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 王聪生 邮编 037400
摘要:“学困生”脱“困”的途径和方法,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家长、教师、学生以及全社会都十分关注,一些学者也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一定的实效。笔者也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现代教育理论,对此进行了具有针对性地探索,对严重影响“学困生”脱“困”的学习动力、思维习惯、先决技能、探究能力、沟通能力、教学策略等方面做了一些研究,以利于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学困生” 脱困 途径方法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学生,“学困生”走出困境就是脱“困”。“学困生”脱“困”的途径和方法人们十分关注,也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因此笔者对“学困生”群体进行了专门调查和研究,“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力较小;抽象思维能力与年龄特征不相适应,逻辑思维能力较差,直觉思维层次较低;使能技能没有掌握;探究能力一般;沟通不畅;教学策略也不具有针对性。本文将根据这些原因,对“学困生”脱“困”问题进行论述,以供读者参考。为了论述更具有针对性,限于有关物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1、聚焦,激发学习动力
人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具有动力。习得知识同样需要动力,动力的强弱会影响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学习动力来自何处?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但还是有规律可循。以下几个变量都与学习动力成正相关。
理想的建立可以激发学习动力。“学困生”群体基本上没有远大理想和近期目标,需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和近期目标,并将近期目标同远大理想相联系,在实现近期目标的同时不断趋近远大理想。我们可以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和奋斗目标。如有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讨论会、演讲比赛,有关物理发展前沿方面的报告会,个别谈心、家访,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做义工、帮助贫困等活动。在树立理想的过程中有时会反复、有时会模糊,需要不断巩固和提高,要将理想和目标的建立同日常学习相联系,同日常生活相联系,同报效祖国、同回报学校、感恩家庭感恩老师相联系,这样可以使空洞的说教变的有实在意义,无形变有形。
榜样的力量可以激发学习动力,改变对学习的懈怠问题。这就是运用模仿的方法改变态度,加涅认为:“运用模仿的方法是普遍适用于态度学习的,而且可能是最好的方法”。〖1〗可以树立“学困生”身边的同学为榜样,尽可能找那些学习刻苦勤奋的同学作为他们的学习伙伴,使其受到感染,改变对待学习的态度,由原来的冷淡变成主动、积极、热衷。也可以不断介绍古今中外名家对待学习态度的例子,将他们作为榜样时刻鞭策“学困生”,使其在改变学习态度的同时,陶冶出一种精神和力量。
排除学生家庭中影响学习的不利因素,可以激发学习动力。比如家庭成员中的关系问题,一些“学困生”,其家庭成员比较特殊,有的是离异家庭,有的是分居家庭,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是“留守儿童”家庭,适当调整这些家庭成员的关系,可以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激发学习动力。再比如经济状况问题,“学困生”一大部分是处于贫困家庭,经济问题是困扰学生的一大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国家、社会、学校对其进行经济方面的帮助,使其解除后顾之忧,感恩社会激发学习动力。
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激发学习动力。评价几乎是所有领域都进行的工作,其功能存在于很多方面,激励功能就是其中之一。我们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随时抓住评价机会,即时进行有效的、积极的评价,激发学习的信心和决心,解决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如“学困生”在解决问题中表现出的闪光点,都要即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在这个问题上不应该吝啬。
让学生自己切身体会到自己的进步,激发学习动力。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可以解决丧失信心的问题。“学困生”一般缺乏信心,需要解决信心缺失问题,增强信心是每一个学生的首要任务,也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使其体会到自己的进步,自己能行,别的同学能够办到的事自己也能办到,这样可以激发内驱力。布鲁纳认为“由于使用材料、发现规律进行推断等等而给予的奖励,对活动来说是内在的。奖励很可能超越了好奇心的满足。”〖2〗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充分应用这一规律,激发激发内驱力。如,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在一个推演过程中发现规律,从完成一个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这都可以激发出学习动力。
呵护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学习动机在旁观年纪必须防止被动状态,必须尽可能建立在唤起对所要学习的东西的兴趣的基础上,它的表现必须保持广泛性和多样性。”〖3〗这一规律在其他年龄段同样重要,这就充分说明培养、呵护兴趣的重要性。人之初对整个世界有无穷的好奇心和探求未知的欲望,但是由于后天的各种原因“学困生”对物理知识的好奇心和探求未知的欲望衰减了,对于网络、游戏的兴趣却十分惊人,经常沉溺于网络和游戏而不能自拔。因此,在培养对物理知识感兴趣的同时,需要淡化对网络和游戏的兴趣,这样才能实现既定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尽可能和身边的物和生活中的事相联系,使其产生兴趣,同时使教学内容增加一些困惑,使其产生好奇心,在解决困惑的过程中享受喜悦,培养学习兴趣。
我们可以学习网络游戏的呈现方式,可以借助计算机互联网这一平台开展物理教学,可以借鉴网络游戏中图像清晰、视觉效果华丽、音效逼真,感受直观刺激的一些特点;也可以借鉴网络游戏中节奏紧张、条件更迭、升级得分的成就模式的特点;也可以借鉴网络游戏中角色扮演,以网络为平台与老师同学互访网站进行必要的沟通和讨论。这些极具吸引力的方法都可以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来,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留恋网络的心理需求,而且还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何乐而不为。
排除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动力,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困生”饱受了白眼和鄙视,讽刺和挖苦,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信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形成远比同龄人更多的心理障碍,如交往中的诚信问题、学习中的信心问题、青春期问题等等。为此在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前做必要的心理疏导,早识别、早解决,对个别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要介绍到专业机构进行治疗。这样可以及时疏导学生心理,给学生以勇气和信心,使其有与其他同龄人一样的信心和勇气,成为阳光青年,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积极参与到一切教学活动中来。
2、培养思维习惯,提升思维能力
没有大脑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就不会有知识的产生。人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相应知识层面之上的,知识越多思维活动的水平就越高,思维水平越高,知识的增长就会越快。物理知识和思维之间有同样的规律,要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能力,有了足够的思维能力才能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
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进行形象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抽象思维能力。“学困生”群体抽象思维能力与年龄特征不相适应,需要在加大对学生形象思维教学力度的同时,逐步减少直观教学的频率,提升抽象思维能力。如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直观教学法,贯彻“主动”的教学原则,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必要的引导,尽到一个“助产婆”的作用,在提高认知水平的同时,实现知识的迁移,增强抽象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也需要逐步培养。物理知识有很强的逻辑性,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步形成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困生”群体逻辑思维能力很差,需要从较低的逻辑思维能力处着手,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一些逻辑结构和逻辑过程,一步、一步地分析,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展示,逐步使学生形成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完成学习任务的需要,也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需要,为进一步提升思维能力服务。
直觉思维(顿悟)有个性差异和个性倾向性,但后天的习得也是直觉的基础。布鲁纳认为“结构的理解能使学生从中提高他直觉地处理问题的效果”。〖4〗结构就是指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要对这部分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相对熟悉,就可以在这部分知识中提高产生直觉的可能。有人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才有直觉,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同学就没有直觉”。其实不是这样,直觉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只不过是直觉的范畴和层次不同而已。因此,为了提高直觉的层次,扩大顿悟的范畴,需要对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点及其关系进行必要的熟悉,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还需要熟悉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有利于在这领域产生直觉,并提高直觉的层次。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启发式教学可以对直觉产生正相关。布鲁纳认为“经常应用一般的启发规则,肯定是对直觉思维的支持”〖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运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的直觉思维得到发展。
3、筑牢使能技能 服务终点目标
先决技能是终点技能的基础,没有对先决技能的娴熟,就没有终点技能的掌握,就无法达成终点目标。加涅认为:“对智慧技能(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条件最重要的内部条件是对先决技能的回忆”。〖6〗“学困生”群体,智慧技能起点低,只能回忆起层次很低的技能,因此必须从低起点做起,使各级使能技能达到娴熟的程度,才能随时回忆起先决技能,才能对终点技能进行教学,先决技能如果出现缺位,谈何掌握终点技能。
教育心理理论显示“反复练习可以使使能技能达到娴熟的程度”。因此我们要组织有关使能技能方面的反复练习,使“学困生”从不同侧面理解物理概念,弄清物理过程,增强对物理概念理解的精准度,以达到对使能技能的掌握,实现随时可以回忆先决技能的可能。怀特海认为“相互联系的知识要从整体上加以利用,各种各样的命题按不同的顺序可反复使用”。〖7〗反复练习,不是对命题的简单重复,而是从不同侧面来体现,以不同的顺序来体现,以达到全面理解,从而实现娴熟的目的。为此,教师要精编精选习题,在此过程中要根据“学困生”的具体情况选择身边的、前端的事例为素材精编精选习题。具体讲精编精选习题不仅要考虑习题的难易程度还要考虑物理概念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表现,要使学生从这不同表现中来全面理解。因此在选择和编辑练习题时,首先选择文字叙述比较简洁,逻辑层次少,物理过程简单的习题进行练习,使其进入理解物理概念的境界,同时可以增强学习的信心。其次选择计算量小,运用数学工具层次较低,涉及物理量较少的习题进行练习,以达到理解物理概念的目的。再次选择运用数学工具层次较高,涉及物理量较多的习题进行练习,以提高综合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总之,选择和编辑习题要从辨别到高级规则逐步提升习题的难易程度,就相同难易程度的习题而言,要可虑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编习题,使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来筑牢使能技能的根基。可以根据习题类型的不同,让学生编出相同类型的习题,并自己解出答案,之后让其他同学做检查,经过检验这种练习形式虽然费时,但效果比较理想。
4、完善教学策略,做到以人为本
“学困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同于一般学生,其教学策略也应该做一些特殊的考虑,要将前端分析放在重要的位置来进行,要分析“学困生”的需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资源等,对于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选择和设计也要以“学困生”的需要为依据,这样才能促成“学困生”脱“困”。
前端分析重点放在学生需要上,要将每一个“学困生”的需要做具体分析,从而确定教学起点。由于“学困生”群体掌握的使能技能与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有较大距离,不仅要认真调查了解学生使能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要合理调整教学目标,以此来确定终点技能,做到量力而行,不能一味地用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来确定终点技能,这样可能会造成教学目标的无法达成。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三放”,即:“放低对学生的要求,放慢教学进度,放下自己的架子”,实现了这样的整体要求,学生就会有很大进步。如在进行“全电路欧姆定律”的教学时,学生还没有掌握“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甚至有一些同学还没有掌握“通分”这样的数学技能,很显然既定的教学目标就无法达成,因此需要了解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起点,切实解决先决技能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学生情况的复杂性,对于不同学生、不同单元、不同节次情况也不同,在调查先决技能时不能仅调查一次,每上一节课、每上一个单元的课要对本节课、本单元所用的先决技能做必要的调查,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手到病除。
根据前端分析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也要做必要的选择和调整,尽可能选择与学生有联系的内容作为教学事件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最近发展区”的材料进行教学设计,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而且由于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接近,学生愿意理解、容易理解,提高使其内化为己有的可能,对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必要的了解,应该选择能说明问题,易操作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教学,便于提高教学的有用性。
“学困生”群体适用于以直观教学为主的教学法,形象直观便于理解。由于物理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的特点,适用于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是为教学模式服务的,教学模式依赖于教学组织形式,探究式教学模式需要选择分组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这样方便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交流和沟通。教学过程的设计一般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条件、教学模式、学生情况、教学设施设备等变量设计,要根据这些变量选择教学事件,满足学生习得的需要。
5、成就思维过程,增强探究能力
“学困生”的思维过程中往往是残缺的,是不连贯的,更不是跳跃的,这种残缺需要我们做补救,成就其思维过程,逐步增强探究能力。我们要在一个思维全过程中根据不同“学困生”在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帮助使其完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增强探究能力。
解决刺激物强度的问题。刺激物是打开思维这扇大门的钥匙,刺激不当就不可能使其思维开启。因此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中一定要选择有震撼力刺激物,用多种呈现方式反复刺激,加大情境对学生的刺激强度,增大吸引力,迫使其做出反应。“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人不会无故思维,思维也不会凭空而起。……实际经验的情境的性质,引起探究和反省。”〖8〗因此,我们尽可能给学生提供直接的问题情境,比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积极思维,我们可以提供整套的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仪器,让学生观测记录,进行必要的探究,总结质量、力和加速度的关系,这样要比用语言叙述有意义的多。
对观察的引导,一般学生面对给出的刺激物,在做出反应前,要进行必要的观察,形成暗示,而“学困生”基本没有观察技能,不知怎么观察,从哪儿开始观察,这就需要老师做必要的引导,要观察的地方很多,选择从什么地方观察,为什么在这个地方观察,怎样进行观察,都要做一些示范和说明,“授人以渔”给学生一些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在用牛顿管做自由落体实验时,有一些同学只是注意对抽气机、玻璃管,以及抽气过程的观察,而不注意观察抽气前后管内金属快和羽毛的运动情况,这就不可能产生应有的问题和困惑,因此特别需要老师作必要的引导。要引导学生“比较”抽气前后牛顿管内金属块和羽毛的运动情况,不“比较”就不会发现问题。
帮助学生提出假设,就解决问题而言提出假设,需要一定的先决技能和占据一些资料,而“学困生”这些是很缺乏的,需要做必要的引导和帮助,使其进一步熟悉、搜集、回忆,然后提出假设。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只靠学生提出假设可能很困难。如测量重力加速度,“学困生”要构想测量重力加速度的方法,是有一定的困难,测量到什么数据,就可以计算出重力加速度,这些数据如何获得,采用什么方法,利用什么仪器等这些都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
引导学生推演假设,一般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假设进行推演很容易做到,但对于“学困生”就比较困难,因为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些先决技能和一定的计算能力,而“学困生”基本上没有这些先决技能和计算能力,这就需要我们进行“镶嵌式”教学,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对一些缺乏的先决技能做必要的补充和回忆,使其能够顺利进行推演。如上一个例子中,虽然测到了有关数据,但还是有一些同学不会计算,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和帮助等,做些必要的“镶嵌式”教学。
帮助学生验证假设,在验证假设的过程中,需要更为宽泛的知识范畴,需要更为广阔的知识视野,“学困生”一般不具备这样的要求,需要我们有意引导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和知识范畴,做进一步的验证。布鲁纳认为“引导儿童探索对照物,儿童就更加可能按照一种方式去组织他们的知识,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他在需要发现的特定环境中有所发现。”〖9〗我们可以给学生提示验证的范围、提供验证的“模型”、提供一些素材,使学生在适当的范围内“对照”“模型”对假设做进一步的验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结果验证的心态非常迫切,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来,但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如学生对经过实验得出的重力加速度,做进一步的验证,就很有诱惑力。当然实验数据有时和理论数据有很大的出入,需要老师帮助查找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完成一个思维过程之后,学生就会获得知识,而且逐步会形成一种探究习惯,探究能力就会逐步提升,使“学困生”逐步脱“困”。
6、搭建交流平台 练就沟通本领
沟通是学习的桥梁和纽带,通过沟通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师生之间可以通过沟通进行知识传授和信息反馈,如何提高“学困生”群体的沟通能力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运用词汇能力,另一方面是口头表达的能力。我们关注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有关物理方面的,需要有物理方面的词汇,物理方面的逻辑关系,因此需要我们要求学生多做一些思考题,由于考试一般不出此类题目,所以教师组织这样的练习也就不多,这是一个误区,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解决物理问题、思考物理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运用物理词汇的能力,当然沟通物理问题的能力就会提高。第二给学生提供沟通的平台,使其有机会在不同场合进行沟通,其沟通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可能第一次站起来沟通有困难,就坐下来沟通,第一次面对全班同学沟通有困难,就在小组进行沟通,这样进行几次沟通的效果就会显现。
总之,要使“学困生”脱“困”,需要尊重教育科学,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全方位配合,综合处置,持之以恒,才能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赵祥麟 王承绪 编译 杜威 著 《杜威教育论著选》【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年1月
【2】皮连生等译 加涅 等著 《教学设计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9年11月
【3】皮连生等译 加涅 著 《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09-1999-343号
【4】卢濬译 皮亚杰 著《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2月
【5】姜文闽 译 杜威 著 《我们怎样思维 经验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1年3月
【6】施良方等译 泰勒 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1月
【7】邵瑞珍 张渭成 等译 布鲁纳著《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年12月
【8】邵瑞珍 译 布鲁纳 著《教育过程》【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6月
【9】庄莲平 王立中译注 怀特海 著 《教育的目的》【M】 文汇出版社 2012年10月
【10】赵惠玲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J】《现代阅读》2011年21期,44页
注:
〖1〗引自皮连生等译 加涅 著 《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09-1999-343号第238页
〖2〗引自邵瑞珍 张渭成 等译 布鲁纳著《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年12月第346页
〖3〗引自邵瑞珍 译 布鲁纳 著《教育过程》【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6月第页
〖4〗引自邵瑞珍 译 布鲁纳 著《教育过程》【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6月第73页
〖5〗引自邵瑞珍 译 布鲁纳 著《教育过程》【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6月第74页
〖6〗引自皮连生等译 加涅 著 《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09-1999-343号第66页
〖7〗引自庄莲平 王立中译注 怀特海 著 《教育的目的》【M】 文汇出版社 2012年10月 第5页
〖8〗引自 赵祥麟 王承绪 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年1月 第297页
〖9〗引自邵瑞珍 张渭成 等译 布鲁纳著《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年12月第350页
Approaches of Overcoming Difficulties for Learning-Disabled-Students
Congsheng Wang
Hunyuan Normal Branch School, Datong University, Hunyuan, Datong, Shanxi 037400, China.
Abstract:
The topic on the approaches of getting rid of difficulties for Learning-Disabled-Students has become heavy, which arouses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parents, teachers, students and the whole society. Also, some trials have been carried out and several achievements were acquired. Based on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the modern education theory, the author has made some pertinent explorations. Especially,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he has analyzed someaspects (i.e., learning motivation, thinking habit, predetermined skills, inquiry ability, communication ability, teaching strategy) , which seriously affect Learning-Disabled-Students overcoming difficulties.
Keywords:
Learning-Disabled-Students, overcoming difficulties, approaches
作者通讯地址:山西大同市浑源县永安东街 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
邮编: 037400
邮箱:wcs727@aliyu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