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10.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doc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0:42:06
文档

10.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doc

“大气环境(一)”说课稿富阳中学地理组胡波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教科书,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同学使用。本节说课共分为四个部分:一、说教材分析与教学处理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湘教版必修一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的第一课时内容。这一章是高中地理中最重要的章节之一,又是第二单元的重点知识之一,因此,它是高中地理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大气的垂直分层及每层大气的特征,第二部分主要讲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在重力和太阳辐射
推荐度:
导读“大气环境(一)”说课稿富阳中学地理组胡波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教科书,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同学使用。本节说课共分为四个部分:一、说教材分析与教学处理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湘教版必修一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的第一课时内容。这一章是高中地理中最重要的章节之一,又是第二单元的重点知识之一,因此,它是高中地理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大气的垂直分层及每层大气的特征,第二部分主要讲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在重力和太阳辐射
“大气环境(一)”说课稿

富阳中学地理组   胡波

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教科书,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同学使用。本节说课共分为四个部分:

一、说教材分析与教学处理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湘教版必修一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的第一课时内容。这一章是高中地理中最重要的章节之一,又是第二单元的重点知识之一,因此,它是高中地理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大气的垂直分层及每层大气的特征,第二部分主要讲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在重力和太阳辐射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明显的分层现象。最底层对流层是与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而大气的热状况即冷热不均匀是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原理与状态,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与气候”等奠定知识基础。

所以第一课时起到一个铺路石的作用,奠定了整节知识的基础。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新课改理念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学情分析与对策

①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基本知识。因为初中时同学们已经接触过大气环境的相关内容,但是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对原理性认知比较少。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创设形象的地理情境并渗透基本原理的解释。

②高一学生好奇心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强。而本节内容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这些特征非常有利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对策:基于高一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与兴趣基础,我在教学设计时注意将基本知识与图表、与生活中常见的案例结合起来,并努力去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在兴趣中把不懂的知识掌握起来,并初步学会合理地解释各种物理现象。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1)教学重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3大气的保温效应。

(2)教学难点:大气保温作用原理。

(3)确定依据:

①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②本节内容: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③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所涉及概念较为抽象,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不易理解。

二、教学三维目标确定及依据

1、三维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明确大气的热源;

3知道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4能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5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

(2)过程与方法:

1探究法学习大气的热量来源;

2运用大气热力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

3图表分析大气的保温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认识大气对整个地理环境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保护大气层,警惕臭氧层破坏及全球变暖,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树立环境道德观,增强环保意识和全球意识;

3培养学生关心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2、确定依据

①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②本节内容: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③教学要求:让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有较高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法探索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问题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学法指导

通过绘制大气受热示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尽量联系生活中的地理实例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课堂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掌握知识。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如下:导入(2分钟)--新课教学活动(35分钟)--小结和作业布置(3分钟)

【引入新课】

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我们周围的大气环境,请学生谈谈看法。(大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呼吸感觉得到大气的存在,天气冷暖、阴晴的变化使我们认识到大气在运动。)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共同探讨大气环境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

大气层从地面向上,可延伸数千千米的高空。那么,这么高的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有什么变化特点呢?接下来学习大气的垂直分布。

设计理由:大气是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地理事物之一,因此采用“体验式导入”的方法,真实、简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大气的学习,开门见山。

【新课教学活动】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的教学设计

这一部分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特点,故采用图表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读图分析。

高一学生有读懂坐标系图的基础,首先是引导学生看课本P43的图2-23,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得出大气垂直可以分为几层,从图中读出随高度的变化,对流层和平流层随高度的变化气温分别如何变化。古诗有云:“高处不胜寒”。激发学生思考对流层的温度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然后从温度随高度的变化这一特征引导学生思考,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会如何运动?这种运动与人类活动会有什么样的关系。

通过读图可知对流层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引导学生思考推断得出对流层大气的热量来自地面;分析可以得出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平流层适合飞机飞行。

[思考题]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当一架飞机飞行到距离地面10km的高度时突遇大雨,则该飞机应该急剧降落还是迅速上升,为什么?

[启发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飞机应该迅速上升,当进入平流层,天气转晴。

[承转]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的能量源泉,但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看到,大气的热量却来自地面,为什么呢?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看下面的内容。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何为削弱?”引导学生从语文角度理解。让学生明白,太阳辐射在穿越厚厚的大气层以后,到底地面的太阳辐射比原先减少了很多。这部分减少的太阳辐射就是被大气削弱了,削弱作用的形式及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内容(特别强调P44的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了解,老师适当解释三种削弱作用特点,特别是散射作用。(第一次接触散射这个名词,学生不易理解,教师通过画简单示意图讲解。)

教师例举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现象,如:

①夏季阴天气温比晴天低;

②晴朗的天空呈蓝色;

③交通灯用红灯作为停的信号灯;

④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是明亮的;阴天房间里、教室里没有阳光也是明亮的。

【教学分析】以上现象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却很少分析过原因,引入这些实例分析让学生既感亲切,又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获得新知识的学习。

[承转]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以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接下来继续看: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此部分内容实际讲的就是将大气的保温作用(结合课本P46-47的阅读材料)。这部分内容为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第一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中已提到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首先告诉学生有这样一个物理原理:任何有温度的物体都在不断的向外辐射电磁波,而且物体稳定越高,向外辐射电磁波的能力越强,辐射的波长越短。大气,地面都有温度,也在不断地向外辐射能量,也包括我们人体。

(插曲)现在生活中有一种红外线报警器,它对特定波长的红外线有极强的感应能力,如果有人靠近的话呢,就会报警。(目的在于跟学生说明人体向外辐射为红外线长波辐射,由此推断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均为长波辐射。)

通过阅读课本内容知道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并分析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知道,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而地面辐射为红外线长波辐射,故对流层大气主要靠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即热源为地面),解释“为什么高处不胜寒”。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以及大气逆辐射四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画图分析。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知识,实现由地面辐射到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知识迁移。)

教师总结让学生明确:大气的保温作用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把地面辐射的大部分热量截留在大气中,而是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课本P45和P47的活动题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完成。

教师提出全球变暖的现象,激发学生思考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树立环境道德观,增强环保意识和全球意识。

【小结】

这一节课主要学习了大气的垂直分布及大气的温室效应,其中重点是掌握太阳、地面、大气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大气温室效应的原理,三者关系可以用示意图来分析;大气保温效应又可以用“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来概括。

【作业布置】

文档

10.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doc

“大气环境(一)”说课稿富阳中学地理组胡波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教科书,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同学使用。本节说课共分为四个部分:一、说教材分析与教学处理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湘教版必修一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的第一课时内容。这一章是高中地理中最重要的章节之一,又是第二单元的重点知识之一,因此,它是高中地理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大气的垂直分层及每层大气的特征,第二部分主要讲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在重力和太阳辐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