砂 坝 | 位于潮道入海口,以叠置的大型砂岩透镜体和海相动物化石为特征,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发育潮汐层理、波状层理及水平层理。常与泻湖或碳酸盐台地相沉积组成不同的沉积层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