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确定补充资料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
现金的期末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末余额;
现金的期初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初余额;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现金的期末余额-现金的期初余额。
一般企业很少有现金等价物,故该公式未考虑此因素,如有则应相应填列。
二、确定主表的“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实收资本或股本期末数-实收资本或股本期初数)+(应付债券期末数-应付债券期初数)
2.借款收到的现金
=(短期借款期末数-短期借款期初数)+(长期借款期末数-长期借款期初数)
3.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投资人未按期缴纳股权的罚款现金收入等。
4.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
=(短期借款期初数-短期借款期末数)+(长期借款期初数-长期借款期末数)(剔除利息)+(应付债券期初数-应付债券期末数)(剔除利息)
5.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
=应付股利借方发生额+利息支出+长期借款利息+在建工程利息+应付债券利息-预提费用中“计提利息”贷方余额-票据贴现利息支出
6.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发生筹资费用所支付的现金、融资租赁所支付的现金、减少注册资本所支付的现金(收购本公司股票,退还联营单位的联营投资等)、企业以分期付款方式购建固定资产,除首期付款支付的现金以外的其他各期所支付的现金等。
三、确定主表的“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短期投资期初数-短期投资期末数)+(长期股权投资期初数-长期股权投资期末数)+(长期债权投资期初数-长期债权投资期末数)
该公式中,如期初数小于期末数,则在投资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中核算。
2.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
=利润表投资收益-(应收利息期末数-应收利息期初数)-(应收股利期末数-应收股利期初数)
3.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
=“固定资产清理”的贷方余额+(无形资产期末数-无形资产期初数)+(其他长期资产期末数-其他长期资产期初数)
4.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收回融资租赁设备本金等。
5.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
=(在建工程期末数-在建工程期初数)(剔除利息)+(固定资产期末数-固定资产期初数)+(无形资产期末数-无形资产期初数)+(其他长期资产期末数-其他长期资产期初数)
上述公式中,如期末数小于期初数,则在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项目中核算。
6.投资所支付的现金
=(短期投资期末数-短期投资期初数)+(长期股权投资期末数-长期股权投资期初数)(剔除投资收益或损失)+(长期债权投资期末数-长期债权投资期初数)(剔除投资收益或损失)
该公式中,如期末数小于期初数,则在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项目中核算。
7.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如投资未按期到位罚款。
四、确定补充资料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净利润
该项目根据利润表净利润数填列。
2、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本期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发生额累计数
注:直接核销的坏账损失,不计入。
3、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制造费用中折旧+管理费用中折旧
或:=累计折旧期末数-累计折旧期初数
注:未考虑因固定资产对外投资而减少的折旧。
4、无形资产摊销
=无形资产(期初数-期末数)
或=无形资产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注:未考虑因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减少。
5、长期待摊费用摊销
=长期待摊费用(期初数-期末数)
或=长期待摊费用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6、待摊费用的减少(减:增加)
=待摊费用期初数-待摊费用期末数
7、预提费用增加(减:减少)
=预提费用期末数-预提费用期初数
8、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减:收益)
根据固定资产清理及营业外支出(或收入)明细账分析填列。
9、固定资产报废损失
根据固定资产清理及营业外支出明细账分析填列。
10、财务费用
=利息支出-应收票据的贴现利息
11、投资损失(减:收益)
=投资收益(借方余额正号填列,贷方余额负号填列)
12、递延税款贷项(减:借项)
=递延税款(期末数-期初数)
13、存货的减少(减:增加)
=存货(期初数-期末数)
注:未考虑存货对外投资的减少。
根据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的期初、期末余额的差额填列。但是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的期初、期末余额中反映了存货的跌价准备,所以应将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目调整后填列。
14、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
=应收账款(期初数-期末数)+应收票据(期初数-期末数)+预付账款(期初数-期末数)+其他应收款(期初数-期末数)+待摊费用(期初数-期末数)-坏账准备期末余额
反映本期经营性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和其他应收款中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部分及应收的销项税额等的减少。有些单位在经营活动发生时,预收账款中内容也包括在该项中,编制时视实际情况而定。
15、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
=应付账款(期末数-期初数)+预收账款(期末数-期初数)+应付票据(期末数-期初数)+应付工资(期末数-期初数)+应付福利费(期末数-期初数)+应交税金(期末数-期初数)+其他应交款(期末数-期初数)
反映本期经营性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其他应付款中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部分以及应付的进项税额等的增加。但是“其他应交款”中与经营活动有关的部分也列式在该项中。
16、其他
一般无数据。
五、确定主表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
计算公式如下:
(1)主营业务收入(指净收入)
+(2)其他业务收入(如销售多余材料、代购代销等)(来自于利润表)
+(3)销项税发生额(业务中分析)
+(4)(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的期初金额-期末金额)
+(5)(预收账款期末金额-预收账款期初金额)(来自于资产负债表)
+(6)收回以前已经核销的坏账
-(7)应收的意外减少:
包括:实际发生坏账;应收票据贴现财务费用在借方部分;债务重组中对方以存货抵账;非货币性交易中涉及到应收账款的换出。
注意:上式的(4)中应收账款期初、期末内容不减去坏账准备,(6)、(7)两项从业务中分析。
2、 收到的税费返还
=(应收补贴款期初余额-应收补贴款期末余额)+补贴收入+所得税本期贷方发生额累计数
3.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营业外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业务收入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收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其他应付款相关明细本期贷方发生额+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公式一)
具体操作中,由于是根据两大主表和部分明细账簿编制现金流量表,数据很难精确,该项目留到最后倒挤填列,计算公式是:
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公式二)
=补充资料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2)-(4+5+6+7) }
公式二倒挤产生的数据,与公式一计算的结果悬殊不会太大。
4、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项目
计算公式如下:
(1)主营业务成本
+(2)其他业务支出(如销售多余材料等)(来自于利润表)
+(3)本期进项税发生额(业务中分析)
+(4)(存货期末金额-存货期初金额)
+(5)(预付账款期末金额-预付账款期初金额)
+(6)(应付账款、应付票据期初金额-应付账款、应付票据期末金额)(来自于资产负债表)
+(7)存货的意外减少:
包括:盘亏存货;以存货对外投资;以存货对外捐赠;债务重组中以存货还债;非货币性交易以存货的换出。
-(8)存货的意外增加:
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计入制造费用部分;待摊费用计入制造费用部分;预提费用计入制造费用部分;工资计入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部分;福利费计入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部分;接受存货投入;接受存货捐赠;债务重组中对方单位以存货还债;非货币性交易以存货的换入。
-(9)应付项目意外减少:
包括: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以非货币性资产偿还应付账款、应付票据。
注意:上式中(4)存货的期初、期末金额不减去存货的跌价准备,(7)、(8)、(9)三项从业务中分析。
5、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项目
只有企业实际支付的“在职非在建工程人员”的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以及其他费用(包括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基金、补充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住房困难补助和其他福利费等)反映在该项目中。
企业实际支付的“在职在建工程人员”的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以及其他费用(包括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基金、补充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住房困难补助和其他福利费等)反映在投资活动的“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中。
企业实际支付的“离退休人员”的各项费用(不论支付统筹退休金还是支付未参加统筹的退休人员的各项费用)反映在“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中。
6.支付的各项税费
=“应交税金”各明细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其他应交款”各明细账户借方数+“管理费用”中“税金”本期借方发生额累计数+“其他业务支出”中有关税金项目
即:实际缴纳的各种税金和附加税,不包括进项税。
7.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营业外支出(剔除固定资产处置损失)+管理费用(剔除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折旧、坏账准备或坏账损失、列入的各项税金等)+营业费用、成本及制造费用(剔除工资、福利费、劳动保险金、待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其他应收款本期借方发生额+其他应付款本期借方发生额+银行手续费
六、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
=汇兑损益
现金流量表主表及补充资料表格下载(doc格式)
现 金 流 量 表 会企03表
编制单位: 年度 单位:元
| 项 目 | 行次 | 金 额 |
| 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 ||
|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 1 | |
| 收到的税费返还 | 3 | |
| 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 8 | |
| 现金流入小计 | 9 | |
|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 10 | |
|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 12 | |
| 支付的各项税费 | 13 | |
| 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 18 | |
| 现金流出小计 | 20 | |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21 | |
| 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 ||
| 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 22 | |
| 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 | 23 | |
| 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 | 25 | |
| 收到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 28 | |
| 现金流入小计 | 29 | |
| 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 | 30 | |
| 投资所支付的现金 | 31 | |
| 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 35 | |
| 现金流出小计 | 36 | |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37 | |
| 三、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 ||
| 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 38 | |
| 借款所收到的现金 | 40 | |
| 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 43 | |
| 现金流入小计 | 44 | |
| 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 | 45 | |
| 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 | 46 | |
| 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 52 | |
| 现金流出小计 | 53 | |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54 | |
| 四、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 | 55 | |
| 五、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 56 |
企业负责人: 主管会计: 制表: 报出日期: 年 月 日
现 金 流 量 表 会企03表(续)
编制单位: 年度 单位:元
| 补 充 资 料 | 行次 | 金 额 |
| 1、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 ||
| 净利润 | 57 | |
加: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 58 | |
| 固定资产折旧 | 59 | |
| 无形资产摊销 | 60 | |
长期待摊费用摊销 | 61 | |
待摊费用减少(减:增加) | ||
预提费用增加(减:减少) | 65 | |
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减:收益) | 66 | |
固定资产报废损失 | 67 | |
财务费用 | 68 | |
投资损失(减:收益) | 69 | |
递延税款贷项(减:借项) | 70 | |
存货的减少(减:增加) | 71 | |
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 | 72 | |
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 | 73 | |
其他 | 74 |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75 | |
| 2、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 | ||
债务转为资本 | 76 | |
一年内到期的可转换公司债券 | 77 | |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 78 | |
| 3、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情况: | ||
现金的期末余额 | 79 | |
减:现金的期初余额 | 80 | |
加:现金等价物的期末余额 | 81 | |
减:现金等价物的期初余额 | 82 |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 83 |
企负责人: 主管会计: 制表: 报出日期: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