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应用)
1、(绵阳市2013年)如图,在两建筑物之间有一旗杆,高15米,从A点经过旗杆顶点恰好看到矮建筑物的墙角C点,且俯角α为60º,又从A点测得D点的俯角β为30º,若旗杆底点G为BC的中点,则矮建筑物的高CD为( A )
A.20米 B.米 C.米 D.米
[解析]GE//AB//CD,BC=2GC,GE=15米,AB=2GE=30米,AF=BC=AB•cot∠ACB=30×cot60º=10米,DF=AF•tan30º=10×=10米,
CD=AB-DF=30-10=20米。
2、(2013杭州)在Rt△ABC中,∠C=90°,若AB=4,sinA=,则斜边上的高等于( )
A. B. C. D.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
专题:计算题.
分析:在直角三角形ABC中,由AB与sinA的值,求出BC的长,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C的长,根据面积法求出CD的长,即为斜边上的高.
解答:解: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如图所示,
在Rt△ABC中,AB=4,sinA=,
∴BC=ABsinA=2.4,
根据勾股定理得:AC==3.2,
∵S△ABC=AC•BC=AB•CD,
∴CD==.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涉及的知识有: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勾股定理,以及三角形的面积求法,熟练掌握定理及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3、(2013•绥化)如图,在△ABC中,AD⊥BC于点D,AB=8,∠ABD=30°,∠CAD=45°,求BC的长.
| 考点: | 解直角三角形. |
| 分析: | 首先解Rt△ABD,求出AD、BD的长度,再解Rt△ADC,求出DC的长度,然后由BC=BD+DC即可求解. |
| 解答: | 解:∵AD⊥BC于点D, ∴∠ADB=∠ADC=90°. 在Rt△ABD中,∵AB=8,∠ABD=30°, ∴AD=AB=4,BD=AD=4. 在Rt△ADC中,∵∠CAD=45°,∠ADC=90°, ∴DC=AD=4, ∴BC=BD+DC=4+4. |
| 点评: | 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属于基础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出BD、DC的长度. |
| 考点: |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3718684 |
| 分析: | 连接OP,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OP的长,画出的圆的半径就是OP长. |
| 解答: | 解:连接OP, ∵△AOB是直角三角形,P为斜边AB的中点, ∴OP=AB, ∵AB=20cm, ∴OP=10cm, 故答案为:10. |
| 点评: | 此题主要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关键是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
5、(2013安顺)在Rt△ABC中,∠C=90°,,BC=8,则△ABC的面积为 .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
专题:计算题.
分析:根据tanA的值及BC的长度可求出AC的长度,然后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解:∵tanA==,
∴AC=6,
∴△ABC的面积为×6×8=24.
故答案为:24.
点评:本题考查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比较简单,关键是掌握在直角三角形中正切的表示形式,从而得出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进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
6、(11-4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应用·2013东营中考)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测量学校旗杆AB的高度,如图在教学楼一楼C处测得旗杆顶部的仰角为60,在教学楼三楼D处测得旗杆顶部的仰角为30,旗杆底部与教学楼一楼在同一水平线上,已知每层楼的高度为3米,则旗杆AB的高度为 米.
15. 9.解析:过B作BE⊥CD于点E,设旗杆AB的高度为x,在中,,所以,在中,,,,所以,因为CE=AB=x,所以,所以x=9,故旗杆的高度为9米.
7、(2013•常德)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AE是BC边上的中线,∠C=45°,sinB=,AD=1.
(1)求BC的长;
(2)求tan∠DAE的值.
| 考点: | 解直角三角形. |
| 分析: | (1)先由三角形的高的定义得出∠ADB=∠ADC=90°,再解Rt△ADC,得出DC=1;解Rt△ADB,得出AB=3,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D=2,然后根据BC=BD+DC即可求解; (2)先由三角形的中线的定义求出CE的值,则DE=CE﹣CD,然后在Rt△ADE中根据正切函数的定义即可求解. |
| 解答: | 解:(1)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 ∴∠ADB=∠ADC=90°. 在△ADC中,∵∠ADC=90°,∠C=45°,AD=1, ∴DC=AD=1. 在△ADB中,∵∠ADB=90°,sinB=,AD=1, ∴AB==3, ∴BD==2, ∴BC=BD+DC=2+1; (2)∵AE是BC边上的中线, ∴CE=BC=+, ∴DE=CE﹣CD=﹣, ∴tan∠DAE==﹣. |
| 点评: |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高、中线的定义,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难度中等,分别解Rt△ADC与Rt△ADB,得出DC=1,AB=3是解题的关键. |
(1)求CD与AB之间的距离;
(2)某人从车站A出发,沿折线A→D→C→B去超市B,求他沿折线A→D→C→B到达超市比直接横穿马路多走多少米
(参考数据:,,,
,,)
解析:
9、(2013•益阳)如图,益阳市梓山湖中有一孤立小岛,湖边有一条笔直的观光小道AB,现决定从小岛架一座与观光小道垂直的小桥PD,小张在小道上测得如下数据:AB=80.0米,∠PAB=38.5°,∠PBA=26.5.请帮助小张求出小桥PD的长并确定小桥在小道上的位置.(以A,B为参照点,结果精确到0.1米)
(参考数据:sin38.5°=0.62,cos38.5°=0.78,tan38.5°=0.80,sin26.5°=0.45,cos26.5°=0.,tan26.5°=0.50)
| 考点: |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
| 专题: | 应用题. |
| 分析: | 设PD=x米,在Rt△PAD中表示出AD,在Rt△PDB中表示出BD,再由AB=80.0米,可得出方程,解出即可得出PD的长度,继而也可确定小桥在小道上的位置. |
| 解答: | 解:设PD=x米, ∵PD⊥AB, ∴∠ADP=∠BDP=90°, 在Rt△PAD中,tan∠PAD=, ∴AD=≈=x, 在Rt△PBD中,tan∠PBD=, ∴DB=≈=2x, 又∵AB=80.0米, ∴x+2x=80.0, 解得:x≈24.6,即PD≈24.6米, ∴DB=2x=49.2. 答:小桥PD的长度约为24.6米,位于AB之间距B点约49.2米. |
| 点评: | 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函数表示出相关线段的长度,难度一般. |
| 考点: |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
| 分析: | 过点C作CD⊥AB于点D,设CD=x,在Rt△ACD中表示出AD,在Rt△BCD中表示出BD,再由AB=4米,即可得出关于x的方程,解出即可. |
| 解答: | 解:过点C作CD⊥AB于点D, 设CD=x, 在Rt△ACD中,∠CAD=30°, 则AD=CD=x, 在Rt△BCD中,∠CBD=45°, 则BD=CD=x, 由题意得,x﹣x=4, 解得:x==2(+1)≈5.5. 答:生命所在点C的深度为5.5米. |
| 点评: | 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函数知识表示出相关线段的长度,注意方程思想的运用. |
(1)求OB的长;
(2)当AA′=1米时,求BB′的长.
| 考点: | 勾股定理的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3718684 |
| 分析: | (1)由已知数据解直角三角形AOB即可; (2)首先求出OA的长和OA′的长,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OB′的长即可. |
| 解答: | 解:(1)根据题意可知:AB=6,∠ABO=60°,∠AOB=90°, 在Rt△AOB中,∵cos∠ABO=, ∴OB=ABcos∠ABO=6cos60°=3米, ∴OB的长为3米; (2)根据题意可知A′B′=AB=6米, 在Rt△AOB中,∵sin∠ABO=, ∴OA=ABsin∠ABO=6sin60°=9米, ∵OA′=OA﹣AA′,AA′=1米, ∴OA′=8米, 在Rt△A′OB′中,OB′=2米, ∴BB′=OB′﹣OB=(2﹣3)米. |
| 点评: | 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和特殊角的锐角三角函数,是中考常见题型. |
| 考点: |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3718684 |
| 分析: | 过C作CD⊥AB于D,在Rt△ACD中,根据AC=10,∠A=30°,解直角三角形求出AD、CD的长度,然后在Rt△BCD中,求出BD、BC的长度,用AC+BC﹣(AD+BD)即可求解. |
| 解答: | 解:过C作CD⊥AB于D, 在Rt△ACD中, ∵AC=10,∠A=30°, ∴DC=ACsin30°=5, AD=ACcos30°=5, 在Rt△BCD中, ∵∠B=45°, ∴BD=CD=5,BC=5, 则用AC+BC﹣(AD+BD)=10+5﹣(5+5)=5+5﹣5(千米). 答:汽车从A地到B地比原来少走(5+5﹣5)千米. |
| 点评: | 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难度适中,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作三角形的高建立直角三角形幷解直角三角形. |
| 考点: |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
| 分析: | 过点C作CD⊥AB交AB于点D,则∠CAD=30°,∠CBD=60°,在Rt△BDC中,CD=BD,在Rt△ADC中,AD=CD,然后根据AB=AD﹣BD=4,即可得到CD的方程,解方程即可. |
| 解答: | 解:如图,过点C作CD⊥AB交AB于点D. ∵探测线与地面的夹角为30°和60°, ∴∠CAD=30°,∠CBD=60°, 在Rt△BDC中,tan60°=, ∴BD==, 在Rt△ADC中,tan30°=, ∴AD==, ∵AB=AD﹣BD=4, ∴﹣=4, ∴CD=2≈3.5(米). 答:生命所在点C的深度大约为3.5米. |
| 点评: | 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难度适中,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构造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也考查了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
| 考点: |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菱形的性质. |
| 分析: | 先求出校门关闭时,20个菱形的宽即大门的宽;再求出校门打开时,20个菱形的宽即伸缩门的宽;然后将它们相减即可. |
| 解答: | 解:如图,校门关闭时,取其中一个菱形ABCD. 根据题意,得∠BAD=60°,AB=0.3米. ∵在菱形ABCD中,AB=AD, ∴△BAD是等边三角形, ∴BD=AB=0.3米, ∴大门的宽是:0.3×20≈6(米); 校门打开时,取其中一个菱形A1B1C1D1. 根据题意,得∠B1A1D1=10°,A1B1=0.3米. ∵在菱形A1B1C1D1中,A1C1⊥B1D1,∠B1A1O1=5°, ∴在Rt△A1B1O1中, B1O1=sin∠B1A1O1•A1B1=sin5°×0.3=0.02616(米), ∴B1D1=2B1O1=0.05232米, ∴伸缩门的宽是:0.05232×20=1.04米; ∴校门打开的宽度为:6﹣1.04=4.9536≈5(米). 故校门打开了5米. |
| 点评: | 本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只要把实际问题抽象到解直角三角形中,一切将迎刃而解. |
| 伞架 | DE | DF | AE | AF | AB | AC |
| 长度 | 36 | 36 | 36 | 36 | 86 | 86 |
(2)当∠BAC=104°时,求AD的长(精确到1cm).
备用数据:sin52°=0.788,cos52°=0.6157,tan52°=1.2799.
| 考点: |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3718684 |
| 分析: | (1)根据AM=AE+DE求解即可; (2)先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EAD=∠BAC=52°,再过点E作EG⊥AD于G,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D=2AG,然后在△AEG中,利用余弦函数的定义求出AG的长,进而得到AD的长度. |
| 解答: | 解:(1)由题意,得AM=AE+DE=36+36=72(cm). 故AM的长为72cm; (2)∵AP平分∠BAC,∠BAC=104°, ∴∠EAD=∠BAC=52°. 过点E作EG⊥AD于G, ∵AE=DE=36, ∴AG=DG,AD=2AG. 在△AEG中,∵∠AGE=90°, ∴AG=AE•cos∠EAG=36•cos52°=36×0.6157=22.1652, ∴AD=2AG=2×22.1652≈44(cm). 故AD的长约为44cm. |
| 点评: | 本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其中涉及到角平分线的定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函数的定义,难度适中. |
16、(2013年南京)已知不等臂跷跷板AB长4m。如图,当AB的一端碰到地面时,AB与地面的夹
角为;如图,当AB的另一端B碰到地面时,AB与地面的夹角为。求跷跷板AB的支撑点O到地面的高度OH。(用含、的式子表示)
解析:解:在Rt△AHO中,sin=,∴OA=。 在Rt△BHO中,sin=,∴OB=。
∵AB=4,∴OAOB=4,即 =4。∴OH= (m)。 (8分)
(2013年江西省)如图1,一辆汽车的背面,有一种特殊形状的刮雨器,忽略刮雨器的宽度可抽象为一条折线OAB,如图2所示,量得连杆OA长为10cm,雨刮杆AB长为48cm,∠OAB=120°.若启动一次刮雨器,雨刮杆AB正好扫到水平线CD的位置,如图3所示.
(1)求雨刮杆AB旋转的最大角度及O、B两点之间的距离;(结果精确到0.01)
(2)求雨刮杆AB扫过的最大面积.(结果保留π的整数倍)
(参考数据:sin60°=,cos60°=,tan60°=,≈26.851,可使用科学计算器)
【答案】解:(1)雨刮杆AB旋转的最大角度为180° .
连接OB,过O点作AB的垂线交BA的延长线于EH,
∵∠OAB=120°,
∴∠OAE=60°
在Rt△OAE中,
∵∠OAE=60°,OA=10,
∴sin∠OAE==,
∴OE=5,
∴AE=5.
∴EB=AE+AB=53,
在Rt△OEB中,
∵OE=5,EB=53,
∴OB===2≈53.70;
(2)∵雨刮杆AB旋转180°得到CD,即△OCD与△OAB关于点O中心对称,
∴△BAO≌△OCD,∴S△BAO=S△OCD,
∴雨刮杆AB扫过的最大面积S=π(OB2-OA2)
=1392π.
【考点解剖】 本题考查的是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以及扇形面积的求法,难点是考生缺乏生活经验,弄不懂题意(提供的实物图也不够清晰,人为造成一定的理解困难).
【解题思路】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1)AB旋转的最大角度为180°;在△OAB中,已知两边及其夹角,可求出另外两角和一边,只不过它不是直角三角形,需要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来求解,由∠OAB=120°想到作AB边上的高,得到一个含60°角的Rt△OAE和一个非特殊角的Rt△OEB.在Rt△OAE中,已知∠OAE=60°,斜边OA=10,可求出OE、AE的长,进而求得Rt△OEB中EB的长,再由勾股定理求出斜边OB的长;(2)雨刮杆AB扫过的最大面积就是一个半圆环的面积(以OB、OA为半径的半圆面积之差).
【方法规律】 将斜三角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求解.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或一边一角都可求出其余的量.
【关键词】 刮雨器 三角函数 解直角三角形 中心对称 扇形的面积
17、(2013陕西)一天晚上,李明和张龙利用灯光下的影子来测量一路灯D的高度,如图,当李明走到点A处时,张龙测得李明直立身高AM与其影子长AE正好相等,接着李明沿AC方向继续向前走,走到点B处时,李明直立时身高BN的影子恰好是线段AB,并测得AB=1.25m。已知李明直立时的身高为1.75m,求路灯的高CD的长.(结果精确到0.1m)
考点:此题考查稳定,就是考查解直角三角形,或者考查的是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测量高度,宽度等线段的长度的具体计算,将问题转换成方程(组)来求解,经常设置的具体的实际情景得到与测量相关的计算;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典型的测量问题之中心投影下的测量,而此问题设置基本上就是应用相似的性质来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来解决,
解:如图,设CD长为m ∵AM⊥EC,CD⊥EC,BN⊥EC,EA=MA
∴MA∥CD,BN∥CD,∴EC=CD=,∴△ABN∽△ACD ∴
即 解得
所以路灯高CD约为6.1米
18、(2013年潍坊市)如图1所示,将一个边长为2的正方形和一个长为2、宽为1的长方形拼在一起,构成一个大的长方形.现将小长方形绕点顺时针旋转至,旋转角为.
(1)当点恰好落在边上时,求旋转角的值;
(2)如图2,为的中点,且0°<<90°,求证:;
(3)小长方形绕点顺时针旋转一周的过程中,与能否全等?若能,直接写出旋转角的值;若不能,说明理由.
答案:(1) ∵DC//EF,∴∠DCD′=∠CD′E=∠CD′E=α. ∴sinα=,∴α=30°
(2) ∵G为BC中点,∴GC=CE′=CE=1,
∵∠D′CG=∠DCG+∠DCD′=90°+α, ∠DCE′=∠D′CE′+∠DCD′=90°+α,
∴∠D′CG=∠DCE′又∵CD′=CD, ∴△GCD′≌△E′CD, ∴GD′=E′D
(3) 能. α=135°或α=315°
考点:图形的旋转、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点评:本题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简单特殊的问题入手,将问题向一般进行拓展、变式,通过操作、观察、计算、猜想等获得结论.此类问题综合性较强,要完成本题学生需要有较强的类比、迁移、分析、变形应用、综合、推理和探究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