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⑴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 使“想出名”这一声名狼藉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形象。
⑵过了人种脸谱像以后,又另换一类:凯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复制得 ,深黄的颜色,古希腊、古罗马的气派,威严地靠墙一字排开。
⑶麦克阿瑟读到最后,昂首向日本代表团说:“我现在命令日本皇帝和日本的代表,日本帝国大本营的代表,在投降书上 的地方签字。”
A.以致 栩栩如生 规定 B.以至 惟妙惟肖 指定
C.以致 惟妙惟肖 指定 D.以至 栩栩如生 规定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重光、梅津,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熟人,曾几何时,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现在在这里以这样的方式重逢了。
B.可要每逢我的病人开始盘算有多少辆马车送他出殡的时候,我就得把医药的治疗力量减少一倍了。
C.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小睡固不可少,酣眠也别有风味的。
D.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3.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3分)
A.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空前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弃到异乡的沙子……他们的未来又将是怎样呢?
B.我的上帝,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的炮声,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的管风琴声。
C.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裙的边缘都没有摸到。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感到左大腿上挨了一针,全身猛地震颤了一下, 。他紧紧地按住我的肩膀,我闻到的是一股烟熏火燎的糊味和脏味,我看到的只是他那张疲惫忧伤的面孔,我终于认出他来了——原来是比尔格勒!
①我想抬起身子,可是坐不起来
②我猛地仰面躺了下来,因为我不能支撑自己
③我又想看看黑板,消防队员却就站在我跟前,把黑板挡住了
④可是医生只耸了耸肩膀,继续推他的注射器,筒心缓缓地、平稳地推到了底
⑤我向自己的身子望去,现在我看到了,我失去了双臂,右腿也没有了
⑥我失声呼叫,医生和消防队员愕然地望着我
A.⑤①④③②⑥ B.①⑤②⑥④③
C.⑤①②⑥③④ D.①⑤④③②⑥
5.下面句子中,甲、乙、丙、丁画线处是《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拜见的人物,四个人物分别是(3分)
①方欲拜见时,早被 甲 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哭泣。
②邢夫人让黛玉坐了,一面命人到外面书房去请 乙 。一时人来回话说:“老爷说了:‘连日身子不好,见了姑娘彼此倒伤心,暂且不忍相见’。”
③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西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 丙 之位。王夫人因说:“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再见罢。”
④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 丁 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
A.贾母、贾赦、贾政、王熙凤; B.王夫人、贾赦、贾敬、王熙凤;
C.贾母、贾敬、贾政、王熙凤; D.王夫人、贾敬、贾赦、邢夫人。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六国论
苏 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邪?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6.下列句子与其后成语中的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大放厥词
B.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不厌其详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欲盖弥彰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7.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分)
⑵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理固宜然。(3分)
⑶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分)
9.请简要概括采取妥协苟安在内政外交上的后果。(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注】。
【注】鹧鸪:一种叫声凄厉的鸟,其叫声谐音为“行不得也哥哥”。
⑴“西北望长安”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2分)
⑵联系全词,简要概括“愁余”的原因。(4分)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 (荀子《劝学》)
⑵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 。(苏轼《赤壁赋》)
⑶一肌一容, ▲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
⑷人间如梦, ▲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⑸元嘉草草, ▲ ,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 。 (郦道元《三峡》)
⑺日星隐耀, ▲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范仲淹《岳阳楼记》)
⑻志士仁人, ▲ ,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说书人
师 陀
我第一次看见说书人是在这个小城里。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他放一张断腿板桌,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脸很黄很瘦。他有一把折扇——黑色的扇面已经不见了,一块惊堂木,一个收钱用的小笸箩,这便是他的一切。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但是很清楚,有时候他要学鲁智深大吼,喽罗们呐喊。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铜钱。
这无疑是一种贱业。我不知道别人对于这种职业抱的态度;但是如其有人教我填志愿书,即使现在,我仍会宁可让世间最爱我的人去失望,放弃为人敬仰的空中楼阁,在我自己的大名下面,毫不踌躇地写上——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我觉得这种职业可爱,或者我应该说我被他迷住了。
他从傍晚直说到天黑,在黑暗中只有说书人和他的听客。这时候,还有什么是比这更令人感动的?当一切曾使我欢喜和苦痛的全随了岁月暗淡了,只有那些被吹嘘和根本不曾存在过的人物,直到现在还在我昏暗的记忆中出现。跟这些人物一起,我们还想到在夜色模糊中玉墀四周的石栏,一直冲上去的殿角,在空中飞翔的蝙蝠。
时光悄悄地过去,说书人所有的仍旧是那把破折扇,那块惊堂木,那个收钱用的小笸箩。我每次到这小城里来第一个总想到他。他说“封神”,说“隋唐”,说“七侠五义”。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咳嗽,并且唾血。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听书的也由每次一个或两个铜钱增加到三个,后来五个,再后来铜钱绝迹,每次给他一个铜元。
“再请八个,一个馒头的钱。还有六个;还剩四个;只剩三个了,哪位一动手就够了。”时常将收到的钱数一下,他叹息日子艰难,让客人另外给他增加。
他的老听客慢慢减少了,年老的一个跟着一个死了;年少的都长成大人,他们有了大人的职务,再不然他们到外乡去,离开了这个小城。
最近一次我到这小城里来,就在不久以前。我到城隍庙里,在月台下面,原来说书人放桌子的地方停着一个卖汤的。我感到一阵失望,城隍庙原先我们看来多么热闹,现在又如何荒凉。
“说书的还没有来吗?”我忍不住问。
卖汤的说:“他正害病,好几天没有来了。”
第二天,我正在城外漫不经意走着,一副灵柩从后面赶上来,我停在路旁让他们过去。他们是两个杠手,另外跟着个拿铁铲的。
“你们抬的是谁?”
“说书的。”他们中间有人回答。
“说书的死了?”
他们大概认为我的话没有意思,全不作声。
“他怎么死的?”我接着问。
“吐血。”
“他家里人呢?”
“他压根儿没有家。”
他们顺着大路到郊野上去。我跟在他们后面。这所谓灵框,其实只是一卷用绳子捆着的芦席,说书人的脚从席子里露出来,不住随着杠手的步伐摆动,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
我们全不说话。埋葬的人越过一个土坡,在乱葬岗上停下来了。就在这里,他们在荒冢中间掘了个坑,然后把说书人放下去,将泥土送下去。
“现在你好到地下去了,带着你的书。”当他们把说书人放下去时候,内中有一位嘲弄地说。
我在旁边看着,毫不动弹地站着。一点不错,说书人,现在你的确应该带着你的书到地下去了;但你可曾想到,你感动过多少人,你给了人多少幻想?将人的心灵引得多么远吗?你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中,你另外创造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吗?郊野上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这是怎么回事?十字坡现在在哪里?小商河在哪里?……我抬头望望前面,这个小城的城外多荒凉啊!
一九四二年一月三日
(有删改)
12.请简要概括“说书人”的形象特点。(4分)
1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二段中“说书人,一个世人特准的撒谎家”这句话的含意。(4分)
14.小说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
15.“这个小城的城外多荒凉啊!”请探究作品结尾处这句话的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平庸?
刘铁芳
①一个人的成长应该是终身性的,我们本应在年少时期充分地舒展人的精神和心智,提高我们对世界的敏感性,从而给人生的创造性发展提供基础。但是过早遭遇的技术化的教育形式,特别是高度化的应试的渗透,导致我们的人生发展很难避免平庸化。
②杰出的大家,包括各行各业杰出的人物,无不在年少时就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基础实际上包括丰富的情感、发达的想象和对知识的兴趣。他们杰出的人生往往奠基于年少时期与自然的广泛接触、对艺术的爱好、从小就开始的广博的阅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自由探究的习惯。
③丰富的情感无疑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自幼形成的对自然、他人,对人世间的爱,是一个人创造性的最重要的基础。这种深厚的、广博的爱源自自幼形成的个人与自然、他人与世界的丰富而生动的联系,只有当个人稚幼的生命开始了一种与周遭世界共同存在的意向,一个人才有可能免于孤立的生存,而培育起对他人和世界的无比的爱。伟大的心灵总是与伟大的爱连在一起的,在某种意义上大学就是大爱。
④一个人的生命空间往往是通过想象力来拓展的。想象的边界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存在的边界。个人在与自然、艺术接触,以及在广泛的阅读中开启的这种发达的想象力,实际上拓宽了人生存的边界,当然也是创造的边界。这就是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原因。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本身意味着我们的精神空间开出新的疆域。想象力乃是创造性人生最重要的基础,无疑,从小就开始的与自然、文学艺术的亲密接触,是夯实这一基础最重要的途径。
⑤自由探究与求知的兴趣则是创造人生的根基。杰出的创造实践依赖于持久的兴趣与专注。在人生历程中,一种兴趣的绵延,一种韧性的坚持,很显然只有来自年少时期就奠定下的这种强烈的兴趣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习惯。
⑥回过头来看我们的现实,狭隘的知识训练,以及个人主义的生活取向,正在一步步地削弱教育中个体的心灵生活空间。技术化的教育对个人与自然接触、以及文学艺术爱好的挤压,浓烈的功利主义倾向的应试化的教育模式,这些都并不指向儿童心灵世界的丰富与扩张。儿童在教育中过早遭遇的深度化,大大地削减了儿童的自由,或者说削减了儿童发展与儿童天性中的自然与自由发展的内在联结,这直接导致个体生命中很难出现持久稳定的兴趣、求知探究的生命姿态和伟大创造所需要的持久高度的专注。
⑦这意味着我们的学校正越来越多地用一时的、可见的成绩取代对人生整体成就的关注,用小爱取代大爱,用私己之爱挤占了对他人、对世界的广博的爱。当一个人更多地停留在自我的想象世界中,他要对人类作出卓越的贡献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怎样走出狭隘的自我,是当代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甚至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⑧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平庸?因为我们年少的教育已经先行地打下了平庸的烙印,早期的教育决定了一个人发展的方向。带有浓郁功利性的奥林匹克竞赛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成功地把一批优秀学生送入优秀的大学,而他们对其所选择的学科从此不再有任何兴趣。奥林匹克竞赛实际上是我们今天这种功利化的、平庸的教育最典型的表现形式。由此可知,判断一种教育是否平庸,实际上就是看教育中人的存在或人的生命的丰富性和广延性、一种生命的高度,而不仅仅是当下的、世俗化的、基于功利的评价。
(选自《语文读本》必修二,有删改)
16.简要概述全文的论述思路。(6分)
17.简要说明文中画线句的含意。(6分)
18.作者说“我们年少的教育已经先行地打下了平庸的烙印”,那么“年少的教育”除了要吸纳“杰出的大家”成长之道外还应该注意哪几点?请简要概括。(6分)
七、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路上,我们欣赏春夏秋冬;在路上,我们辨别善恶美丑;在路上,我们品味酸甜苦辣;在路上,我们抒发喜怒哀乐……
请以“在路上”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5~2016学年(上)高一期末调研测试
语文参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B
2.D(A项,时态错误,将“曾几何时”误用为“曾经”,应调至“不可一世”后面;B项,“减少”后不能用倍数;C项,照应不合逻辑,应改为“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3.D(A、B、C三项均为比喻,D项运用了比拟修辞)
4.B
5.A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6.B(A项,厥,均为“其”;B项,厌,满足/嫌恶;C项,弥,均为“更加”;D项,速,均为“招致”。)
7.A(A项,以,均为介词,因为;B项,而,表转折,却/表目的,来;C项,其,代词,这、它/副词,通“岂”,难道;D项,于,介词,和/介词,在。)
8.⑴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由于失掉了强大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全自己。
评分建议:一句1分。“盖”、“完”翻译错误,该句不得分。
⑵所以不须交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以至于发展到(被)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评分建议:一句1分。“判”,“至于”,“理”、“固”“然”翻译错误,该句不得分。
⑶那么,谁胜谁败、谁存谁亡的命运,倘若(六国)与秦国相抗衡,或许不是轻易可以断定的。
评分建议:一句1分。“数”,“当”、“较”,“或”、“易”翻译错误,该句不得分。第一句也可以翻译为“那么,谁胜谁负的命运,谁存谁亡的道理”。
9.内:损伤国力,积贫积弱;外:助敌气焰,失去援助。
评分建议:内、外各2分,意思对即可;答“国家覆亡”或“重蹈六国覆辙”不得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⑴借代,“长安”借指沦于敌手的北宋都城汴京(汴梁)。
评分建议:修辞1分,解说1分。
⑵追怀当年国事艰危;南渡百姓流离失所;北方国土沦落异邦;重山阻隔故园难回;收复中原困难重重;主和派苟安不思复国。
评分建议:答出1点得1分,答出4点即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⑶寓情于景。山深夜静,鹧鸪悲鸣,渲染了沉郁凄迷的氛围,烘托了惆怅凄苦的心境。
评分建议:手法1分,内容概述1分;表达效果2分,环境、心境各1分。手法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得分;若手法上答“象征”,内容上扣住谐音如“鹧鸪谐音提醒莫忘故土”,相应的表达效果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⑴而致千里;⑵泣孤舟之嫠妇;⑶尽态极妍;⑷一尊还酹江月;⑸封狼居胥;⑹不见曦月;⑺山岳潜形;⑻无求生以害仁。(高中必修一、二5分,初中2分,课外1分,默写8分全出自《晨读》高一上)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12.⑴身份低贱:⑵技艺高超;⑶生活艰难;⑷命运凄惨。
评分建议:每点1分;答“贫穷”(“贫贱”、“孤苦”)、“善良”、“执着”等形容词各得0.5分,最高得2分;答“孤单”、“寂寞”、“敬业”等形容词不得分。
13.说书的内容多为被演绎过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多是被吹嘘夸大的,有的或者根本就不曾存在过;但人们爱听那些侠义忠勇的故事,喜欢那些惩恶扬善的形象,并沉迷其中。表达了“我”对“说书人”人生价值的肯定和对说书艺术文化价值的深层理解。
评分建议:对“撒谎家”和“世人特许”的理解,答到一点得1分,答到两点得3分;答到“对说书人个人价值的肯定”或“对说书艺术文化价值的深层理解”得1分。
14.以“我”的见闻感想为线索。
⑴“我”见证“说书人”的一生,“我”的叙述,拉近了读者与文本人物的距离;
⑵“我”不同时段的所见所闻,及穿插不同时段的联想感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⑶“我”的见闻,与人们对“说书人”情感态度的不同,有助于表现小城的环境;
⑷“我”的感受,对“说书人”生命和社会价值的思考,有助于表达作品的主旨。
评分建议:线索2分,作用每点1分,答到4点得4分。若从人物形象刻画上展开,言之有理得1分。
15.借郊野荒凉,说说书人贫困无依,死后葬尸荒野,被人遗弃,其一生凄惨悲凉;“这个小城”荒凉,说失去说书人文化精神上的滋养,淡忘说书人创造的美好世界,小城人生活失去活力,精神荒芜。表达了“我”对说书人凄凉离世的伤感,对小城人精神荒芜的伤痛,对文化传承断裂的忧思。
评分建议:答到“说书人葬尸荒野,死得凄凉”和“小城人生活失去活力,精神荒芜”,意思对即可,各2分。“对说书人凄凉离世的伤感”,“对小城人精神荒芜的伤痛”,“对文化传承断裂的忧思”只要答到两点即可,2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16.首先提出人生发展平庸化的话题;接着阐述避免平庸化的的路径;而后批评导致平庸化的教育现实(二、三两层可以合并为“正反论述年少时期正确成长之道对避免平庸化的重要性”);最后指出导致平庸化的原因。
评分建议:第一、第四点各2分,二、三两点2分,分三个部分则每点2分。第一点可以概括为“提出技术化的教育形式和化的应试渗透导致人生发展平庸化的观点”,第二点可以概括为“阐述杰出人物的成长之道”,最后可以概括为“得出功利化、世俗化的教育及其评价使我们变得平庸的结论”
17.对自然、他人、人世间的爱是一种深厚、广博的大爱;深厚、广博的爱促使伟大心灵的成长;对知识的兴趣和对自然、世界的爱好成就了杰出的大学问家。
评分建议:每点2分。
18.①理念上,要充分认识到早期教育决定一个人发展的方向;②形式上,要避免过早的技术化的教育倾向;③上,要力避极端的功利主义倾向。
评分建议:每点2分;第2点答“形式上,要避免狭隘的知识训练”得2分。
七、作文(70分)
(一)、关于立意
材料的中心要求是“在”路上,即灵魂、精神的“在线”。 因材料的多角度,立意就呈现出多样性:或“欣赏春夏秋冬”,或“辨别善恶美丑”,或“品味酸甜苦辣”,或“抒发喜怒哀乐”,或兼而言之。
“在”是一个“过程”,或体现在对“春夏秋冬”人、事、景、物的“欣赏”上,或体现在对“善恶美丑”人、事、景、物的“辨别”上,或体现在对人、事、景、物“酸甜苦辣”的“品味”上,或体现在对人、事、景、物“喜怒哀乐”的“抒发”上。只要就此归结于动态的过程,都是合理的,都应该认可。
(二)、关于判分
总原则:以类切入,综合评判。
一类卷(56~70)
审题立意准确,注重“在”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叙写的故事能充分表现立意,描写到位,语言清通,结构合理,思想发掘展开合理自然:56~62分。
在此基础上,叙写的故事层次感强,结构巧妙;描写细致,给人以清新美妙之感;或者思想发掘有独到之处,给人以深刻之感:63~70分。
二类卷(42~55)
审题立意基本准确,但故事单一,形象单薄,不知道叙写“在”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叙写的故事有局部文字不能表现立意,视文字多少综合其他因素给分。
有三分之一文字不重在叙写过程,不能表现立意的,52分上下给分;有一半文字不重在叙写过程,不能表现立意的,47分上下给分;有三分之二文字不重在叙写过程,不能表现立意的,42分上下给分。
特别提醒:记叙文有好多铺垫的文字,不要把铺垫的文字误判为不能表现立意的文字。
三类卷(41分以下)
审题立意不准确。考虑到这次的作文,其核心是“在”这一过程,考生在审题立意不准确上主要表现为:①讲述一个故事,重“路上”的人、事、景、物的叙写,忽略“过程”的“欣赏”、“辨别”、“品味”或“抒发”; ②叙写一个故事,最后才点出要“欣赏”、“辨别”、“品味”或“抒发”,而没有自己的思想。这类作文原则上不能超过42分。
41分以下的作文,要有明显的缺陷,比如所叙故事与“在”无关,错别字、病句较多,则在36分上下给分。
确认为抄袭,审题立意准确的,酌情扣分;既抄袭审题立意又不准确的,一律给20分。
其他按2015年江苏高考评分细则执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