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4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0分)
1、下列食物链中,书写正确的是( )
A.草←羊←狼 B.阳光→植物→鼠→蛇
C.草→兔→狐→细菌 D.草→食草昆虫→青蛙→蛇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个池塘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B.生态系统中能够制造有机物的就是生产者
C.一片农田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D.一片森林的所有生物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3、如果想了解延边州中小学学生的睡眠情况,通常采用最好的方法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探究法
4、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该诗句描述的生命现象主要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A.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B.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C.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 D.生物能够长大
5、下列选项中能体现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A.大树底下好乘凉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人类建造房子破坏植被 D.骆驼刺有发达的根系
6、 “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这句俗语反映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 D.环境适应生物
7、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
A.机器人 B.钟乳石 C.珊瑚虫 D.恐龙化石
8、生物的生活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下列不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是( )
A.望梅止渴 B.多数草食动物奔跑速度较快
C.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D.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
9、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物圈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生物圈的范围包括(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表面
C.大气圈底层、水圈全部、岩石圈上层
D.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10、牦牛是世界上除人以外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其皮厚、表面积小,适宜保暖;体侧及下部毛密而长,可御寒防湿。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环境影响生物 B.生物适应环境 C.生物影响环境 D.环境适应生物
第Ⅱ卷(非选择题 6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生物体最基本的特征是____________,在此基础上才有了生长、_______和应激性等生命活动。
2、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________。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_________________。
3、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抗旱,补给地下水的作用,被称作______。
4、下列是温带草原上的部分生物,它们通过食物形成的联系如下图,请根据你掌握的知识把生物前的代号填入方格内。
A.植物 B.鼠 C.蛇 D.鹰 E.食虫鸟 F.植食昆虫
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5________、6________。
5、调查首先要明确调查的________和________,然后制定合理的计划。
三、判断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生物圈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____)
2、应激性是生物的最基本特征。(____)
3、大气圈的底部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____)
4、人类毁林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等都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______
5、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____)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实验探究:小明同学对研究鼠妇的生活环境很感兴趣,在研究的过程中,他发现鼠妇生活的场所都比较潮湿,在干燥的地方基本找不到鼠妇,难道是鼠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吗?若你是小明,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探究的问题是:鼠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吗?
(2)针对此问题,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要准备的材料用具如下:不透光的纸、一个大小恰当的纸盒、适量的潮湿的土、适量的干燥的土、正常鼠妇30只。
(4)实验步骤如下:
A.将纸盒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分别标上甲和乙,其中甲部分的土壤为干燥的,乙部分的土壤应为______的。
B.将鼠妇放入实验装置中,在纸盒的两侧各放入_______只鼠妇,然后用不透光纸将整个纸盒盖住。
C.将装置置于适宜鼠妇生活的环境中。
D.过1小时后清点甲、乙两处鼠妇个数,并记录。
E.重复此实验5次。
(5)实验结束后数据如下表所示:
| 次数 | 1 | 2 | 3 | 4 | 5 |
| 甲 | 0只 | 1只 | 2只 | 0只 | 2只 |
| 乙 | 30只 | 29只 | 28只 | 30只 | 28只 |
(7)表有5组数据,对此5组数据我们应取____________。
(8)实验步骤E中“重复此实验5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9)根据此实验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
2、周末小李同学和妈妈一起买菜,妈妈告诉他:早上的豆芽黄白色的,一看就很新鲜,下午变绿了,看起来就不新鲜了。经仔细观察,他又发现大葱和韭菜埋在地下的部分也是白色的,露出地面的部分却是绿色的。结合生物学知识,小李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吗?于是他用家里的大豆为实验材料,设计了一个方案进行验证。请根据你的生物学知识,帮小李同学完成这一探究过程:
(1)针对小李同学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假设是:______。
小李准备了两个罐头瓶,并在瓶中放上两张餐巾纸,将等量的两份大豆分别撒在甲、乙两个罐头瓶中,再洒上点水,使纸巾变得湿润,拧紧瓶盖。
(2)小李应该将甲、乙两个瓶子分别放在室内______和______两种环境下。
(3)一周以后,小李应该观察大豆种子萌发长出的幼苗的______。
(4)如果小李得出了“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这一结论,那么他观察到的现象应该是______。
-参-
一、单选题
1、D
【分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
A.在食物链中,每个箭头都必须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故“草←羊←狼”书写错误,A错误。
B.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没有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如阳光),B错误。
C.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如:细菌)和非生物部分,C错误。
D.“草→食草昆虫→青蛙→蛇”,书写正确,D正确。
故选D。
2、D
【分析】
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详解】
A.一个池塘,既包括了这个池塘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A正确。
B.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中的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能够制造有机物的是生产者,B正确。
C.一片农田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包括农田中的所有生物(农作物、杂草、动物、细菌、真菌)和农田中的水分、土壤、温度、空气以及生存的空间等。因此一片农田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构成生态系统,C正确。
D.一片森林组成的生态系统既包括了森林所在的环境,也包括了环境中的所有生物。而一片森林中的所有生物只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D错误。
故选D。
3、B
【分析】
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法、文献法和资料分析法等。
【详解】
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故A不符合题意。
B.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如果想了解延边州中小学学生的睡眠情况,通常采用最好的方法是调查法,故B符合题意。
C.实验法是需要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故C不符合题意。
D.探究法是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C
【分析】
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⑦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详解】
生物产生后代的过程,叫做繁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描述的生命现象主要体现的生物特征是生物能够生长发育、繁殖后代,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D
【分析】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详解】
A.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指很长很长的堤坝,因为小小蚁虫的啃噬,最后也会被摧毁的,体现的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人类建造房子破坏植被,体现的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不符合题意。
D.在沙漠地区,极度缺水,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是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D符合题意。
故选D。
6、C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称为环境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详解】
A.生物适应环境指的是生物在某种环境条件下为了趋利避害而主动对自身进行的调节或改变,A不符合题意。
B.生物影响环境指的是原有的环境条件由于生物的存在而发生变化,B不符合题意。
C.环境影响生物指的是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导致生物的生存状态发生改变。水是非生物,“雨露滋润禾苗壮”,体现了水(非生物因)影响了生物禾苗的生活,C符合题意。
D.“环境适应生物”,没有这种说法,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C
【分析】
生物的基本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ABD.机器人、钟乳石、恐龙化石都不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不属于生物,不符合题意。
C.珊瑚虫具有生物特征,属于生物,符合题意。
故选C。
8、A
【分析】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的生活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同时也不断的改变环境。
【详解】
A.“望梅止渴”说明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不属于生物适应环境,该选项符合题意。
B.自然界中食草动物没有尖利的犬齿和锋利的爪,攻击性较弱、处于食物链底端,为适应复杂陆地环境、防御肉食性动物的攻击,多数草食动物奔跑速度较快,该选项故不符合题意。
C.寒冷地区生活的海豹有肥厚的皮下脂肪,是生物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荒漠干旱缺水,骆驼刺发达的根系可以吸收到荒漠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D
【分析】
生物圈是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详解】
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但是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的范围内。
故选D。
10、B
【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
【详解】
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所以,牦牛的特点能生活在海拔最高处,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适应环境。
故选B。
二、填空题
1、新陈代谢 繁殖
【分析】
生物在表现为多样性的同时也具有共性: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
【详解】
生物的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也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生物才有生长、繁殖和应激性等生命特征。
2、调查 样本
【详解】
调查法的步骤首先要明确调查问题,确定调查范围及对象。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所以,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调查。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这叫抽样调查。
3、地球之肾
【详解】
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
4、A B C D E F
【分析】
(1)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
(2)A植物属于生产者,植食昆虫、鼠以植物为食,食虫鸟以昆虫为食,而鹰和蛇都吃鼠,而鹰又吃蛇,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详解】
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形成的联系可以构成食物链,它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其写法是:起点是生产者,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一直到最高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连接,箭头总是指向捕食者。生产者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是指各种动物。
在此图中开始端应该是生产者(植物),末端应该是最高级消费者鹰;鼠和植食性昆虫都以植物为食,故都属于初级消费者;蛇以鼠为食,食虫鸟以植食性昆虫为食,鹰也以鼠为食,故蛇、鹰、食虫鸟都属于二级消费者;鹰又可以以蛇和食虫鸟为食,故鹰还属于三级消费者。因此,图中:1是A植物、2是B鼠、3是C蛇、4是D鹰、5是E食虫鸟、6是F植食昆虫。
5、目的 对象
【分析】
调查法是生物上常用的方法,可分为普查和抽样调查。
【详解】
调查法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三、判断题
1、错误
【分析】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详解】
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故题干说法错误。
2、错误
【详解】
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生物才有生长、繁殖和应激性等生命特征。故题干说法错误。
3、错误
【详解】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度,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定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但人类的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故本题说法错误。
4、正确
【详解】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漠化,破坏了生态平衡,草原很难恢复原样,说明人类毁林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等都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题干说法正确。
5、错误
【详解】
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我们知道,生物都生活在非常复杂的环境中,时刻受到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繁衍,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否则早就被淘汰了,这就是适应的普遍性。但是,每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这就是适应的相对性。
故错误。
四、实验探究
1、鼠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潮湿 15 对照 土壤湿度 平均值 避免偶然性(或减小误差) 鼠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分析】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可见,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
(2)实验研究的问题是:鼠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吗?作出的假设是对探究问题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因此根据问题应作出的假设:鼠妇(不)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4)A.如果我们要探究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所以实验中唯一的变量是土壤的潮湿程度即水的多少不同,所以就要设置除了水分以外,其他条件如温度、光照都相同的对照实验,对鼠妇提供湿土和干土两种环境,甲部分的土壤为干燥的,乙部分的土壤应为湿土,这样设置了以土壤湿度为变量的对照实验。
B.将鼠妇放入实验装置中,在纸盒的两侧各放入15只鼠妇,然后用不透光纸将整个纸盒盖住。
(6)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因此这种设计的实验组是甲组,对照组是乙组,在本实验中,甲、乙两组起到对照的作用。这样设置了以土壤湿度为变量的对照实验。
(7)为了排除由偶然性引起的误差,表有5组数据,对此5组数据我们应取其平均值。
(8)实验步骤E中“重复此实验5次”,目的是:避免偶然性,使结论更准确。
(9)通过实验数据,在甲干土处的鼠妇数量分别是0只、1只、2只、0只、2只,平均值一只,而在乙潮湿的环境中分别是30只、29只、28只、30只、28只,平均值29只,因此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鼠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2、
(1)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或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无关)
(2) 有光(明亮) 无光(黑暗)
(3)颜色
(4)不见光的豆芽是黄白色的,见光的豆芽是绿色
【分析】
1.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