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 按课文内容填空。
1.《少年闰土》选自__________的短篇小说《故乡》。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这些“稀奇事”是指闰土给我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件趣事。
2.刘禹锡写的《浪淘沙》中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奔涌时雄伟壮观气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我还积累了诗人李白描写黄河源头之高,流程之远的诗句是__________。
3.五谷指的是:稻、麦、______、_____、______;五音指的是:宫、商、角、____、羽。
4.《只有一个地球》介绍了地球是________的,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________的,科学家已经证明,目前地球是适合人类居住的_________星球。说明保护地球________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________地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________。
二、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草原》的作者是著名作家_______。他笔下的草原让人神往:“这种境界,_________,________;既愿__________,又想______________。
2.“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诗运用______和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红军战士_________的精神。
3.学习这几个单元,我们认识了_______的桑娜夫妇,_______的老,______的狼牙山五壮士。
三、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丁香结》中,作者从形状、______、香味三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丁香花,并由此展开联想。“结”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
2.《狼牙山五壮士》和《开国大典》都描写了盛大的场面,课文在描写这些场面时,都运用了________的方法。
3.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
4.“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句中“昏沉的夜”暗喻________。
四、 按课文内容填空
1.“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这正是曹植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的体现。
2.欣赏着迷人的春景,我们会不觉地吟诵朱熹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七律 长征》诗中,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反衬出红军战士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 对即将到来的丰收之年的喜悦。
5.《草原》第一自然段按________顺序来写,先写了_________、_______,再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勾画出一幅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图。
6.《十五从军征》一文中表现从征历史之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像________________,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朗读着这样的句子,我能真切地感受到朱自清对时间流逝的___________之情,让人回味无穷,我还读过他的散文作品《_________》。
2.《那个星期天》中的“我”在那一天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变化,课文通过细腻的笔触,抓住了“我”和母亲的_______、动作、________、________等的描写,使人物形象突出,性格特征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六、 课文回顾。
1.《七律·长征》中“_____,___”统领全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红军翻越雪山后的喜悦心情。
2.《狼牙山五壮士》是按照____的顺序展开的,整个事件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年___月___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___举行典礼。《开国大典》按照___的顺序叙述,描述了大典中___、___、__、___四个场面。
4.《灯光》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采用_____的方式,首尾形成呼应。全文是_______为主线来写的,歌颂了先烈的___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_____。
5.古往今来,无数爱国志士为了祖国,甘愿抛头颅,洒热血。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一句“__________”,表现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曹植同样也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心:“捐躯赴国难,__________。”李纲也曾慷慨陈词:“祖宗疆土,___________。”
七、 按课文内容填空。
1.本学期,我欣赏了___________谱写的《月光曲》;认识了被誉为“民族魂”的著名文学家____________,在音乐上结为知音朋友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感受到了许多美好的东西。
2.《书戴嵩画牛》的作者是宋代的____________。该文讲述了蜀中的________喜爱戴嵩的斗牛画,但展出后被牧童指出两牛相斗会_________。最后得出________的生活总结。
3.正如鲁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说,重视亲情不意味着不顾大义。
八、 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1.《草原》的作者是现代诗人、作家_____原名________。文章主要讲了三幅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作者在最后引用了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丁香结》这篇散文的作者是_______,作者以丁香结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_____。结,是__________;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我们既有赏花的_____,又有解结的_____。生命给你芬芳的丁香的同时,也给你幽怨的__________。
3.《宿建德江》的作者是___(朝代)诗人_______。这是一首刻画_______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_______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
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是_______著名文学家、书法家、_____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组诗,字______,号__________,世称_____。他与其父_____,其弟_____,并称为_____。
5.《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____代词人______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__________的词。字_____,号_________,人称____________与______合称“苏辛”,与_________并称“济南二安”。
九、 我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在《七律∙长征》中,______把乌蒙山比作____,在最后翻越岷山时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叹。
2.《月光曲》这篇课文讲述了音乐家__________在莱茵河边小镇上听到有位失明的女孩在弹奏他的乐曲,听到他们因____________而无法参加演唱会,于是为____________弹奏了一首曲子,之后又在环境的感染下谱写了____________。
3.《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_____,课文通过记叙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件事,刻画了一个__________的农村少年形象。
4.读了《开国大典》一文吗,我知道了开国大典于_____年___月__日在_______举行。
十、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两小儿辩日》选自_________,讲述了孔子东游路遇两小儿在争论,一儿认为__________,一儿认为__________,就连孔子也无法裁决,体现了两小儿____________和孔子__________的精神。
2.《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______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____”二字,刻画了___________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
十一、 理解课文内容填空。
1.《穷人》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
2.《月光曲》一文描写了德国音乐家________创作《月光曲》的故事。
3.鲁迅原名________,浙江________人,鲁迅是他的________。评价他是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________”。
4.《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小说《________》,课文回忆了“我”和闰土之间的四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5.秋天的景色是美丽的,我知道许多描写秋天的古诗:洛阳城里见秋风,________;近种篱边菊,________;长安一片月,________。
6.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________,他主持修筑的________,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十二、 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1.《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_______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_________。文章紧扣“________”二字,细腻地刻画了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______________。
2.《那个星期天》的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_______。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个星期天母亲答应带“我”出去,但是由于家务繁忙,一次次爽约,最后没有去成的事。在那个星期天,“我”经历了从等待开始时的___________、心怀欢喜,到继续等待时的_______、仍然有所期盼,再到等待未果时的___________,到最后等待结束,___________的心理过程。
十三、 先回想课文内容,再完成下面的填空。
1.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物分五行,书分五经,乐分五音。其中,五彩指的是___________。
2.同样的月夜,在不同文人的笔下蕴含着不同的情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_________,清风半夜鸣蝉”恬静自然,表达出词人的心情;《宿建德江》的“野旷天低树,___________”韵味悠长,表达了诗人_________的心情。
3.“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_________,手捏一柄叉,_________,那猹却_________,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句话刻画了少年闰土________的形象。
4.通过一学期以来的学习,我欣赏了___________的草原,认识了___________的桑娜夫妇,《桥》中__________的老党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用“______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十四、 根据要求完成练习。
1.《回乡偶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孩童的笑写出了作者的无奈和感慨。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我们可以从古诗词中寻觅四季的踪迹。从朱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们知道了春的容颜;从杜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我们知道了秋的绚烂。
4.《童年》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________(国家)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他的自传体三部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_______,他用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_______画卷,展示了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_______________。
2.《表里的生物》一文讲述的是“我”小时候以为_________ 因而一直相信父亲的表里_______________,说明“我”是一个__________的孩子。
3.听了老教授的一番讲解,他恍然大悟,可用一个俗语来表示,这个俗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每当我想放纵自己,不好好努力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长歌行》中的那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赵孟頫是________代著名的____________,他的楷书代表作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 。
十六、 按课文内容或要求填空。
1.在天底下,__________,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__________,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__________那样,到处___________,轻轻流入云际。
2.《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让我联想起宋代名臣李纲那铿锵有力的话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把天气转变极快描绘得淋漓尽致。
4.《过故人庄》中,描写宾主和谐相融、亲切交流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七、 积累运用。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与陆游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七律•长征》中总括全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我们遇到困难,不知道前方的路该如何走下去时,就会想起鲁迅先生的名言:“_______________,走的人多了,_______________。
4.春天,我来到郊外,看见到处姹紫嫣红,繁花似锦。不禁吟诵起朱熹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回忆《伯牙鼓琴》完成练习。
(1)“鍾子期死,伯牙破琴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足”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鼓”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2)从这句话中可以感受到伯牙当时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__(用一个成语概括)。
答案
1、鲁迅 雪地捕鸟 海边拾贝 看瓜刺猹 看跳鱼儿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黍 菽 稷 微 渺小 有限 唯一 生态环境 精心保护 子孙后代
2、老舍 既使人惊叹 又叫人舒服 久立四望 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五岭逶迤腾细浪 比喻 夸张 不畏艰险 心地善良 舍己为人 英勇顽强
3、颜色 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 点面结合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当时黑暗的社会
4、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从上到下 天空 空气 小丘 平地 羊群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5、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惋惜 背影 兴奋期待 焦急无奈 失望委屈 神态 语言 心理
6、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事情发展 痛歼敌人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英勇跳崖 1949 10 1 首都北京 开国大典的进行 宣读的通告 升国旗 阅兵式的盛况 群众 倒叙 灯光 献身 来之不易 位卑未敢忘忧国 视死忽如归 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
7、贝多芬 鲁迅 锺子期 俞伯牙 苏轼 杜处士 尾搐入两股间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
8、老舍 舒庆春 草原风光图 喜迎远客图 蒙汉联欢图 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宗璞 愁怨 解不完的 情调 心志 “丁香结” 唐 孟浩然 秋江暮色 小船 羁旅之思 北宋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苏东坡 苏洵 苏辙 “三苏” 南宋 辛弃疾 田园风光 幼安 稼轩居士 “词中之龙” 苏轼 李清照
9、 泥丸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贝多芬 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兄妹俩 《月光曲》 《故乡》 看瓜刺猹 雪地捕鸟 海边拾贝 看跳鱼儿 聪明勇敢 1949 10 1 北京
10、《列子·汤问》 太阳在早晨离人近 太阳在中午离人近 善于观察,喜欢探索 实事求是 朱自清 匆匆 时间 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11、1.俄 托尔斯泰 2.贝多芬 3.周树人 绍兴 笔名 文学家 思想家 家 民族魂 4.故乡 雪地捕鸟 看瓜刺猹 海边拾贝 和看跳鱼儿 5.欲作家书意万重; 秋来未著花 万户捣衣声 6.爱国工程师 京张铁路
12、朱自清 散文 匆匆 时间流逝的踪迹 无奈和惋惜 史铁生 万分期待 耐心 焦急万分 期盼落空
13、青、黄、赤、白、黑 明月别枝惊鹊 江清月近人 羁旅漂泊、思乡 项带银圈 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将身一扭 勇敢、机敏 一碧千里 心地善良 默默无闻、甘于奉献 高山流水
14、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高尔基 前苏联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15、老舍 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 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有一只小蝎子 充满好奇心 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元 书法家 《三门记》
16、一碧千里 柔美 中国画 翠色欲流 祖宗疆土 当以死守 不可以尺寸与人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开轩场圃 把酒话桑麻
17、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也便成了路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值得 弹奏 悲痛欲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