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道工序:原地面处理
| 序号 | 工序 | 作业控制要点 |
| 1 | 测量放样 | 每10m为一断面在边桩上标示出填高,再在桩边打入竹条,绑扎好布条用以控制填筑厚度 |
| 2 | 填料选择 | 填料种类、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填筑前对取土场填料进行取样检验,当填料土质发生变化或更换取土场时应重新进行检验。细粒土:每5000m3检测液塑限、击实,粗粒土、碎石土:每10000m3检测颗粒级配、颗粒密度 |
| 3 | 填料运输 | 采用大型自卸车运输,并应保证运输能力,运料车不能在新铺且未碾压成型的层面上行驶 |
| 4 | 摊铺整平 | 采用推土机摊铺、平地机精平的摊铺方法,摊铺作业时必须设专人指挥、防护。刮土时,应低速行驶,刮刀的升降量不得相差过大 |
| 5 | 碾压 | 碾压时填料的含水量控制在最优含水量的-3%—+2%范围以内。碾压时先用轻型压路机初压,再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复压、终压。压路机不可在未完成或正在碾压的地段调头和急刹车。改良细粒土、砂类土每层压实厚度不大于30㎝,碎石类填料不大于40㎝,最小压实厚度均应不小于10㎝ |
客运专线有砟轨道工程路基基床以下路堤填筑压实质量标准
| 项目 | 改良细粒土 | 砂类土 | 碎石类填料 | 检测频率及部门 |
| 地基系数K30(Mpa/m) | ≥90 | ≥110 | ≥130 | 每100m每填高90㎝抽检4点,距路基边线2m左、右各1点,中部2点 |
| 孔隙率n(%) | —— | <31 | <31 | 100m每层抽检6点左、右距路肩边线1m处各2点,中部2点 |
| 压实系数K | ≥0.9 | —— | —— |
| 项目 | 改良细粒土 | 砂类土 | 碎石类填料 | 检测频率及部位 |
| 地基系数K30(Mpa/m) | ≥90 | ≥110 | ≥130 | 100m每填高90㎝抽检4点,距路基边线2m处左、右各1点,中部2点 |
| 二次变形模量EV2(Mpa) | ≥45 | ≥45 | ≥45 | |
| 孔隙率n(%) | —— | ≤31 | ≤31 | 100m每层抽检6点,左、右距路肩边线1m处各2点,中部2点 |
| 压实系数K | ≥0.92 | —— | —— |
上道工序:填料运输
| 序号 | 工序 | 作业控制要点 |
| 1 | 测量放样 | 每10m为一断面在边桩上标示出填高,再在桩边打入竹条,绑扎好布条用以控制填筑厚度 |
| 2 | 挖台阶 | 当路基各段不同步填筑时,纵向接头处应在已填筑压实基础上挖出硬质台阶,台阶宽度不宜小于2m,高度同填筑层厚 |
| 3 | 摊铺 | 采用推土机摊铺,每层摊铺厚度应按压实厚度乘以试验段确定的松铺系数而定,摊铺时,应计算出每车料的摊铺面积,确定推放密度,以方格网、插标杆控制松铺厚度、路拱、路基横坡 |
| 4 | 整平 | 采用平地机整平,在高边坡、陡坡、高坎上作业时,必须设专人指挥、防护,严禁刮刀超出边坡边缘。刮土时,应低速行驶,刮刀的升降量不得相差过大。整平后,横坡偏差≤O.5%:采用坡度尺量,每100m抽样检验5个断面;平整度偏差基床表层≤10㎜,基床底层及以下≤l5mm:采用2.5m长直尺量,每100m抽样检验10点 |
碾压施工工序作业要点卡片
上道工序:摊铺、整平
| 序号 | 工序 | 作业控制要点 |
| 1 | 初压 | 碾压时填料的含水量控制在最佳含水量的-3%—+2%范围以内。初压采用轻型压路机碾压两遍,初压速度应为1.2—1.5km/h。压路机启动前在压路机前后、左右无障碍物。两台以上压路机同时作业时,前后间距不得小于3m。靠近路堤边缘 时,应保持不得小于0.5m的安全距离。碾压时,纵向行之间的轮迹重叠不小于40cm,上下两层接头应错开不小于3m |
| 2 | 复压 | 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进行复压,先弱振一遍,再强振,碾压遍数参照试验段确定的遍数。碾压次序直线地段应从两侧向中间进行,曲线超高地段应从曲线内侧向外侧进行,碾压傍山路基时,应由里侧向外侧碾压,距路基边缘不得小于1m。压路机的碾压速度,开始两遍采用1.5—1.7km/h,以后采用2.0—2.5 km/h。压路机不可在未完成或正在碾压的地段调头和急刹车 |
| 3 | 终压 | 采用光轮压路机进行终压,终压后用平地机轻轻光一刀,使表面平顺、路拱和坡度符合设计要求 |
基床底层填筑施工工序作业要点卡片
上道工序:基床以下路堤填筑
| 序号 | 工序 | 作业控制要点 |
| 1 | 测量放样 | 每10m为一断面在边桩上标示出填高,再在桩边打入竹条,绑扎好布条用以控制填筑厚度 |
| 2 | 填料选择 | 填料种类、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填筑前对取土场填料进行取样检验,当填料土质发生变化或更换取土场时应重新进行检验。细粒土:每5000m3检测液塑限、击实,粗粒土、碎石土:每10000m3检测颗粒级配、颗粒密度 |
| 3 | 填筑运输 | 采用大型自卸车运输,并应保证运输能力,运料车不能在新铺且未碾压成型的层面上行驶 |
| 4 | 摊铺整平 | 采用推土机摊铺、平地机精平的摊铺方法,摊铺作业时须设专人指挥、防护 |
| 5 | 碾压 | 碾压时填料的含水量控制在最优含水量的-3%—+2%范围以内。碾压时先用轻型压路机初压,再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复压、终压。压路机不可在己完成或正在碾压的地段调头和急刹车。改良细粒土、砂类土每层压实厚度不大于30㎝,碎石类填料不 大于35cm,最小压实厚度均应不小于10㎝ |
客运专线有砟轨道工程路基基床底层填筑压实质量标准
| 项目 | 改良细粒土 | 砂类土 | 碎石类填料 | 检测频率及部位 |
| 地基系数K30(Mpa/m) | ≥110 | ≥130 | ≥150 | 100m每填高90cm抽检4点,距路基边线2m左、右各1点,中部2点 |
| 动态变形模量Evd(Mpa) | ≥40 | ≥40 | ≥40 | |
| 孔隙率n(%) | —— | <28 | <28 | 100m每层抽检6点,左、右距路肩边线1m处各2点,中部2点 |
| 压实系数K | ≥0.95 | —— | —— |
| 项目 | 改良细粒土 | 砂类土 | 碎石类填料 | 检测频率及部位 |
| 地基系数K30(Mpa/m) | ≥110 | ≥130 | ≥150 | 100m每填高90cm抽检4点,路基边线2m处左、右各1点,中部2点 |
| 二次变形模量Ev2(Mpa) | ≥60 | ≥60 | ≥60 | |
| 动态变形模量Evd(Mpa) | ≥35 | ≥35 | ≥35 | |
| 孔隙率n(%) | —— | <28 | <28 | 100m每层抽检6点,左、右距路肩边线1m处各2点,中部2点 |
| 压实系数K | ≥0.95 | —— | —— |
上道工序:基床底层填筑
| 序号 | 工序 | 作业控制要点 |
| 1 | 测量放样 | 每10m为一断面用全站仪(经纬仪)和水准仪精确测量,并在边桩上标示出填挖高,再在桩边打入竹条,绑扎好布条用以控制填筑厚度 |
| 2 | 填料选择 | 每2000m3对颗粒级配、颗粒密度、黏土及其他杂质含量等进行检测,水应洁净,不含有害物质 |
| 3 | 填料拌和 | 采用级配碎石拌和机拌制。在拌和生产过程中,按规定频率检测集料的级配和含水量,以便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施工拌和的含水量比最佳含水量高0.5%-1.0% |
| 4 | 运输 | 采用大型自卸车运输,并应保证运输能力,运料车不能在新铺且未碾压成型的层面上行驶 |
| 5 | 摊铺 | 采用推土机摊铺、平地机精平的摊铺方法,摊铺作业时须设专人指挥、防护 |
| 6 | 碾压 | 碾压时填料的含水量控制在最优含水量的-3%—+2%范围以内。碾压时先用轻型压路机初压,再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复压、终压。压路机不可在未完成或正在碾压的地段调头和急刹车。每层压实厚度不大于30㎝ |
客运专线有砟轨道工程路基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填筑压实质量标准
| 项目 | 级配碎石 | 检测频率及方法 |
| 地基系数K30(Mpa/m) | ≥190 | 每100m每层抽检4点,距路肩边线1.5m左、右处各1点,中部2点 |
| 动态变形模量Evd(Mpa) | ≥55 | 100m每层抽检6点,左、右距路肩边线1.5m处各2点,中部2点 |
| 孔隙率n(%) | <18 |
| 项目 | 级配碎石 | 检测频率及方法 |
| 地基系数K30(Mpa/m) | ≥190 | 100m每层抽检4点,距路肩边线1.5m左、右处各1点,中部2点 |
| 二次变形模量Ev2(Mpa) | ≥120 | |
| 动态变形模量Evd(Mpa) | ≥50 | 100m每层抽检6点,左、右距路肩边线1.5m处各2点,中部2点 |
| 孔隙率n(%) | <18 |
上道工序:桥台施工
| 序号 | 工序 | 作业控制要点 |
| 1 | 准备 | 过渡段地基加固在桥台基础施工前完成,过渡段填筑和与其相连的路堤及锥体同步施工 |
| 2 | 基坑回填 | 桥台基坑以混凝土或碎石分层填筑,回填碎石时用小型设备碾压,分层厚度20㎝ |
| 3 | 填料摊铺 | 填料场拌,摊铺机或平地机摊铺,层压实厚度≤30cm,≥ 15㎝;过渡段与相连路堤及锥体同步进行,碾压面按大致相同的水平分层高度填筑 |
| 4 | 碾压 | 先静压、后弱振、再强振,最后静压收光;由两侧路肩向中心碾压,沿线路纵向碾压重叠≥40㎝,区段交界处纵向搭接压实长≥2m;大型机械碾压不到的及台后2m范围,用小型振动压实设备碾压,填料松铺厚度≤20㎝;加人水泥的级配碎石填料在2h内填压完;基床表层压实标准:K3O≥190MPa/m,孔隙率n<18%,表层以下路堤压实标准: K3O≥150MPa/m,孔隙率n<28% |
| 5 | 防排水施工 | 台背与填料间设置防排水层,桥台背填料表面按设计要求采取防渗措施;两侧坡脚、路堤底部纵横向排水符合设计 |
| 6 | 质量控制 | 顶面高程:±20㎜,中线至路肩边缘距离:≥设计,横向宽度:≥设计,横坡:±0.5%,平整度:15mm,纵向长度: ≥设计 |
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工序作业要点卡片
上道工序:横向结构物施工
| 序号 | 工序 | 作业控制要点 |
| 1 | 准备 | 过渡段地基加固在横向结构物基础施工前完成,过渡段填筑和与其相连的路堤同步施工 |
| 2 | 基坑回填 | 横向结构物基坑以混凝土或碎石分层填筑,回填碎石时用小型设备碾压,分层厚度20㎝ |
| 3 | 填料摊铺 | 级配碎石填料场拌后运至现场,摊铺机或平地机摊铺,每层最大压实厚度30㎝,并不小于15 cm;两侧过渡段填筑对称进行,并与相连路堤同步进行,将过渡段与相连路堤的碾压面按大致相同的水平分层高度填筑 |
| 4 | 碾压 | 先静压、后弱振、再强振,最后静压收光;靠近横向结构物的部位,应横向平行碾压,并不得影响结构物稳定;大型机械碾压不到的用小型振动压实设备碾压,填料松铺厚度≤20㎝,结构物顶填筑厚度<1m时,不可用大型振动压路机碾压;压实标准:K30≥150Mpa/m,孔隙率n<28% |
| 5 | 质量控制 | 顶面高程:± 20㎜,中线至路肩边缘距离:≥设计,横向宽度:≥ 设计,横坡:±O.5%,平整度:15mm,纵向长度:≥设计 |
路堤与路堑过渡段工序作业要点卡片
上道工序:地基处理
| 序号 | 工序 | 作业控制要点 |
| 1 | 准备 | 过渡段填筑前清理、整平地基表面,并碾压密实,过渡段填筑与相连的路堤同时施工 |
| 2 | 台阶开挖 | 挖除堤堑交界坡面的表层松土,按设计要求做成台阶,台阶向内倾斜4% |
| 3 | 填料摊铺 | 土质路堑过渡段施工开挖台阶后与相邻路堤施工一同进行;硬质岩石路堑级配碎石填料场齐后运至现场,平地机摊铺,每层最大压实厚度30㎝,并不小于15㎝;过渡段和相连路堤同步迸行,将过渡段与相连路堤的碾压面按大致相同的水平分层高度填筑 |
| 4 | 碾压 | 级配碎石填料碾压:先静压、后弱振、最后静压收光;由两侧路肩向中心碾压,沿线路纵向碾压重叠≥40㎝,区段交界处纵向搭接按压实长≥2m;大型机械碾压不到的,用小型振动压实设备碾压,填料松铺厚度≤20㎝,基床表层以下路堤填筑级配碎石压实标准:K30≥150Mpa/m。孔隙率n<28% |
| 5 | 质量控制 | 顶面高程:±20㎜,中线至路肩边缘距离:≥ 设计,横向宽度:≥设计,横坡:±0.5%,平整度:15㎜,纵向长度:≥设计 |
路堑开挖工序作业要点卡片
上道工序:清表
| 序号 | 工序 | 作业控制要点 |
| 1 | 准备 | 开挖前先做好堑顶截、排水设施,开挖段排水保持通畅,排出的水不得损害路基及周边设施 |
| 2 | 放样 | 根据地面高程、设计坡率准确定出坡顶开挖线;用坡度尺,确定开挖面 |
| 3 | 开挖 | 开挖自上而下,纵向分层,严禁掏底;影响施工或营业线安全地段架设临时支护措施;边坡高度>20m的软弱松散岩质,边开挖边支护或坡脚预加固;开挖后得边坡及时进行边坡防护施工 |
| 4 | 爆破 | 遵守国家爆破安全规程,确保周边环境安全;宜采用松动爆破,不得使用峒室药包爆破;炮孔直径38-150㎜,深度≤15m,倾斜炮孔;石质路堑边坡光面爆破,坡面半孔率:硬岩≥8O%,中硬岩≥60%,软岩≥30%,坡面平整度±15 cm,稳定、 美观 |
| 5 | 弃土弃渣 | 堑顶弃土、渣要保证路堑边坡、山体及自身的稳定,弃土、渣坡脚距堑顶≥5m;陡坡路基和深路堑地段弃土、渣应置于山坡下侧,间断堆土,以防阻水;不得挤占河道、桥涵孔等;弃土、弃渣及时防护、绿化 |
| 6 | 边坡施工控制 | 边坡坡率不大于设计坡度,变坡点位置偏差±20cm内,平台位置偏差±20cm内,平台宽度±5㎝内 |
边坡固土网垫植草防护工序作业要点卡片
上道工序:路基施工
| 序号 | 工序 | 作业控制要点 |
| 1 | 准备 | 确定实施的季节应为适合植物生长的季节,根据设计要求等选定网垫、网垫固定钉和草籽 |
| 2 | 坡面处理 | 整平坡面,洒水润湿边坡,夯拍5-8㎝厚耕土,整平、洒水 |
| 3 | 网垫铺设 | 网垫与坡面密贴,下边按L形埋入土中,深度≥4O㎝,回转长度≥30㎝;网垫幅间搭接≥5㎝,土工网≥10㎝,固定钉长≥15㎝,间距≤1.5m;铺设范围:路肩、平台及堑顶以外1m |
| 4 | 固土网垫铺设偏差控制 | 搭接宽度:+30cm,上下边埋入深度:不小于设计值,回转长度:不小于设计值,固定钉间距:+5cm |
| 5 | 植草 | 草籽撒播均匀,用松散种植土填满网穴,再二次撒播草籽,施肥后夯拍、洒水养护,直至植物成长覆盖坡面 |
上道工序:路基施工
| 序号 | 工序 | 作业控制要点 |
| 1 | 准备 | 路堤防护在沉降稳定后进行,路堑防护在开挖后及时进行,砂浆和石料强度符合设计要求 |
| 2 | 片石 | 片石质地坚硬,无裂纹、水锈及污渍,表面泥土清除干净,片石形状不受,中部厚度≥15㎝,用作镶面得片石表面平整,尺寸要大,边缘厚度≥15㎝ |
| 3 | 砂浆 | 砂浆机械拌和,搅拌时间≥2min,随拌随用.拌好的砂浆3h内用完,气温超过3O℃时,2h内用完 |
| 4 | 砌筑 | 双向挂线控制骨架轴线,骨架铺砌时先支模控制拱圈造型,使拱架整体协调一致;砌筑骨架自衔接处开始,自下而上砌筑,两骨架衔接处处于同一高度;挤浆法砌筑,灰缝饱满,厚度均匀,片石纵横搭接压缝,间隙塞满,外露面整齐;砌块大面朝下,互相咬合,上下砌缝错开7-8cm,骨架嵌入坡面,与坡面密贴,流水面与草皮表面平顺,骨架基础与侧沟平台整体砌筑 |
| 5 | 勾缝 | 勾缝前冲洗,砂浆应嵌人缝中,与石料牢固结合;勾缝宜采用凹缝,深1-1.5cm,宽1.5-2cm |
| 6 | 质量控制 | 平面位置:±5cm,基底高程:±5cm,坡顶高程:0-20㎝,坡度:±0.5%,砌筑厚度≥设计,坡面平整度:3㎝ |
上道工序:路基施工
| 序号 | 工序 | 作业控制要点 |
| 1 | 准备 | 路堤防护在沉降稳定后进行,砌筑砂浆机械拌和,选定混凝土预制块预制场 |
| 2 | 混凝土块预制 | 模具化集中生产,覆盖养生;强度达设计强度后,方可运输、安装 |
| 3 | 运输 | 搬运时小心轻放,严禁抛掷,以免碰坏块体棱角,影响外观 |
| 4 | 砂浆 | 砂浆机械拌和,搅拌时间≥2min,随拌随用,拌好的砂浆3h内用完,气温超过30 ℃时,2h内用完 |
| 5 | 混凝土块砌筑 | 双向挂线控制砌块线条,使砌块,各方向缝直顺,整体协调一致,砌筑时反虑层、垫层随垫随砌;基础埋深符合设计要求,采取措施保护基脚;砌筑砂浆饱满,外表面整齐 |
| 6 | 勾缝 | 在路堤趋于稳定后进行,勾缝前冲洗,砂浆应嵌入缝中,与块体牢固结合;勾缝宜采用凹缝 |
| 7 | 质量控制 | 平面位置:±5cm,基底高程:±5㎝,坡顶高程:0-20cm,坡度:±0.5%,预制块厚度≥设计,坡面平整度:1㎝ |
上道工序:路基施工
| 序号 | 工序 | 作业控制要点 |
| 1 | 准备 | 天气情况收集,基坑开挖宜在旱季施工,准确放样 |
| 2 | 基坑开挖 | 边坡稳定性差且基坑开挖较深时,应分段跳槽开挖,并设临时支护;开挖完成后,核对地质情况,清理基底,及时封闭,基坑允许偏差:宽度0--+2㎝,基线标高±2㎝,前缘距路基中线0-+2㎝ |
| 3 | 墙身施工 | 每段墙身宜一次性立模浇筑成型,墙面平顺整齐,允许偏差:前缘距路基中线+20㎝,厚度+20cm,顶面高程±2㎝,伸缩缝、沉降缝竖直、平齐,缝内防水材料满足设计要求;墙背拆模时,设临时支撑 |
| 4 | 泄水管埋设 | 泄水孔预先埋设,向排水方向倾斜,保证排水通畅,不得出现反向倾斜,折线挡墙易积水处应设泄水孔 |
| 5 | 墙背填筑 | 回填及时,分层,压实度满足设计要求;回填料顶部做成向外≥4%的排水坡,黏土夯填封闭,墙背反滤层、防渗设施齐备,实用,与回填料同时施工 |
| 6 | 墙顶构件预埋 | 栏杆、检查梯、台阶连接牢固,外观整齐,钢铁构件预埋平顺,整齐 |
沉降变形观测工序作业要点卡片
上道工序:路基填筑
| 序号 | 工序 | 作业控制要点 |
| 1 | 准备 | 确定方案,配备观测仪器、人员;有碴轨道路基工后沉降一般地段≤5Omm,台尾过渡段≤30mm,无碴轨道均≤15mm,不同结构物沉降差≤5mm |
| 2 | 观测桩布设 | 观测桩布设在地基两侧、路肩、线路中心,线路中心设沉降板;基桩设在不受施工影响的稳定地基内,定期校核,观测桩、装置埋设稳定、牢固。观测断面间距≤5Om,平坦、地基条件良好、填筑高度小于5m的可放宽至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适当加密。观测点位置偏差≤20㎝ |
| 3 | 观测频率 | 1次/层,沉降量突变时2-3次/d,两次填筑间隔较长1次/3d;预压期前3月1次/5d,3月后1次/7-15d,6月后1次/1月;预压期后1次/3月,直至移交 |
| 4 | 观测成果整理 | 填筑过程中,根据观测成果整理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分析沉降趋势,指导施工;当线路中心地面沉降>10㎜/24h,立即停止填筑,待观测值回复到限值以内再行填筑 |
| 5 | 观测资料整理汇总 | 沉降观测资料齐全、详实、规范,符合设计要求,及时整理、汇总分析,可提供给相关单位作为工后沉降评估依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