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剪纸艺术的本原文化性初探 |
■ 逯林科 |
[关键词] 剪纸艺术/本源/民俗文化/视觉符号
1→《乳香飘》和林格尔剪纸
剪纸艺术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为满足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在生活中所创造、流传、发展的一种古老而富于传统的主要民间美术形式。它形式多样,题材丰富,风格独特。其纯熟的技术手法、丰厚的文化元素和鲜明的艺术形态已愈来愈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探讨其本原文化性因素可以使我们在一定的文化高度和深度上认识民间艺术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从而有助于我们今天的思想观念、艺术实践与文化形态的确立和完善。
一、以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为主的剪纸艺术|||
民间民俗文化是流行于民间具有广泛性群众基础的文化娱乐活动。它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内容异常丰富。在诸多艺术门类中,剪纸艺术始终根植于民间肥沃广袤的土壤之中,全面汲取民间民俗文化的营养,涌现出大量贴近百姓生活的艺术作品,成为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产品。
这种群众性的艺术活动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春节时要剪纸,结婚、小孩满月、老人祝寿时要剪纸,闲暇时也要剪纸。而且它在我国的分布极广,从北方到南方,遍及大江南北,著名的如天津、内蒙古和林格尔、陕西安塞、北京通州、河北张家口、江苏扬州、广东佛山等。在天津,春节到来之时,津门普遍张贴剪纸窗花,是由来已久的习俗。对此清代嘉庆末年天津诗人樊彬(字质夫)在《津门小令》里曾有“插供花看盆聚宝,贴门笺写字宜春”的描述,稍晚于樊的周宝善(字楚良)写的“先贴门笺次挂钱,撒金红纸写春联;竹竿紧束攒前帚,扫房糊窗算过年。”也描绘了天津过春节和居民生活装饰的风俗;在陕西,剪纸存在的地区相当广泛。史学家、诗人郭沫若先生曾赞美安塞民间剪纸:“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深邃……”“安塞剪纸,群芳母亲;民族之魂,陕北可寻;振我中华,无愧古今。”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广东佛山,郭沫若也在《百花齐放诗歌剪纸集》中吟咏道:“请看剪下出春秋,顿使东风遍几垓”,来赞誉佛山剪纸的艺术魅力。从以上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跨越地域时空、各具风格特点的剪纸艺术或是为了点缀美好生活,或是为了实现审美情趣,或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寄托,充分反映出民间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以民间民俗文化为依托的剪纸艺术所表现出的鲜活的生命意象,千百年来在我国的农村、渔舍、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城市代代相传,长盛不衰,可谓民族艺术之瑰宝。
二、以爱为核心的剪纸艺术|||
爱是永恒的主题,人类的艺术活动更离不开对爱的体验。在剪纸艺术作品中以爱为主题的理念更是鲜明而突出,执著而浪漫。这不仅体现在作者的人生感悟、艺术追求和创作实践当中,也体现在作品中所展现的各种题材和对其充满爱意的艺术形象塑造中。剪纸既是剪纸者(通常是劳动妇女)的生活方式,也是传递情与爱的艺术手段,甚至可以说,剪纸就是爱的艺术。
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对家浓浓的爱。对家的眷爱早已深深地隐埋于剪纸妇女的心中。她们大多从小受剪纸艺术的熏陶和影响,被剪纸作品中充满美好祝愿的各种趣闻故事所感染,加上普遍具有的性格——诚实、善良、谦卑和无私,这些都化为艺术创作的内驱力与原动力。因此剪纸内容多是以富贵吉祥、诸事如意、祈福辟邪、多子多寿、鸳鸯戏水、喜气盈门、年年有余等包含着美好愿望与爱的题材为主。对家的爱激发出她们无限的创作热情。其次表现在她们对大自然拳拳的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剪纸艺术家对自己生活的环境,身边的动植物等均有着特殊的感情,它们在作者手中总是被幻化为令人怜爱的艺术品。大自然的一切被爱的真情赋予了艺术的生命。三是表现在她们对美好生活的爱。她们创作的题材大部分来自于生活中所熟悉的人物故事、家禽走兽、花鸟鱼虫、瓜果蔬菜。在剪纸作品中,人物题材是重要的内容,不仅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文学传记中的人物,也有表现各种现实人物的生活百态,内容极其丰富;动物题材的作品也占了很大比重,如鸡、鸭、鹅、猪、牛、羊、狗等。在她们的剪刀下,人人讨厌的老鼠被刻画得十分机灵可爱;令人生畏的老虎、狮子、蛇会变得憨态可掬;植物题材中的梅花、莲花、桃子、石榴等花卉和果品亦是经常表现的对象;还有一些是动物与植物相配合,如喜鹊站在梅花枝头,鲤鱼游于莲花之间,蝶恋花等。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形象既寄托着她们良好的祝愿与期待,对生命真谛的真实体验,更体现出作者内心世界的可贵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这种爱的新生、爱的重组、爱的力量使作品处处透露着爱、洋溢着爱,并使爱成为创作的核心,也使剪纸艺术有了不朽的生命力。
三、以视觉符号为库存的剪纸艺术|||
剪纸艺术多表现祥瑞题材,其表达方式不是用抽象化的概念,而是用一种寓意性的物象来表达这种思想。如用蝙蝠表示多福,鸡和羊表现吉祥,莲花和石榴象征生命等。在西北黄土高原的民间剪纸艺术中,保存了极为古老的图腾文化、艺术形态和中国本土哲学。从当地的剪纸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代表天与太阳的炎帝部落集团的图腾虎,代表地与水的黄帝部落集团的图腾蛇(龙),由全兽型的图腾、半人半兽型的图腾到全人型的人格化神抓髻娃娃等,这种寓意符号象征性的表现手法是中国剪纸艺术视觉符号的一种重要形式。 符号学家认为:“人是符号动物,人的本质也在于他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人类实践经验、情感,以及文化的交流、发展、延续,都要靠符号——文字、语言、图像。而艺术就是人类创造的具有审美因素、情感因素和表现因素的特殊符号——直觉符号或图像符号。艺术家总是在创造不同的艺术符号传达人类的普遍情感。”[1]而“一定民族文化圈的艺术家,在继承自己民族文化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往往创造一系列具有民族色彩的艺术符号形式。这些符号形式,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可以构造起属于这个文化圈的艺术符号体系”。[2]中国的剪纸艺术在继承悠久灿烂的远古文明的基础上,累积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绚丽浪漫的视觉符号系统,并且以一种具有特定文化和哲学内涵的符号形态来表现人们对生活、理想与艺术的追求,进而形成并建立起一个哲学内涵的由古及今、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内存库,建构起视觉符号作为剪纸艺术形态语言的完美造型体系。
四、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本原文化的结晶|||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积淀丰厚,各种艺术门类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的辉煌篇章。而受大众喜爱的剪纸艺术从岁月中走来,依然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它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并以其特有的文化风韵,融古代文化之精髓与历代劳动艺人智慧之结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文化价值远远超越了剪纸艺术本身,而是“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的中华民族本原文化和心理素质、感情气质的产物。”[3]反映了人类的生命意识、繁衍意识,阴阳结合万物生息的中国本源哲学。
生命与繁衍是一切生物的本能,“生命意识与繁衍意识也是人类的基本文化意识,并由此升华为混沌划分阴阳,阴阳相合,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的中国本原哲学宇宙观。这种阴阳观与生命观统一的中国本原哲学体系,诞生于六七千年前的中国原始社会,构成中国本原文化宇宙观的核心”。[4]剪纸艺术正是这种本原文化在艺术形态的高度体现。中国本原艺术形态是观念艺术形态,它不是自然形态的模仿,而是哲学形态的观物取象,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艺术体系与艺术造型体系。
中国民间剪纸是以农村劳动妇女为主体的广大群众创造的民间文化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一把剪刀一张纸,进行哲学艺术形象的创造,并延续继承了民族精神和本原文化传统,形成了一个举世无双的历史活化石博物馆。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形态中历史最悠久、群众性最广泛、地域特征最鲜明的哲学形态与艺术形态。是中华民族由原始社会到今天长达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中国劳动妇女对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辨别原有形态的能力,才是我们创造力的源泉。”(阿恩海姆语)民间剪纸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实现方式,维系着整个民间艺术最本原的文化根基。它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历史信息、人物种性以及美学精神。应当说,中国民间剪纸同样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这种以人为本的深邃的民族文化精神,在世界多元文化并置中凸显出鲜明的民族个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崇文尚学的文化渊源。
|注释|
[1](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3,第65页。|[2]潘鲁生:《民艺学论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100页。|[3]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五洲传播出版社,北京,2004.第47页。|[4]同[3],第92页。
逯林科南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