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梳理论证思路 概括论证过程
方法技巧提炼
一、常考题型例题
| 题型辨识 | 题干示例 |
| 1. 梳理论证结构 | 选文围绕好书的作用从不同方面展开论述,请阅读选文,补全图标内容。 好书让人心生敬畏,并激励人不断地学习 (1) 好书助读书人自省自知,教人成为自己 (2) 好书的作用 |
| 2. 梳理论证过程 | 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简要分析第x段/全文/文章x段——x段的论证过程。 |
| 3. 分析文段的逻辑关系 | 文章的x段和x段顺序/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文章的【甲】【乙】两句话能否互换位置?请阐述三条理由。 |
| 4. 语言的匹配题 | 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
题型一 梳理论证过程
答法
1. 分层:根据论点、论据、阐述性语言单独划分层次
(1)阐述语需要单独分层。
①观点意义及劝勉句(如“……是十分重要的/有必要的”“让我们……/只要我们……就能……/只要……才能……”)
②补充观点成立条件及驳论句(如“我们所说的……并不是……而是……”“有人认为……”)
③阐述观点的意义内涵句(如“……也就是说……”)
(2)阐述语不需要单独分层的。
①引出下文观点或论据的句子(如“因此”“由此可见)
②论据阐述句(如“……正是因为……才……”“……的话也就是说……”)
2.指认: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论点照抄或概括/论据概括的类型/论证角度需要阐明/阐述性性句子需要概括
3.有条理地作答
(1)选择关联词(参考分值):首先、其次、再次先、接着,再接着……连缀论述过程。
(2)辨识相应论证方法:举……事例/引……的话从正反两个角度/将……比作……/用……进行类比。
(3)注意运用议论文的术语:提出/论证/引出话题/再次强调……
题型二 分析某两段的逻辑关系
答法
1.概括这两段的内容:论点照抄、论据需概括、阐述性语言要分析具体内容。
2.分析文段间的逻辑关系:
(1)A、B两段内容上有因果、条件、转折、递进等关系,不能调换。
(2)A、B两段与上下文有密切关联:或为总一分、分一总结构,上下文提示二者的位置关系;
或上、下文对A、B两段的内容做某种解说,提示二者的位置关系。
3. 作答(四步走):
(1)做出判断:不能调换。
(2)分析内容:运用术语概括两个段落的具体内容。
(3)明确逻辑关系:具体答出逻辑关系关键词(因果、条件、转折、递进等),或具体分析二者的逻辑关系。
(4)强调结论:所以不能调换。
题型三 语言匹配题
答法
1.看出题形式
(1)从位置上看
①【甲】【乙】【丙】同在文章首、尾或某一个段落,该段落一般是文章的总起或总结段。
②【甲】【乙】【丙】分别在三个段落,且属于文章的“本论”部分。
(2)从内容上看
①【甲】【乙】【丙】是分论点句或内容上包含分论点关键词。
②【甲】【乙】【丙】是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或闸述性语言。
2.解题思路
(1)三者分属三个自然段:看其内容和本段观点的匹配。
(2)三者同属一个自然段:看其内容与分论点的匹配。
【例题一】(南充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当你不是世界的中心
(1)海水容纳百川,水以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却从不居功。清风飘送花香,雨水润物无声,这温柔敦厚的自然总是厚德载物,却又不事张扬,更不会以造物主自居。那么自称万物灵长的我们,更应该学会不以自我为中心。
(2)只有当你不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的时候,你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只有跳出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天朝上国,物产丰盈,本不必与外夷互通有无”,正是清朝常常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没有认识到自身各种弊病,从而日益落后于世界。后人再看历史,无不扼腕叹息。因此跳出自我,并审视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并完善自我。
(3)不以自我为中心,就要有谦和的姿态。北大校长、国学大师季羡林以一位平凡老者的身份替一位入校新生看行李,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不恼不怒,反倒用一句“没关系”化解了那名新生的不安。著名影星林志玲在参加一个宣传活动时,很多经销商都和她握手。有人注意到身高 174公分又穿着高跟鞋的林志玲,一定会膝盖微弯,蹲到和对方一样的高度,眼神平视地和对方握手。那天地总共蹲了八十几次。生活中,有些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每个人都保持一种“高姿态”,这种人其实最无实绩。反而是季羡林和林志玲这样的人,以谦和的姿态平等待人,更显高贵。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都需要学会尊重池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保持自身的风度与姿态。
(4)不以自我为中心,还要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世界,而不单从自身出发。或许你以为自己是万众瞩目的大明星,是舞台的焦点,可是,在一个农民眼里,你只是个普通的人,远不及他的庄稼重要。或许你正逼着自己的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殊不知在他们眼里,蓝天、白云、草地、游戏才能构成最美的童年。所以,在别人眼中你不一定耀眼,你要用他人的眼光看到自己的卑微。在孩子眼中你奉为金科玉律的东西可能一定耀眼,你要用他人的眼光看到自己的卑微。在孩子眼中,你奉为金科玉律的东西可能一文不值,所以你要以孩子的眼光去帮助他们找到幸福与快乐。从他人的角度看世界,你将看到更绚丽的色彩。
(5)不以自我为中+心,还要善于向他人学习。“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事万特皆有其闪光的一面。师法自然,小草的坚韧,大树的昂扬,细流的执著,大海的宽容……都会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师法大师,圣贤的哲思,大儒的风范,永远是我们追随的目标;师法凡人,芸芸众生里有很多普通人更值得我们学习。 “当代雷锋”郭明义,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爱心,几十年如一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不顾个人安危勇救学生……这些平民英雄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示出口的人性光辉,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起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向他人学习是不以自我为中心的更高境界。
(6)当你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你将明白众生平等,从此不再轻视一只蝴蝶、一片落叶,你将读懂无言的自然和多彩的生活。
选文(2)(3)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说明理由。(3分)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选文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3.选出最适合作选文(5)段道理论据的一项( )。(2分)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沦语》)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
4.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和选文的观点,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应该怎样做。(3分)
参:
不能,②段阐释了不以自我为蝇心的意义(或“只有你不把自己当办报中心的时候,你才能正确认识自己”)③段论述的是如何才能做到不以自我为中心(或“不谈,语言表达通顺。示例:生活中,父母对我要求很严格,我非常地不理解,;读了本文后,我懂得了不应该以自我为中心, 要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的道理;以后再与父母发生矛盾时,我会站在他们的角度,多替他们想想
1.我们应该学会不以自我为中心。
2.举例论证,列举清王朝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或以“天朝上国”自居),而日益落后于世界的事例,从(反面)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只有当你不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的时候,你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有谦和的姿态”),两段内容是闯进关系,所以不能互换位置,(本题一结论海参崴有理由不得分)。
3.A
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惟一,能结合生活实际,围绕本文论点或某个分论点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观点,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例题二】(大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君子知“怕”
游宇明
①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生活中,家里没人他从不让家用电器工作,怕引发火灾;晚上睡觉他一定会关掉煤气,怕发生泄漏;上街绝对遵守交通规则,怕出现意外。工作中,他遵章守纪、秉公办事,怕一不留神成为阶下囚。
②我非常赞赏朋友的做法,因为他知“怕”。其实,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不都应该心存畏惧吗?
③个人应该懂得畏惧。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就是老天爷赐予的命运;大人是指有地位、有号召力的人;圣人之言,是指古往今来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言论。孔子所说的“君子三畏”是否适用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但对于他“人要知畏惧”的主张,我双手赞成。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应该“怕”的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法律,就是要遵守基本的法律与规章制度,用古人的话说,叫“畏法度”;二是应该“怕”道德,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违背社会道德、会被人戳脊梁骨的事绝对不做。那些因为图一己之欲、逞一时之快而无视法律和道德的人,当他们为自己的“无所畏惧”痛悔不已的时候,不也正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吗?
④不仅个人要学会知道“怕”,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许多国家都经历过苦难和挫折,人民曾经深受其害,国家的文明进程也大大受挫。有的国家不知“怕”,对过去的苦难和挫折毫不上心,总是好了疮疤忘了疼;有的国家却总是“怕”着,生怕类似的悲剧重演,因而他们总是居安思危,充满忧患意识。1845年,一种卵菌登陆爱尔兰岛,使得全岛土豆减少三分之一,灾荒一直持续到1852年。这场大饥荒使爱尔兰人口锐减20%至25%。爱尔兰人没有忘记这场苦难,他们在首都街头竖起了大型的纪念雕塑,其中一组饥民的群像栩栩如生,那哭天喊地的表情时刻提醒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在罗斯康芒郡的一座庄园里设立有大饥荒博物馆,里面有关于这场饥荒的最完整的收藏。爱尔兰的史学家和文学艺术家更没有忘记这场大饥荒,关于这场饥荒的著作、论文、文艺作品如潮喷涌。生活是公正的,像爱尔兰这样知“怕”的国家,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往往有备无患,因而幸运地躲避了后来一些灾难性的意外事件。
⑤中国人一向讳言“怕”,在一些人看来,说自己“怕”,就等于承认自己怯懦,其实这完全是误解。一个人知道必要的“怕”,他才可能去做好人、善人,去做君子;一个国家知道必要的“怕”,它才会将各种社会规则和保障体系设计得很完备,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温暖、快乐的命运共同体。
(有改动)
请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分)
【参】(4分)首先提出“个人应该懂得畏惧”的分论点,然后引用孔子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来论证“人要知畏惧”,接着阐述了“怕”的内涵,最后从反面举了一些人因无所畏惧而痛悔不已的例子,来论证个人应该懂得畏惧的道理。
【例题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读书不肯为人忙
①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冠之为“神圣”二字的东西并不多,而有识之士把读书当作自己生命历程中神圣的事情之一,无疑是睿智的。然而,对到底为什么要读书、怎样读书这个基本问题,不同的人因为阅历的差异而持不同的态度。
②著名学者陈寅恪在80多年前给毕业生的赠言中赋诗道:“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平生所学宁堪赠,独此区区是秘方。”这个“读书不肯为人忙”,指的是读书求学需要有思考的精神,要有创见,如此方能使学术精进、学有所成。陈寅恪以此为读书求学的“秘方”传给后人,至今仍不失为教人如何读书的一剂良方。
③读书与思考相伴,方能读出思想。【甲】书本里有思想,那是沉睡的“睡美人”;实践中有思想,那是带着泥土的“胡萝卜”。唤醒“睡美人”,洗净“胡萝卜”,需要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思考,方能摒弃囫囵吞枣的不良学风,学到书本里的真知,掌握其精髓和真谛。倘若只看书而忽略思考,那正如鲁迅所言,只能算是“书橱”了。
④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乙】只有疑,才生思;只有思,才启信;只有信,才敢践;只有践,才能进。学贵知疑,疑则有进。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对当年地质学界普遍流行的“中国贫油论”大胆质疑,从而提出了新的地质构造理论,并用这一理论指导我国石油的勘探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如此读书贵疑之举,摒弃的是盲从,确立的是人格和理性思维。
⑤今天,读书的目的早已超越获取知识,培育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是更重要的目的。【丙】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之所以比知识更重要,是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读书的真谛就在于突破现有的知识和观念的局限,造就人的更新。一旦冲破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冲破思想上条条框框的束缚,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⑥民族的复兴、国家的进步,离不开那些肯动脑筋、勇于创新的人们。在这样一个拼学识、拼智慧的时代,如果我们的头脑总在休眠状态,人云亦云,岂不要被人远远抛在脑后?读书求学需要思考,激活想象力,激发创新精神,做事创业亦是如此。
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明代学者李贽认为:“学人不疑,是谓大病。”
②马克思曾把想象力称为“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
③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应自己思索,自己观察,自己做主。”
参:甲——③,乙——①,丙——②
其他题目:
小题1:将⑥段划线句子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小题2:结合文章,作者在第②段引用著名学者陈寅恪所写的诗词的作用是_____ (3分)
小题3:根据文意,第③段划线句子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小题4:第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__,论证了_________的观点。 (4分)
小题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不同的人因为阅历的差异而对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持不同的态度。
B.读书应当深入思考并大胆质疑,摒弃囫囵吞枣的学风和盲从的心态。
C.读书的目的已不再是获取知识,而是培育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
D.不论读书还是做事创业,都需要思考,发掘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参:
小题1:如果我们的头脑总在休眠状态,人云亦云,那就要被人远远抛在脑后。(2分)(结尾必须是句号,句号没写或写不清楚,扣1分)
小题2:揭示“读书不肯为人忙”的内涵,(1分),引出“‘读书不肯为人忙’是教人如何读书的一剂良方”的观点。(2分,只答引出观点得1分)
小题3: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思考,获得书本和实践中的思想。
小题4:引用论证(1分)举例论证(1分) (只写“引用”“举例”不得分)读书与知疑相随,方能读出境界。(2分)
小题5:C
练习一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学会转身
①一个木匠丢了一块手表,几个热心的邻居一起帮他找,他们将地上的刨花、工具箱,以及木匠身上的每一个口袋都翻烂了也没有找到,结果却让一个孩子找到了。木匠很惊讶,问那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说,很简单啊!你知道,手表是有声音的,我只是在你们都安静下来的时候坐到刨花旁听,然后沿着声音的方向走过去,就找到了。
②事实上,在遇到困难时只要稍稍转个身,我们看到的就会是一个崭新的天空,就像丢失在刨花里的那块表,大人们翻烂了刨花,找遍了工具箱,甚至木匠的口袋,都没能找到,而那个孩子只是换了一个寻找的角度,即凭借手表指针"嘀嗒、嘀嗒"的走动声就轻易地找到了。
③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卡耐基说:"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生活愉快、自在,在事业上取得重大的成就,学会变通是很重要的。"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下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游标卡尺测量,一会儿在稿纸上计算,后来甚至还动用了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可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算出结果。就在助手搬出大学里学过的知识,准备再一次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摆满了各种工具书和身旁的那一堆稿纸,立刻就明白了怎么回事。于是,他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里,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这时,忙得满头大汗的助手才恍然大悟:自己想的太复杂了。看来,学会变通,善于让自己的思维转身是很重要的。
④是的,我们很多人就像爱迪生的助手一样,做事不知道变通,结果是花费了很多力气,到头来却一事无成。遇到看似难解的问题,学会换一种思维,从不同角度看,这样,"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化了,而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⑤1916年,美国犹他州的小镇准备修建一座银行。镇长买好了地,备好了建筑图纸,可最后在砖头上出现了问题。因为,从盐湖城用火车运砖过来,每磅要2.5美元。这个价格远远超出了镇里的预算。后来,大家又想了许多种货运方式,甚至包括空运都不行。就在人们束手无策的时候,不知谁说了句,邮寄砖啊!结果是,包裹每磅邮费是1.05美元,比火车便宜了一半多。
⑥这样,小镇的居民很骄傲地拥有了他们的第一家银行。更为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后来还被西点军校作为案例选入了教材,用来诠释一条校训:要保持"头脑简单",敢于去干所谓"办不到"的事情。
⑦通过邮局邮寄货物,这无疑是最常见的运输方式,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常见、简单而又便捷的方式,很多人就是想不到。为什么呢?他们就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达芬奇语)。细想,我们生活中我们缺少的,不正是达芬奇说的这种将问题简单化的思维嘛。
⑧同一件事,如果依照同样的习惯思维去运作,肯定不会有新的改变。但若能改变一下固有的思维方式,转个身,用不同的方法去开拓,自然会结出不同的硕果。学会转身,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把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你就会发现人生其实好简单,成功其实离你也并不远。
(选自《演讲与口才》,有改动)
阅读选文第3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表格。(4分)
| 提出观点 | A | |
| 分析论述 | B |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 |
| 举出爱迪生指导助手测量灯泡容积的事例 | 论证方法:C | |
| 得出结论 | D |
【练习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生活中要懂得低头
汪金友
①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回答:“三尺。”那人笑了:“先生,除了婴儿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六尺高,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不是把苍穹都戳破了?”苏格拉底也笑了:“是啊,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如果想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下头来。”苏格拉底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2000多年。人生活在天地之间,身处社会之中,真的需要低头吗?人们一直在思考着、争论着、实践着。
②自然界的天地,是不需要低头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但现实生活中,一些时候我们又不得不低下头。比如,前边有一个山洞,里边充满了神秘,你也想进去探个究竟。而山洞的洞口,却低于自己身体的高度。这时候,你是低下头来进去,还是仰起头来回返?当看见有人从这个山洞里背着宝藏出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低头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在很多的情况下,低下头来,是一种聪明和智慧,也是一种大度和从容。能低者,方能高;能屈者,方能伸;能柔者,方能刚;能退者,方能进。这是人生的辩证法。
③有时,在现实面前需要低头。想象和现实,往往会有很大的距离。你想骑马飞驰,可眼前能找到的,只有一头驴。是坐在那里等马,还是骑上毛驴先行?想要成功,必须先学会失败;想当强者,必须先学会忍耐。【甲】
④有时,在错误面前需要低头。人生在世,谁都可能犯错误。错误是对别人的伤害,只有低头才能弥补。低头不是屈辱,而是应该付出的代价。廉颇向蔺相如低头,不但没人笑话,反而传为美谈。【乙】
⑤有时,在欲望面前需要低头。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就像海里的水,喝的越多,越感到口渴。职务,总是看着别人高;金钱,总是看着别人多;权力,总是看着别。而只有低下头来,才会发现,很多东西,都是过眼烟云,身外之物。【丙】
⑥有时,在法律面前需要低头。法律是什么?是一个框框。每一个人,都必须在这个框框里工作生活。有人感觉不舒服,为什么让它束缚我们的手脚?也有人自作聪明,想从框外找个漏洞钻过去。但和法律较劲,实在是太危险了。即便一时得逞,也是心惊肉跳,且往往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⑦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都有这样两种人。一种是经常“低头”的人,一种是经常“仰头”的人。只要稍作对比,就会发现,那些人缘好、事业顺、进步快的人,往往都是懂得“低头”的人。
(有删改)
根据文意,将下面三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①很多的矛盾和纠葛,也不是在硬碰中解决,而是在低头中化解。
②得失看淡,清心寡欲,不亦快哉?
③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不低,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甲】处应填:________【乙】处应填:________【丙】处应填:________
【参】【甲】:③;【乙】:①;【丙】:②
其他题目
1.文章开头举出苏格拉底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引出本文论点:生活中要懂得低头。
2.从在现实、错误、欲望、法律面前都需要低头,这四个方面来证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