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山东单招考试语文卷(答案) (4)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0:38:42
文档

山东单招考试语文卷(答案) (4)

山东单独考试招生文化考试语文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选出下列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A.长篙(gāo)寥廓(liáo)漫溯(shuò)以飨士卒(xiǎng)B.浮藻(zǎo)浪遏(è)彳亍(chì)瞋目视之(chēn)C.颓圮(pì)河畔(pàn)百舸(gě)切而啖之(dàn)D.青荇(xìn)火钵(bō)刀俎(zǔ)共其乏困(gōng)2.下列对《涉江采芙蓉》的鉴
推荐度:
导读山东单独考试招生文化考试语文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选出下列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A.长篙(gāo)寥廓(liáo)漫溯(shuò)以飨士卒(xiǎng)B.浮藻(zǎo)浪遏(è)彳亍(chì)瞋目视之(chēn)C.颓圮(pì)河畔(pàn)百舸(gě)切而啖之(dàn)D.青荇(xìn)火钵(bō)刀俎(zǔ)共其乏困(gōng)2.下列对《涉江采芙蓉》的鉴
山东单独考试招生文化考试

语文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选出下列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

A.长篙(gāo)寥廓(liáo)漫溯(shuò)以飨士卒(xiǎng)

B.浮藻(zǎo)  浪遏(è) 彳亍(chì) 瞋目视之(chēn)

C.颓圮(pì) 河畔(pàn) 百舸(gě )切而啖之(dàn)

D.青荇(xìn)火钵(bō)刀俎(zǔ)共其乏困(gōng)

2.下列对《涉江采芙蓉》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B.思妇思念丈夫,而丈夫正远在天涯。她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送给自己想念的远方的人。这里,诗人以哀景表哀情,倍增其哀。

C.“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从游子的角度看,不但表现出一种无奈,更表现出了对妻子的思念。从妻子的角度看,表现出了对丈夫爱的坚决。

D.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3.指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近。

C.《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节选的四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D.《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笄礼是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即簪子)的礼仪,举行笄礼的年龄一般在15岁,表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

B.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C.侍郎,中国古代官名,明清时代是各部的副,地位次于尚书。

D.弱息,原指年幼弱小的子女,后多指幼弱的儿子。

5.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赵胜,赵国的平原君田文,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B.“尊”“卮”均是酒器,“斗卮”是大酒杯,“觚”也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爵”是古代饮酒器的总称,“觥筹交错”的“觥”则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而“不胜杯杓”的“杓”则是一种饮水的器具。

C.“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中的“节”是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

D.“玦”是半环形的佩玉;“鼎”“镬”均是古代的刑具;“甑”是蒸饭的用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中的“俎”是砧板。

6.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考生在考试时遇到一时拿不准的题目,不要紧张,要冷静思考,仔细_____,认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那青青的嫩竹,或一两株临窗,或三五丛傍水,为生活平添许多情趣。郁郁葱葱的万竿碧竹,更透出一派清韵,让人难以_____。

(3)如果生命中只有鲜花和奖杯,而没有挫折和痛苦,那么这种人生_____显得太单薄了。

A.琢磨 释怀 未免  B.琢磨 忘怀 未免  C.捉摸 忘怀 不免

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关于《品三国》,粗粗一看,似乎与其他同类的书没有多大区别,但反复品读,就会发现其意味深长。

B.虽然大家都知道生活离不开物质基础,可也没有一个人不认为,幸福并不完全由物质条件决定。

C.在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动挑起了为请假老师代课的任务,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8.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比得上,及)

B.若入前为寿(如果)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像)

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  ) 的诗句。

A.李白   B.李贺   C.李商隐   D.白居易

10. 根据自己的积累,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他的《游山西村》

B.“文章西汉两司马”中的“两司马”指的是司马相如和司马迁

C.《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篇讽刺小说,描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事

1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造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良好社会风尚的主要措施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12.从《秋水》看,庄子“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所依据的道理是(    )

A.以人为本、施行仁政的治国思想

B.多元并立、和而不同的社会理念

C.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观念

D.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人生哲学

13.《论毅力》中,作者所强调的核心观点是(    )

A.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

B.人生历程,大抵顺逆两境相间以迭乘

C.总体说来,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D.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最终成功

14.既是我国现代文学奠基人,又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家的是(    )

A.巴金

B.鲁迅

C.郭沫若

D.老舍

15.以下哪一个不是冯谖所谋的“三窟”(   )

A.市义于薛

B.薛地建庙

C.游说于梁

D.游说齐王

16.《垓下之围》中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这一情节表现出项羽(   )

A.无可奈何

B.勇猛无比

C.宁死不屈

D.知耻重义

17.《先妣事略》的主要人物描写方法是(    )

A.肖像描写

B.语言描写

C.细节描写

D.心理描写

18.《秋夜》所敬奠的对象是(    )

A.将繁霜洒在野花草上的天空

B.铁似的直刺着天空的枣树

C.舍身扑向灯火的可爱小青虫

D.瑟缩地做着梦的小粉红花

19.《香市》作者反映今昔香市“主角”转移的主要目的是(  )

A.赞美往昔香市的热闹

B.暴露重兴香市的冷落

C.反映农村经济的凋敝

D.显现城镇商业的萧条

20.《哭小弟》中用父亲写挽联来赞颂小弟的无私奉献精神,这种表现方法是(   )

A.对比反衬

B.侧面描写

C.象征暗示

D.细节描写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5分,共15分)

1、注意不是的心理过程,是各种心理过程所共有的特性。(  )

2、观察是思维的高级形式,是“思维的知觉。”(  )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和映射。(  )

4、由“春天想到百花盛开”是类似联想。(  )

5、言语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属于一种社会现象。(  )

三、简答题(本题2小道,每题2分,共16分)

1、简述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是什么?

2、教师应具备的职业基本道德素质是什么?

四、阅读理解(共25分)

马  缨  花        季羡林

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迎地,清凉蔽体。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依稀可见当年的富贵气象。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院子里,就仿佛进入古墓。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我是不是也有孤寂之感呢?应该说是有的。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莱”的时代,北平城一片黑暗。白天在学校里的时候,同青年同学在一起,从他们那蓬蓬勃勃的斗争意志和生命活力里,还可以吸取一些力量和快乐,精神十分振奋。但是,一到晚上,当我孤零一个人走回这个所谓家的时候,我仿佛遗世而。没有一点活气。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我站在树下,仰头观望:细碎的叶子密密地搭成了一座天棚,天棚上面是一层粉红色的细丝般的花瓣,远处望去,就像是绿云层上浮上一团团的红雾。香气就是从这一片绿云里洒下来的,洒满了整个院子,洒满了我的全身。花开也是常有的事,开花有香气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在这样一个时候,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的花,但是。在这样的时候和地方,有这样的香,我就觉得很不寻常,甚至有感激的心情了。 从此,我就爱上了马缨花,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可惜不久我就搬出了那个院子,同那些可爱的马缨花告别了。

时间也过得真快,才一转眼的工夫,已经过去了十三年。这十三年里,我看了、学习了很多新东西,走了很多新地方,当然也看了很多美妙动人的奇花异草。然而使我深深地怀念的却仍然是那些平凡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

最近几年来,北京的马缨花似乎多起来了。公园里,马路旁边,都可以看到新栽种的马缨花,绿云红雾飘满了北京。给首都增添了绚丽与芬芳。我十分高兴。仿佛是见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但是,我却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这些马缨花同我记忆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们不同之处究竟何在呢?

我最初确实是有些困惑。后来,我扩大了我回忆的范围,把当时所有同我有关的事物都包括在里面。不管我是怎样喜欢院子里那些马缨花,回忆的范围一扩大,同它们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黄昏,就是夜雨,否则就是迷离凄苦的梦境。我好像是在那些可爱的马缨花上面从来没有见到哪怕是一点点阳光。

然而,今天的马缨花,却仿佛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在深夜里,我看到它们,它们也仿佛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里一样。它们仿佛想同灯光竞赛,同明月争辉。同我记忆里那些马缨花比起来,一个是照相的底片,一个是洗好的照片;一个是影,一个是光。影中的马缨花也许是值得留恋的,但是光中的马缨花不是更可爱吗?

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

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选自《光明日报》1962年10月1日

1.作者为什么说“有孤寂之感”?(4分)

答: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答:

(2)即使是在深夜里,我看到的马樱花也仿佛总是生气勃勃,同浴在阳光下一样。

答:

3.作者为佬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6分)

答:

4.文中所说的“光与影的对比”具体指什么?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8分)

答:

五、作文(34分)

请以“外国的月亮格外的圆”为题,正反辩论式。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参(无作文)

一、选择题:

1-5题答案:BBBDC

6-10题答案:BBBCC

11-15题答案:DCDBD

16-20题答案:DCCCB

11.[解析]孟子认为造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良好社会风尚的主要措施是“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A项可“五十者可以衣帛矣”;B项可“七十者可以食肉矣”;C项可“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答案为D。

12.[解析]《秋水》以对话方式展开,说明了“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庄子“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正是基于这一道理。答案为C。

13.[解析]《论毅力》的核心观点是“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最终成功”。C项是总论点,答案为D。

14.[解析]鲁迅既是我国现代文学奠基人,又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家。答案为B。

15.[解析]游说齐王不是冯谖所谋的“三窟”,冯谖并未游说齐王,而是游说于梁,利用齐、梁间矛盾为孟尝君谋利。答案为D。

16.[解析]项羽自刎这一情节表现出了其知耻重义的一面,也表现了他走投无路、只能一死了之的英雄末路心情。答案为D。

7.[解析]本文以母亲生前的一些日常生活琐事,刻画了一位勤劳、俭朴、待人厚道、严以教子的母亲形象,采用的是细节描写。答案为C。

18.[解析]A项是黑暗势力象征;B项是坚韧战斗精神的象征,是作者精神写照;C项虽弱小,却为追求光明而不惜献出生命,是作者敬奠的对象;D项是弱小者象征,寄寓了作者的同情。答案为C。

19.[解析]《香市》一文以“香市”今昔变化,写出了大失败后,中国农村经济的凋敝,结尾处以香市“主角”的转移画龙点睛,突出文章中心。答案为C。

20.[解析]以父亲写挽联来赞颂小弟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侧面描写的表现方法。答案为B。

二、判断题:

1、√   2、√     3、√   4、×  5、×

三、简答题:

1、答:(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2)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3)分科和综合的关系。

(4)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关系。

2、答:(1)为人师表。

(2)热爱学生。

(3)严谨治学。

(4)团结协作。

四、阅读理解

1、

①作者独自住在阴森凄苦的大院里;    ②当时正是“万家墨面没蒿菜”的时代,北京城一片黑暗。

每答对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2、

(1)

①孤独的脚步声表明作者一步步走近住所;     ②暗示了环境的幽深。

(2)

①表明在新的生活环境里,马缨花无论何时都充满生机;

②就像作者喜悦幸福的心情。

每答对一点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3、

①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

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环境背景。

每答对一点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4、

第一问:

①“光与影的对比”是指新旧时代马缨花的对比;

②“光”中的马缨花长在阳光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③“影”中的马缨花长在阴森凄苦的深院里,给苦闷寂寞的作者以心灵的慰藉。

每答对第一点给2分,第二、三两点每答对一点给1分。

第二问:

①马缨花是作者在新旧时代情感寄托的载体;

②作者通过写对观缨花感情的变化,表现出心情和生活态度的变化。

文档

山东单招考试语文卷(答案) (4)

山东单独考试招生文化考试语文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选出下列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A.长篙(gāo)寥廓(liáo)漫溯(shuò)以飨士卒(xiǎng)B.浮藻(zǎo)浪遏(è)彳亍(chì)瞋目视之(chēn)C.颓圮(pì)河畔(pàn)百舸(gě)切而啖之(dàn)D.青荇(xìn)火钵(bō)刀俎(zǔ)共其乏困(gōng)2.下列对《涉江采芙蓉》的鉴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