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关中方言语音研究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0:31:24
文档

关中方言语音研究

单位代码:001分类号:H0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毕业时间:浅析关中方言的特点以及与古汉语的继承关系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王晨路0901044124刘晓燕老师二〇一三年六月2013年05月23日浅析关中方言的特点以及与古汉语的继承关系摘要:陕西关中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无论地理、人文抑或方言,在中国文化史上都占有突出地位。关中方言是关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千百年关中文化的载体。关中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了解它的语法、语音以及词汇特
推荐度:
导读单位代码:001分类号:H0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毕业时间:浅析关中方言的特点以及与古汉语的继承关系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王晨路0901044124刘晓燕老师二〇一三年六月2013年05月23日浅析关中方言的特点以及与古汉语的继承关系摘要:陕西关中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无论地理、人文抑或方言,在中国文化史上都占有突出地位。关中方言是关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千百年关中文化的载体。关中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了解它的语法、语音以及词汇特
单位代码:001

分类号:H0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

系别专业: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毕业时间:

浅析关中方言的特点以及与古汉语的继承关系

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

王晨路

0901044124

刘晓燕老师

二〇一三年六月2013年05月23日浅析关中方言的特点以及与古汉语的继承关系

摘要:陕西关中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无论地理、人文抑或方言,在中国文化史上都占有突出地位。关中方言是关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千百年关中文化的载体。关中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了解它的语法、语音以及词汇特点,分析它与古汉语的继承关系,对于探究中华文化、研究现代汉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关中方言;特点;古汉语;继承关系

Characteristic Analyses of the Guanzhong Dialect and Ancient

Chinese Inheritance Relationships

Abstract:Shaanxi guanzhong region has a long history and splendid culture,regardless of geography,humanities,or dialects,has a prominent position in the cultural history in China.The guanzhong dialec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guanzhong culture is the carrier of inheriting the guanzhong culture in one thousand.The guanzhong dialect unique,profound,understand its grammar,pronunciation,and vocabulary characteristics,analyze it with the inheritance of ancient Chinese,to explore the Chinese culture,the research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Chinese. Key words:The guanzhong dialect,Characteristic,The ancient Chinese,Inheritance relationships目录

引言 (1)

一、关中方言特点概述 (1)

(一)语音特点 (2)

(二)语法特点 (3)

(三)词汇特点 (3)

(四)形成关中方言特点的主要原因 (4)

二、关中方言与古汉语的继承关系 (4)

(一)关中方言与古汉语在词汇上的关系 (4)

(二)关中方言与古汉语在语音上的关系 (6)

(三)关中方言与古汉语在语法上的关系 (7)

三、陕西方言存在问题与前景展望 (10)

(一)方言的现状 (10)

(二)存在的问题 (10)

(三)前景展望 (10)

四、结语 (11)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引言

西安乃至关中地区,从西周以来,曾经是13个朝代的京畿之地,在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官方语言和民间语言、文言文和白话文、书面语和口头语相互影响、借鉴、融汇、发展、异变,对我国语言文字的发展、进化、生长,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所形成的以西安话为代表的关中方言,内涵十分丰富。作为千年古都的西安,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发祥地。它的语言从周代开始就被推广为规范语言,称之为“雅言”。而今天的普通话,吸收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语言中的精华形成了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现代白话文的典范著作为语法规范的全民族都能接受的共同语言。关中方言覆盖面广,表现力强,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用自发感知的表达而形成的语言交流形式,是普通话的根基。因而,了解关中方言对了解历史文化有重要的作用。

一、关中方言特点概述

关中方言是关中地区人们所使用的语言,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所谓华夏文化,其中心是黄河文化,黄河文化的最早源头是渭河文化,关中方言就是沿着渭河两岸,经数千年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有人称其是语言和文字的活化石,这一说法一点儿都不过分。我们通常所指的陕西话即关中话。关中指现在的陕西省中部,即渭河流域自潼关至宝鸡一带的地方。过去又称作“三秦”、“秦川”、“三辅”、“渭川”。现代关中方言,习惯以西安话为代表,西安话在陕西及周边地区流行且通俗易懂,是关中方言的代名词。关中方言基本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普遍认为,西周时期的关中方言,即孔子所称的“雅言”,就是上述先周时代关中的主要居民的后裔所说的语言。关中方言也就是从西周初年的“雅言”开始计算的。秦统一全国后统一了包括文字在内的很多东西。汉代的大一统格局和民族大融合更促使了关中话影响全国各地方言。唐代达到鼎盛,上至天子、皇宫大臣,下到黎民百姓、国外使节,均说关中话。总的说来,“关中话大体经历了周代‘雅言’,汉代‘秦话’,魏晋‘关西语’,唐宋‘关中语’,明清‘关中话’,而后形成了现代的关中方言”。

直到现在,还是有多数人没有分清陕西方言和关中方言之间的区别。陕西方言的范围太大,语种较多,比如陕北话,它是很独特的一种语言。安康接近湖北,方言和关中差别很大,汉中及巴山一带接近的是四川话。而关中方言,仅限在渭河两岸,关中平原地区。

关中方言非常丰富和独特,自周以后称雅语,即现在的普通话,是当时全国通行的规范用语。时至今日,这些方言在关中依然盛行。关中方言兼具王者之气,书卷之意,还有乡土之气,堪称中华民俗文化的一支奇葩,大有收集、整理、保存之必要。

(一)语音特点

语言学家钱曾怡也曾说过“对语音系统性的认识,是研究语音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理论基础。方言语音的系统发展,往往是通过构成音节的声、韵、调的内部调整来实现的。”下面我们从关中话的调、声、韵及其特点来研究关中方言。

首先,从声调上讲,普通话有四种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即一声、二声、三声和四声。经过对关中方言的体会和研究,发现关中方言和普通话有如下规律性的对应关系:

普通话关中话

一声………………轻声山西:shān xī-------shān xi

二声………………二声文明:wén míng-------关中话亦读

三声………………四声洗碗:xǐwǎn--------xìwàn

四声………………一声变动:biàn dòng-------biān dōng

轻声………………轻声石头、姑娘、爸爸

关中方言中缺少了三声音调,然而轻声音调多了些。这也就是陕西发音缺少委婉轻音,听起来相对平坦、质朴的原因。

其次,从声母特点来看,关中大部分地区把今zh、ch、sh拼音开头的字分别读为zh、ch、sh和z、c、s。在关中的长安、蓝田、丹凤等地方把普通话di-、ti-读作ji-、qi-。例如:“低di→ji”、“梯ti→qi”、“掉diao→jiao”、“挑tiao→qiao”、“天tian→qian”、“铁tie→qie”。西安处n、l两声母所统摄的字与普通话基本一致,不一致的有“农、浓”等字,普通话读n声母,这些地方一般读l声母。例如:

那恼老男农

西安na nao lao nan long

兴平la lao lao nan nong

宝鸡la lao lao lan long 最后,从韵母特点来看,在关中方言中古汉语入声字韵母分化的情况很复杂。以普通话读e、ai、o三韵母的古入声字为例,关中方言读ei韵母。如:“选择zei”、“脸色sei”、“石墨mei”、“节拍pei”。在关中方言里最典型的白读是普通话xi-的读音,关中地区读h-。比如:“下、吓xia→ha”、“鞋xie→hai”、“闲、咸xian→han”等。还有关中方言把普通话读su的一些字,如“宿、俗、肃”读“xu”。此外,还有些口头读法,把“不要”直接读成bao。

(二)语法特点

陕西方言的逆序构词法很有特点。普通话的“知道”(zhi dao)表示对事实或道理有认识,如“他知道的事情很多”,“你的意思我知道”。“知道”的否定形式是“不知道”(“道”字仍读轻声),表示不了解、不明白、不认识等意思,而在陕西方言中说成“知不到”(有人也写成“道”或者“倒”)。“到”字在各地的读音不同,在陕南一般读成dǎo。另外,在普通话中,“跑快、看见、听到、睡着、打中、扳倒”表示可能时,常常在动词的前面加上能愿动词“能”、“可以”等,进行否定时,直接在“能”、“可以”前面加不字,如“不能跑快、不能看见、不能听到”等。陕西方言大抵不用这种形式,而善于使用在动、补之间加“得”字、“不”字的形式,即如“跑得快/跑不快、看得见/看不见、听得到/听不到”等。在陕西方言中,类似于这种的例子还很多。总之,陕西方言中逆序构词一般使用“动词+得+补语”或“动词+不+补语”的格式。

(三)词汇特点

首先,西安话属于单音节,而普通话是双音节。比如:寻xín→寻找、背→偏僻、毕→结束、躁→生气、鼻→鼻涕、鳖→软弱等。

其次,同样是单音节词,词形相同,意义却不完全相同。究其原因:一是西安话的词义范围比普通话大。如:顽→西安话比普通话多了“柔韧”的义项。(肉没煮烂,顽的咬不动)。长zhǎng→西安话还有“伸”的意思,普通话没有此意。(这床太短,我腿长不直)。二是西安话的词义范围比普通话小。如:快→西安话“快”是“赶紧”或“从速”的意思,在普通话里除了这个意思之外,还指刀的“锐利”。买→《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拿钱换东西,和卖相对”,但在西安话中有些词不和“买”搭配,如:“买盐→称盐、买布→扯布”。

最后,关中方言中有很多的特有字词,每一个字词都有它们自己的含义,并且在这些特有字词中,有一定的不可翻译性,这是因为只有这些字词才能更好地表达出说话人的思想感情,并且只有这样表达才能反映出陕西特有的地域特色。如:扎势、奏做、dié咥(吃)、嘎gá(钱)、sá(头)、撩乱(开始做某事)、言喘(说话)、奔娄(人的前额)。

(四)形成关中方言特点的主要原因

关中方言的语音、词汇以及语法中保留了很多古汉语词汇和民间俗语等特征,针对这些特点分析原因有:一是因为关中曾是13朝古都,皇家用语流入民间,或王朝更替后皇室贵胄隐逸乡野,经过长期演绎进化而形成方言中的王气与霸气;二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六国的贵族、巨贾、文人等迁徙到秦都城咸阳,以达到思想文化控制的目的。之后历朝历代,关中更是文人荟萃之地,经过一代代繁衍、传承和教化,文人用语和民间用语结合后就形成方言中的文气;三是关中地处大西北和中国大地原点,独特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加之外来语的流入,就产生出诙谐幽默、诘屈聱牙、土得掉渣的地域方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也养出别具特色的语言文字。这个道理在关中方言中也同样适用。关中地区古为王畿之地,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可谓历史悠久。关中方言中的古语词,应是关中方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既保持自身的特点,又继承古代关中方言成分的结果。

二、关中方言与古汉语的继承关系

(一)关中方言与古汉语在词汇上的关系

关中方言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古汉语词汇,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从与我们普遍推广的普通话比较而言,可以把保留在关中方言里的一些古老词汇分为以下几类:

1、有音有字

(1)词形相同,意义完全不同。例如:

“啴”音chǎn,方言音chàn。是舒服、舒适的样子。陕西人常用其表示舒坦,称心如意。《诗·大雅·崧高》:“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啴啴,周邦咸喜。”毛传:“徒行者、御车者,啴啴喜乐也。”郑玄笺:“啴啴,安舒,言得礼也,入国不驰。”晋西、豫西,秦中,陇东人,把生活舒适美好、事情办的恰到好处,用“啴”来表达。如“日子过得啴啴和和。”也叫“啴和”,如“事情办的啴和。”指恰到好处,也可以说成一个字“啴”。

“亘”,gèn方言音gēn。主要意思为伸手求取。《说文解字》:“求亘也,回形上下所求物也。”关中人通常说“亘不见”,就是看不见、够不到的意思。孩子们看戏,大人在前面挡着,小孩抱怨说:“亘不见。”便踮着脚尖,伸着脖子“亘着亘着看”,使劲拔高。“亘”与“弥”还往往结合使用。如当太高、太长、太短而无法亘到时,就需要“弥”。裤子短了再弥一截,绳子短了可以弥一段等等。比如“你到房檐下亘一串辣子”是说到高处摘取。如果太高,下面就得弥高一点才可以求取得到。

“墙”,方言音同qiáng。《说文解字》:“墙,垣蔽也。”砖、土、石、竹、木等材料筑成的垣壁。墙有两个作用:垣,阻挡。如城墙、院墙、围墙等。蔽,则是遮蔽、遮掩、藏身。关中人把人或物藏起来就叫“墙了”。如“这娃光耍不写字,我把耍货给墙了。”意思就是说孩子贪玩不好好写字,大人把玩具给藏起来了。

(2)词形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关。例如:

“饥”,jī方言音jǐ。《说文》:“饥,饿也。”许慎将饥释为饿之意。在古代汉语中“饥”和“饿”是同义词,但是二者存在意义轻重上的差别,“饥”表示一般意义的“饿”。“饿”是因长久吃不上饭,饿得很严重,已经是一种病理现象。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晋灵公不君》下注释为“饿,因挨饿而病倒”。“不食三日矣”可见其饥饿的程度,在此时就不能说“饥”。在今天关中方言里“饥”保留了古代这一意义。人肚子饿了关中人总是说“饥咧”,比如“还不下课,肚子都饥咧”。在关中老派方言中表示“饥饿”之意,一般不会说“饿咧”。只有非常饿时才会说“饿咧”,而且一般要加上程度副词修饰,如“饿太太”或“饿太”,意为非常饿。

“毕”,bì方言音bǐ。完毕,结束的意思。《广雅·释话》:“毕,竟也”(见卷三)。“毕”意为“完结”。《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意为六国覆灭,天下统一。四川山林中的树木被砍伐一空,阿房宫殿得以建成。这里“毕”就解释为完结。今关中人经常说“饭吃毕咧”,“活干毕咧”。“毕”都是完的意思。这个意思还引申为完蛋了、糟糕了。如:“这下毕咧,叫人把钱骗走了。”

“项”,xiàng方言音hang。“项”意为脖子。《说文》“项,头后也《史记·张丞相列传》“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骑周昌项”意为骑在周昌的脖子上。关中方言表“脖子”之意,多为“脖项(bóhang)”同义连用,而不说脖子。这是古语词在关中方言中的保留。如“脖项脏太太”或者“脖项脏太”意为脖子非常脏。

2、有音无字。例如:

“捊”báo、póu,方言音báo。这是陕西周边地区人常用、而字典上难查的一个字,意思是拨动或揽取。《说文解字》:“引取也,步侯切。或从包。”徐铉等曰:今作薄报切。”捊,本指原始耕种田地的行动。《礼·礼运》:“人情以为田。”注:“田人所捊治也。”疏:“谓以手捊聚,即耕种耘锄也。”“捊治”的工具就是关中家家都少不了的“捊耙”,相传是在神农氏“断木为耜”而发明的耜的基础上改进的农具。关中人把东西用手拨过来,叫“捊过来”,指引取。把分散的东西聚集到一起,叫“捊到一块儿”,把不要的用手推到一边儿,叫“捊走”,指弃去。小贩将卖到最后的不好卖的菜果凑成堆,一揽子处理,叫“捊堆堆儿”。挑选货物,拉来推去,叫“胡捊”。

“礭”,方言音quǒ。《说文》:“礭,敲击也。”《汉书·五行志》:“先是高后鸩杀如意,礭断其母戚夫人手足,其眼,以为人彘。”颜师古注:“礭,谓敲击去其精也。”《北堂书抄•郭子》:“何次道尝诣,王丞相以麈尾礭床,呼何共坐。”敲打。关中人把捣蒜泥说成“礭蒜”,衍生的俗语有:“沙锅礭蒜,一槌子买卖。”沙锅本脆弱,不堪一击,一砸就碎。生活中比喻只做一次,其后拉倒。

3、无音无字。例如:

方言音biáng。陕西有一道美食叫做“油泼辣子biang biang面”。近几年,在西安的街面上这个字已屡见不鲜。有时很勉强的出现在报纸里,但因笔画太多而很难看清楚。至于这个字的起源,已无法考究。事实上,远古时,人们把面条叫做“汤饼”。束皙《饼赋》:“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最佳。”饼代表片状,关中人喜欢吃又宽又长的汤饼,即长形汤饼,倒念为饼长。长时间的简化,使“饼”的声母与“长”的韵母合在一起,就成为biáng。

(二)关中方言与古汉语在语音上的关系

在关中方言的语音方面,主要是其读音的特殊性,很多的文学大家,语言学家也大都认为关中方言是远古的音信,在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这样写到:“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鈋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这就是说北方人说话非常质朴直率,言辞间深留着许多的古语。这正说明,西安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都,不能将这里所流行的语言简单的看作是地方语言,而应是古代汉语的遗存。所以认真研究、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它,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猎趣,应该理解为传承祖国文化的需要。当然,在调查和搜集西安地区的传统语言过程中,对汉语研究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陕师大文学院副院长,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主任邢向东教授说:“方言里有大量的语言现象是普通话里所不存在的,全面研究汉语,需要研究方言。因为方言是研究汉语的重要资料,可以与现代汉语相印证,可以补充书面语的不足。”

1、韵母的联系。例如:

客读kěi,策读cěi,色读sěi等等。有些《诗经》、唐诗用关中语音读起来就会朗朗上口,韵脚相押。例如:

《诗·雅·大明》:“德不回,以受方国。……大邦有子,天之妹。在恰之阳,迎亲于渭。”这里的回、国、妹、渭是同韵ei。《诗·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无纵诡随,以谨无良。”这里国、随同韵ui。

白居易著名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其中的“色”如果按普通话发“sè”音,没法押韵,按陕西话发sěi音,才能和“黑”押韵。

诗圣杜甫《梦李白》:“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尤疑照颜色。水深破浪阔,天使蛟龙得。”按陕西话将“测”读cěi,“色”读sěi,“得”读děi,全诗才能押韵。

2、声母的联系。例如:

(1)rong的读法

“荣、容、融”等字普通话读rong,陕西多数地方读yong。这种音在口语中比较常见。

(2)白读音

白读即白话读法,与文读、文言读法、书面语读法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关中方言里最典型的白读是普通话[xi-]的读音,关中地区读作[h-]。如:“下、吓(ha)”“鞋hai”“闲、咸(han)”“项hang”“杏heng”。此外,还有一些口头读法,如把普通话读su的一些字(肃、俗、宿等)读为xu。

(3)今zh、ch、sh的读法

关中大部分地区把今zh、ch、sh拼音开头的字分别读为zh、ch、sh和z、c、s两组声母。其基本规律如下:zh、ch、sh和a、ai、an这几种韵母拼时,多读为z、c、s。其余仍读zh、ch、sh。此外,还有些发音不符合这规律,如“傻”仍读作“sha”,“师”读作“si”,“愁”读作“cou”,“争”读作“zeng”等。

(三)关中方言与古汉语在语法上的关系

1、同素逆序词

方言中的同素逆序词汇现象很早就受到关注。关中方言中也有大量的同素逆序词,方言中的逆序词大多数传承了古汉语同素逆序词中的一序(BA),而普通话说另一序(AB),或者古汉语两序均保留在方言中,普通话用其中一序甚至没有使用;有些是两序保留在普通话中,方言用其中一序;有少数是方言颠倒普通话的说法。在关中方言中常见的同素逆序词有不少,例如:

(1)整齐一齐整“整齐”上古已有,如《吕氏春秋·仲秋纪·简选》:“世有言曰:‘驱市人而战之,可以胜人之厚禄教卒;老弱罢民,可以胜人之精士练材;离散系系,可以胜人之行陈整齐;锄稷白梃,可以胜人之长铫利兵。”还可用作动词,如“整齐风俗”、“整齐天下”。《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吾欲整齐风俗,四者不除,吾以为羞。”又《吴志·吴主传》:“久不相见,因事当笑。共定大业,整齐天下,当复有谁?”“齐整”中古产生,《三国志·魏志·郑浑传》:“入魏郡界,村落齐整如一,民得财足用饶。”又《魏志·张邈传》注引《英雄记》:“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陈营。”另外,“齐整”到近代汉语可以用来描述容貌外表,有“容貌齐整”之说。例如《明史·礼志九·嘉礼三·公主婚礼条》:“凡选驸马,礼部榜谕在京军民子弟年十四至十六,容貌齐整、行止端庄、有家教者报名,司礼内臣于诸王馆会选。”《红楼梦》第四回:“虽模样儿出脱得齐整,然大段未改,所以认得。”而“整齐”一般没有此种用法。普通话两序并存,意义没有明显区别;关中方言亦两序并用,不同之处在于方言继承了近代汉语“齐整”的用法。

(2)擦刮一刮擦均为近代汉语词,意思相同,谓侮辱、辱骂或斥责。《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况我当不得这擦刮,受不得这腌臜,不如死了,与他结个来生缘罢。”《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六回:“自己待要开言解劝,听得张姑娘才说一句,索性连他嬷嬷爹华忠也刮擦上了,却也防一说吃个钉子。”两序不见于普通话,并存于关中方言。

(3)气味一味气“气味”先于“味气”产生。《论衡·谴告篇》:“酿酒于罂,烹肉于鼎,皆欲其气味调得也。”《后汉书·五行志》:“天诫若日:兵马将往收捕,妇女忧愁,跛眉啼泣,吏卒掣顿,折其要脊,令髻倾邪,虽强语笑,无复气味也。”近代汉语形成一对同素逆序词。例如:《水浒传》第五十三回:“只在本处,离地只有三四十丈,云雨气味,是左近水泊中摄将来的。”《三侠剑》第二回:“此药无论多少年若不走味气,俱能应用。”《小五义》第三十三回:“别人的酒发挥,有味气,斟出来乱转,他这个不浑,也无异味。也无异色,也不乱转。”今普通话用“气味”,而关中方言说“味气”。

(4)实诚一诚实两词同时出现在《论衡》中,《说日篇》:“世俗又名甲乙为日,甲至癸凡十日,日之有十,犹星之有五也。通人谈士,归于难知,不肯辨明。是以文二传而不定,世两言而无主。诚实论之,且无十焉。”《超奇篇》:“实诚在胸臆,文墨着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对作篇》:“对日:圣人作经,艺者传记,匡济薄俗,驱民使之归实诚也。”“实诚”犹言“朴实真诚”,近代汉语沿用,《三侠剑》第五回:“胜三哥您太实诚啦,我跟他们击掌,吾不能盗剑,吾也是不算;您跟他们击掌,吾盗出剑来,他们也是反悔。”现代汉语两序并存下来,不过更常用的是“诚实”;关中方言也有两序,只是“实诚”使用频率更高。

2、词根与词缀同义的ABB式派生形容词

关中方言中习用的ABB式派生形容词,其中有一部分叠音词缀与其词根意义关系密切,对词根起着强化和补充说明的作用,具有生动形象的修辞效果。这些方言语词,事实上也是古代雅言在口语中的保存。

(1)细篾篾

关中方言用“细蔑蔑”表示东西很细小。如:“老李地里栽了几行细蔑蔑的桃树苗。”《方言》卷二:“木细枝谓之杪,江、淮、陈、楚之内谓之蔑。”郭璞注:“蔑,小完也。”《易·剥》“六二,剥床以辨,蔑贞凶”孔颖达疏:“蔑谓微蔑,物之见削则微蔑也。”可见,蔑表细小之义由来甚古。“微蔑”犹言“细蔑”。

(2)碎渣渣

形容小而散的样子。如关中人称小孩子为“碎渣渣儿娃”或“碎娃”。洛阳一带也说“碎渣渣的”,“这块馍掰的碎渣渣的,没法儿吃了。”《汉语重言词词典》收录“渣渣”一词,第二个义项为“碎片;碎屑”。李兆普等《迷路记》:“听了娘的话,心里像刀扎。手上饭碗掉地下,打成碎渣渣。”

(3)黑黩黩

多形容人的肤色黑或者庄稼长得黑而绿,很茂盛。如“小麦长的黑黩黩,丰收不成问题。”又如,“碎娃长的黑黩黩的。”《玉篇·黑部》:“黩,黑也。”《文选·左思<吴都赋>》:“林木为之润黩。”李善注:“黩,黑茂貌。”《古今韵会举要·屋韵》:“黩,黝貌。”

在关中方言里。ABB式还可以说成“A不BB”或者“A圪BB”的形式,色彩上略有差别。如“你咋把房门漆得红不赤赤,难看得很!”再如,“老李的衣服老是平圪展展的。”可见“A不BB”带有一点贬义,不认同或者不喜爱的意思;而

“A圪BB”多含褒义,喜爱、赞许溢于言表。

三、陕西方言存在问题与前景展望

(一)方言的现状

建国后,随着首都北京的确立,关中,这个曾经有过无数辉煌的地方似乎逐渐被人淡忘,相应的,关中方言也因此有过一段黑暗期,但如今,一大批著名的陕西演员,导演以及作家在全国的大量涌起,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当中用不同的方式表现着关中方言的独特魅力,让关中方言再次在世人面前大放异彩。如今,随着大量陕西演员以及作家的活跃,关中方言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似乎又受到了大家的注意。

(二)存在的问题

陕西方言与东北方言同样是来自民间的语言形态,但今年来东北方言似乎更受全国人民热捧,尤其是从历年的央视春晚来看,全国观众更青睐于来自东北、一口东北腔的赵本山和小沈阳等,而对陕西方言似乎少了些激情与期待。究其原因,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从思想文化主管部门、艺术界、还是广大观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缺乏强烈的文化品牌意识。中国曲协副、辽宁省文联副崔凯,早在十年前就提到过:赵本山绝对不是他一个人,而是整个一个庞大、坚强、稳定的团队。相比之下,多年来我们陕西品牌意识和团队精神比较薄弱,这就给方言的推广带来困难。

(三)前景展望

虽然陕西方言在发展中存在着种种问题,但作为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史最悠久的省份,陕西方言依然可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方言,在我国语言文化中独树一帜。几年前红遍全国的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佟掌柜的一口地道的陕西方言不但没有影响全剧的语义表达,反而成为这部喜剧中的经典一笔,“佟掌柜”的许多经典台词更是被竞相模仿,由此可见陕西方言的独特魅力之所在。一些业内专家也认为,能够长期赢得观众喜爱的成功方言作品,不仅仅是因其运用了方言因素,更重要的是在作品内涵的挖掘、文化表现力和贴近百姓生活等方面下了功夫。与这些因素一一对照,陕西方言节目无疑具有独特的文化优势。

四、结语

关中地区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和周秦汉唐等王朝建都之所,有着悠久的历史,此地方言曾在整个汉语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周边省市的语言有着强烈的辐射作用。深入研究关中方言,对于了解方言的特点、探究方言与古汉语的继承关系,明确方言在汉语史中的重要地位、推动陕西方言的纵深研究以及现代汉语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对关中方言的研究极具价值。

参考文献

[1]兰宾汉.西安方言语法调查研究[M].中华书局,2011.

[2]伍永尚.原生态的西安话[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张维佳.演化与竞争.关中方言音韵结构的变迁[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4]孙立新.陕西方言漫话[M].中国社会出版社.

[5]张巍.关中方言同素逆序词的历时考察及优选论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3).

[6]张巍.方言中的同素逆序词分析[J].唐都学刊,2007.(3).

[7]张巍.关中方言中的词根与词缀同义的ABB式派生形容词[J].黄山学院学报,2004.(5).

[8]朱正义.关中方言古词论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9]赵玲.普通话与陕西方言声母的对应规律[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8.(9).

[10]鲁团花.关中方言语音特点与普通话语音比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7.(6).

[1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1.致谢

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将这篇论文完成了,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感谢各位老师的帮助,尤其要感谢我的导师刘晓燕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耐心、细致地指导,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

感谢论文中所涉及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多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研究著作的帮助和启发,我很难完成这篇论文。

另外,还要感谢董冰洁、葛慧雅、张良、王嘉璐等朋友对我的鼓励和帮助,给我提供资料和意见,帮我修改论文,以及帮我排版。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论文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指正!

(全文共10290字)

文档

关中方言语音研究

单位代码:001分类号:H0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毕业时间:浅析关中方言的特点以及与古汉语的继承关系中文系、对外汉语专业王晨路0901044124刘晓燕老师二〇一三年六月2013年05月23日浅析关中方言的特点以及与古汉语的继承关系摘要:陕西关中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无论地理、人文抑或方言,在中国文化史上都占有突出地位。关中方言是关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千百年关中文化的载体。关中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了解它的语法、语音以及词汇特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