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审美体验中学诗词
──《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及点评
江苏省无锡市洛社镇中心小学 王杰英
一、读悟比较,发现韵律美
师:自开展诗文背诵大赛活动以来,很多同学都积累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好诗,谁能给大家来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
生背诵《早发白帝城》、《从军行》、《竹枝词》、《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同学们积累得真多,背诵得趣味盎然;看来大家都很喜欢学习古诗。今天我们要接触一类与古诗相似的体裁:词。
师配古典音乐(古筝曲)范读全词。
师:大家都沉浸在词的美妙意境中了!也想来读一读吗?
生自由地诵读,师指名多人次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多投入啊!读着这首词,你发现题目、语言形式上,词与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诗只有一个题,而词的标题由两部分组成。
生:我知道词有词牌名,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而它的题目是“村居”。
师:你真会发现。“清平乐”本来是一种曲调,后来才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再如有首词是《菩萨蛮·大柏地》,“菩萨蛮”也是这首词的词牌。
生:诗只有一段,而词有上下两阙呢!
生:我发现诗中每句话的字数都是相同的,要么五字,要么七字;而这首词的每句话字数不同,四字、五字、六字、七字都有。
生:我读着读着,感受到“小、草、好、媪”是押韵的,“东、笼、蓬”也是押韵的;看来,诗一般只押一个韵。而词可以有两个呢!
师:古诗每句字数相同,整齐划一;而词却是字数不等,读来倒另有一番丰富多变、节奏明快之感呢。想再读体会一下吗?
生自由读,随后配古筝乐齐读。
(点评: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儿童都很喜欢。此处设计,正是基于学生阅读古诗兴趣及读诗经验之上,将此浓厚兴趣迁移至学习词中来。随后,在听范读感受、多遍自读自悟中,体验发现词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词牌名与题的关系特点。所有词的形式特点,均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体验而得,老师所做的,只是梳理与丰富,并使孩子们在一次次饶有兴味的朗读中,逐渐体会到词独有的韵律之美。)
二、想象描绘,体味意境美
师:(出示插图)瞧,这就是作者笔下的村居风景。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插图,说说你已经读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了呢?
生自学、思考、批注,小组学习汇报。师指名课堂交流。
生:这是一幅农村景色图,我知道了“村居”就是居住在农村院落。
师:你很会看图,当时,诗人辛弃疾因奸官落职,长期隐居江西信州乡村。
生:“茅檐低小”就是说茅草屋子很是矮小。
生:“翁媪”从图中知道就是一对老公公老婆婆夫妇俩。
生:“溪上青青草”就是说村子前小溪边长满了浓郁的青草。
师:同学们自己都快读懂这首词了。还有不明白的吗?
生:为什么说“小儿”是个“无赖”呢?
生:这里的“无赖”可不是我们现在说的“无理取闹的人”,而是说小儿子伏在荷花池边剥莲子吃时憨态可掬的样子!
师:多么宁静优美的村寨,多么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啊!同学们,让我们就随着作者的描述,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清新恬静的乡村生活画卷中,谁能将看到的四周环境、人们的生活场景,有序有情地描述一下呢?
生:在一个幽静的小村落里,有着一户人家,他们居住在一个矮小的茅屋里。一对白发夫妻坐在门口闲聊,老爷爷微微醉了,东倒西晃,不时要老伴儿扶着。“老婆子,如……如今我们生活美满……哪!”“是啊,我们白头偕老,又有三子为伴,真是赛过活神仙哪!”篱笆后边,有一片翠绿的竹林。芭蕉叶影投在了篱笆上。一亩见方的豆田上,大儿子正辛劳地锄苗,汗滴禾下土。二儿子心灵手巧,正用薄竹片专心致志地编织精致的鸡笼。庭院上种植了一棵老枣树,苍劲有力,垂挂在枝杈上的绿叶丛中,长着令人垂涎欲滴的红枣。树阴下,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趴在池塘边,剥开莲蓬吃莲子,不时咂着小嘴。池塘上泛着绿意,溪中流水淙淙。硕大的荷叶衬映着水上芙蓉──荷花,泛着淡淡的红晕。多么令人向往的乡村世界啊!
生:在幽静、清新的小村子里,居住着一户人家,是那么温馨、和睦。他们的房屋十分小,茅屋门口,一对老夫妇,带着醉意,操着吴音在闲聊呢!他们是那么融洽,那么亲热,感情可好哩!门前,有一棵枣树,树干苍劲有力。枝繁叶茂;隐隐约约,还可以从油亮的绿叶中发现几颗红枣正在随风摇晃呢。屋后,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叶片青翠欲滴。一旁的几棵芭蕉,充满活力。再放眼望去,一大片豆地映入眼帘,老夫妇的大儿子正在锄草。二儿子呢?正坐在空地上用竹条编织鸡笼。最顽皮的小儿子伏在地上,天真地玩弄着莲蓬。小儿子的前面,是一个荷花塘,巨大的莲叶生机勃勃,一阵风吹过,绿叶摇摆着。唱着歌曲,连亭亭玉立的白里透红的莲花也随之翩翩起舞。多么朴素的一家呀!
(点评:这首词短短
46个字,充分展示了乡村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人们平和无忧的生活画卷,意境深远,情意悠长。在学生结合画面及已有生活经验读懂词句含义之后,便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仿佛走进这生活画卷,去亲身感受,并用语言描述。这样抛弃了繁琐古板的分析和诗句的死记硬背,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各自感受着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
三、情境表演,体验情感美
师:多美的意境啊!这宁静悠闲的生活的确让人向往。愿不愿意当当老公公、老婆婆。体会一下真正的田园生活?想象一下,带着酒意操着吴语的老夫妇会亲热地聊些什么呢?
同桌扮演老夫妇。从眼前三个儿子,神聊至当年情景,那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表演让全班学生捧腹大笑。
师:表演之中,你充分感受到了什么?
生:这种生活真惬意舒适,作者对这与世无争的生活一定也是很向往喜爱的。
生:这样的生活真是太宁静、祥和了,我也想和作者一起过这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师:同学们已充分感悟到了作者在词中所寄寓的浓浓的情与淡泊名利的生活志趣了,真了不起!
(点评:这是本堂课上最闪亮出彩的一环!孩子们扮演着一对老夫妇,坐在茅屋前,带着酒意神聊,此情此景,仿佛真让人看到了美好的田园生活。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对名利的淡薄,对自然真实、恬静有趣的生活的向往及其追求,经学生们的动情演绎,此情已洋溢于每位学生的心间。学生亲身体验到了作者思想情操之美,仿佛沉浸其中,接受了心灵的洗涤。)
四、用心书写,表现作品美
师:很多书法爱好者都喜欢将诗词作品作为书写内容,不仅语言文字美,诗词意境美,而且扇形、圆形的各种纸型也增添了作品的形式美。(出示)这就是我们学校几位老师书写的《清平乐·村居》作品,感觉怎样?
生:十分漂亮,很雅致。
生:很有古典韵味。
师:同学们愿意也来写一写吗?
发钢笔字专用书签,生书写作品。
(点评:近阶段,大家写字升级升段的兴致依然浓厚,有学生向我提议能否写于钢笔字作品纸上。我听后茅塞顿开,一幅幅各种纸型的名家书法作品在我眼前闪过。于是,将以往的抄写诗词换了形式,并由学校老师的精美作品激发兴趣,让孩子们以一幅幅同样精美的作品,给这节充满审美体验的诗词教学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清平乐·村居》教学实录
江苏省常州市星辰实验学校 陆一平
师:看一幅图,起个名字。
生
:村居。
生:安乐村。
生:幽雅之居。
师:不用“村”、“居”。
生:平安乡。
生:幽闲乡。
生:农家乐。
师:看的这幅画,就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名。村居是什么?
生:村是农村。居是指什么?
生:农村的一家。
生:农村的家庭。
生:农村的住处。
生:农村的居民。
生:农村的居所。
师:乡村人家。通过看图,乡村风光另有情趣,让人无比向往。胃口调起来了吧,这首词我们怎么来学呢?
生:把不懂得圈出来,理解。
生:表演。
生:要把它背下来。
生:理解的意思讲一下故事。
生:把这首词的停顿处画出来。
生:品一品词的意境。
师板书:
读、解、背、品
师:我们先学哪部分?
生:读。
师:只有读好了,才能品出味来。
生:自由读词。
师:谁来读一读。大家给他一些掌声,为他的勇气鼓掌。
生读。
师:读得很流利,但有两个地方错了,我们听得要仔细。
生:“低”、“织”。
师:只有读正确了,才能读流利。
再请同学读。
师:我也想读了,听读的时候,你们在书上画节奏。
师范读。
师:节奏画出来了吗?根据老师这样的节奏读读看。伴着优美的乡村音乐,一起来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齐读。
师: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个环节:读。接下来学什么?
生:解。
师: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自学。我们逐句逐句地讨论,把不懂的地方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们等会交流,你遇到了什么困难,解决了没有。
小组学习。
生:醉里吴音相媚好是什么意思。
生:我不理解“翁媪”是什么意思。
生:“无赖”是什么意思?
生:“大儿”、“中儿”。
生:“无赖”为什么还喜欢他?
师:五个问题,你解决哪个。
生:“无赖”是天真可爱。
生:“大儿”、“中儿”就是大儿子,二儿子。
生:“翁媪”翁是老爷爷,“媪”是老奶奶,因为它是女字旁。
师:这个方法好。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查资料。
师:还可以看图。
生:我理解了“吴音”是方言,他们喝醉了在那儿交谈。
师:真的醉了吗?交谈可以换个词。
生:没有醉,他们在用方言聊天。
师:首先要
相信自己,通过自已的学习,就能解决问题。谁能把这首词联起来说一说,会说了就理解了。自已先说说。可以动笔,有的地方可以写写。
生:茅草房矮小,溪上长着青青的草。有一对老夫妇有点醉了,在用方言聊天。
师:上半部我们理解,下半部呢?
生:大儿子在溪东锄豆着。
师:锄豆干什么?
生:他在溪东豆田里锄草。
师:下面两个环节:背、品,先完成哪个环节?
生:品。
师:看看这贴画图,看看哪些地方是词里没写的,想象一下,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生:青翠的竹林发出沙沙地响,仿佛在唱着一曲季节的歌。
生:这棵参天大树,虽然饱经风霜,却充满生机,像一位士兵穿着绿色的军装。
生:荷花如亭亭玉立的姑娘在翩翩起舞。
师:这贴画图只见景物不见人?他们在说些什么。
师:请最后表演的同学上来,表演老头子,陆老师来表演老太婆。
(戴上方巾。)
师:老头子,酒菜怎么样?
生:味道真好。
师:自家种的菜无污染、自家种的鸡味道鲜,自家酿的酒可真甜。
生:我们的大儿子在溪东锄豆,二儿子在织着鸡笼。
师:你也不错呀,勤劳、老实、体贴,如果还有下辈子,一定还跟着你。
(另一组学生表演。)
师:用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说出这个村居是怎么样的。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村居。
生:安详快乐。
生:温馨。
生:合家欢乐。
生:充满乐趣。
生:悠闲。
生:欢乐、无忧无虑。
生:情趣浓浓。
生:这是个优雅的村居。
生:其乐融融。
师总结:还记得陶渊明的诗句吗?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来读一读这首诗。
齐读。
师:最后一步,看谁第一个背出来。
指名背。
师:轻轻地合着音乐,美美地背一背,仿佛就来到了这样一个村居。
师:刚才我们学的这首词中宋词中的一首,宋词是我们文化中的一颗明珠、一朵奇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