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中_想象_设定的问题及其解决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0:33:49
文档

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中_想象_设定的问题及其解决

第29卷第2期2009年4月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UIZHOUUNIVERSITYVol1291No12Apr12009收稿日期:2008-12-20作者简介:颜敏(1977-),女,湖南涟源人,文艺学博士,主要从事跨文化与海外华人诗学研究。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中“想象”设定的问题及其解决颜敏(惠州学院中文系,广东惠州516007)摘要:“想象”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二十世纪末以来,形象学对想象做了新的阐释,认为它应远离复制和再现观念,根植于创造性和虚拟性。但这
推荐度:
导读第29卷第2期2009年4月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UIZHOUUNIVERSITYVol1291No12Apr12009收稿日期:2008-12-20作者简介:颜敏(1977-),女,湖南涟源人,文艺学博士,主要从事跨文化与海外华人诗学研究。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中“想象”设定的问题及其解决颜敏(惠州学院中文系,广东惠州516007)摘要:“想象”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二十世纪末以来,形象学对想象做了新的阐释,认为它应远离复制和再现观念,根植于创造性和虚拟性。但这
 

第29卷第2期2009年4月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 I Z HOU UN I V ERSI TY Vol 1291No 12

Ap r 12009

收稿日期:2008-12-20

作者简介:颜 敏(1977-),女,湖南涟源人,文艺学博士,主要从事跨文化与海外华人诗学研究。

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中“想象”设定的问题及其解决

颜 敏

(惠州学院 中文系,广东 惠州 516007)

  摘 要:“想象”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二十世纪末以来,形象学对想象做了新的阐释,认为它应远离复制和再现观念,根植于创造性和虚拟性。但这一限定制约了形象学自身的视野,与当前的创作实际和研究实际产生了隔阂。为解决根植于西方二元对立思维的理论阐发困境,中国古代的想象理论或许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想象;比较文学形象学;异国形象;中国古代的想象理论

中图分类号:I 20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34(2009)02-0054-04

  

形象学①

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一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异国形象的出现,离不开文学创作主体的想象;怎样定位想象,则关系到研究者研究范式的确立与选择。因此,“想象”就成了比较形象学设定的核心概念,对于“想象”涵义的探讨,也构成了这门学科理论建构的起点。法国学者让・马克・莫哈写于1992年的《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一文,被学术界公认为对形象学最清晰明了的总结。[1]4

在这一长篇论文中,他花了不少笔墨对想象作了重新限定和探讨。在他的视野里,想象不是休谟式的感知再现,而是萨特式的缺席创造。即研究者的注意力不应该在异国现实一方,而必须转向形象塑造者的文化现实一方。但是,对“想象”的这一限定是否恰当,需要深入思考。

  一、形象学“想象”设定的当代转向

首创“想象”一词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指出想象就是衰退了的感觉,是和概念不同的思想方式。狄德罗认为,想象是人们追忆形象的才能。十七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艾迪生认为,想象乃人的一种心理能力,能再现和重组记忆中的表象。十八世纪的人类学家维科认为,想象是一种以殊相喻共相的隐喻方式来形成观念的思维方式。康德认为,想象是形成表象并把表象联结于智性和悟性的认识能力。从艺术创作角度分析,高尔基的表述似乎更为精确。他认为,想象在其本质上也是对世界的思维,它主要用形象

来思维。法国当代哲学家保尔・利科也指出,想象与其

说是内容,不如说是方法;话语中的想象是给一个符指过程以形象的方法。

这些学者尽管立论的基点不全相同,但他们都认为“想象”是一种以形象或表象为媒介的思维方法。而文学文本中的异国形象正是借助“想象”这一方法得以出现的,想象是形象塑造的基本方法。所以,在形象学中对想象内在涵义的深入分析,必须如保尔・利科所建议的一样,和对形象的理解联系起来②

形象学所研究的一切形象,如莫哈所言,都是三重意义上的某个形象:一是异国的形象,二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的形象。

[2]25

对一个作家而言,如果他笔下的异国形象偏重第一点,是作为异国的一种再现与描摹过程而出现,接近照相术和新闻报道,则表明其想象的复制性,异国形象不过是客体在场弱化后留下的痕迹,是再现想象的结果,是休谟式的感知再现。如果创作者笔下的异国形象偏向第二第三点,则表明了创作者实际是将自身的思想情感以及所处的文化语境投射在异国形象之中,以创造性的想象代替了镜子般的再现,异国是缺席的他者,在场的是创作者自身及其文化,这便是更富有创造性和虚幻性的想象,是萨特式的缺席创造。

形象学初始阶段的学者,他们(如卡雷)强调的是想象的再现成分,从而把异国形象与作者所感知的异国复制品等同起来,忽视了作家创作过程中的虚构与

创造性,自然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后来的研究者实现了关注点的转变———转向异国形象和形象塑造者文化的关系,当代形象学的理论奠基人莫哈与巴柔便是代表。莫哈甚至强调所有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都偏重第二点,即创造了形象的关注者文化,认为偏重第三点和第一点都是十分危险的。这位当代形象学的执牛耳者以极端的方式强调了想象的虚构成分,否定想象结果与异国现实关系的关联性,其原因与动力何在?

这种转变自有其坚实的哲学基础,与现代哲学对“想象”的重新定位有着直接联系。尽管从古希腊的智者学派开始,就有对想象的无比推崇,但从柏拉图开始就占据主流位置的西方理性主义对想象是持贬低态度的。柏拉图的理想国里没有诗人的位置,因为诗人撒播的正是想象之物。亚里士多德虽然指出想象是人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但他又认为,知识和理智永远是可信的,想象不能与之相比,可能是错误的,从总体上对想象持否定态度。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更使哲学家对想象的不可捉摸性表示厌恶,认为它是理性的敌人。笛卡儿对艺术想象创造的美人鱼表示否认,认为这不能称之为艺术;艺术应是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模仿,不完全是虚构的产物。另一个理性主义者柏斯卡尔则把理智和想象对立起来,认为想象是一切谬误和虚幻的根源。理性主义美学家追求普遍理性,从根本上来说是反想象的;就是对想象的推崇,也多在理性的最终笼罩下。但是,十八世纪之后,当理性成为君临城下的独尊、想象完全失语之时,理性的危机也在内部孕育膨胀,最终不得不借助想象来重塑人文精神。二十世纪人本主义的兴起,使理性主义的大厦摇摇欲坠,哲学领域出现了一个大的转折,由理性走向了非理性。从胡塞尔开始,西方哲学把想象从心理学请到哲学领域,使它由一个被压抑的边缘概念转变成一个核心范畴,现代哲学理论也在对理念论的批判中走向想象论。此时的想象,才彻底摆脱了理性给予它的重荷。如萨特所言,它是一个对自在的存在进行否定和虚无化建立起来的意识世界,一个自由自在的世界。想象于是成为对实在世界的否定,而艺术又是想象的产物,想象成为艺术的唯一存在方式。

当代形象学正是在这一哲学思潮指引下,将想象等同于虚构,使之成为重新制作现实的力量。在这里,想象已不仅仅是作家的一种思维模式和创作手法,而是获取了至高无上意义的本体存在。当想象等同于虚构时,研究者的重心就自然转向这种虚构的力量源泉所在———也就是将研究重心放在异国形象塑造者的个人创造力尤其是文化语境的影响之上,从而放弃了对异国形象与异国现实之间的相似性问题的探询。

当代形象学对想象这一设定,显然有利于形象学摆脱文学与现实机械比附的研究思路,步入形象塑造者民族历史与文化心理的深处,取得新的进展。

  二、当代形象学中“想象”设定的问题

当代人彻底怀疑自己的认识能力,镜子论和模仿论的哲理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重新被放大的主体“我”在明了自身局限后所做出的种种对世界的猜想。当代形象学研究重心的转换,也是研究者充分重视形象塑造者自身局限的结果,于是,形象塑造者(作家)的想象及其创造性,只能让位给他所处文化语境所衍生的集体想象物。然而,当代形象学否定想象结果与异国现实的无关联性时,也给自己提出了问题,设置了障碍。作为形象塑造方法的“想象”,多少应与异国现实有某种联系,否则,一切都陷入了虚无。正如基亚所言:“形象总是某某事物的形象,总要与它或多或少忠实再现的现实保持某种联系,这是所有的折射、棱镜都改变不了的。”[2]24思想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来源于现实世界本身,这一思维和结论中还蕴藏了一种乐观的认识论———我们无法完全客观的再现现实,但至少已经部分或点滴地呈现现实。

在实际研究中,如果忽视创作中异国现实参照系统,也会排斥一种重要研究———异国文学文本中本国形象的塑造对“研究主体”的意义。从研究者心理定势的角度而言,在研究本国文学的异国形象时,自然会更注意集体想象物的潜在影响,从而把注意力放在虚构与创造性之上。而在研究异国文学中的本国形象时,研究者往往摆脱不了自身所处的文化空间,因而在评价他人的艺术想象时,往往用了形象的现实参照系,从而关注指向的是真实还是谎言的问题。当前,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已经把异国文本中的自我形象作为认识自我的重要镜像,使这些文学文本或副文学文本成为文化交流与实践的重要媒介。如中国人通过梳理西方文本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种种有关自身民族的深刻反思。如《近代欧洲的“中国形象”及其乌托邦价值》(武斌,《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2期)、《他者镜像中的中国主体———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述评》(马婷,《学术研究》2007年第10期)、《“东方帝都”———欧洲中世纪晚期游记中的北京形象》(吕超,《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他者”的启示:毛姆小说中的东方形象解读》(李霞,《新学术》2008年第2

5

5

・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9卷

期)、《北美华人英文文学中的中国形象》(蒋金运,《华文文学》2008年第6期)等,都意在借他者叙述来考察民族自我形象。此时,中国研究者不可避免要把自身所处的文化现实作为研究的参考系,而对关注者的文化现实有所疏远。

此外,从研究对象的情况来看,一个作家的创作思维是极为复杂的,他所创造出来的异国形象既有可能是复制思维又有可能是创造思维的结果,还有可能是两种思维混杂不清的产物。特别是步入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人,时间和空间的不时置换成为常态,身份和意识的多元化成为可能,如何定位与解读其文学中的“某国形象”,也将成为相当棘手的问题。某些世界公民的文学文本、副文学文本到底作为纯粹的集体想象物还是现实的临摹复制还是个人的智慧,在研究中也无法将之简单化。由于文本现实远比理论设定要变化更快,任何将理论纯化和单一化的良好愿望都会在研究实践中遭遇问题。

一门实践中的学科如果理论建构过分追求纯度的话,其结果只能是导致研究视野的自我封闭。当代形象学将想象固定在虚构的一端,使得其理性的天平过分倾斜,,故而无法指引研究实际和涵盖创作实际。而形象学在文化交流实践中所产生的重要力量和现实影响,也将遭遇挑战。近几年来,形象学研究出现由热转冷,逐渐成为纯粹的学术知识生产方式的趋势,或许与相关理论思考的停滞有很大关系③。

  三、中国古代想象理论的借鉴意义

当代形象学在重视从本体意义定位想象的虚构性时,却忽略了作为形象塑造方法的想象的复杂性,其后隐藏着理论建构者二元对立的思维危机。

形象学的理论前提是“我”与“他者”的分立。正如巴柔在其理论著作中所指出的那样:我注视他者,而他者形象同时也传递了我这个注视者、言说者、书写者的某种形象。在个人(一个作家)集体(一个社会、国家、民族)、本集体(一种思想流派、意见、文学)的层面上,他者形象都不可避免的表现出对他者的否定,对“我”及其空间的补充和延长。这个我想说他者(最常见到的都出于诸多迫切复杂的原因),但在言说他者的同时,这个我却趋向于否定他者,从而言说了自我。[3]157在形象学中的异国作为他者,是缺席的沉默者,它只是自我认识的镜像,尽管对他者的态度除了憎恶还有亲善和赞美,但他者归根到底是文本里的认识客体,而不是可以发言反驳的主体。正是以二元对立思维为前提的理论假设,暴露了西方理论思维内在的危机,也使当代形象学建构学科理论基础时,有难以自明的恍惚和迷惑。以巴柔和莫哈两人的想象叙述为例,便可窥一斑。

莫哈虽意欲忽视异国现实本身,在虚构的无处思考创作者想象的异国形象,他声称形象学需要的是萨特的创造想象,但实际上却没有远离休谟的复制想象。当他反对异国想象与异国现实比较时,他确实高举了创造想象的旗帜;当他把异国想象置入本国对异国的集体想象物这个现实,忽视作家个人的选择自由时(作家完全可以有复制异国现实的成分和行为),他依然在坚持想象与作家所处环境的折射关系,此时他对想象的设定还是休谟式的,即把一个作家的创作看作是语境的产物,并由此而把作家的创作纳入到既有的历史与现实之中。可以说莫哈是在追求理论的哲学深度与时尚性能而使想象的涵义单向化,立场异常坚定。另一位当代形象学理论的奠基人巴柔则似乎游移不定,对此有所困顿有所思考。在《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一文中,巴柔注意到了作为彼在实体的他者文化现实。他说,所有的形象都源自一种自我意识,它是对一个与他者相比的我,一个与彼处相比的此在的意识,形象因而是一种文学或非文学的描述,它表达了存在于两种文化现实之间能够说明符指关系的差距。[4]121他注意到了异国形象在文化交流上的现实关系与实际意义。但在稍后的《形象》一文中,他则强调形象学意义上的形象,并非是现实的复制品而是集体想象物。前后的表述有些矛盾。其实,巴柔一直强调从异国层面,即在我和他者的差异性方面去思考问题。既然欲从他者出发来认识自我,那么如何处置想象物和实际存在物的关系就困难重重了。因为这个想象之物,如果与实际存在毫无关联,甚至是纯粹虚构的无,那他所言的比较意义上的差异性岂不也不复存在了吗?可见,注重文化交流的巴柔,在肯定想象的虚拟和创造性时,内心深处又不时闪烁远处“他者世界”的实际存在。

他们理论上的不足,与其无法挣脱西方思维的惯性特征———二元对立有一定联系,肯定了虚构,就必须否定复制,重视了自我,就必须牺牲他者,想象在天平的两端只能执其一端。

如何走出这一理论困境呢?在此,中国古代的想象理论可作为借鉴。

中国古代的想象理论最初源于道家,庄子言“出入六合,游于九州”把想象的自由和人生的逍遥境界等

6

5

 第2期颜 敏: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中“想象”设定的问题及其解决

同。此后,陆机在《文赋》中则对想象的特质作了形象描述:其始也,皆收视听,耽收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晰而而互进,……观古

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5]170

陆机给予了想象无限的动量和能动性。对这种状况描述最精彩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刘勰认为想象的特征是:“形在江海之上,心在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也远也。”谈到如何进行想象时,则曰:“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卷之前,舒卷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

思理为妙,神与物游。”[6]359

想象又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产生的:“视布如麻,虽云未贵,抒轴献工,焕然乃

珍。”[6]365

中国的想象理论的特点在于,无论是作为文学的思维方式还是文学的本体存在方式,都不与对象

的客观实在形成对立和分化,强调的是想象中“物我相融、神与物游”的存在境界。而在想象的创造性、自由性、虚拟性方面却与萨特等人的理论相符合。

当代形象学若参照中国的想象理论,就可以避开复制与再造想象之间的“势不两立”思维,从而扩展其研究可涉及的疆域。如我和他者的互相阅读,本土和异国的互文式影响,自塑形象和他塑形象的相互对话,创作者复制或创造的想象自由等问题与话题。这必将给形象学这门学科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当然,若以中国古代的想象理论为支点,形象学又会失去原本已经清晰的方向,势必引起一系列的理论建构的困惑。然而,一名学科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文化对话中,如何取长补短,奠定一个更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可能仍是形象学要研究的“理论形象学”分支。

注释:

①为了简便起见,比较文学形象学在下文都简称为“形象学”。

②保尔・利科曾在他的想象论中将想象的涵义与形象类别联系起来阐释,成为了当代形象学直接的理论资源和论述话语。③笔者查找了中国学术期刊网,有关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探讨文章自1979年至今没有超过10篇。参考文献:

[1]孟华.形象学论文翻译、札记[M ]∥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让・马克・莫哈.试论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M ]∥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达尼埃尔・亨利・巴柔.形象[M ]∥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达尼埃尔・亨利・巴柔.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M ]∥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陆机.文赋[M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70.[6]刘勰.文心雕龙[M ]∥陆侃如.文心雕龙译注.济南:山东齐鲁书社,1996.

【责任编辑:赵佳丽】

A Questi on and Soluti on to the Enact m en t of “Image ”i n Imagology i n

Con tem porary Co m para ti ve L itera ture

Y AN M in

(Chinese D epart m ent,Huizhou U niversity,Huizhou 516007,Guangdong China )

Abstract:I m age is a nuclear concep ti on of imagol ogy in conte mporary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re is a new exp lanati on for i m age since the end of 20th

century,which believes that i m agol ogy should ignore the concep ti on of copy and reappearance and e mphasize on the creati on and ficti on .But this vie wpoint is li m ited because it is in contradicti on with p ractical research .T o s olve the dile mma of the 2oretical inter p retati on r ooted in the thinking pattern of dualistic in the west,Chinese ancient theory about i m age may have s ome refer 2ence .

Key words:i m age;i m agol ogy;i m ages of f oreign countries;Chinese ancient theories about i m age

75・

文档

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中_想象_设定的问题及其解决

第29卷第2期2009年4月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HUIZHOUUNIVERSITYVol1291No12Apr12009收稿日期:2008-12-20作者简介:颜敏(1977-),女,湖南涟源人,文艺学博士,主要从事跨文化与海外华人诗学研究。当代比较文学形象学中“想象”设定的问题及其解决颜敏(惠州学院中文系,广东惠州516007)摘要:“想象”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二十世纪末以来,形象学对想象做了新的阐释,认为它应远离复制和再现观念,根植于创造性和虚拟性。但这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