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教案(全册)教学进度表
时间。教学内容
第一课。基本形体切挖
第二课。点的集合
第三课。远去的路
第四课。线与造型
第五、六课。风景写生
第七、八、九课 风景写生、让剪影动起来、漂浮的画
第十、十一课。山山水水、彩墨家园
第十二、十三课 我做的乐器、废旧物的“新生命”、保护文物
第十四、十五课 古建筑的保护、电脑美术
第十六课。中国画与油画欣赏
第十七、十八课 测评
第十九课。测评
第一课:基本形体切挖
教学目标:理解和感受三维空间,用纸设计制作建筑模型并进行适当的添加和切挖;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的。
教学重点:各个形体的切挖变化及整体的把握。
教学准备:萝卜、橘子、苹果、肥皂、橡皮泥等软性材料,小刀。
教学过程:
1.导入:了解美术中点的概念,知道点是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学会用点构成精彩立方体和圆柱体是我们熟悉的几何体,那么把这些基本形体进行切挖的画面。认识“点彩派”的绘画典型特征。尝试体验点的不同排列规律,疏密变化,注意整体画面色彩和谐关系。感受点的艺术魅力。利用儿童让我们来看看书中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品,这些独特的造型都是由哪些基本形体切挖变来的的个性特征,通过欣赏、分析、创作、指导、评价,激发其探究、创造、表现的欲望,提高艺术修养。
2.研究六面体的切挖方法:明白点是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及其在各类画种中的重要作用。用硬纸盒或泡沫面做一个立方体,用铅笔在纸上画出要切割的部分,用小刀轻轻割下。
3.圆柱体、球体、锥体的切挖:用较规范的萝卜、橘子或苹果及橡皮泥等,在课堂上进行切挖。观察圆柱体、球体、锥体被切去一部分后的结构变化,并画出切挖后的结构图。
4.欣赏现代建筑图片:观赏这些建筑的造型都是由哪些的几何形体组合而成的,又进行了哪些添加和切挖。讨论、交流各种形体进行组合的时候怎样才能兼顾既有丰富变化又有整体感。
小结:组合的形体数量不要太多。大小有变化,但要突出主体,适当添加和切挖,不要太零散。
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研究如何合理利用点的组合规律和疏密变化,使画面呈现和谐的色彩。教师将使用多媒体课件和作画工具,而学生需要准备水粉或水彩颜料、彩笔和画纸。
教学设计:
引入:
教师通过一个猜谜游戏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教师会问学生看到了什么,然后展示各种颜色的点和人物画。教师会解释点是造型的基本要素之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接下来,教师会让学生欣赏几张世界名画。
发展阶段:
1、解读图形,讲述概念:
通过欣赏教材和学生思考,学生可以得出一些关于点的概念,例如XXX身上的斑点纹、彩色鹅卵石可以拼成火车的点、马赛克上的三角形和正方形是点、花园里的小花是点、树叶是点、夜空中的星星也是点,甚至人、汽车和房屋也可以看成点。教师会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再次辨析点。通过分析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点,学生可以了解到点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只要在相对空间中比较小的事物都可以看成点。接下来,教师会让学生欣赏一些图片,了解点的排列方法和效果。
2、欣赏作品,感受点的魅力:
教师会让学生欣赏一些作品,并感受点的魅力。这些作品包括《殉教者》、《蜡染》、《黑屋顶》、《山水》、《构成》、《星月夜》和《午夜和晨雨中夜莺的歌声》。教师会解释这些作品中点的运用和表现方式。
3、学生创作练:
学生将使用点的集合创作一张作品。他们可以使用不同的点作为造型元素,采用各种工具和材料完成一幅有创意的作品。欣赏课本P4技法点击,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用合适的材料进行创作,题材不限。作业要求学生用点的画法进行临摹或创作。学生需要注意整体效果的变化,把握色彩的关系。教师将辅导学生的练。
展示与评价:
1、学生将完成的作品按小组张贴到展示板上。
2、小组内自评互评,选出优秀作品。
3、各小组优秀作品大比拼。优秀作品的作者将分享自己的创意和绘制过程中的感受。
4、评出最佳作品。
下节课准备:
学生需要准备继续研究点的运用和表现方式。
第三课:远去的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客观世界中的景物都有透视现象。
2.让学生了解视平线、心点和消失线。
3.让学生用剪贴的方法创作一副《远去的路》。
教学重点:
认识近大远小、近宽远窄等透视现象,以及如何在画面中表现出这些透视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中各种近大远小的图片资料,旧画报、剪刀和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观察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疏密、树木的大小等。
教师问: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2.讨论
1)在纸上表现的事物。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近大远小)
教师说明:让学生自己感受透视的微妙,使他们更有兴趣了解和掌握透视。
3.揭示课题:《远去的路》
二、新授
1.讨论学生简易画,从中发现问题。
讨论:在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以外还有哪些透视现象?如近高远底、近宽远窄、近长远短等。
教师说明: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提问:什么是透视?
教师解释: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底、近宽远窄、近长远短等变化,这就是透视。
2.出示图片:站在高的地方看远去的路,站在左边看远去的路,站在右面看远去的路。小组讨论这些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教师说明: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生活中的透视。
3.欣赏书本上的透视图片。
1)小组讨论找出图片中的心点、消失线和视平线。
2)教师解释这些名词的定义,如视平线、心点、消失线等。
教师说明: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让学生对这些名词的概念联系到实际生活中。
4.学生练一个透视图。
5.教师展示一幅剪贴的透视关系的风景画。
1)学生小组讨论这幅风景画是如何制作的。
2)教师小结:
A。作视平线和消失线。
B。定山脚线和远山。
C。贴正视的房子。
D。按照近大远小、近宽远高、近高远底的方法贴出树和栏杆。
教师说明:远的地方学生选择色彩模糊点的彩纸,近的地方要选择鲜艳的彩纸。贴的时候先贴远的,最后贴近的。
3)作业要求:同桌合作一个画透视图,另一个负责剪贴。
4)教师巡视指导。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研究如何用普通棉线进行作画,并掌握拉线压印的基本技法。通过观察、思考和实际操作,我们将体验拉线压印的乐趣,感受“线”之神奇,并提高审美修养。
在研究中,我们需要掌握棉线的摆放方法、首次拉线压印后的观察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添加,以使作品更加完整。同时,我们也需要通过想象赋予画面更准确的内涵。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将提供普通棉线、水粉颜料、画笔、调色盘等示范工具,并准备了范例数张。学生需要准备普通棉线、课本、颜料、画笔等作画工具。
在第一阶段的引导中,教师将从透视知识出发,引导学生认识“线”的概念,并介绍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同时,教师也会拿出实物,让学生了解软材和硬材的区别。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并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教师将重点讲解如何将透视和构图知识运用到绘画实践中。
在第二阶段,教师将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线造型作品,并让学生认识线造型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接着,教师将讲解线造型的表现方法,并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练创作线造型。
最后,在作业展示中,学生将共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在本节课中,我们将掌握用黑色卡纸制作剪影人物,并了解皮影艺术的特点。通过研究,我们将增强对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
教学重点:研究制作流色转印的人物剪影,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表现力。
在引导阶段,学生可以交流搜集皮影的图像和文字资料,并分组讨论皮影戏中人物的造型特点。通过观察教科书上的图例和技法,学生可以想象出制作皮影的过程。
在发展阶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作流色转印的人物剪影。制作过程分为三步:剪出人物造型,用针线缝上手臂、腿,装上木棍。学生可以根据制作过程中油水变化的节奏及画面所形成的肌理效果,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提高创造表现力。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风景画和学生作,了解风景写生中的近景、中景、远景的概念,以及如何利用取景框进行取景构图。在实地风景写生中,老师应该巡视辅导,及时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最后,学生可以进行课后反思,总结所学知识和技能,巩固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理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合作创作,制作出漂亮的皮影。首先,将学生分成8组,根据剧目或故事进行构思和创作,注意要根据人物的特点来设计造型。教师在课堂上巡视指导,未完成的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制作。下节课准备表演,学生们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呈现出剧目内容。
制作皮影的步骤是:第一步,剪出人物的造型;第二步,用针线缝上手臂和腿;第三步,装上木棍。这样就可以制作出漂亮的皮影了。
在本节课中,我们利用水和油不相容的性质,进行了水面上的油漆吸附实验。教师演示了实验过程,让学生们观察出油漆和水之间的变化,并提出了问题:我们如何记录下油漆和水之间的美妙变化呢?学生们可以尝试用绘画或照片等方式来记录。
同时,教师还演示了如何使用油画养料来制作有色彩的美丽图案。学生们可以分组实验,注意滴入适量的松节油或汽油来产生较满意的飘浮效果。
总之,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们通过实践和合作,掌握制作皮影和实验油漆和水之间的吸附过程的方法,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1、观看“技法点击”,阅读“研究提示”,注意制作要点。
2、练用油漆吸附法制作肌理作品。
制作方法:将稀释后的油漆倒入盛有清水的扁平中,用棒轻轻搅动后,将纸轻轻覆盖在水面上,待完全吸附后小心取出,晾干后压平即可。
3、学生用油画颜料练吸附法。
四、展示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进行点评。各小组制作多幅作品,以备下节课使用。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感受其艺术魅力。
2、掌握用中国画的方法表现有远近层次的山水画。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通过欣赏自然风光与中国山水画的结合,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艺术魅力,导入课题并板书《山水画》。
二、新课讲授:
1、名家作品对比欣赏,感受画家的不同表现技法带给人不同艺术视觉效果。
2、赏析画家作品找变化,感知发现近景、中景、远景不同表现方法。近景画得具体,远景简略;近景墨色浓,远景墨色淡些。了解墨色浓淡、深浅变化。
3、实践、探究:
研究中国画用笔方法,了解中锋和侧锋的效果差异,并体验墨色浓淡的变化。
4、教师示范并讲解:
掌握中国画中表现山水景物的几种基本技法:勾、皴、点、染。学会概括表现山水画的近景、中景、远景。教师示范山石的画法,注意勾、皴、点、染几个步骤。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学生练用油漆吸附法制作肌理作品,以及用油画颜料练吸附法。
四、展示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进行点评。各小组制作多幅作品,以备下节课使用。
教师现场演示中国画树和叶的画法、点景的画法,重点讲解笔法和墨色运用。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然界中的树木和景物,理解其结构和特点。
五、实践练,表现家乡美景
让学生选择自己家乡的美景,用墨彩结合的方法进行表现。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挥自己的创意。
六、作品展示,小结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评价,并进行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继续研究和探索中国画的世界。
板书设计
彩墨家园
中国画树和叶的画法,点景的画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欣赏名作、现场演示、实践练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初步掌握了中国画树和叶的画法、点景的画法,并用墨彩结合的方法表现出自己家乡的美景。但是,在实践练环节中,部分学生还存在着对笔法和墨色运用的不熟练,需要更多的指导和练。下一节课将继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巡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画的表现方法。
1)鼓励学生互相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分享制作的过程和体验。
2)引导学生思考乐器的音乐性和美学价值,探讨不同材料制作的乐器的声音和特点。
3)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和形式制作乐器,创造出独特的音乐声音和美妙的视觉效果。
4.总结阶段
1)让学生分享自己制作乐器的体验和感受,回顾本课的研究内容和收获。
2)教师点评学生的乐器制作,鼓励学生继续发挥创造力,尝试更多的乐器制作和音乐创作。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乐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意识。同时,通过欣赏和交流有关乐器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文化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乐器的音乐性和美学价值的理解还比较浅显,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同时,学生的制作水平和技巧也需要不断提高,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第11课:废旧物的新生命
教学目标:
1.认识废旧物品再利用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2.尝试废旧物品利用,用多种废旧物品进行有意义的制作,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爱惜资源的惯,培养学生的动手与探究能力。
3.利用废旧物品进行有创意的制作,感受美、创造美。
4.用各种装饰材料制作有创意的作品,根据废旧物用品的外形、材质等特点,展开联想。
教学准备:课件、废旧物作品及图片。
教学过程:
1.看视频、图片
通过观看视频和图片,了解我国环保状态的严峻情况,包括垃圾山、河面漂浮物、景点垃圾等对环境卫生的严重破坏。这些垃圾中包括易拉罐、包装盒、饮料、矿泉水瓶、旧衣服、旧画报等。让学生思考这些废弃物是否真的毫无用处,是否只能走进垃圾场,引导学生认识到废旧物品再利用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2.欣赏生活中的废弃物创作的报导,激趣导入
通过播放生活中废弃物的创作报导,让学生了解小朋友如何利用废弃物创作有趣又美观的艺术品,包括利用生活废弃物制作生活实用品、乐器、装饰品、家居小饰物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原来我们认为的废弃物还可以进行再加工,创作出完美的物品。
3.游戏激趣,初步感知废弃物的创作
教师出示一团棉花、塑料纸等,运用包扎等办法让它迅速变成一张可爱的娃娃脸,以变魔术的形式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初步感受废弃物可以废物利用变成工艺品。
4.发现探索,引导启发
1)出示课件,欣赏废弃物制作的工艺品(猜一猜)。让学生猜测这些废弃物变成艺术品用了哪些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废旧物品的再利用方式。
2)欣赏观察其它作品用的什么材料?是怎样组合起来的?让学生说一说对这些作品的看法,把作品进行分解,多角度、多思路展示,以启发学生的创作思路。
3)让学生说说作品的哪些方面吸引了自己,例如不同材料、形状的组合等,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废旧物品的再利用意义,提高环保意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创作中感受美、创造美。
教学内容: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及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物的定义和分类;
2.认识文物的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
3.掌握文物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4.培养学生爱护文物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文物的保护方法和措施;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爱护文物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出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引出文物的概念;
2.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文物的分类和价值。
二、讲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10分钟)
1.介绍文物的保护意义和重要性;
2.讲解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和;
3.引导学生了解文物保护的现状和问题。
三、掌握文物保护的方法和措施(15分钟)
1.讲解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介绍文物保护的具体措施;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文物保护的实际操作。
四、培养学生爱护文物的意识和责任感(15分钟)
1.引导学生认识文物的珍贵性和不可替代性;
2.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文物意识和责任感;
3.通过讨论和互动,让学生了解如何保护文物和传承文化。
五、总结(5分钟)
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强调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3.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方法:讲解、案例分析、讨论、互动。
教学资源准备
图片、实物、PPT、案例材料。
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学评价:
1.通过讨论和互动,了解学生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和态度;
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
3.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案例分析和互动环节可以更加充分,加强学生的参与度;
2.需要更多的实物和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文物保护的实际操作;
3.在课后作业中,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
调查了解本地区的文物资源,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通过欣赏和绘制文物,帮助学生了解其用途和作用。同时,绘制宣传小报,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增强保护意识。
在引导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当地的文物图片和文字资料,并分小组讨论交流,感受文物的美感。同时,教师还可以讲解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过程和成就,让学生了解祖先创造的优秀文化。
在发展阶段,教师可以讲解一些资料展示卡、宣传小报和实物仿制的方法,为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创造必要的条件。学生可以用各种绘画工具材料或手工制作工具与材料,制作出文物模型或宣传小报。完成后,学生可以在教室里互相评价和欣赏。
在课后拓展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回家多搜集一些历史文物资料,尽力寻找生活所在地的历史文物,增进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加强保护文物的责任意识。
古建筑的保护也是本次教学的重点。在引导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当地及我国古代优秀建筑,并分组讨论,了解中国古建筑的风格和特点,以及保护古建筑的方法和重要意义。在发展阶段,学生可以用造型泥、纸板、废弃木材等制作古建筑模型,并撰写调查报告并提出保护建议或改造计划。完成后,作业可以在教室里互相评价和欣赏。
在课后拓展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收集有关中国古建筑的资料,增进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情感,同时也可以了解一些世界优秀古建筑,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第14课:电脑美术——版画效果的图画
教学内容:
本课程旨在教授学生如何使用电脑中的“画图”工具,如铅笔、笔刷、橡皮、喷等,以及反色处理功能,创作出仿版画效果的美术作品。通过本课程,学生将能够感受到鼠标作画所带来的乐趣,体验电脑“画图”造型表现的乐趣。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脑“画图”中各工具的功能;
2.运用图像菜单中的“反色”功能,创作出仿班花效果的有趣图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3.用鼠标结合“画图”中的工具画出各种图形;
4.利用“反色处理”功能,借助图画工具制作出仿版画的美术作品;
5.感受鼠标作画带来的快乐,体验电脑“画图”造型表现的乐趣。
教学准备:
1.检查学校电脑教室的硬件,确保能够正常上课;
2.检查教室电脑安装的局域网软件、硬件能否监控学生电脑;
3.准备与教学相关的视频资料和电脑美术作品。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版画作品,让有经验的学生简单介绍版画的制作过程;
2.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一种简单、便捷的方法来制作有版画效果的美术作品;
3.出示课题,明确研究内容。
二、欣赏体验,初步感知:
1.欣赏教材中的电脑美术作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喜好和感受;
2.体验电脑“画图”画图工具和反色功能,教师示范如何运用反色处理功能,并介绍画图工具;
3.学生边学边尝试,使用反色处理勾画草图。
三、探究技法、深入感知:
1.欣赏老师准备的电脑美术作品,让学生想一想应该用什么画图工具,如何完成;
2.教师示范讲解;
3.欣赏学生作品,思考如何使用这些工具;
4.学生做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四、展示评价,小结拓展:
1.展示评讲,评价学生能否用电脑画图的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创意和造型能否做到与众不同;
2.总结,尝试把黑白灰的画面变成彩色的画面;
3.拓展延伸。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脑中的绘图工具也在不断变化和增加。对于有兴趣的同学来说,可以多尝试不同的工具和界面,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画与油画表现技法的差异,并通过欣赏中外绘画名作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感受艺术魅力,陶冶学生情操,激发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怀。
在教学设计上,首先展示自己准备好的国画作品,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然后介绍作品的内容和具体要表现的含义,并引导同学们思考如果是自己的作品,会如何设计画面和表达思想感情。
通过欣赏XXX的《父亲》等作品,引导同学们思考作品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并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引导同学们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思考问题,并总结所学知识,深入挖掘更加深刻的东西。
作为研究性作业,让同学们自己去寻找有关中国绘画的书籍,总结其创作意图,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