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备人:唐胜天 审 订:高二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1、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分析细节和对比的内容。
3、感受母子情深,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学习重点:
1.作者母亲母爱的特殊性
2.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学习难点:
“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学时安排:二课时
学习方法指导:
第一课时:熟悉作者 了解文体(借助课本《现代散文的小与大》) 诵读领悟,批文入情
第二课时:把握关键句,合作讨论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第 十周 第 课时 总第 课时
学习重、难点:感受文中母亲对儿子真切的关爱和用心良苦。
一、导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的,不论年长年少,也不论天涯海角,单飞后心的另一端永远牵挂的是对母亲的不尽思念。母爱、母子的深情是永远说不完的话题。身体健康的人尚且如此,作为一名残疾人作家,史铁生对母爱更有自己独特的体会。今天就让我们学习这篇《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精神世界,感悟他为我们描写的母子深情。
二、自主感悟:
1、走近作者: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著名小说家,文学家。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
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到暴雨和冰雹,高烧后发现腰腿疼痛,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
2、阅读《秋天的怀念》,感受母子情深。
三、自主学习,感知课文:
请同学自由读课文
1、 我们已经已经在课下预习过这篇课文了,那么现在请大家带着问题,再次快速地阅读一下文章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这三段中讲了哪几件事?请在文章中划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联系写作手法)
1)、作文竞赛(十岁那年)第一自然段
2)、“我”双腿残废后(二十岁)第二~三自然段
(1)给“我”治病:(找出具体的语句)
▲“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心理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2)鼓励“我”好好写作:
“那就好好写吧”、“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语言描写)
(3)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动作描写)
2 在经历这些事情的时候,作者笔下描绘的母亲是一种怎样的形象?而作者对于母亲又是什么样的情感?交流得出情感线索
板书:
1)、作文竞赛(十岁那年)第一自然段
母亲:“年轻”“聪明”“最好看”——热爱生活“做裙子”
↑(不理解)
“我”:“扫兴”、“故意笑”、“装作”(倔强,好强 怄气)
2)、“我”双腿残废后(二十岁)第二~三自然段
母亲:用心良苦
1)一心给“我”治病
“不年轻”“有了白发”(肖像描写)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动作描写)
“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心理描写)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语言描写)
2)鼓励“我”好好写作:为儿子寻求精神的支柱,希望重新燃起儿子生活的信心
“那就好好写吧”、“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你小时侯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语言描写)
3)为“我”借书、推“我”去看电影: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 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动作描写)
↑不理解母亲的苦心
“我”:对于治病丧失信心、绝望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语言描写)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心理描写)
母亲的形象:
提示:“我”l0岁时的母亲,年轻漂亮聪明有活力,自信、争强好胜。她热爱美、热爱生活。我病后,母亲尽心竭力,无私牺牲,坚持执着为我治病。内心在希望——失望(绝望)——希望的交替中挣扎。为儿子操心劳力,对儿子安慰、挚爱以及鼓励,为儿子寻求精神的支柱,希望重新燃起儿子生活的信心,儿子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唯一。母亲背着沉重的精神重负、人生责任,还珍贵地保留了一丝爱美爱生活的天性,移栽合欢树。我们可以看出,母亲用她柔弱的身躯承担生活的重担,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母亲不愧是一位无私无怨、坚强执着、宽厚仁慈、牺牲自我的伟大母亲。
小结:母爱如一条涓涓小溪,流进了作者的心田,抚慰着作者那颗受伤的心灵,也滋润着读者的心田。
文中也流露着儿子对母亲的情感。当邻居无意间提到合欢树时,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这表明儿子对母亲有一种深深的愧疚之情,儿子拖累了母亲,母亲过早地衰老与死亡,子欲养而亲不在,还有一种无限痛惜之情。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是母爱的召唤吧,作者鼓起勇气,再度回去要看看那棵合欢树,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作者对于母亲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找文中的句子
提示:十岁:“我” 倔强, 怄气(“扫兴”、“故意笑”、“装作”)
二十岁:“我”对于治病丧失信心、绝望,不理解母亲的苦心:
“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语言描写)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心理描写)
三十岁:深深的思念与愧疚(子欲养而亲不待),理解母爱的伟大,理解母亲的苦心:
母亲:早逝 “心里太苦”“受不住”
“我”:小说发表,获奖成名
四、达标测试
1、朗读下列句子,说说把重音放在哪几个词上,才能充分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加“· ”)
⑴(母亲)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
⑵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哪!”
2、说说下列粗体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①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
还:表现母亲一直不放弃给"我"治病,对"我"的病情好转充满了希望。
②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
尽力:"我"的病是自己的痛,更是母亲的痛,我们都努力不让对方感到难过,表现了母子情深。
附资料链接: 一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二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第二课时
第 十周 第 课时 总第 课时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感受儿子对于母亲无尽的思念和深深的愧疚。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年轻时期,正值花样年华的时代,作者双腿残废了,这个噩耗几乎摧毁了他生的希望,他想到死了倒好。但是母亲却始终不离不弃,四处帮他找大夫,当治愈的希望最终破灭之时,母亲又鼓励儿子从事写作,希望燃起他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希望。当作者的小说发表获奖之际,母亲却撒手人寰了,早早地离开了人世。至此,始终都没有出现题目中的合欢树。那么这是一棵怎样的树呢?合欢树:又名马缨花,落叶乔木,夏天开红色的花。得名由来:对称的叶子,入夜就两两相合的缘故。它的名字蕴含了合家欢乐的吉祥意。
二、合作交流:
1、请大家阅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可以表现母爱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何独选“合欢树”?
或你觉得合欢树象征着谁,有什么象征意义?
讨论明确:
第一种意见:
合欢树象征着作者自己。理由是合欢树的经历与我的经历极其相似,第一年母亲带我去劳动局找工作,显然是在我残疾以后,在路边挖了出来,它是那样弱小,母亲还以为它是一颗含羞草,把它种在花盆里,合欢树就像我残疾,不健壮。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但舍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我和合欢树一样,母亲是不会绝望的,是扔不得放弃的。第三年,合欢树又长出叶子了,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合欢树就像我一样,又显示了生命的活力,我想从事写作,找准了自己的人生位置,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母亲鼓励我,说我小时候作文得过第一,到处去给我借书,顶头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又过一年,合欢树被移栽在地上。说明合欢树已经充满生机,能自我生存。像我一样,生活的信念坚定了,生活的处理能力也有了,可以坚强地活下去了。若干年后,母亲去世了,合欢树却长成了参天大树,我的作品发表了,也获奖了,我已步入中年,身体虽残疾,可思想经历磨炼,意志更加坚定,性格更加成熟,对生命感悟更加透彻,事业也有所成就。所以,合欢树象征着我,象征着生命的顽强,意志的坚定,象征着事业的成就。
第二种意见:
合欢树象征着母亲。理由是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种的,在合欢树中融入了母亲的辛勤、母亲的慈爱、母亲的希望。文中母亲虽然去世了,但合欢树在,所以,合欢树是母亲的物化,是母亲活在人世的见证,是无私母爱的象征。
合欢树是触动作者思念母亲的载体,母亲为他牺牲太多,如果他自己不残废,母亲可能有另一种活法。合欢树融入作者对母亲无以回报的愧赧之情,作者的绵绵情思与合欢树共存。合欢树是母子合欢的感情附丽。它牵系着史铁生母子之间的深情,作者以合欢树为题想必是为了借“合欢”寄托他们母子之间无法实现的遗憾,在这样的一欢一悲的两极间那份母子深情更令人为之震撼。合欢树是作者关于母亲的记忆的象征物.是对母亲的回忆的寄托物.是作者写此文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的凭借物。
总之,合欢树,既象征着母亲,又象征着儿子,它既是无私母爱的象征,又是着生命的顽强、意志的坚定、事业成就的象征,它还是母子合欢的象征。
小结:通过我们的分析品读,发现这棵合欢树并不是一颗平常的树,它牵系着史铁生母子之间的深情,真可谓是:“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而作者以合欢树为题想必是为了借“合欢”寄托他们母子之间无法实现的遗憾,在这样的一欢一悲的两极间那份母子深情更令人为之震撼。
再联想到我们自己,我们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由父母亲精心呵护成长起来的树呢?我们的父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同样也倾注了心血寄托着深切的希望。
2、为什么我后来到院子里想去看而又不去看那棵合欢树?
提示:合欢树融入了作者对母亲无以回报的愧疚之情。母亲为他付出太多太多,牺牲了一个正常女人所追求的事业、生活和爱情。如果自己不残疾的话,母亲的生活会是另外一种样子。“我”的残疾,带给了母亲更大的不幸,为了照顾儿子,母亲心力交瘁,49岁就离开了人世。所以作者一直带有一种愧疚。如果不是自己的厄运,好胜的母亲,完全可以去实现她的理想。所以作者不敢直面合欢树,作者更感内疚,揪心的悲伤。
想去看看合欢树,但是又怕睹物思人,几次都借故走开了。最后终究抵挡不住对合欢树的牵挂,对母亲的怀念,又去看了合欢树,从这一“离”一“去”的过程中折射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那份深深的眷恋。此时的合欢树已经成了母亲的化身。
3、文中几处写到“孩子”,其用意是什么?
提示:第一处:“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孩子“不哭不闹”是因为生活在母亲的呵护之下,生活在一个祥和的环境中,尽情享受着合家欢乐。
第二处:“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作者不希望他长大后知道曾经住过的房屋以及屋前的合欢树,有着一个残疾人经历过的苦难历程,造成他生长过程中产生一种心灵的阴影。希望他能健全、健康、茁壮成长。写孩子有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对照的意味。
4、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要表现什么?
朗读:“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
提示:孩子对自己母亲的怀念之情——是人之常情。
想要表现的:一、母爱是普遍的;
(1)、为什么不说“去看看那棵树?”(联系《秋天的怀念》相关情节)
(自己的母亲对“跑、踩”之的词是多么敏感呀)
(2)、小男孩长大成人后怀念他的母亲,这是人之常情,可他又怎能理解身为残疾人的史铁生,不能跑去看看那棵树的痛楚与追悔莫及呢?
朗读:“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转折关系,后半部分是作者意图的强调点所在。
分析:我知道合欢树是谁种的,是在什么情况下种的。作者的这种情感是小男孩未曾经历也无法体验的(请同学回答)
想要表现的:二、母爱又是独特的。
(3)、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要表现什么的问题解决了。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
提示:借小男孩来抒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以一种间接含蓄的方式抒情;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三、拓展延伸
“亦母亦子合欢树,一枝一叶总关情”。母爱,她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我们的记忆中,赞扬母亲的故事、诗文、名言警句有哪些?
故事:孟母三迁、岳母刺字。
名言警句: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诗句:《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四、写法探讨
1.作者力图表现母爱这一宏大而深刻的主题,却故意选取了最平凡的生活场景,这体现了散文的什么特点? 提示:以小见大
2.以小见大的“小”具体都可以指什么?
提示:“小”的含义比较广泛,我们大体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把握。
① 可以是具体而平凡的人、事、物、景(如课文中的“合欢树”,如“我”的母亲)
② 可以是一处细节(如《吻火》中吻火的动作细节),或某个局部(《都江堰》一文用李冰手把长锸中流分水的瞬间造型),
③ 可以是某一独特的表现角度(如《故都的秋》《动人的北平》采用的平民化视角。)
所谓“大”就是通过这些小的题材、细节和独特的角度表现伟大的情感、深刻的思想或重大的意义。
3.为了能够“以小见大”,作者在本文中借助了那些艺术表现手法?
提示:① 象征:用合欢树象征作者的个人命运,象征母爱,象征母子深情等
② 对比 儿子与母亲的对比;母亲几年来变化的对比;儿子不同时期对母亲的感情的对比等。
③ 虚实结合:第一部分实写母爱,第二部分虚写母爱。
④ 想象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是怎么种的。”
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五、结束语
阅读是一颗心灵与另一颗心灵的握手。今天,用我们一颗纯真之心,与作者的悲苦之心握手,与母亲的慈爱之心握手。一头握着对亲情的感悟,一头握着对母爱的歌颂。希望通过我们阅读,能够读出史铁生静若止水的语言下深藏着的深厚情感,能从波澜不兴中一窥潜流汹涌。但愿我们都有一颗善于感悟真诚的心灵!
六、达标测试:
1、揣摩下列句子所包含的感情。
⑴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
提示:写出了母亲因无意把我烫伤而内疚的心理。
⑵她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提示:母亲为鼓励我走上写作之路而费尽心血。
⑶怎样理解“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的含义。
提示:因母亲的去世而悲伤,又因独自一人回忆往事,想起和母亲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与母亲作灵魂的交流,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作者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也让作者在逆境中更坚强。所以,悲伤也成享受。
2、课文写母亲对合欢树由没心思照顾到“不舍得扔掉”再到“常去侍弄它”,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变化?
提示: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此时,母亲把合欢树的命运和儿子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母亲希望合欢树茁壮成长,其用意在希望儿子顽强地活下去。
七、课后练习:
(一)、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
b.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是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
d.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学、比获奖更重要。
e.“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答:【a】【c 】
2.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4分)答:
提示:①突出母亲年轻时争强好胜、不免孩子气的性格,使母亲的形象一开始就显得率真可爱,这与后文中母亲因操劳而早逝的可敬形象构成对比。
②展现母子俩曾经有过一段轻松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种快乐的生活气氛和轻松笔调,与后来的生活困境及后文压抑的气愤形成对照。
③这样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如此开头,非常别致,增强了文章的生活情趣和艺术吸引力。
3.作者在文章中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4分)
答: ① 二十岁以后,作者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他治病和帮助他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直至因过度操劳而早逝,这使他体会到母爱的执着和无私。
②三十岁以后,作者在创作上接连获得成功,他感念没有母亲就没有自已的现在,痛定思痛,更体会到母爱的深厚和恒久。
4.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6分)
要点: 想表现的是:①母爱是普遍的②母爱又是独特的 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①以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方式抒情②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二)、阅读保加利亚作家海托夫的文章:《趁双亲还在》。
直到中学毕业,我才意识到父亲为我所做的一切,对他充满感激和惋惜之情。因此,我下定决心,只要拿到我挣来的第一笔钱,我就给他买些苹果。因为他需要这样的营养品,在我家居住的巴尔干山村是买不到苹果的。我今天推到明天,明天推到后天,终于在一个春日,得知了父亲于夜间逝世的噩耗……直到现在,在我父亲逝世二十多年以后,那些未买的苹果依然如鲠在喉。
面对至爱自己和自己至爱的亲人,你想说什么想做什么,要趁早。
结合学习本文的感悟,写一篇《重读 的爱》的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