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钟坤杰(1946-),男,重庆人,曲靖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论析
钟坤杰
(曲靖师范学院历史系,云南曲靖 655000)
摘 要:在中国古代选士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度的基础之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科举制度,从隋唐之际到清朝光绪年间,历时1300余年,经历了自身的演化发展过程。在中国教育制度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对古代封建社会的统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注重客观标准、考察真才实学的合理性、开放性,于今天的教育改革、考试制度改革应有启迪意义。
关键词: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形成发展
中图分类号:K 20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79(2003)02-0069-05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一种选官制度和文化制度,在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的过程中发挥过很大的作用。
一、古代选士制度
随着古代教育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选拔性的考试作为其组成部分也相应的产生和发展起来。在中国古代,治国之道,选贤与能。贤者是指有道德有才干的人,能者是指有识见有能力的人。人才的选拔,是通过教育与考试来完成的。早在西周时期,就已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开始选士作官。按《礼记・王制》记载,“大乐正论选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之司马,曰进士;司马辩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
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1]
“大乐正”
官主持考试选拔可深造之士中的优秀者,报告周王,提名于“司马”官,称之为“进士”;再经“司马”官主持考试,在“进士”中选拔贤能者报告周王,视其才能的高下而任之以官职,授之以爵位,予之以俸禄。这就是最早的从学校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除学校升选之外,还有乡举里选和诸侯贡士的制度,都是严格按照一定的规范考核士子,使育人与选士相衔接,选士与选官为一体。西周的考试制度不仅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对之后的学校制度和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学术下移,士人流离,在社会上逐渐形成一个新兴的士阶层。他们主要就是来源于西周学校教育制度培育出来的和经过西周选士考试制度选拔出来的“士”组成。这是一个创造、解释、传承文化知识的阶层,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着推动学术文化和教育发展的思想库的作用。
西汉大一统,重建主义集权的封建国家,为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需要大量的人才,察举之制应运而生。所谓察举,又称荐举,即使有各级和地方官吏察访人才,举荐朝廷,并对被举荐者采用“策问”的方式进行考试的一种选官制度。从汉高祖刘邦时期开始,到西汉中期武帝时期渐成定制。从程序上讲,先由各级地方官吏向朝廷举荐人才,并以此作为地方官吏的重要职责之一,之后再进行“策问”考试。所谓“策问”,分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对策”,即由皇帝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势提出问题,写在
“策”
(竹简)上,应试者据此做出书面答案,是谓“对策”;二是“射策”,《汉书・萧望之传》颜师古注曰:“射策者,谓为难问疑义,书之于策,量其大小,署为甲乙之科,列而置之,不使显。有欲射者,随
其所取得而释之,以知优劣。”[2]
就是把各种疑难
问题写在竹简上,由应试者用箭投射简策,根据所投射中的之简策回答问题,这是一种抽签方式的
口试、笔试。从考试内容(科目)上讲,初为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如文帝时诏举,提出明确要求,要能“明于国家大体,通于人事之始终及
第22卷 第2期2003年3月 曲 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 L OF QU J I NG TE ACHERS C O LLEGE
V ol.22 N o.2
Mar.2003
二、九品中正制的确立
魏晋之际,察举之法未废,但主要又是通过施行九品中正制来选拔官吏。这是从曹操大胆提拔出身微贱的士人,提出“唯才是举,以备录用”的用人开始的。曹操于建安十五年(201年)春下令察举贤能,“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3]把道德标准放在一边,认为在选人任官时不宜求全责备,“有德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德”,[4]因此“举贤勿拘品行”,提出“唯才是举”的主张,对于能够治邦的人才即使是品行不周不仁不孝,也不要遗弃他们。曹操因此招揽了许多英俊豪杰之士,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改变了东汉以来大名士主持乡闾评议、控制察举的局面,为建立自己的集权统治服务。
曹丕代汉,废献帝自立为帝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创立“九品中正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魏文帝“延康元年(公元200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5]于是策试形同虚设,而采用察访、荐举、评议等方式推荐士人为官,以其才德声望划分为上下九品向吏部推选入仕人选。但因利益关系的驱动,九品中正制实为豪门士族所把持,政权亦为其所垄断。九品中正制实行的基本程序有三:一是设置中正,郡置小中正官,州置大中正官,由司徒选择“贤有识鉴”的现任朝廷兼任其原籍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评议本州郡的人才;二是品评人物,由中正官通过察访同籍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本人才德,整理材料,写出评语,注明其“品状”(家世称“品”,才德谓“状”,合称“品状”),评定其等级上下九品;三是按品授官,由中正官将士人品第的材料再编制成表册定期送交司徒,司徒核定后由尚书录用为官。通常是官位尊卑与品第高低必须相符,上品者任,下品者任卑职。魏晋士族势力日渐膨胀,中正官几乎全部被盘踞朝廷的士家大族把持,品评人才的标准也就因此由才德而转为门第家世。西晋初年,刘毅向武帝上《九品有八损疏》,条陈“九品中正制”“权时之制,未见得人”的种种弊端:“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於己:公无考校之负,私无告讦之忌。用心百态,求者万端,廉让之风灭,苟且之俗成。天下汹汹,但争品位。”“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贷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於身,必见割夺;有私於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6]“九品中正制”操纵于士族之手,成为扩大士族势力,巩固门阀制度的工具。以至於位以求成、不由行立,结党营私,优劣异地,惩劝不明,风俗 浊。正如左思在《咏史》诗中写道:“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士族子弟,不学无术,于是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反常现象。实乃造成士族弄权,政治,国家,外族入侵,社会,经济衰退的重要因素。这种状况直到南北朝后期才开始有所转变。
三、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变迁
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官吏由直接任命,无须“中正”评议,采取公开分科考试方法选士。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命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开始了对过去的选官制度的改造。隋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以试策取人,所谓“进士”,即进受爵禄之义,标志着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正式形成。大业三年(607年),设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等十科举人,并置秀才、明经、进士等常科。科举考试制度的确立,在考试时间上有明确规定,在选拔对象上
・
7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第22卷有具体,考试项目和内容稳定,分科选举,吏部考试,考试项目是口试、策试和杂文,分等录取,再授予相应的官职。其时的科举制度已是粗具规模,形成体系,为尔后的完善奠定了基础。通过考试取士选官,把选拔和任用官吏的权力完全集中于,其选用标准,全凭考试成绩,专重英才,而不是依赖门第声望。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次巨大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魏晋南朝以来士族门阀把持仕途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入仕参政开辟了道路,由此扩大和巩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阶级基础,有利于大一统的社会发展。科举考试使选拔任用官吏有了相对公平的客观标准,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由此充任各级官吏,给国家管理带来了若干新气象,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有力支撑和文化教育的导向。
唐承隋制,使科举制度进一步走向成熟。首先是先后正式设置了进士、明经等五十余科进行考试,其中又以进士、明经两科最受重视,前者重文辞,后者重经术。其次是规定了考试时间和类别,明确每年十月为赴京应试的定期。考试在春天举行的称“春闱”,是为常科(常举),常科用于选拔优秀的常用人才,如通过进士、明经、秀才三科选拔文职,通过明法、明字、明算三科选拔专门人才,后又随社会需求加设医药科、天文科、音乐科等。另有皇帝临时诏令设置的科目称为制科(制举)。制科是根据国家的特别需求而设置的科目,不定期举行,多达80余种,如极言直谏科、博通坟典科、军谋宏元科、详明政术科等,无论身份,均可应试,合格者授官。因其设置的灵活性,便于广泛搜罗人才,与常科互补而成为科举制的重要内容。第三是考生的来源,应试者主要是“生徒”与“乡贡”两部分人组成,“生徒”是官办学校的学生,“乡贡”则是自学者或是在民间私塾中的求学者,向本县、州投请应试,经地方预试合格再“进贡”到京城应试。第四是唐代科举考试主持其事的是礼部,称“礼部试”;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知贡举”。唐初进士科考试为“时务策”五条,其内容多为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要求考生面对社会,观察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是汉代以来“策问”的发展与完善,这种考试的内容和方式,有利于读书人从故纸堆中走出来,充分展示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唐玄宗以后,又规定诗赋为必考的内容,计考时务策五条,诗赋各一篇。诗赋考试要求考生具有相当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审美感受能力。因此这种考试方法较为清新活泼而且富于灵气,即使有题目及对偶声韵方面的严格,亦能考察考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这又是时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夫,尤其对于为官从政而言。唐代科举及第者,算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尚需吏部诠试,俗称“关试”。《新唐书・选举志》载有吏部诠试的标准:“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7]所谓身,是对仪表形象的考察,对考生气质风度的初步了解,虽非重要,亦必不可少;所谓言,是对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考察,能否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所谓判,是举设两条案例,让考生剖析判决,写出判词,测试考生分析事理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至于书法之试,尽在判词书写之中,唐代书法因之大盛。诠试合格者还要依次考查德、才、劳,全部通过后才能授官。武则天重视科举,曾亲自策向贡士于洛城殿,始有科举考试中的殿试形式。她又于长安二年(702年)创设武科,由兵部员外郎主持其事,分平射、武举二科目,考试步射、马、马射、负重、语言、身材等,选拔军事人才。她还针对考场舞弊之风,要求在考试时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开创了糊名考试的方法。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备,进一步打破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朝政的局面,为庶族入仕大开方便之门。大量庶族士人通过具有极大权威性和相对公平的科举考试进入统治集团,他们来自社会的中下层,对民间疾苦和社会状况有较多的感受和了解,从政之后往往能成为维护国家统一,缓和社会矛盾的进步力量。
赵宋王朝再重新完成统一之后,努力革除藩镇专权、割据的弊端,强化集权,施行文官政治。在大力发展科举制度的同时,对科举制度进行全面整顿、改革,使之更具备全民性、平等性,以利于扩大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专政的统治基础。首先是取缔“公荐”(即朝廷权贵向主考推荐举子)之法,防止权贵操纵科举考试,结党营私。同时实行回避制度,采取弥封、誊录、糊名之法,使科举考试体系更趋完善。宋代科举仍分常科、制科两种。常科考试有州府试、礼部试和殿试三个层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者即为天子门生,分至五等三甲,五等按成绩划分,分别为学识优长、词理精绝;才思该通、文理周密;文理俱通;
・
1
7
・
第2期 钟坤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论析文理中平;文理疏浅。一、二等为一甲赐进士及第,三等为二甲赐进士出身,四、五等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其中的第一、二、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放榜之后分别授予官职。从此,通过科举考试,凭文章定取舍,使一批出身贫寒、勤奋苦读之士脱颖而出,挤身仕途。有宋一代出身贫寒而官居高位者较历朝都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现实。下层士人的崛起,士、庶界限归于消失,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导向,浓厚了社会的文化氛围。以知识型的文官集团为核心,传统的儒家思想广泛传播,有效地调节着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宋代科举较唐代程序简化,标准放宽,录取名额增多。唐代每科进士不过二三十人,宋代一般是二三百人,甚至达到五六百人。[8]两宋王朝延续三百余年,经济社会得到继续发展,与此不无关系。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主持和推行被称为“庆历新政”的社会改革,在全国各州县地方普遍兴办学校,规定在校学习三百天以上的士人才有参加州县地方考试的资格,省试则分为策、论、诗三场考试,而其中更偏重于策、论,在考试内容上改变过去侧重考记诵为领会、阐述经典之精神义理。“庆历新政”中关于科举制度的改革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他更注重于考生素质的培养和评价。到嘉佑年间,由于的倡导,策论盛行于世,无论是研究历史或是分析现实的社会问题,都是用非对偶的散文体裁来进行写作,有利于深刻的理解认识得到充分的阐释和发挥,促进了学术思想的大发展。至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对科举制度再次进行改革,排斥“记诵”之学,倡导“学校养成之法”,改试经义、论、策,采用散文形势阐述儒家经义。创立“三舍法”,改革太学,实行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的直接结合,对后世科举制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拟订太学新制后经李定修订,颁《太学令》140条,是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法规,建立了一套完备、严密的太学教育考试制度,称“三舍选察升补法”或“三舍考选法”,简称“三舍法”。[9]分太学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以平时学业成绩为依据,渐次由外舍而升内舍、上舍,最后参加考试,方能获取官职。具体做法是由教师按月、季对学生进行小考、中考,并记录学生的行为品行和学习表现,再由学校对达到标准的外舍生每年进行一次大考,根据大考成绩和平时表
现择优升为内舍生;然后学校每两年为达到标准的内舍生举行一次“上舍试”,择优升为上舍生。根据上舍生的成绩和表现分为三等,上等相当于科举及第,直接受官;中等可直接参加殿试;下等可直接参加省试。“三舍法”的实施使太学生可凭籍学业成绩直接得官或参加殿试、省试,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地位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明代科举,盛极一时。要求参加科举考试者必须是国学及府、州、县学出身,使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进一步结合起来了。明初从乡试会试开始,规定使用八股文格式的文字程式。八股文专取《四书》、
《五经》命题,内容诠释以程颐、朱熹的注释为标准,每篇由八个部份组成,分别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前三者合称“帽子”,申明题意,入手是引入本题,后四者才是文章主体,正式议论,又分别有两股排比对偶文字,合称八段。八股文字,诸多,虚实践深,相对成文,规定字数,违者不录,形式死板,陈陈相因,玩弄代圣贤立言的文字游戏,导致思想僵化,其弊端显而易见。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重视进士一科,考试分为四个阶段进行。首先是“童试”,乃预备性考试,考生称“童生”,由州官主考,通过后称“生员”,又名“庠生”,俗称“秀才”,其一等曰“廪生”,二等曰“增生”,三等曰“附生”。考试内容主要是《四书》,考试文体为八股文和试帖论。第二是“乡试”,这是省一级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称“大比”,考期在农历八月,故称“秋闱”。乡试考三场共计九天,分别考八股文写作《四书》义、论、经史、时务策等内容。乡试通过者称“举人”,第一名是“解元”,第二名是“亚元”,以下称“经魁”,“亚魁”、
“文魁”。第三是“会试”,属级的考试,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季在京城举行,称“春闱”。会试由礼部主持,亦分三场完成,会试录取者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第四是“殿试”,在会试之后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试“策问”一场,要考生当场交卷。中试者分为三甲(等),一甲赐进士及第,仅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其首为“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清代的考试规程中实行磨勘制度。设立磨勘官,对试卷内容、格式等进行全面检查,对答题、命题、批改方面的错误分别论处。对乡试、会试后录取的举人、贡士要进行复试,殿试之后还要参加朝考才能授职。对考官也实行保密制度和回避
・
2
7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第22卷
制度。
作为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举制度在隋唐之际到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历时1300余年,发展成熟而且完备。科举制度把学校教育和任官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掌握,使读书、应考、做官三者联为一体,注重客观标准,须凭真才实学,收到巩固统一,稳定统治的效果,也为中下层知识分子通过求学之路,挤身仕途,获得发展,提供了机会。其中的考试对策,包括了直言极谏、贤良方正、博学宏词、才堪经邦、武足安边等科,大都具有治邦、经世致用的实际内容,考察对策者的政见和文辞。加试诗赋,更有助于诗歌在唐宋的繁盛。殿试与吏部诠试,更注重素质与能力的评价。科举制度为培养和发现人才,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基础,都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南京大学历史系所编《中国历代名人辞典》载2480余人中除帝王、宗室、将领、农民领袖及宗教人士之外有1480余人为朝廷官吏、文化名人,其中由进士及第者达800余人,占60%左右。他们当中大多是有才能、有成就者,决非平庸之辈,不乏大学问家、书画家、科学家、政治家和民族英雄,通过科举考试而得以施展抱负。
科举制有其与生俱来的种种弊端,尤其是明清之际八股取士,科场等更为明显,但综观其全部,仍能看到它的合理性、开放性,也确实能够不拘一格选拔有用之才,这是不能完全否定的。其中的某些内容和方法于我们今天的教学改革、考试制度改革应有启迪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礼记・王制[A].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C].上海古籍出
版社.
[2]颜师古注.汉书・萧望之传[M].北京:五洲同文局本.[3]三国志卷一.武帝记.建安十五年(210年)春令[M].北
京:中华书局校点本.
[4]三国志卷一.武帝记.建安十九年(214年)十二月令[M].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
[5]通典卷十四.选举[M].北京:商务印书馆十通本.[6]晋书・刘毅传[M].百纳本二十四史版.[7]新唐书・选举志[M].百纳本二十四史版.
[8]陈书禄.中国文化通论[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郭齐家.中国古试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The int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mperial
civil examination rule in ancient China
Zhong Kunjie
(Dept.of History ,Qujing Teachers College ,Qujing Yunnan 655000,China )
Abstract :The evolution of the imperial civil examination rules in ancient China ,based on rules of selecting
scholar -officials and impartial rules of nine grades of official rank ,lasted more than 1300years ,from Sui and Tang Dynasty to the Reign of Kuang -Hus in Qing Dgnasty.Those rule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objectivity ,ex 2amining the genuine competence ,played a vital part in the education rules of China ,which will bring enlightments to the reforming of education and examination in China today.
K ey w ords :rules of selecting scholar -officials ;impartial rules of nine grades of official rank ;imperial civil ex 2
amination rules ;int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杨世武]
・
37・第2期 钟坤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发展论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