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编号]1003-4684(2008)0620068203
企业物流的运作模式探讨
曹 娟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学院,湖北武汉430068)
[摘 要]针对企业采用什么样的物流运作方式,即是采用自营还是物流外包的问题,通过对物流模式的现状分析,结合我国企业物流的发展现状,提出未来企业物流的主营模式仍是“外包+自营”的协作物流模式。
[关键词]物流外包;自营物流;物流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Logistics Mode of Chinese Enter pr ises
CAO J uan
(School of Economi cs and P ol i ti cs&Law,H ubei Uni v.of Technol og y,Wuhan430068,Chi na) Abs t ract:Mo re and more ent erp rises have realized t hat advanced and available logis tics are t he key t o t he s uccess of ent erp ri ses.How2 ever,t he p ro blem facing enterprises i s how t o select t he material fl ow mode.Based on t he s t udy of ent erp ri se logist ics modes,t his p a2 per anal yzes t he current sit uat io n of ent erp ri se lo gi sti cs m o des i n China and poi nt s out t hat Consort iu m l ogi st ics i s s t ill t he f utu re ent er2 pri s e lo gi sti cs mode.
Keywor ds:Out2s o urci ng;sel f2m anaged logist ics;ent erp ri se logi stics m o de
企业物流作为物流运作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物流的基础,企业物流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我国物流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对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以及企业供应链管理在我国的应用和推广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企业在经历了降低资源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又到了一个关口———寻找其发展新的增长点。而物流逐渐被人们看做是合适的突破口,因而物流模式的选择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一、当前企业物流运作模式分析
(一)物流业务自营型模式
物流自营是指生产企业借助于自身的物质条件自行组织的物流活动。在物流自营方式特别是传统的自营模式中,企业少量的业务是通过向运输公司购买运输服务或向仓储企业购买仓储服务,但这些服务一般只限于一次或一系列分散的单个业务,而且大多是临时性、纯市场交易的服务,物流公司并不按照企业独特的业务程序提供独特的服务,即物流服务与企业价值链是松散的联系。
据相关部门调查显示,在国内企业中,采用这一传统自营模式所占比例还是非常高的。以工业企业为例,原材料物流中有36%和46%分别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企业承担;产品销售物流中由企业自理以及由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共同承担的比例分别为24.1%和59.8%;而在商业企业中,由企业自理的物流活动占76.5%①。
(二)物流外包模式
物流外包是以签订合同的方式,在一定期限内将部分或全部物流活动委托给专业第三方(TPL)物流企业来完成。由于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企业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而将自身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业务以外包的形式或联盟、合作的形式交由外部组织承担。
第六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资料显示原材料物
流全部委托第三方代理的仅有19%,也就是说仅有不到1/5的工业企业原材料物流采用外包,尚有超过4/5的企业没有把原材料物流交给第三方代理;成品销售物流外包全部委托第三方代理的占31%,这说明物流业务外包的程度和水平仍然比较低。而从企业外包业务看,大多数是些基础性物流业务,一些高增值作业活动外包较少[1](P11-12)。
(三)协作物流
协作物流也即“自营+外包”方式,是企业在自身的物流资源难以满足生产经营活动需要时,与供应商、社会物流业以及消费者联合起来为有效解决物流需要而开展的物流协作方式。协作物流一方面有助于企业的产品迅速进入市场,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使物流企业有了稳定的资源。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调查数据显示,76%的企业采用的是协作物流模式,其中20%的企业是90%以上“自营+少量”外包, 11%的企业采用70%~90%的“自营+外包”,20%的企业采用40%~70%的“自营+外包”,25%的企业采用10%~40%“自营+外包”②。这说明协作物流所占比例还是相当大的。
二、影响我国企业物流模式的要素及决策
(一)影响企业物流模式的因素
1、物流对企业成功的关键程度
物流对于企业成功的关键程度,由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企业的核心能力、行业性质及产品性质、物流系统总成本综合决定。关键程度越高,企业自营物流的可能性越高;反之,企业外包物流的意愿就越强。
2、物流控制力
物流控制力是物流环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关联程度,反
①
②
物流采购网采购与供应链现状的调查报告()。
物流采购网采购与供应链现状的调查报告()。
::2004 :2004
映物流环节对企业流程的作用大小。物流控制力大说明流通环节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企业应该自营物流;反之企业则外包物流。
(二)企业物流模式决策
企业采用何种物流方式则取决于以上2个因素的平衡,企业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其奉行的战略[2](图1)
。
图1 企业物流模式决策示意图
三、企业物流发展水平对物流模式选择的制约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物流规模也越来越大。据国家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7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显示,200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75.2万亿元,同比增长26.2%。与此同时,企业物流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2007年工业品物流总额增长达660878亿元,增速为27.9%①。我国企业物流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各方面取
得了不小的进步,但企业物流发展水平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企业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的目标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企业物流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相对落后。目前
国外的特别是国际化大企业物资采购理念,正随着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发生重大变化,采购功能已经由简单地追求最低价格的物品采购式,提升到为企业提供价值增值的价值采购式。而我国企业物流在采购理念方面还停留在物品采购和成本采购式之间。这样严重影响了企业物流的控制力。
2、物流成本较高直接影响企业对物流模式选择。中国仓
储协会对具有代表性的450家大中型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物流费用占销售费用的比例在12%以上的占总数的48.
5%。其中一般工业品,从产品出厂经过装卸、储存运输等各
个流通环节,到消费者手中的流通费用,约占商品价格的
50%左右。而新鲜水果蔬菜、易变质食品、某些化工产品的流
通费用,有时高达商品售价的70%,而同时期国外发达国家为30%左右。我国汽车零配件的生产中90%以上的时间是原材料、零配件的储存、装卸和搬运时间②。这样严重影响物
流对企业成功的关键程度。
3、大部分企业内部物流系统协调性差也影响企业对物流
模式选择。据第五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虽说目前我国制造企业有23%的采用一体化物流管理,18%的企业实施了供应链管理优化③,但大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物流管理组织,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管理,致使物流系统协调性差,物流活动相互脱节,整个物流与供应链无法形成相互协作的价值链,导致物流利用能力低,无法达到整体最优,同时在管理上以部门分割激励为主,造成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片面追求本部门的利益,以及内部物流信息常常失真。由于自营物流要求企业处理物流能力
强,所以大多数企业物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营还尚待时日。
4、企业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支持。据统计资料显示,目
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物流人员系转行而来,缺乏系统的物流理论知识,专业化物流人才数量严重短缺,现有的物流人才专业水平较低,目前能够进行整套物流方案的策划与设计的综合性人才更是少之又少[3](P95-98),严重制约企业物流的发展。
5、外包物流的客户服务能力,制约了企业物流的外包。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企业选择物流外包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外包物流能否满足企业对原材料及时需求的能力和可靠性,以及外包物流提供商对企业的零售商和最终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的反应能力。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一直致力于物流业务的外包和专业化服务,但由于我国的物流企业多数是由传统的
仓储企业转变而来,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和单一,技术装
备和管理手段仍比较落后,难以提供“门对门”的一站式服务,大多数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送货)和仓储服务,另外大部分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粗放,不能实现产业化、低消耗、高产出,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节约社会资源,创造更多价值的第三方物流的作用[4]。
四、未来企业物流的主流模式是“自营+外包”的协作物流方式
据以上分析,再加之随着现代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的
一些活动环节与管理职能成为企业所独有的、难以模仿的、有价值的可延展为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物流全部外包也就难以实现。所以物流外包业务在一个较长时间之内还不会是企业物流的主要经营模式,更多企业会采用外包与自营相结合的模式,特别是“作业功能外包+系统管理自营”模式,因为这种模式能整合物流外包的规模优势与物流系统自营的管理价值,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的物流资源,为企业带来利润。从相关的调查报告可见,在被调查的企业中,企业物流准备采用自理与委托结合的占63%,在自理与委托结合的工业企业中,委托比例在30%以下的占16%,在30%一60%的占34%,
60%以上的为50%。而从外包的内容上,大部分的物流系统
管理职能仍由企业自身经营,而报关代理、仓库管理、运费支付、货代、配载、直接运输等外包最多④。
所以,未来较长时间之内企业物流的主流模式是“自营+外包”方式,这种方式使得企业进行物流外包的同时,也不断强化自身物流服务功能,以增加企业物流自营价值。但是这种模式下的物流自营不同于传统的自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物流自营观念上的更新
现代企业自营物流不再是传统企业的物流作业功能的自我服务,它是基于供应链物流管理以制造企业为核心的经营
管理新概念。故企业物流的内涵不仅仅停留在实体移动作业层面,即运输仓储等基本功能的整合上,而是已上升到管理学与供应链层次,成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因此,企业物流自营的观念不同会导致自营的目的、内容以及方式上会与传统的自营有着较大的区别。
9
6 第23卷第6期曹 娟 企业物流的运作模式探讨①
②③④财金网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
物流采购网6年全国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报告。物流采购网6年全国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报告。物流采购网采购与供应链现状的调查报告()。
:2007:200:200:2004
(1)更多的关注供应链各个环节,从而进行有效协调达到价值最优
企业物流系统自营不仅可以对企业内部一体化物流系统运作的全过程进行有效地控制,还可进一步延伸到供应链物流管理过程中,使企业内部产供销物流协同及其与上下游企业的物流协同,以较快的速度解决物流活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从而保证客户的满意和最终产品的成本降低。
(2)更多的关注如何降低转置成本,减少外购交易风险
物流作业外包,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企业为维持外包物流服务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相应的监察、协调、集成等转置管理成本也会相应增加,最大的风险是企业无法完全掌握物流服务商完整、真实的资料。由于外包商的不确定性和社会的复杂性以及人的机会主义,可能会引发物流商违规博弈的风险,导致执行外包合约的交易费用上升。而物流系统自营,物流作业处在企业整个业务监控体系之下,协调、监控成本相对大大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容易得到控制,从而增加自营价值。
(3)更多地避免机密泄露,保护企业经营安全
任何一个企业的运营都有自身的核心商业机密,这也是企业有别于其他竞争企业的核心能力。当企业将运营中的物流要素外包,特别是引入第三方来经营其供应、生产环节中的内部物流时,其基本的运营情况和技术就不可避免地向第三方公开。而一般第三方为发挥其规模物流的效率,必将拥有该行业的诸多客户,而这些客户正是企业的竞争对手,企业物流外包就可能会通过第三方将企业经营中的商业秘密泄露给竞争对手,动摇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企业物流系统自营,对企业避免机密泄露、保护企业经营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也是企业不愿物流外包的根本原因之一[5]。 (4)更好地提升顾客满意度,提高企业品牌价值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报告,在我国目前开展的有限的TPL 物流服务中,就有23%的生产企业和7%的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服务不满意①。由此可见,我国物流产业的素质、能力尚处于低水平营运状态,难以代替企业实现其顾客满意的价值。为提高顾客满意度、忠诚度以及企业品牌价值,企业自建物流系统可自主控制营销活动:一方面,企业亲自服务到家,可拉近顾客的距离,使顾客了解企业、熟悉产品,提高企业在顾客群体中的亲和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掌握最新的顾客信息和市场信息,从而根据顾客需求和市场发展动向调整战略方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李 刚,刘 宇.中国第三方物流业需求状况分析[J],物流技
术,2004(9):11-12.
[2] 刘炯艳,邵兵家,曾文涛.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的物流模式决策
[J].计与决策,2005(2):128-130.
[3] 孟建华.现代物流管理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
[4] 美智管理顾问公司,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第3方物流市
场调查报告[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2(3):52-55.
[5] 刘联辉.企业物流自营价值与发展趋势[J].商业时代,2006(6):
17-18.
[责任编校:张 众]
[收稿日期]2008-10-20
[作者简介]曹 娟(1965-),女,湖北蕲春县人,湖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上接第59页)
其四,法律风险管理的整体性。我国企业较普遍缺乏有效的法律风险管理,重要原因是仍然以个别法律风险解决为法律工作全部内容。然而,企业风险管理要求从整个主体范围或组合的角度去考虑风险,法律风险的相互影响可能导致一些法律风险的相互削弱。传统法律风险个体化、间断性、小视野的管理和解决,对于企业资源浪费严重,维度研究企业管理集合风险要比管理个别风险更经济,更有效益[5]。
[ 参 考 文 献 ]
[1] 柳木华.美国COSO委员会:借鉴与启示[J].当代财经,2006
(8):118-120.
[2] 胡建江.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J].长江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6(2):161-162.
[3] 潘 欣.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构建研究[J].天津经济,2007
(3):53-55.
[4] 黄淑和.进一步加强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在企
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工作会议暨黄淑和总法律顾问培训班上的讲话(摘要)[J].上海企业,2006(8):5.
[5] 张斌仁.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2):
49-51.
[责任编校:张培炼]
[收稿日期]2008-10-20
[作者简介]夏 露(1971-),女,湖北大悟人,湖北工业大学副教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经济法与现代企业管理。
7湖 北 工 业 大 学 学 报2008年第6期 ①物流采购网6年全国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报告。
: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