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浮力》优质课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0:32:36
文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浮力》优质课教案

10.1浮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能通过实验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2)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2)培养学生
推荐度:
导读10.1浮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能通过实验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2)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2)培养学生
           10.1浮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能通过实验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2)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浮力的存在、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
教学器材烧杯、水、弹簧测力计、盐水、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等等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

新课教学

一.浮力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     ,施力物体是      。还受到竖直向上的     ,施力物体是     。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     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     和竖直向上的      。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铝块放入水中,放手后铝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铝块受浮力作用吗?50页图10.1-2

    甲图:铝块受到竖直向下的      和竖直向上的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铝块所受的重力。

乙图:铝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      ,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      ,施力物体是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       ,施力物体是水。

铝块静止不动说明:铝块受到的重力一铝块受到的拉力十铝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铝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所以铝块受到的重力一铝块在水中秤的读数十浮力。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铝块受到的浮力。浮力一铝块重一铝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铝块在水中时的视重)。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铝块也受到浮力。

归纳小结: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李,这个力叫浮力。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2.称重法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

a.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所受的重力G。[来源:学科网ZXXK]

b.把物体浸入液体中,记下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示

c.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G-F示

 

3.浮力产生的原因

我们知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呢?观察课本图,完成下列问题。

为什么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

F上       F下,其合力F竖直=         ,方向           。

归纳: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不同。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引导学生根据原有经验和知识合理推测,剔除不合理的猜想。

猜想1:木头在水中漂浮,铁块却会下沉。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有关吗?

研究方式: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现象:浮力相同

结论:浮力与其无关

猜想2:大泡沫块在水中漂浮,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很小。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体积有关吗?

研究方式: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分析相同质量的木块、泡沫块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结论:浮力相等,浮力与其无关

猜想3:潜水员可以潜入水中不同的深度。潜水员所受的浮力卡小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吗?

研究方式: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出铁块浸在水中不同深度时所受浮力的大小

现象:浮力相等

结论:浮力与其无关

猜想4:人在水中越往深处走就越觉得所受的浮力大。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水中的体积有关吗?

研究方式:用弹簧测力计多次测量铁块逐渐浸入水的过程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现象:浮力不相等

结论:浮力与其有关,探究

猜想5:人在水中会下沉,但是在死海中却能漂浮于水面。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吗?

研究方式: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同一铁块在清水和盐水中所受的浮力的大小。

现象:浮力不相等

结论:浮力与其有关,探究

分析归纳上述实验得出结论: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四、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练习册.

先由学生思考,举出例子,然后讨论。

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回答教师的问题

对比两次实验演示,交流讨论,认识浮力的存在,并总结出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

学生交流讨论

师生共同探讨

学生大胆猜测,相互交流

观察实验现象,交流讨论这个实验验证的猜想

观察实验,交流讨论,归纳实验得出结论

观察实验,交流讨论,归纳实验得出结论

观察实验,交流讨论,归纳实验得出结论

观察实验,交流讨论,归纳实验得出结论

观察实验,交流讨论,归纳实验得出结论

学生归纳实验的结论

用学生身边的例子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认识到浮力是确实存在的

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探究浮力跟浸在液体中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体积的关系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关系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水中的体积的关系

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10.1 浮力

一.浮力

1、浮力概念: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

2、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3、浮力产生的原因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在液体的体积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让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演示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在浮力的影响因素的猜想上有学生很多分歧,但采用合并归类的方法保证了大部分学生的猜想都有所体现,所以得意保证大部分同学都积极的参与进入。对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都有了良好的体验,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本节知识良好。

文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浮力》优质课教案

10.1浮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能通过实验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2)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2)培养学生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