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以下是xx为您整理的沪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篇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以下每题的四个选项中,
1、唐朝一位范阳〔今北京〕商人,要到扬州经商,如果走运河水路,他不必经过〔〕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
2、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辉四射。〞请你计算一下,隋朝从建立到最后的灭亡,前后仅经历了:〔〕
A.36年B.37年C.28年D.29年
3、以下选项中,能反映唐代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是〔〕
4、唐朝中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其主要原因有〔〕
①地处大运河和长江交汇点,南北交通便利②中外客商云集,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③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各业繁盛④政治、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5、现今,国家公务员招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以下皇帝中亲自出题面试,首开殿试之举的是〔〕
A.隋文帝B.唐太宗C.武那么天D.唐玄宗
6、唐《陇西行》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里的“胡〞是指〔
〕
A.西夏B.辽C.金D.吐蕃
7、七年级一班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B.中华文明的起源C.统一国家的建立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8、19XX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金刚经》卷末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样。《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
A.标有年代的活字印刷品B.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C.隋代初年留存的印刷品D.北宋时期的佛经印刷品
9、我国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人,他们通常被称为“圣人〞。那么“书圣〞、“画圣〞、“诗圣〞分别是指〔〕
A.王羲之、吴道子、李白B.王羲之、吴道子、杜甫
C.张旭、顾恺之、李白D.张旭、顾恺之、杜甫
10、金庸武侠小说著《射雕英雄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这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和杨康。并各赠一剑。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靖康之耻。根据所学推断当时的国耻是指〔〕
11、明朝人文徵明在《满江红》词中感慨岳飞的遭遇:“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对此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①岳飞抗金胜利后达成澶渊之盟②宋高宗害怕自身统治受到威胁
③秦桧以谋反罪杀害了岳飞④岳飞的遭遇受到后世的广泛同情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2、宋朝时期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在主要港口设立的机构是〔〕
A.都护府B.市舶司C.中书省D.宣政院
13、以下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③“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④“苏湖熟,天下足〞。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4、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最终完成于哪一时期〔〕
A.隋唐B.两宋C.元朝D.明清
15、“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穿越时空,来到以下图所反映的
那个时代,我们不能做到的是〔〕
A.游夜市,吃冷饮B.坐牛车,住邸店
C.挂年画,贴“桃符〞D.逛“瓦子〞,看电影
16、“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首《天堂》充分表达了蒙古歌手腾格尔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在我国历,蒙古族曾经建立了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A.成吉思汗B.忽必烈C.完颜阿骨打D.耶律阿保机
17、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它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今。你知道这一制度是〔〕
A.行省制B.科举制C.郡县制D.厂卫制
18、“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中华民族大家族中,在元朝时才融合形成的新民族是〔〕
A.维吾尔族B.回族C.苗族D.白族
19、将“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历史事实按年代顺序编写的史书是〔〕
A.《史记》B.《资治通鉴》C.《三国志》D.《汉书》
20、20XX年6月1日,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的两局部《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分别珍藏海峡两岸多年后,实现历史性的合璧展览。以下画家及作品与黄公望同一时代的是〔〕
A.顾恺之《洛神赋图》B.吴道子《天王送子图》
C.张择端《清明上河图》D.赵孟頫《秋郊饮马图》
二、材料分析题:
21、〔8分〕上海世博会把《清明上河图》制作成多媒体长卷,用北宋繁华的都市风貌,辉映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结合所学知识,请答复:
〔1〕《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哪位画家的不朽作品?〔1分〕描绘了哪一城市的繁荣景象?〔1分〕
〔2〕当时该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什么?〔1分〕有很多供来往客人住宿的地方,
〔3〕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1分〕在广州等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管理海外贸易?〔1分〕
〔4〕结合上述问题,谈谈你对北宋城市经济生活的认识。〔1分〕
三、综合探究题:
25、〔9分〕创新是一个民族开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探究一制度篇
〔1〕统治阶级为加强集权,不断调整,开创新的政治制度。秦朝、元朝在地方上各实行的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
〔2〕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学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学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和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选项是〔〕〔1分〕
A.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根底B.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C.科举制度表达了公平竞争的精神D.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道德
探究二经济篇
〔3〕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的原始居民就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你知道是什么吗?〔写出一种作物名称即可,1分〕
〔4〕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良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列举我国唐代生产工具创新和改良方面的一例,说明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良促进了社会开展。〔1分〕
探究三文化篇
“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5〕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宋、元时期的主要的文学表现是什么?〔2分〕并举一例这一时期世界的科技成就。〔1分〕
探究四感悟篇
〔6〕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1分〕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测试试题参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以下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
二、材料分析题:
21、〔8分〕
〔1〕张择端〔1分〕;东京〔开封〕〔1分〕
〔2〕瓦子〔1分〕;邸店〔1分〕;轿子〔1分〕
〔3〕交子〔1分〕;市舶司〔1分〕
〔4〕商品经济繁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任答一点,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1分〕
三、综合探究题:
〔1〕秦朝:郡县制;元朝:行省制度
〔2〕C
〔3〕水稻或粟。
〔4〕曲辕犁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开展。
〔5〕宋词;元曲。活字印刷术的创造〔指南针或火药的广泛运用〕。
〔6〕继承前人珍贵经验,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勤思多问,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实践等。〔言之有理即可〕
篇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5小题,50分)
1、我国境内的人类活动最早出现在
2、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这说明北京人
3、河姆渡遗址分布在
4、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是
5、2022北京奥运会桔祥物福娃贝贝的头部文饰,借鉴了
中国古代彩陶中的鱼纹装饰图案。看到这个可爱的福娃,
我们应该感谢制造这种彩陶的
居民
6、远古人类开始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以下图图(干栏式房屋)是以下哪一个远古人类的房屋样式
A.元谋人
7、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以下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①炎帝②黄帝③尧④舜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8、禹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是因为他
9、在西周时期,既赋予诸侯相关权利,又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的制度是
10、右图为我区的景区姜太公祠正门,姜太公辅佐的国君是
A.
11、商周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手工业技术是
12、下面各项中,反映我国四川成都平原青铜工艺水平和成就的是
13、“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伟业〞的是
14、“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源于
15、位于岷江中游的我国古代水利工程是
16、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旧贵族打击的一项为哪一项
C.建立县制D.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17、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
18、以下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成就的是
A.有了日、月食的记载B.有了历法,夏历
19、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在湖北随州出土的大量钟鼓乐器中,最为珍贵的是
20、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21、战国时期的以下四国中,地理位置在最东面的是
A楚B齐C秦D燕
22、以下君主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盘庚②周武王③启④周厉王
A、③①②④B、①③④②C、③②④①D、①②③④
23、李冰修建都江堰主是为了
①造旅游景点②防洪③给缺水的成都平原供水④灌溉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24、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25、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最早是在()
二、读图学史(10分)
26、右图为孔子的三句话。
(1)这三句话出自孔子的哪本书?(2分)
(2)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和指导?(8分)
三、材料解析题(14分)
阅读记载某皇帝功过的四那么材料,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
材料二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对尺寸、升斗、斤两,做出整齐划一的规定。
材料三发布焚书令,在咸阳活埋暗中批评他的儒生……
材料四役使大量的百姓修长城、阿房宫、陵墓,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一人获罪家族、邻居牵连等。
(1)材料一中的秦王指的是谁?(2分)
(2)依据材料一、二说出该皇帝的三条功绩。(6分)
(3)依据材料三、四说出该皇帝的三条过失。(6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题12分,第2题14分,共26分)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和改革,春秋时期的齐国和战国时的秦国是改革成就最突出的。(12分)
(1)说一下在这两个国家主持变革的是谁?(4分)
(2)他们的变革有什么相同或相近的内容?他们改革后的结果怎样?(8分)
2、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14分)
(1)“百家争鸣〞主要有哪些学派?各派的代表人物是谁?(10分)
(2)任选两个学派,简述其主张。(4分)
参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5小题,50分)
答案BDBCCCADBDCCB
答案DABBCBABABBB
二、读图学史(10分)
(1)《论语》(2分)
(2)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谦虚好学。(6分)帮助和指导符合题意即可(2分)
三、材料解析题(14分)
(1)秦始皇(或嬴政)(2分)
(2)功: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每点2分,共6分)
(3)过:实行*,焚书坑儒;征发繁重的徭役和赋税;严刑峻法。(每点2分,共6分)(功、过意思相近即可)
四、简答题(26分)
1、(12分)(1)管仲和商鞅;(4分)
(2)开展生产,增强军事力量;(4分)齐国国富兵强,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秦国经济得到开展,战斗力增强,为统一六国奠定根底。(4分)
2、(14分)(1)墨家,墨子;儒家,孟子;道家,庄子;法家,韩非子;兵家、孙武。(10分)
(2)墨家,兼爱非攻;儒家,“仁政〞治国,轻徭薄赋。道家,“无为而治〞;法家,主张改革,提倡法治。(4分)(任意选择两个学派)
篇三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概,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作为是(B)
A.加强集权B.实现国家统一C.开通京杭大运河D.社会经济开展
2、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以下哪一朝代(A)
A.秦朝B.东汉C.西晋D.东晋
3、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拟清明,经济开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史称(B)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
4、“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开放中表达这一优良传统的是(A)
①丝绸之路②鉴真东渡③郑和下西洋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5、小明以“繁荣与开放的唐朝〞为主题进行探究,以下他整理的内容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已普遍使用最先进的活字印刷术B.唐太宗时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C.唐玄宗时出现“开元盛世〞局面D.都城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6、“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诗中所描写的盛世局面出现在()
A.唐太宗统治时期B.唐高宗统治时期C.武那么天统治时期D.唐玄宗统治时期
7、古代科举考试中,最早将进士科考试第一名称为“状元〞的皇帝是()
A.隋炀帝B.唐太宗C.武那么天D.唐玄宗
8、“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这首《及第瑶》中表达的制度正式诞生是在()
A.唐玄宗时B.武那么天时C.唐太宗时D.隋炀帝时
9、我国历的“和同为一家〞指的是()
A.汉朝和匈奴的关系B.唐朝和新罗的关系
C.唐朝和靺鞨的关系D.唐朝和吐蕃的关系
10、唐朝是我国诗歌繁盛的时代。写下“三吏〞、“三别〞,被称为“诗圣〞的是()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陆游
11、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统治者推崇佛教外,还有()
A.佛经浅显易懂B.雕版印刷佛经C.人们盼望安定D.道教的流行
12、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段话:……黄蓉愈看愈奇,又揭起一层,却见下面是一轴轴的书画卷轴。她要郭靖相帮,展开一轴看时,吃了一惊,原来是一幅《送子天王图》。《送子天王图》的作者是()
A.顾恺之B.吴道子C.张择端D.赵孟頫
13、唐朝政局可用以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
A.唐太宗统治前期B.唐太宗统治后期C.唐玄宗统治前期D.唐玄宗统治后期
14、宜宾正在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打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北宋时,常住人口超过100万的大都市是()
A.东京B.临安C.大都D.广州
15、“宋代经济的大开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开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宋代商业开展的突出表现是()
A.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B.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C.江南的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D.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16、960年正月的一天,北周的边境传来敌情,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奉命出征,不料半路却出现意外,士兵在陈桥驿把黄袍加在他的身上,拥他做了皇帝,以“宋〞为政权名称,这就是黄袍加身,这里的他是()
A.赵匡胤B.赵光义C.赵普D.石守信
17、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④①②D.①③④②
18、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史实充分表达了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是()
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B.世界,求同存异
C.对外开放,双向交流D.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19、学习了隋唐史后,几位同学做主题演讲,最能准确概括这段历史根本特征的是〔〕
A.文明初露曙光B.繁荣与开放C.*奔向统一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20、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最终完成于()
A.南宋B.元朝C.明朝D.清朝
二、非选择题〔21题26分;22题7分;23题27分;共60分〕
21、读图学史〔26分〕
〔1〕看图一答复:
写出隋朝大运河的四段河道名称:〔4分〕
①②
③④
填出图中的地点名称:〔4分〕
AB
CD
〔2〕观察图二、图三两幅图,写出其名称和用途。
图二:名称:〔1分〕
用途:〔1分〕
图三:名称:〔1分〕
用途:〔1分〕
〔3〕看图四答复:
图四建筑的名称:〔1分〕
它修建的朝代:〔1分〕
它的设计者:〔1分〕
它的历史地位:〔2分〕
它的特点:〔3分〕
〔4〕请识别右边几种古代货币并答复以下问题。
图五:是朝的铜钱〔1分〕,
当时在位的皇帝是。〔1分〕
图六:是〔填国家名称〕的铜钱〔1分〕
它与朝铜钱相仿。〔1分〕
图七:是〔填朝代名称〕的纸币〔1分〕,产生于当时的地区。〔1分〕
22、以下是古人关于大运河的两首诗,请你先阅读理解,然后答复以下问题。〔7分〕
请答复:
〔1〕这两首诗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态度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各是什么态度?〔3分〕
〔2〕你怎样评价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4分〕
23、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27分〕
材料一贞观四年,皇帝欲重修乾元殿。张玄素谏日:“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亡隋之弊,甚于炀帝远矣。〞“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日:“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于是罢役。
——依据《贞观政要》等辑录
请答复:
〔1〕材料中的这位皇帝是谁?〔2分〕
〔2〕根据材料,归纳这位皇帝罢修乾元殿的原因。〔4分〕
〔3〕这位皇帝还有哪些治邦的重大举措?〔4分〕
材料二唐朝初年,唐太宗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请答复:
〔1〕材料二涉及我国古代哪项制度?(1分)
〔2〕材料二表达了封建统治者实施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2分〕唐太宗为这项作出了什么奉献?(2分)
〔3〕材料所涉及到的制度在当时有什么积极影响?(4分)
材料三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请答复: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开展的什么现象?〔2分〕这一变化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4分〕
答案
二、非选择题〔21题26分;22题7分;23题27分;共60分〕
21、读图学史〔26分〕
22、以下是古人关于大运河的两首诗,请你先阅读理解,然后答复以下问题。〔7分〕
〔1〕否;〔1分〕胡诗指出开凿大运河的劳役繁重,造成了隋朝的灭亡;皮诗对开凿大运河作了肯定的评价,同时指出隋炀帝巡游江都的过错。〔2分〕
〔2〕隋朝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有利于稳固国家统一〔2分〕;但当时为了开凿大运河过渡的役使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和赋税负担〔2分〕。
23、阅读材料答复以下问题。〔27分〕
材料一:
〔1〕皇帝:唐太宗〔李世民〕。〔2分〕
〔2〕原因:吸取秦隋灭亡教训;纳谏;国力尚未恢复;百姓贫困;与民休息;体恤百姓;及时纠正不当决策;理政气氛民主;臣下直言。〔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总分值。〕
〔3〕举措:推行开明的民族;开放的对外;完善科举制;完善三省六部制;修订法令;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减少服役天数、交实物代役〕。〔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总分值。〕
材料二:
〔1〕科举制度〔1分〕
〔2〕目的是扩大统治根底,稳固其封建统治;〔2分,答出有关稳固统治的话总分值〕
扩充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2分,答到其中两句总分值〕
〔3〕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时机进入各级任职;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开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开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4分,答出其中两点总分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