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的文章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秋天的怀念(节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乙】
散步(节选)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和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1)甲文的对话中,母亲的心理有何变化,请简析。
(2)甲文加点的“再也”一词蕴含深情,请简析。
(3)乙文叙事中的景物描写,别有用意,试分析。
(4)甲乙两文感情基调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分析】甲文是《秋天的怀念》节选部分,记叙了母亲忍受巨大的病痛,要陪着儿子去北海看菊花,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也表达了子女对母爱的赞美,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乙文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的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解答】(1)本题考查人物心理分析。“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因为母亲担忧“我”见到落叶会伤心;“‘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母亲央求“我”去看菊花;“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得知“我”同意后喜出望外;“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又因为不小心讲出“踩“跑“之类的字眼又害怕触动“我”伤感的情绪。
(2)本题考查词语作用分析。结合后文可知,母亲去世了,“再也”表现了“我”对母亲去世的伤心痛苦和不能理解母亲的愧疚之情。
(3)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判断与作用分析。文中的写景句有:“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都表现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很明显为表现人物散步时的愉悦心情服务,为表现文章的主旨服务。
(4)本题考查短文感情基调分析。《秋天的怀念》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散步》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的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感情基调是清新、明朗、愉悦、亲切、舒缓、从容和温馨等。
答案:
(1)母亲担忧“我”见到落叶而伤心“挡在窗前”,又央求“我”去看菊花,得知“我”同意后喜出望外,后又因为不小心讲出“踩”“跑”之类的字眼又害怕触动“我”伤感的情绪。
(2)“再也”表现了对母亲去世的伤心、痛苦、愧疚之情。
(3)文中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表现了春天的美丽和蓬勃的生机,传达出万物复苏的生命感慨,衬托了一家人散步的快乐心情和幸福感觉。
(4)《秋天的怀念》深沉沉痛、怀念伤感和侮恨等;《散步》清新、明朗、愉悦、亲切、舒缓、从容和温馨等。
【点评】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汉字独有的“奔驰”和“宜家”
①汉字就是丰富,洋文说“买东西”,有我们汉字的“采购”漂亮吗?“采”字会让我们想象出采摘的意思,像从果树上或从花园里采摘水果或鲜花一样来买东西,该是一种什么劲头和氛围?洋文只会说go shopping,到商店去,意义倒是非常明确,但多么直白,哪有一点诗意?
②举个例子,洋文要说想念,想念得非常深,再深能有我们的“望穿秋水”那般深吗?用“秋水”一词该给我们多少美好的想象呀,如果换成“春水”行吗?春水当然和秋水一样清澈透明,但能有秋水一样深吗?春水总是浅浅的。况且,春水有春回大地的气息,是温暖的,而秋水却总是有寒霜初降的萧瑟、凄清和冷意,和思念又思念不到的心情是多么吻合。我们说“望穿秋水”时,该有怎样的深情蕴涵在这四个字里面,又对“思念”这样一个抽象的词语赋予了怎样形象化的比拟。
③再举个例子,汉字说“山穷水尽”,同样会给我们很多联想和遐想。就像“海枯石烂”一样,山和水,同海和石一样形象的东西,成为了抽象的化身。客观上,就像海不会枯石不会烂一样,山不会穷水也不会尽,我们的汉字却将这些有形的东西神话一般想象到了极致,将看不见的心情托付在绵延和浩渺的山水上,该是多么美。如果用英文来说的话,是at the end of one’s tether(系绳子的末尾),天呀,多么干巴无味,绳子能和山水比吗?
④几千年磨炼出来的汉字,真的是有着它独有的民族审美的创造力,是字母拼写的洋文无可比拟的。所以,曾有人梦想将汉字拼音化,但总是没有成功。汉字总能将字母拼写的洋文翻译得韵味十足,而洋文翻译我们的唐诗却总显得那样为力。
⑤别的不说,我们以前将lace翻译为“蕾丝”,将benz翻译为“奔驰”,将coca cola翻译为“可口可乐”,如今将ikea翻译为“宜家”,该是充满了多少汉字独有的智慧和想象力,绝对比那些洋文本身不知强上多少倍。可以设想,如果不翻译为“蕾丝”,直接意译叫“花边”;不翻译为“奔驰”,直接音译为“宾士”;不翻译为“可口可乐”和“宜家”,也都直接音译成一个我们根本弄不清楚是什么东西的、字和字不挨不靠的组合,该是一种什么情景?还会有今天这样的家喻户晓吗?
⑥不说“可口可乐”是那样地口语化,只说“宜家”,虽然带有文言的意味,因为在我们的昆曲《牡丹亭》中就有“有风有化,宜室宜家”的句子,却文言得那样贴切和风雅,让我们真的再也难以找到第二个词可以和它媲美。可以这样毫不夸张地讲,是我们的汉字把那些洋文化腐朽为神奇,让它们超越了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乃至价值。这就是我们汉字独一无二的魅力呀。
(文/肖复兴,有删改)
(1)作者对比“采购”和“go shopping”的目的,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B
A.说明“采购”会让人联想到“采摘”,有氛围感。
B.说明汉字比洋文在表达意思上更优越、更漂亮。
C.说明“go shopping”表意太过直截了当,不够委婉。
D.说明汉字表意丰富,充满联想且富有诗意。
(2)对“望穿秋水”“山穷水尽”的例子的理解,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春水太浅而温暖,不适合比拟人物的心情。
B.秋水萧瑟而凄冷,吻合人物思念而不得的心情。
C.“山穷水尽”“海枯石烂”具有神话性的想象。
D.“山穷水尽”“海枯石烂”蕴涵了看不见的心情。
(3)作者认为汉字比洋文更具魅力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能将抽象的情感赋予形象化的比拟。
B.能给人诗意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C.能让一些翻译名称家喻户晓。
D.能贴切而智慧地表达翻译对象及其特点。
【分析】本题通过写汉字非常丰富,介绍了汉字能将抽象的情感赋予形象化的比拟,并且给人诗意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等优点,从而论证了汉字具有其独特的魅力。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CD.正确;
B.有误,结合“汉字就是丰富”“‘采’字会让我们想象出采摘的意思,像从果树上或从花园里采摘水果或鲜花一样来买东西,该是一种什么劲头和氛围?洋文只会说go shopping,到商店去,意义倒是非常明确,但多么直白,哪有一点诗意”可知没有提到“汉字比洋文在表达意思上更优越、更漂亮”。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BC.正确;
D.有误,结合“就像‘海枯石烂’一样,山和水,同海和石一样形象的东西,成为了抽象的化身。客观上,就像海不会枯石不会烂一样,山不会穷水也不会尽,我们的汉字却将这些有形的东西神话一般想象到了极致,将看不见的心情托付在绵延和浩渺的山水上,该是多么美”,可知“山穷水尽”“海枯石烂”变得形象化了。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BC.正确;
D.有误,结合“汉字总能将字母拼写的洋文翻译得韵味十足”“客观上,就像海不会枯石不会烂一样,山不会穷水也不会尽,我们的汉字却将这些有形的东西神话一般想象到了极致,将看不见的心情托付在绵延和浩渺的山水上,该是多么美”该是充满了多少汉字独有的智慧和想象力“还会有今天这样的家喻户晓吗”可知作者认为汉字比洋文更具魅力的原因。文中没有提到“能贴切而智慧地表达翻译对象及其特点”。
故选:D。
答案:
(1)B
(2)D
(3)D
【点评】明确论点的要求应满足三点: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学会在文章中找出和概括符合观点的句子。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整体感知文本,进行归纳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