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蚌埠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0:43:45
文档

蚌埠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论文题目:“禹风厚德,孕沙成珠”--蚌埠民俗旅游资源及开发建议小组成员:何璇M0111418511级旅游管理顾健杰G1121406912级英语专业谭天诚E2131401513级软件工程谢永恒B6121401012级物院信显禹风厚德,孕沙成珠--蚌埠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建议中文摘要:安徽淮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近年来我国民俗旅游方兴未艾,许多地区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利用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既有效地保护了民俗文化资源,又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社
推荐度:
导读论文题目:“禹风厚德,孕沙成珠”--蚌埠民俗旅游资源及开发建议小组成员:何璇M0111418511级旅游管理顾健杰G1121406912级英语专业谭天诚E2131401513级软件工程谢永恒B6121401012级物院信显禹风厚德,孕沙成珠--蚌埠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建议中文摘要:安徽淮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近年来我国民俗旅游方兴未艾,许多地区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利用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既有效地保护了民俗文化资源,又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社
         

                       

论文题目:“禹风厚德,孕沙成珠”--蚌埠民俗旅游资源及开发建议 

小组成员:何璇    M01114185  11级旅游管理

顾健杰   G11214069  12级英语专业

          谭天诚   E21314015  13级软件工程

          谢永恒   B61214010  12级物院信显

            禹风厚德,孕沙成珠

               --蚌埠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建议

中文摘要:

安徽淮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近年来我国民俗旅游方兴未艾,许多地区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利用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既有效地保护了民俗文化资源,又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蚌埠的民俗旅游由于开发意识不强、旅游投入不足、宣传力度不够、文化与旅游结合不深等诸多因素,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民俗旅游发展更是刚刚起步。为此,蚌埠地区民俗旅游需要统筹合理规划,准确定位,科学开发,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效果。

正文:

一:总述。

蚌埠市作为淮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要切实保护和弘扬本市丰富的民俗文化,促进民俗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不失为一种既实际又有效的选择。

淮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千古名谣使人们对本地区抱有无限的遐想。蚌埠地处淮河流域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历史积淀厚重,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涵盖了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戏剧、民间手工技艺、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集会等类别。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二:蚌埠代表性民俗旅游资源概览。

1.花鼓灯

花鼓灯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淮河流域,是一种融舞蹈、锣鼓、灯歌、小戏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曾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东方芭蕾”。花鼓灯具有中国民间歌舞艺术重要美学特征的独特价值。蚌埠、市和文化部门按照“保护花鼓灯原生生态、原生形态,实现优质基因活体传承”的目标,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律性的认识,积极推进科学保护。

蚌埠花鼓灯是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鼓灯是汉民族中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完美结合于一体的民间舞种。

蚌埠花鼓灯包含四百多个语汇、五十多种基本步伐,舞蹈动作超常度高,时间差大,瞬间舞姿复杂多变,这些构成了花鼓灯丰富系统的舞蹈语言体系,使花鼓灯成为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的优秀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舞蹈是花鼓灯的主要构成部分,舞蹈中包括“大花场”、“小花场”和“盘鼓”等。“大花场”是集体表演的情绪舞,“小花场”是鼓架子和兰花的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抒情舞,是花鼓灯舞蹈的核心部分。“盘鼓”则是舞蹈、武术、技巧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它同时具有造型艺术的特征。花鼓灯的舞姿和动作很讲究放与收、动与静的巧妙结合,动作的节奏性强,且富有变化。蚌埠地区出现了冯国佩、常春利、郑九如、石经礼、杨再先等一批花鼓灯名家,还产生了《游春》、《抢扇子》等一批有影响的节目,形成了“千班锣鼓百班灯”的鼎盛局面。

2.涂山禹王庙会

农历3月28日,是大禹治水成功,捉住水怪,会诸侯的会期,也是涂山淮河流域民众自唐代起,自发起来举办涂山朝禹庙会的会期。庙会日,沿淮民众十万余人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从数十里或数百里外涌向涂山,参加祭祀大禹的盛会。

涂山禹王庙会集祭祀、歌舞、民俗活动于一体,传承了大禹治水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传承了大禹文化、淮河文化,推动了民间艺术花鼓灯的繁荣与发展;同时,也拓展了淮河流域道教文化以及其它民间技艺的生存空间。

3.雪园小吃

蚌埠市地处我国南北交界处,饮食文化有着丰厚的底蕴,悠久的传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有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的蚌埠市“雪圆小吃部”其传统特色产品“酒酿浑汤四色元宵、大碗鲜肉馄饨”老少皆宜,誉满珠城,从前至今久盛不衰。

其创始人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雪园小吃部张成文,他所创制的雪园酒酿浑汤四色元宵、大碗鲜肉馄饨等,配方独特,用料考究,厨艺精到,使雪园小吃誉满淮上,成为蚌埠市为数不多的传统饮品。由于雪圆小吃部诚实待客,配方独特,口味纯正,使人有种“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掉的感觉”。滔滔淮河水孕育了祖祖辈辈的沿淮儿女,勤劳勇敢的淮河儿女用自己的心血汗水与生命创造出灿烂的淮河历史,而雪圆小吃就是这块风水宝地中孕育出的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百余年风味不变的淮畔小吃中璀璨耀眼的明珠。2007年12月28日,经蚌埠市批准,雪园小吃被列入蚌埠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烧饼夹里脊”

 烧饼夹里脊,安徽蚌埠特产,顾名思义就是由烧饼、里脊肉、酱料等组合而成的一种小吃。它是现代蚌埠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仅因为其具有的独特的地域性,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蚌埠饮食融合、演变、创新的特点。

在蚌埠有这样一句话:来到蚌埠而没有尝过烧饼夹里脊,和没来过并无二样。由此可以看出,烧饼夹里脊已经成为了这个城市的烙印。

外地到处都是卖烧饼的和卖油炸里脊的,但是只有蚌埠人创造性地把他们结合到了一起,并用甜、辣、咸酱将二者完美的结合,创造了一种新小吃。烧饼夹里脊充分体现出了居住在淮河河畔的蚌埠人所具有的独特智慧。

5.怀远石榴

怀远石榴栽培历史悠久,安徽宝凤苗木, 品质优异久负盛誉,据传从唐代已有载植。怀远石榴在很久已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并以其艳丽的色彩,端正的果形,晶莹剔透的籽粒,佳美的风味,赢得了中外人士的好评。怀远石榴品质名列全国各大石榴产区之首,皮薄、粒大、味甘甜,百粒重、可食率、含糖量高是其显著特点。

古代文人,看到水流花谢春归去不堪惆怅。而“春花落尽石榴开”,石榴有力挽春色在人间之意,使那些惜春、叹春、伤春的诗人们得到心灵上的安慰。怀远虽属县城,但历来吸引了不少游人墨客,不仅是这里有大禹治水会诸侯的地方,而且这里还有关于大禹、防风、攴祁、涂山等美好的民间传说,也不仅是有禹王庙、白乳泉、卞和洞等名胜古迹,更有红榴增添了此山此水的美色。可以说,怀远已经形成的独特的石榴文化。

三、蚌埠民俗旅游资源的优势

1.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

蚌埠地处淮河流域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历史积淀厚重,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涵盖了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戏剧、民间手工技艺、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集会等类别,其中花鼓灯、泗州戏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河民歌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汉民族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民间舞蹈,花鼓灯已享誉国内外,曾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蚌埠市怀远县及禹会区秦集镇还被文化部命名为花鼓灯之乡。涂山禹王庙会、卫调花鼓等6项已入选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涂山大禹传说、杨氏微雕等入选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蚌埠玉器加工技艺、雪园小吃、朱元璋传说等 23项已列入市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它未入选各级名录的不计其数,利用这些资源发展民俗旅游的潜力很大。

2.良好的发展机遇

为促使安徽全面协调发展,2005 年底,安徽省作出构筑“两淮一蚌”为重点的沿淮城市群的战略决策,明确提出要把“两淮一蚌”建设成为能够辐射带动皖北地区发展的新兴城市经济圈,2008 年 10 月安徽省又启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这些重大举措为蚌埠市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各项事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2006 年作出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的重要产业。为改变省内旅游“南热中暖北冷”的发展格局,缩小南北差距,促使皖南、皖北旅游“比翼双飞”,安徽省于 2006 年调整了旅游发展思路,积极打造新旅游圈,构建“三大板块”,其中一大板块就是以亳州为重点、“两淮一蚌”为主轴、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新皖北区域性旅游区。这对蚌埠民俗旅游的发展显然是一次难得的契机,民俗旅游作为蚌埠市旅游业发展潜在的增长点,理当大展拳脚、有所作为。

3.便捷的旅游交通

地处京沪铁路和千里淮河交叉点上的蚌埠,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既有的公路、铁路、水路等网络四通八达,交通十分发达便捷。已完成建设的合蚌客运专线将与京沪高速铁路,是连接京沪高速铁路和沪汉蓉铁路的快速通道,也是京福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实现蚌埠到合肥 40 分钟以内,至南京1小时以内,至上海、杭州2小时以内,至北京、武汉3 小时以内。这使得蚌埠的交通枢纽作用的更加提升,省内外各地游客来蚌埠旅游的更加便捷。而且遍布城乡的有关民俗旅游景点均有公交车或中巴车通行,旅行非常便捷。

4.配套服务设施较为齐全

具备与民俗旅游相关的吃、住、购等配套服务设施是大力发展民俗旅游的基础。蚌埠目前拥有星级酒店 18 家,距离有关旅游景点较近,其中包括淮北地区唯一一家五星级酒店、四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二星级酒店各8家,另有1家按五星级标准设计的在建酒店,这些酒店中既具备高标准的旅游接待能力,又能满足中低档次的住宿需要。此外,蚌埠小吃多种多样,价格适中,既具有大众风味,又富有地方特色,能满足南来北往游客的消费需求。作为皖北地区商贸重镇,蚌埠目前有家乐福、合家福、世纪联华、华运等大型超市,还拥有新世纪、百货大楼、百惠、三福等大型购物商场,完全能满足游客在旅游之余的各种购物需求。游客完全可以在蚌埠住得舒心吃得开心买得放心。

四、蚌埠民俗旅游的发展建议

1.抓住优势,统筹规划、合理定位

民俗旅游发展应始终发挥的主导作用。各级要在资金、方面对民俗旅游予以支持,除了设立民俗旅游发展专项基金外,还要优化民俗旅游投资环境,采取多种渠道积极融资,加大扶持力度,以优惠的、措施吸引外来资金、民间资本等积极投资本市的民俗旅游产业。各级及有关部门应对民俗旅游统筹规划、合理开发。要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预先论证、统筹规划、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建设,要注重规划的指导性、前瞻性及可操作性,要有效整合全市的民俗旅游资源,比如蚌埠玉器闻名全国,但生产经营多是家庭作坊式,地点分散竞争无序,由有关部门筹划在建的中国奇石玉器城对全市的玉器市场资源加以整合,既促使玉器加工有序良性发展,又能提高蚌埠玉器文化的知名度,建成后的奇石玉器城将是集文化博览、会展论坛、鉴赏培训、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文化交易特色市场。        

此外,还要对本市民俗旅游进行合理定位,切忌盲目跟风、重复建设。要力争打造“亮点”,形成“卖点”,抓住重点,彰显特色,用足用好民俗文化资源。蚌埠民俗旅游要以花鼓灯为龙头,可以将“中国花鼓灯第一村”冯嘴子村建成一个集花鼓灯保护、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民俗旅游新景点;要结合涂山大禹传说打造大禹文化品牌,建设好涂山风景区;要继续加快中国古玩玉器城等项目的建设,努力打造在周边地区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民俗旅游精品。

2.将民俗旅游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旅游相结合

蚌埠市目前已拥有11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包括4A级风景区2个、3A级景区3个2A级景区6个。拥有禹墟遗址、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垓下古战场遗址、虞姬墓、明代名将汤和墓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以及渡江战役总前委驻地旧址孙家圩子纪念馆、历史陈列馆、新四军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资源,其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 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 处。因此,在打造蚌埠民俗旅游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本市丰富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旧址等旅游资源,将民俗旅游与自然风光游、历史文化游、红色旅游、考古游等巧妙结合,以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游客可以在领略本市优秀民俗文化的同时,也欣赏到蚌埠优美的自然资源及独特的人文景观。

3. 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

蚌埠民俗旅游起步较晚,与周边城市发展存在一定差距,要吸引广大游客,就更需要利用种媒体扩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俗旅游知名度。花鼓灯、泗州戏、大禹传说、涂山庙会、玉器、珍珠、杨氏微雕等加工技艺都是推销蚌埠的一张张响亮的民俗文化名片,有关部门要用好、用活这些城市名片。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日常宣传,可以借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利用举办中国花鼓灯艺术节在招商引资的同时,积极推介宣传本市的民俗旅游项目.在走出去宣传的同时,也可采取请进来宣传的方式,加强与外地旅游部门、旅行社的联系与合作,比如举办专门的民俗旅游推介会,邀请外地旅行社负责人实地考察踩线,积极推介蚌埠的民俗旅游。据了解,安徽 40%的省外游客来自江浙沪等地,因此宣传要以周边和省内为目标、以长三角地区为重点。

4.大力开发民俗旅游产品

发展民俗旅游要注重从民俗文化资源中挖掘诸如饮食、工艺品等物质产品。大力开发民俗旅游产品既能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宣传本市的民俗文化比如雪圆小吃、白根柱炒货、白老五炒货都是本地的老字号,雪圆小吃主打元宵、馄饨,可以尝试开发新品种及改变营销方式,白根柱炒货、白老五炒货除了改进炒作技术、拓宽炒货品种外,还可以开发其它食品加工等。

民俗工艺品的开发要注重文化内涵及科技含量,蚌埠玉器加工技艺享誉海内外,目前已成为全国三大玉器加工销售中心之一,在建的中国奇石玉器城内除了玉器之外,还汇集了奇石、仿古青铜器、古玩陶瓷、盆景等工艺品,这些产品都具有不错的观赏、馈赠、居家装饰及收藏价值,广大从业者可以强强联合、集体研发,多出新品精品,特别是要推出高中低档的产品,以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杨氏微雕艺术炉火纯青,享誉海内外,微雕对象已涉及到珍珠、黄金、白玉、瓷器、象牙、紫砂等,甚至细到人的头发,微雕作品件件堪为精品,收藏价值极大。为满足普通游客需求,可以尝试开发生产一些大众化的微雕产品。

珠城(蚌埠)因盛产珍珠而得名,珍珠加工工艺远近闻名,从业者加工制作的珍珠饰品款式要尽量多样新颖,其他诸如珠绣、玻璃工艺品等都要适应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此外,还可以适量生产花鼓灯道具,以满足花鼓灯艺术爱好者的需求。

 怀远石榴,想要做大做强,也不可一味的把目光集中在石榴栽培上,可以加快延长石榴产业链,如形成石榴酒,石榴饮料产业,推出石榴文化之旅项目,利用石榴生长地----荆涂二山地理环境优势,结合周边已有的四星级农家乐酒店禾泉农庄,打造采摘寻根之旅。

5.小众却独特的民俗项目要加快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进程

以“烧饼夹里脊”为例,在蚌埠的一些地方,烧饼夹里脊有时是供不应求的,主是其还不成规模。我们认为可以通过将其规模化,更加的满足市民的要求,加大其效率,从而带动市内的经济效益。并且通过将其标准化,使其更加的卫生和有形象力,可以更多的吸引外地人来蚌埠品尝它。提到烧饼夹里脊,外地人尤其是省外人还是知之甚少的。主要是因为其知名度不够。将烧饼夹里脊品牌化,将其推送到外地饮食圈中,并以其上述提到的方便、营养、快捷、实惠、美味等优点来吸引外地人的眼光,增加其知名度,打开外地市场,从而促进烧饼夹里脊为蚌埠饮食业乃至全国饮食业带来经济效益。

再比如,在蚌埠市内影响广泛的涂山禹王庙会,90年代初,怀远县将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定为“怀远县花鼓灯艺术节”,届时,由各乡镇、各机关单位、各中小学编排的花鼓灯节目,参加艺术节精品节目展演并组织花鼓灯方阵、民俗方阵参加艺术节踩街,为涂山禹王庙会增添了新的内容。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二十三届花鼓灯艺术节。为了全面提升蚌埠形象,打造夏兴之地,怀德致远的文化旅游品牌,“蚌埠市涂山禹王庙会暨旅游项目推介会”也将于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举行。

禹风厚德,孕沙为珠,相信不久的将来,家乡蚌埠的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可以得到合理开发与利用,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统一,打造出全新的蚌埠文化名片。

参考文献:1.《怀远县志》

          2.《蚌埠旅游》

文档

蚌埠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

论文题目:“禹风厚德,孕沙成珠”--蚌埠民俗旅游资源及开发建议小组成员:何璇M0111418511级旅游管理顾健杰G1121406912级英语专业谭天诚E2131401513级软件工程谢永恒B6121401012级物院信显禹风厚德,孕沙成珠--蚌埠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建议中文摘要:安徽淮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近年来我国民俗旅游方兴未艾,许多地区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利用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既有效地保护了民俗文化资源,又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社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