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试卷(B卷)
助学点(中职校) 学生 准考证号 本试卷共有六道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 题号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总分 |
| 题分 | 20 | 10 | 20 | 20 | 20 | 10 | 100 |
| 得分 |
| 得分 |
每小题所列备选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未选、多选或错选均
无分。
1.数学所描述的是【 B 】
A.事物自身的特点 B.事物间的关系
C.事物的数量特征 D.事物的存在形式
2.早期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培养儿童基本的【 C 】
A.数学能力 B.数学知识 C.数学素养 D.数学方法
3.小班幼儿往往能说出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自己,但却不容易说家里一共有几个人,说明儿童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是【 A 】
A.从具体到抽象 B.从同化到顺应
C.从外部动作到内化动作 D.从不自觉到自觉
4.整个幼儿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思维类型是【 B 】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辩证逻辑思维
5.某幼儿编的应用题是:“树上原来有3只小鸟,现在树上有几只小鸟?”这道应用题存在的错误是【 B 】
A. 条件不清楚 B. 结构不完整
C. 内容不符合生活逻辑 D. 问题不明确
6.下列对儿童空间概念发展的过程正确的说法是【 B 】
A. 从相对的空间概念逐步过渡到绝对的空间概念
B. 以自我为中心的参照逐渐过渡到以客体为中心的参照
C. 进行空间定位时,儿童最初是以视觉估计物体之间的空间安排
D. 儿童对空间方位关系的辨别与他的思维能力无关
7. 儿童学习按物体的一个外部特征进行正排序一般从【 A 】开始
A. 小班 B. 中班 C. 大班 D. 小学
8. 在进行某一数学活动之前,教师对幼儿掌握相关知识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评价,这种评价属于【 】
A. 诊断性评价 B. 宏观性评价 C. 形成性评价 D. 终结性评价
9. 教育评价的一般步骤中,第一步是【 】
A. 确定评价目的 B. 设计评价方案
C. 实施评价方案 D. 处理评价结果
10. “认识早、中、晚、白天、黑夜”的教育活动属于【 】
A.托班教学内容 B.小班教学内容
C.中班教学内容 D.大班教学内容
11. 儿童把小汽车行驶路程的远近和小汽车行驶的时间长短混同起来。说明儿童时间概念【 】
A.易受生活实际经验影响 B.易受知觉影响
C.受时间循环周期长短的影响 D.以上都错
12. 儿童主动建构数学概念,必须通过【 】
A.学习材料的引导 B.老师的引导
C.自己的活动 D.环境的创设
13. 下列属于自然测量的是【 】
A. 用手点数物体的数目 B. 用手掂量、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C. 用筷子量桌子的长度 D. 用体重计称量体重
14. 下列不属于对应比较的形式是( )
A.重叠比较 B.并放比较 C.连线比较 D.横排比较
15. 数学知识是一种【 】
A. 抽象的知识,和具体事物没有关系 B. 抽象的知识,源于具体事物
C. 具体的知识,和具体事物有直接联系 D. 具体的知识,并等同于具体事物
16. 儿童掌握数概念始于【 】
A.辨数 B.认数 C.点数 D.数数
17. 儿童能按物体的两个以上特征对同一类物体进行分类一般从( )开始
A.小班 B.中班 C.大班 D. 小学
18. 在幼儿阶段,学习10以内的加减运算主要在【 】
A. 动作水平上进行 B. 表象水平上进行
C. 抽象水平上进 D. 概念水平上进行
19. 幼儿用移动实物、逐一点数的方法寻求得数,或者是伸出自己的手指进行逐一点数寻求得数,这种水平层次属【 】
A. 动作水平的加减 B. 表象水平的加减
C. 概念水平的加减 D. 符号水平的加减
20. 幼儿理解和掌握应用题比算式题容易,主要在于应用题的特点【 】
A. 无实物直观,又无表象作为思考的依托 B. 由数字和符号组成
C. 属概念水平 D. 来源于生活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 )、精确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2.思维按其抽象性可分为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 )。
3. 幼儿期的主要思维方式是( ) 。
4. 按心理活动的不同领域来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可分为认知、( )以及 动作技能 三个方面。
5.寻找法的三种形式分别是在自然环境中寻找、在已准备好的环境中寻找和( ) 。
6.感知( )是幼儿数概念形成和发展的感性基础。
7.学前儿童加减运算概念发展的三种水平分别为动作水平的加减、表象水平的加减和( )。
8. 非正式的数学教育活动一般包括活动名称、活动材料、活动规则、活动指导及( )五个要素。
9. 用来表示集合中元素排列次序的数称为( )。
10. 将一定数量的图形以各种排列形式画成的图片叫( )。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数量的守恒
2. 按物点数
3. 表象水平的加减
4. 重叠比较
5. 文氏图(韦恩图)法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简述学前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
2. 简述学前儿童空间量教育的指导要点。
3. 简述分类教学的注意点。
4. 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及其意义。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结合实例说明如何引导幼儿体验量的守恒。
2. 试述一一对应比较及它的教学意义。
六、活动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请设计一个以“按物体两类特征进行逐级分类”为内容的大班数学教育活动,要求写出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和活动建议。
福建教育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教育专科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考试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B卷)
一、单选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B 2. C 3. A 4. B 5. B 6. B 7. A 8. A 9. A 10. C 11. B 12. C 13. C 14. D 15. B 16. A 17. C 18. B 19. A 20.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逻辑性 2. 抽象逻辑 3. 具体形象思维 4. 情感 (态度) 5. 运用记忆表象寻找 6. 集合 7. 概念水平的加减 8. 活动建议 9. 序数 10. 数图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 数量的守恒指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
2. 按物点数指用手逐一指点物体,同时有顺序地逐个说出数词,使说出的每一个数词与手点的一个物体一一对应。
3. 表象水平的加减指幼儿可不借助直观的实物和动作,而是依靠头脑中呈现的物体表象进行加减运算。
4. 重叠比较即将一组物体摆成一行,再将另一组物体逐个一对一地重叠到前一组物体上面,比较两组物体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
5. 文氏图(韦恩图)法即把集合中的元素用一条封闭曲线圈起来,象征性地表示某个集合的方法。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其心理发展表现为一种过度性质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从具体
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从同化到顺应、从不自觉到自觉、
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
(写对一个得一分)
2. ( 1 ) 引导幼儿比较物体量的大小、长短等。(1分)
( 2 ) 引导幼儿学习排序的方法。(1分)
( 3 ) 引导幼儿感知和体验量的守恒。(1分)
( 4 ) 引导幼儿学习自然测量的方法。(2分)
3. ( 1 )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日常生活情境。(1分)
( 2 ) 提倡并鼓励幼儿交流分类的结果。(2分)
( 3 ) 扩展幼儿有关分类的标准,尝试多种分类形式。(2分)
4.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教育事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2分)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评价的意义有: ( 1 ) 鉴定与检验教育教学质量。(1分)
( 2 ) 引导与促进教育教学反思。(1分)
( 3 ) 诊断与改进教育教学效果。(1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 1 ) 运用变式进行教育。(2分)
( 2 ) 教师提供两份同等量的物体,引导幼儿进行守恒判断。(2分)
( 3 ) 通过数数来理解量的守恒。(2分)
(注:没有结合要点进行阐述酌情扣分。举例说明4分。)
2.两个集合元素的一一对应比较就是不通过数数的方式和手段,借助于对应比较来确定两组物体(集合元素)的相等与不等。(2分)
其教学意义表现在:
( 1 ) 有助于对元素及数量的正确感知。(2分)
( 2 ) 有助于掌握计数。(2分)
( 3 ) 有助于感知理解对应法则。(2分)
(注:每个要点2分,结合要点给予说明2分。)
六、活动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 1 ) 写出活动名称。(1分)
( 2 ) 写出活动目标。活动目标应具体、可操作。(2分)
( 3 ) 写出活动准备,包括教师演示材料和幼儿操作材料。材料应具有多样化、可操作等特点。(2分)
( 4 ) 写出活动过程。活动过程应明确,方法应得当,指导要点明确。( 4分)
( 5 ) 写出活动建议。(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