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A)
开课学院:理学院 考试形式:半开卷,允许带一页A4纸资料和计算器入场
考试时间:2007年1月22日上午 8:00 –10:00 所需时间:120分钟
考生姓名: _____学号: 专业: ________
一、选择题(单选题,把正确答案序号填入括号内,共27分)
1. 某金属离子生成的两种八面体配合物的磁距分别为μ=4.90B.M和μ=0B.M,则该金属离子可能是 ( )
A.Cr3+ B. Mn2+ C.Mn3+ D.Fe2+
2. 在Cr(H2O)4Cl3溶液中,加入过量AgNO3溶液,只有1/3的Cl-被沉淀,说明 ( )
A.反应进行的不完全 B. Cr(H2O)4Cl3的量不足
C.反应速度快 D. 其中两个Cl-与Cr3+形成了配位键
3. 用K2Cr2O7法测定Fe2+加入H3PO4的主要目的是 ( )
A. 提高酸度 B.防止Fe2+的水解
C. 减少E (Fe3+/Fe2+)的数值, 减少终点误差
D. 同Fe3+形成稳定的无色的配合物,减少黄色对终点的干扰
4.下列物质中,其分子具有V形几何构型的是 ( )
A. NO2+ B. CO 2 C. CH 4 D. O 3
5. 下列分子中偶极距不为零的是 ( )
A.BeCl2 B.SO2 C.CO2 D.CH4
6. 已知lgKf (CuY) = 18.8, lgKf (ZnY) =16.5, 用EDTA滴定Cu2+,Zn2+ 混合溶液中的Cu2。为消除Zn2+的干扰,应采用的方法是 ( )
A. 控制酸度法 B.配位掩蔽法 C.氧化还原掩蔽法 D.沉淀掩蔽法
7.0.010mol·L-1的一元弱碱(Kb =1.0×10-8)溶液与等体积水混合后,溶液的pH值为( )
A. 8.7 B. 8.85 C. 9.0 D. 10.5
8. 将 50.0 mL 0.100 mol·L-1 (NH4)2SO4 溶 液, 加 入 到 50.0 mL 0.200 mol·L-1 NH3·H2O(K(NH3·H2O) = 1.8×10-5 ) 溶 液 中, 得 到 的 缓 冲 溶 液 pH 值 是. ( )
A. 8.70 B. 9.56 C. 9.26 D. 9.00
9. 已 知 298 K 时,MnO2 (s) → MnO (s) + 1/2 O2 (g) 的 ∆rH m (1) = 134.8 kJ·mol-1
MnO2(s) + Mn (s) →2 MnO (s) 的 ∆rH m(2) = -250.4 kJ·mol-1,
则 ∆fH m (MnO2 , s)为. ( )
A. -385.2 kJ·mol-1 B. 385.2 kJ·mol-1 C. -520.0 kJ·mol-1 D. 520.0 kJ·mol-1
10. 分光光度法测定中,若显色剂或其它所加试剂在测定波长处略有吸收,而试液本身无吸收,应采用的参比溶液是 ( )
A. 水 B.试剂空白 C.试样空白 D.纯溶剂空白
11. 已知K sp (CaF2)=2.07⨯ 10-11 ,K sp (AgCl) =1.8 ⨯ 10-10。若将浓度为2.0 ⨯ 10-3mol.L-1的CaCl2与浓度为2.0 ⨯ 10-6mol.L-1的AgF等体积混合,溶液中会出现 ( )
A.CaF2沉淀 B.AgCl沉淀 C. CaF2与AgCl的共沉淀 D.无沉淀生成
12. 在定量分析中,精密度与准确度之间的关系是 ( )
A.精密度高,准确度必然高 B.准确度高,精密度也就高
C.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前提 D.准确度是保证精密度的前提
13..用0.1mol..L-1 NaOH滴定0.1mol..L-1 (Ka =10-4)的弱酸HB,其pH突跃范围是 ( )
A.7.0-9.7 B.6.0-10.7 C.8.0-9.7 D.都不是
14. 浓度为amol.L-1的Na2S溶液的质子平衡方程式是 ( )
A. c(Na+) =a-c(H+) B.c(HS-) + 2c(H2S)+c(OH-)=a-c(H+)
C. c(H+) = c(HS-)+c(OH-)+2c(S-2) D.c(OH-) = c(HS-)+c(H+)+2c(H2S)
15. 用K2CrO7 测定铁, 已知M (Fe2O3)=159.7g.mol-1, 25.00mL 0.01000mol.L-1 K2CrO7溶液相当于Fe2O3 质量的计算式是 ( )
A. 2/6×25.00×0.01000×159.7 B. 6/2×25.00×0.01000×159.7
C. 6/2×25.00×0.01000×159.7×10-3 D. 2/6×25.00×0.01000×159.7×10-3
16. 甲醛(CH2O)溶液和葡萄糖(C6H12O6)溶液在指定温度下渗透压相等,同体积甲醛和葡萄糖溶液两种溶液中,所含甲醛和葡萄糖质量之比是 ( )
A. 6:1 B.1:6 C.1:1 D.无法确定
17. 用EDTA滴定溶液中的M时,αY(N)=1说明: ( )
A. N离子干扰严重 B. N与EDTA反应能力非常强
C. N与EDTA的副反应系数达到最大 D. N与EDTA无副反应
18. 系统在恒压不做功时,其热力学第一定律可表示为 ( )
| A. | A. ∆H=0 B. ∆S=0 | C.∆U=∆H | D.∆U=0 |
1. AgCl、AgBr、AgI的离子极化作用依次减少,所以它们的颜色依次加深 ( )
2. 原子在基态时没有未成对电子,就一定不能形成共价键。 ( )
3. 浓硫酸、甘油等液体粘度大,是由于它们分子之间可形成许多氢键。 ( )
4. 因为I- 的极化率大于Cl-,所以K sp(AgI) < K sp(AgCl)。 ( )
5. △rG代数值越小,K 就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完全。 ( )
6. 改变反应条件使电对的电极电势增大,就可使氧化还原反应朝正方向进行。 ( )
7. 所有外轨型配合物都是顺磁性的。 ( )
8. pH玻璃电极的电极电势与待测试样的氢离子浓度成线性关系。 ( )
9. 活化能越小,反应的速度越大。 ( )
10. 当中心原子以sp3d2杂化轨道成键时,分子的几何构型不一定是八面体。 ( )
三、填充题 (每格1分,共23分)
1. 已知E (Ni2+/Ni)=-0.25V,E (Ag+/Ag)=0.80V,
将氧化还原反应 Ni + 2Ag+ =2Ag +Ni2+ 设计为一个原电池,原电池的符号为 。原电池的标准电动势为 , r Gm = 该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
2. BaF2、MgF2、MgCl2晶体的熔点高低的顺序是 。
3. 已知AXmEn型分子的中心原子A的价电子对数为5,当孤对电子数分别为1,2,3时, 分子的几何构型分别为 , ,和 。
4.有一原子,电子最后填入3d轨道,最高氧化数为+4;
该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属于 周期, 区, 族。
5. 已知E /A:Cr2O72- +1.36 Cr3+ -0.41 Cr2+ -0.86 Cr,则E (Cr2O72- / Cr2+)= V, Cr2+能否发生歧化反应 。
6.在分光光度法中,为使测定在最佳吸光度范围进行,可通过改变 或_________ __________ 来实现。
7.按有效数字运算规则,修约下列答案。14.37⨯6.44 = 92.5428, 修约为________________;4.178⨯0.0037/60.4=0.000255937 ,修约为_______________。
8. 有一试液组成可能含有a.NaOH;b.Na2CO3;c.NaHCO3 d. NaHCO3+ Na2CO3;e.Na2CO3+NaOH;今采用甲基橙和酚酞双指示剂,HCl标准滴定溶液进行滴定,可根据消耗HCl的体积VHCl(酚酞)>VHCl(甲基橙)>0 ,判断试液的组成为 。
9. 电位法测定中要用到的两种功能不同的电极为 和 。
10.为使水中带负电荷的粘土溶胶净化透明,用KCl,MgCl2,MgSO4,Al2(SO4)3来聚沉时,效果最好的是_____________,效果最差的是______________。
四、简答题(共14分)
1. (6分)常用的氧化还原指示剂有哪几类?简单说明它们的作用原理?
2. (4分) 比较19号元素和29号元素第一电离能和电负性的大小,并简单说明理由。
3.(4分)利用离子选择性电极进行定量分析时常用哪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五、计算题 (共26分,第4,5小题可选做1题,但不可都做)
1. (6分)有一酸碱指示剂,其酸式HA吸收410nm的光,摩尔吸光系数为347 L.mol-1.cm-1,其碱式A-吸收0nm的光,摩尔吸光系数为100 L.mol-1.cm-1。HA在0nm处无吸收,A-在410nm处无吸收。pH=4.80时该指示剂溶液,用1cm比色皿于410nm处测得A=0.118,于0nm处测得A=0.267,求该指示剂的pKa 值。
2. (8分) 溶液中Fe3+和Mg2+的浓度均为0.01 mol·L-1,欲通过生成氢氧化物使二者分离,问溶液的pH值应控制在什么范围?(K sp [Fe(OH)3]=2.79×10-39,K sp [Mg(OH)2]=5.61×10-12)
3.(8分)在生物体内,吸能反应如:
谷氨酸 + NH4+== 谷氨酰胺 + H2O (1) ∆rG m(310K)=15.69 kJ·mol-不能自发向右进行;若能与放能反应如:
三磷酸腺甙(ATP)+ H2O==二磷酸腺甙(ADP)+P (2) ∆rG m(310K)=-30.96 kJ·mol-1在酶作用下进行下列偶联反应:
谷氨酸 + NH4+ + ATP == 谷氨酰胺 + ADP + P (3) 则反应能自发向右进行。
求310K时反应(3)的∆rG m和反应(1)、(2)、(3)的平衡常数K 1、K 2、K 3。并根据计算数据说明偶联反应的意义。
4. (4分) 从金矿中提取金,传统的方法是氰化法,即利用氰化物将金溶解,再利用活泼的金属将金从氰化物中置换出来。即 4Au + 8CN- + O2 + 2H2O = 4[Au(CN)2]- + 4OH-
Zn + 2[Au(CN)2]- = [Zn(CN)4]2- +2Au
试通过计算,说明两步反应为何能进行?
已知 Au+ + e = Au , E (Au+/Au)=1.69V
O2 + 2H2O + 4e =4OH- , E (O2/OH-)=0.40V
[Zn(CN)4]2- +2e = Zn + 4CN-, E ([Zn(CN)4]2-/Zn)=-1.26V
Kf {[Au(CN)2]2-}=2.0×1038
| 5. (4分) 测定铝盐含量时称取试样0.2550g,溶解后加入0.05000mol/L EDTA溶液50.00ml,加热煮沸,冷却后调节pH=5.0,加入二甲酚橙指示剂,以0.02000mol/Zn(Ac)2溶液滴定过量的EDTA至终点,消耗25.00ml Zn(Ac)2,求试样中Al2O3的质量分数? 已知M (Al2O3) =101.96g/mol |
参
浙江大学2006–2007学年 秋冬学期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A)答案
一、选择题
1.D 2.D 3.C 4.D 5.B 6.B 7.B 8.C 9.C
10.B 11.B 12.C 13.A 14.D 15.C 16.B 17.D 18.C
二、是非题
1.× 2. × 3.√ 4.√ 5. √ 6.× 7. × 8.× 9.√ 10.√
三、填充题
1. ( - )Ni | Ni2+|| Ag+| Ag(+),1.05V, -202.62kJ/mol,3.9×1035
2. MgCl2、BaF2、MgF2 3. 变型四面体、T形、直线型
4.1s22s22p63s23p63d24s2,四周期,d区,第四副族
5. 0.917V,不能 6. 改变被测溶液的浓度,改变比色皿的厚度
7. 92.5, 0.00026 8. Na2CO3+NaOH 9.参比电极, 指示电极
10. Al2(SO4)3 , KCl
四.问答题
1.氧化还原指示剂:
氧化还原指示剂本身是具有氧化还原性质的有机化合物,它的氧化态和还原态具有不同颜色。
专属指示剂:
有些物质本身并不具有氧化还原性,但它能与滴定剂或被测物产生特殊的颜色,因而可指示滴定终点。
自身指示剂 :
有些标准溶液或被滴定物质本身有很深的颜色,而滴定产物无色或颜色很淡,那未在滴定时,这种试剂稍一过量就很容易察觉,该试剂本身起着指示剂的作用
2. 29号元素电负性大、第一电离能大。它们在同一周期,29元素原子半径小,而且29号元素原子的价层电子为3d104S1,所以第一电离能大。同时,同一周期从左到右电负性增大。
3.标准曲线法,标准曲线法的优点是用一条标准曲线可以对多个试样进行定量,因此操作比较简便。
标准加入法,可以克服由于标准溶液组成与试样溶液不一致所带来的定量困难,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但测定的工作量增加许多。
五、计算题
1. 解:410nm时,0.118=347×1×c(HA),得 c(HA)=3.40×10-4mol/L (2分)
0nm时,0.267=100×1×c(A-),得 c(A-)=2.67×10-3mol/L (2分)
所以pKa =pH-lgc(A-)/c(HA)=4.80-lg(2.67×10-3/3.40×10-4)=3.90(2分)
2. 解: 开始生成Fe(OH)3沉淀时所需OH-浓度:
(2分)
开始生成Mg(OH)2沉淀时所需OH-浓度:
(2分)
c1(OH-)< c2(OH-) 所以Fe(OH)3先沉淀
要使Fe3+完全沉淀,c(Fe3+)≤10-5, 所以
(2分)
则要分离Mg2+和Fe3+,6.53×10-12 ≤ c(OH-) ≤ 2.37×10-5
所以pH值的范围是:2.81≤ pH ≤ 9.37 (2分)
如果按c(Fe3+)≤10-6计算,
则要分离Mg2+和Fe3+,1.14410-11 ≤ c(OH-) ≤ 2.37×10-5
所以pH值的范围是:3.14≤ pH ≤ 9.37
3. 解: 反应(3)=(1)+(2)
∆rG m(3)= ∆rG m(1) + ∆rG m (2)= 15.69 kJ·mol-1 + -30.96 kJ·mol-1
= -15.27 kJ·mol-1 (1分)
lnK 1 = - ∆rG m(1)/RT = -15.69×103/(8.314×310)=- -6.03
K 1 =2.27×10-3 (2分)
lnK 2 = - ∆rG m(2)/RT = 30.96×103/(8.314×310)=12.02
K 2 =1.65×105 (2分)
nK 3 = - ∆rG m(3)/RT = 15.27×103/(8.314×310)=6.16
K 3 =3.75×102 (2分)
偶联反应使原来不可能的吸能反应发生. (1分)
4. 解:(1)E {[Au(CN)2]2-/Au}=E (Au+/Au)+0.0592lg(1/ Kf {[Au(CN)2]2-})
=1.69+0.0592lg(1/2.0×1038)=-0.58V (2分)
E1 =E (O2/OH-)-E {[Au(CN)2]2-/Au}
=0.40V-(-0.58V)=0.98V>0.2V (1分)
E2 =E {[Au(CN)2]2-/Au}- E ([Zn(CN)4]2-/Zn)=0.68V>0.2V (1分)
所以两个反应都能进行.
5. 解:
浙江大学2006–2007学年春夏学期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考试试卷(A)
开课学院:理学院 考试形式:半开卷,允许带一页A4纸资料和计算器入场
考试时间:2007年 月日上午 8:00 –10:00 所需时间:120分钟
考生姓名: _____学号: 专业: ________
一、选择题(单选题,把正确答案序号填入括号内,共24分)
1.溶胶发生电泳时,向某一方向定向移动的是…………………………………( )
A. 胶核; B. 吸附层; C. 胶团; D. 胶粒。
2.在氧化还原滴定中,一般用指示剂的条件电极电位来估计指示剂变化的电位范围,则指示剂变色的电位范围为 …………………………………………………. ( )
A.± ; B. ;
C.± ; D. × 。
3.下列数据中含有三位有效数字的有………………………………… ( )
A. 0.03; B. 1.540; C. 1.76×10-5; D. pH=2.87。
4. 氯化钙、五氧化二磷等物质常用作固体干燥剂,这是利用了由它们形成的水溶液下列性质中的……………………………………………………………………( )
A. 凝固点下降; B. 沸点上升; C. 蒸气压下降; D. 渗透压。
5.下列分子中中心原子不是通过sp3杂化轨道成键的是……………………( )
A.NH3 ; B.金刚石; C. BF3; D. CCl4。
6.在介质中,欲把Mn2+氧化为MnO4-,可以选择的氧化剂是 …………( )
A. NaBiO3; B.K2Cr2O7; C.H2SO4; D. Cl2。
7.已知某金属离子M浓度约为0.01mol⋅L-1,与EDTA配位的稳定常数lgKMY =16.10,若不存在其他副反应,欲用EDTA准确滴定M离子的浓度,应控制EDTA的αY(H)不大于…( )
A.1.3×108; B.1.3×1014; C.1.3×1010; D.1.3×1012。
8.下列分析纯试剂可直接用分析天平称量用于配制标准溶液的是…………( )
A.KMnO4 ; B.K2Cr2O7 ; C.Na2S2O3 ; D.NaOH。
9.[Co(en)(NH3)4]3+配离子其中心原子的配位数为:
A.3 ; B.4 ; C.5 ; D.6 。
10.基元反应CaCO3(s) CaO(s)+CO2(g)的反应速率方 程式是…………….( )
A. υ=k ; B.υ=kc(CaCO3); C.υ=k-1; D. υ=kc(CO2)。
11.条件电极电势是………………………………………………………………( )
A.电对的氧化型和还原型浓度均为1 mol⋅L-1时的标准电极电势;
B.标准压力下的电极电势; C.c(H+)=1.0mol⋅L-1的电极电势;
D.在特定条件下,氧化型和还原型的总浓度为1mol⋅L-1或其比值为1时校正了各种外界因素(酸度、配位…等)影响后的实际电极电势。
12.5.8%的NaCl (相对分子质量58.45) 溶液产生的渗透压与下列哪一溶液的渗透压接近 …..………………………………………………………………………….( )
A. 5.8%的蔗糖溶液; B. 5.8%的葡萄糖溶液;
C. 2.0mol/kg的蔗糖溶液; D. 1.0mol/kg的葡萄糖溶液。
13.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测F-浓度时,加入总离子强度调节剂(TISAB),在TISAB的下列作用中,其中表达错误的是 ……………………….( )
A.使参比电极电势稳定 B.固定溶液的离子强度
C.掩蔽干扰离子 D.调节溶液的pH值
14.某有色溶液浓度为c,测得其透射比为T0,若把浓度稀释到原来的1/2,在同样条件下测得的透射比为...…………………………………………………… ( )
A. 2T0; B. T0/2; C. (T0)2; D. (T0)1/2 。
15. 用基准试剂Na2C2O4标定KMnO4溶液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滴定应在常温下进行,防止草酸分解;B.可用HCl调节溶液的酸度;
C.滴定速度应该是:慢→快→慢; D.滴定终点由红色→无色。
16.用下列缓冲对之一配制pH=7的缓冲溶液,其中最合适的是……………( )
已知:Ka(HAc) = 1.8 ⨯ 10-5;Kb(NH3) = 1.8 ⨯ 10-5 ;
H3PO4 :Ka1 = 7.52 ⨯ 10-3 ,Ka2 = 6.23 ⨯ 10-8 ,Ka3 = 4.4 ⨯ 10-13;
H2CO3 :Ka1 = 4.30 ⨯ 10-7 ,Ka2 = 5.61 ⨯ 10-11;
A. HAc~NaAc; B.NH3~NH4Cl;
C. NaH2PO4~Na2HPO4; D.NaHCO3~Na2CO3。
二、是非题(对的打“√”,错或不完整的打“⨯”, 共10分 )
1.E (Co(CN)63-/Co2+) < E (CoF63-/Co2+)。………………………….……………( )
2.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K sp)愈小其溶解度也愈小。……….……………...( )
3.原子晶体靠原子间的共价键结合形成晶体。………………………………..…( )
4.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s1的元素是碱金属元素。………………….…..…( )
5.离子极化作用的增强,使离子晶体的离子性增强。…………………..........…( )
6.对某个试样的平行分析结果越接近,其分析结果越准确。…………...………( )
7.在沉淀滴定法中,莫尔法以K2CrO4为指示剂;佛尔哈德法以NH4Fe(SO4)⋅12H2O为指示剂。.....…………………………………………………………………..…( )
8.氧化还原反应中,两电对的电极电势差愈大,则其反应速率愈快。.………..( )
9.大多数过渡金属水合离子均有颜色是因为其水合离子的能∆o在可见光能量范围内,d电子可吸收可见光能量进行d-d跃迁。.………………..……………( )
10.熵增大的放热反应在任何温度下均为自发反应。.…………………………...( )
三、填充题 (每格1分,共28分)
1.配合物[Co(NH3)2(en)2]Cl3 根据命名原则,其名称为 ;中心原子的氧化态为 ,配位数为 ;已知其磁矩 m/μB = 0 , 按价键理论中心原子采用 杂化轨道与配体成键,空间构型为 ,属 配合物;按晶体场理论属 配合物。
2.某反应在低温下自发正向进行,高温下非自发进行,则该反应(填<;=或>):ΔH ________0; ΔS________0 。
3.已知反应(NH4)2Cr2O7(s) = Cr2O3(s) + N2(g) + 4H2O(g)的∆rH m<0,则该反应的∆rS m(298K)____0,∆rG m(298K)____0,K (298K) K (573K)。 (填“>、=、<”)。
4.在pH=10用EDTA滴定Ca2+、Mg2+时,溶液中少量的Al3+、Fe3+对滴定有干扰,可加 掩蔽剂消除。
5.已知E (Cl2/Cl-)=1.36V,酸性溶液中钛的元素电势图为:Ti3+1.25V Ti+-0.34VTi,则水溶液中Ti+_ __发生歧化反应。当金属钛与H+(aq)发生反应时,得到____离子,其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在水溶液中Cl2与Ti反应的产物是______。
6.某元素的基态原子其最外层有2个电子,主量子数n = 4,在次外层l=2的原子轨道上的电子数为零。则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______,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7.Na2S水溶液的质子平衡式为 。
8.同离子效应使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 ,盐效应使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 ,通常情况下同离子效应比盐效应 。
9.胶体具有 效应,通过此效应可鉴别胶体与溶液。
10.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稀溶液沸点升高和凝固点下降的原因是 。
11.用符号( >、=、<) 比较下列各组性质:(每空0.5分)
电离能:Ca __ _ Ba;电负性:S ___ _ Cl;键节:N2 _______ O2 ;
熔点:MgO _____ NaCl;KI ________ CuI ; 沸点: HF ___ ___ HCl ;
四、简答题(共12分)
1.简述滴定分析突跃区间的计算要点及其应用。 (4分)
2. 试写出基态25Mn2+、29Cu+离子的电子构型,确定它们的未成对电子数并估算相应的磁矩μ/B.M。 (4分)
3.简述离子选择性电极定量分析中的标准曲线法与标准加入法的特点。 (4分)
五、计算题(共26分):
1.已知合成氨反应 N2(g) + 3H2(g) = 2NH3(g) 在25℃时的K 为6.75⨯105 ,反应中各物质的标准熵值: N2(g) H2(g) NH3 (g)
S 298,m(J. mol-1. K-1) 191.5 130.6 192.5
试计算(1)该反应的∆rHm 298;(2)500℃时的标准平衡常数K 。 (8分)
2.欲配制pH为5.00的缓冲溶液,需称取多少克NaAc⋅3H2O固体溶解在300mL 0.50mol⋅L-1 HAc 中?(已知HAc的pKa=4.75,M(NaAc⋅3H2O)=100.03) (5分)
3. 某碱灰试样,除Na2CO3外,还含有NaHCO3及不与酸作用的杂质。称取该试样1.10g溶于适量水后,以酚酞为指示剂,用15.0mLHCl溶液(1.00mLHCl相当于0.01400gCaO)滴定至终点;若以甲基橙为指示剂时,则耗用同样的HCl溶液31.5mL滴定至终点。计算试样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MCaO=56.08g⋅mol−1, =106.0g⋅mol−1,=84.01g⋅mol-1) (6分)
4.1.(7分) 用纯品氯霉素(M=323.15 g⋅mol-1),配制100mL含2.00mg的溶液,以1cm厚的吸收池在其最大吸收波长278nm处测得透光率为24.3%。
| 精密称取0.4375g氯霉素样品(由某一制药厂提供),定容于250mL容量瓶中,准确吸取该溶液1mL,稀释至100mL。在278nm处用1.0cm吸收池测得透光率为29.5%,试计该氯霉素样品的百分含量。 并求出氯霉素的摩尔吸光系数。 |
参
一、选择题
1.D;2.A;3.C;4.C;5.C;6.A;7.A;8.B;9.D;10.C;11.D;12.C;13.A;14.D;15.C;16.C;
二、是非题
1.√;2.⨯;3. √;4. ⨯;5. ⨯ ;6. ⨯;7. √;8. ⨯;9. √;10. √;
三、填充题
1.三氯化二氨二乙二胺合钴( = 3 \\* ROMAN III);+3 ;6;d2sp3;八面体;内轨型;低自旋;
2.<0; <0; 3.>;<;>;4.三乙醇胺;
5.不;Ti+;Ti + 2H+=Ti++H2;TiCl3;6.20;1s22s22p63s23ps2;
7.c(H+) + 2c(H2S) + c(HS-) = c(OH-);8.降低;增大;大得多;9.丁铎尔;
10.溶剂的蒸汽压下降;11.>;< ;>;>;>;>;
四、简答题
1.答:滴定至99.9%时以被滴定物剩余量计算体系的pH(pM、pAg、E)值,然后滴定至101%时以滴定剂的过量部分计算体系的pH(pM、pAg、E)值,在滴定剂±0.1%时计算的∆pH(∆pM、∆pAg、∆E)值即为突跃范围。
可根据滴定的突跃的范围选择合适的指示剂,凡变色点在突跃区间内的都能作为指示剂而不至于引入太大的误差。
2.答:25Mn2+:1s22s22p63s23p63d5;n=5,(B.M)
29Cu+: 1s22s22p63s23p63d10;n=0,μ = 0
3.答: 标准曲线法能用一条标准曲线对多份试样进行定量分析,通过TISAB的加入消除离子强度、干扰组分等引起的干扰;但对背景较为复杂的试样,标准溶液的组成与试样溶液的不一致给定量带来困难。
标准加入法是在待测试样中加入一定量的少量的待测离子标准溶液,通过测定加入标准溶液前后溶液电动势的变化与加入量之间的关系,对待测试样进行定量的一种测定方法。该法能克服试样与标样不一致带来的干扰及共存离子的干扰等,但每个试样需测定两次,使测定的工作量增加很多。
五、计算题
2.解: N2(g) + 3H2(g ) = 2NH3(g)
S 298,m(J⋅ mol-1⋅K-1) 191.5 130.6 192.5
∆rSm 298 = 2⨯192.5 -191.5 -3 ⨯ 130.6 = -198.3 (J. mol-1. K-1) (2分)
∆rGm 298= -RTlnK = -8.314⨯10-3⨯298 ⨯ ln 6.75 ⨯10 5 = -33.3 (kJ⋅mol-1) (2分)
∆rGm 298=∆rHm 298-T∆rSm 298
∆rHm 298=∆rGm 298+T∆rSm 298
= -33.3+298⨯(-198.3⨯10-3)=-92.4kJ⋅mol-1 (2分)
ln (K298/K772) = -(∆rHm 298/R)⋅(1/T1-1/T2)
= -( -92.4⨯103/ 8.314 )⋅(1/298-1/773) = 22.9
K298/K772 = e22.9 K772 = 6.75⨯105/8.82⨯109 =7.65⨯10 –5 (2分)
2.解:pH = pKa - lg(ca/cb) 5.00 = 4.75 - lg(0.50/ cb) cb = 0.8 mol⋅L-1 (2分)
m(NaAc⋅3H2O)=n⋅M=c⋅V⋅M=0.8mol⋅L-1⨯300⨯10-3L⨯100.03g⋅mol-1=26.7g (3分)
3.解: cHCl = 2(0.01400g/56.08g⋅mol−1)/ (1.00⨯10-3L)=0.499 mol⋅L-1 (2分)
以酚酞为指示剂仅滴定Na2CO3至NaHCO3:
(2分)
滴定NaHCO3耗用HCl: VHCl=31.5 mL - 2⨯15.0 mL = 1.5mL
(2分)
4.解: (2分) A标=-lgT = -lg0.243=0.614 ,
a标=A/bc=0.614/0.0200 = 30.7 L.g-1 cm-1 ,
(2分) A试=-lgT = -lg0.295 = 0.530 c =0.4375/0.250⨯100= 0.0175g.L-1
a标=A/bc =0.530/0.0175 =30.3 L.g-1 cm-1
(2分) w=30.3/30.7= 0.987
(1分) k=323.15⨯30.7=9.92⨯103 L.mol-1 cm-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