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5年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0:44:07
文档

2015年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015年六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课题负数的认识课型讲授课课时总数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理解负数产生的意义。3、明白数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2、体会负数的重要性。难点体会负数的重要性。理解负数的含义教学用具温度计教法、学法引导交流,合作探究教学过程动态修改栏教学环节及内容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1、出示主题图。2、揭示课题。1、教师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2、引导学生
推荐度:
导读2015年六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课题负数的认识课型讲授课课时总数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理解负数产生的意义。3、明白数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2、体会负数的重要性。难点体会负数的重要性。理解负数的含义教学用具温度计教法、学法引导交流,合作探究教学过程动态修改栏教学环节及内容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1、出示主题图。2、揭示课题。1、教师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2、引导学生
2015年六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

课题负数的认识课型讲授课课时 总数

1、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理解负数产生的意义。

3、明白数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1、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

2、体会负数的重要性。

难点体会负数的重要性。理解负数的含义
教学用具温度计
教法、学法引导交流,合作探究
教   学   过   程

动态修改栏
教学环节及内容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主题图。

2、揭示课题。

1、教师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插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 和 3℃ 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

2、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3、教学例2。

4、归纳正数和负数。

1、教学例1 。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

(2)教师讲解0℃的意思: 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

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

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3)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2、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1)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2)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3)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3、教学例2。

(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3页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像2000,500这样的数表示的是存入的钱数;而前面有“-”号的数,像-500,-132这样的数表示的是支出的钱数。

(3)教师:上述数据中500和-500意义相同吗?

(500和-500意义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

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表示出向东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进20步和后退25步吗?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师把学生的表示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4、归纳正数和负数。

(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数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展示分类的结果,适时讲解。

像+8,+4,+2000,+500,+1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不写。

像-8,-4,-5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负数。

(3)那么0应该归为哪一类呢?

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发表意见。

(4)归纳: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5)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

鼓励学生注意联系实际举出更多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组织学生完成,指名回答。

2、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2题。

组织学生动手填一填,在小组中交流检查。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 书设 计

负数的认识

0℃:  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

-3℃:  零下3摄氏度

3℃(+3℃):  零上3摄氏度

正数:              负数:

+2000             -500

+500             -132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题在直线上表示正、负数课型讲授课课时 总数

1、借助直线初步理解正数、0、负数;初步体会直线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以及正数与负数的比较。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借助直线初步理解正数、0、负数。

难点充分理解正数、0、负数,能正确比较大小。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主题图。

2、揭示课题。

动态修改栏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3。

2、观察数轴,比较数的大小。

1、教学例3。

(1)教师:怎样用数来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然后汇报。

(2)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出示数轴,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

(3)让学生说出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4)教师总结:

我们可以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做数轴。

2、观察数轴,比较数的大小。

引导学生观察数轴。

①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②在数轴上分别找到

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师及时小结:

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分数。每个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它们相对应的点。

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学生练习,指名汇报。

2、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4、5题。

组织学生完成,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 书设 计

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上面这样的直线叫做数轴。

第二单元:百分数(2)      第1 课时

教学课题百分数:折扣
教学内容第8页“折扣”、做一做及练习二第1至3题。

知识

技能

明确折扣的含义,能熟练地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过程

方法

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

度与

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  学  过  程

一、情景导入

圣诞节期间各商家搞了哪些促销活动?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促销的?

二、新课讲授

1、理解“折扣”的含义。

(1)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

(2)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课件出示)

(3)引导提问: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如果原价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现价又是多少?

(4)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5)学生动手操作、计算、讨论,找出规律:

原价乘以70%恰好是标签的售价 或 现价除以原价大约都是70%。

(6)归纳定义。

通俗来讲,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通称“打折”。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如八五折就是85%,九折就是90%。

2、解决实际问题。

(1)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导学生分析题意:打八五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1”?

先让学生找出单位“1”,然后再找出数量关系式:原价×85%=实际售价

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解答。

④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2)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导学生理解题意:只花了九折的钱怎么理解?以谁为单位“1”?

学生试算,列式。

③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并板书。

3、提高运用

在某商店促销活动时,原价200元的商品打九折出售,最后剩下的个,商家再次打八折出售,最后的几商品售价多少元?

引导学生分析,学生完成,再集体交流,让学生明确:“折上折”相当于连续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练习题。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百分数:折扣

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1)180×85%=153(元)       (2)160-160×90%

答:买这辆车用了153元 。         =160-144

=16(元)

160×(1-90%)

= 160×10%

          = 16(元)

                             答:比原价便宜了16钱。

第 2课时 

教学课题百分数:成数
教学内容第9页“成数”、做一做及练习二第4、5题。

知识

技能

明确成数的含义。能熟练的把成数写成分数、百分数。正确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过程

方法

通过成数的计算,进一步掌握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

度与

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成数的理解和计算。
教学难点会解决生活中关于成数的实际问题。
一、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例如,报纸上写道:“今年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产二成”……

同学们有留意到类似的新闻报道吗?(学生汇报相关报导)

二、新课讲授

1、理解成数的含义。

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十,通称“几成”

(1)刚才大家都说了很多有成数的发展变化情况,那么这些“成数”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增产“二成”,你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成数         分数           百分数

二成       十分之二          20%

(2)试说说以下成数表示什么?

①出口汽车总量比去年增加三成。

②北京出游人数比去年增加两成。

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

2、解决实际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例2:

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2)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①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②找出数量关系式。

先让学生找出单位“1”,然后再找出数量关系式:

今年的用电量=去年的用电量×(1-25%)

③学生根据关系式,列式解答。

④全班交流。

方法一: 350×(1-25%)     方法二:350-350×25%

=350×75%                  =350-350×0.25

=350×0.75                 =350-87.5

=262.5(万千瓦时)           =262.5(万千瓦时)

三、练习巩固

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第4、5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成数的知识,你们对成数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板书设计百分数:成数

二成  = ( 十分之二 ) = ( 20% )

方法一: 350×(1-25%)     方法二:350-350×25%

=350×75%                  =350-350×0.25

=350×0.75                 =350-87.5

=262.5(万千瓦时)           =262.5(万千瓦时)

第 3课时

教学课题百分数:税率
教学内容第10页“税率”、做一做及练习二第6、7、8、10题。

知识

技能

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过程

方法

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

度与

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教学重点税率的理解和税额的计算。
教学难点税额的计算。
教法与学法    合作交流,引导探究

教学准备白板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情景导入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

(2)50吨的10%是多少?

(3)1000元的8%是多少?

(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二、新课讲授

1、阅读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说以下税率各表示什么意思。

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

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3: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理解“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的含义,明确这里的5%是营业税与营业额比较的结果,也就是缴纳的营业税占营业额的5%,题中“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因此十月份应缴纳的营业税就是30万元的5%。

(3)学生列出算式。

相当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列式:30×5%

(4)学生尝试计算。

(5)汇报交流。

30×5% = 30×0.05 = 1.5(万元)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1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

3、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

4、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8题。

5、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10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纳税的知识,你们对纳税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板书设计百分数:税率

应纳税额=收入额×税率

收入额=应纳税额÷税率

税率=应纳税额÷收入额×100%

30×5%=1.5(万元)

答: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1.5万元。

第 4 课时   

教学课题百分数:利率
教学内容第11页“利率”、做一做及练习二第9、11题。

知识

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会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

方法

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会进行简单计算。
情感态

度与

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以及支援国家、灾区、贫困地区建设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地计算利息,解决利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  学  过  程

一、情景导入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增加,人们可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一来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二来对个人也有好处,既安全、有计划,同时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那么,怎样计算利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板书课题:利率

二、新课讲授

1、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阅读教材第11页的内容,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的含义。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例题中王奶奶存入的5000元就是本金。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率:利息和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1)利率由银行规定,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利率有按月计算的,也有按年计算的。

(2)阅读教材第11页表格,了解同一时期各银行的利率是一定的。 

3、学会填写存款凭条。

课件出示存款凭条,请学生尝试填写。然后评讲。

(要填写的项目:户名、存期、存入金额、存种、密码、地址等,最后填上日期。)

4、利息的计算。

(1)出示利息的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2)计算连本带息的方法:

连本带息取回的钱 = 本金+利息

(3)学生阅读理解例4,计算后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5000+5000×3.75%×2

=5000+375

=5375(元)

答:到期后可以取回5375元钱。

三、巩固练习

1、2012年8月,张爷爷把儿子寄来的8000元钱存入银行,存期5年,年利率为4.75%,到期支取时,张爷爷可得到多少利息?到期时张爷爷一共能取回多少钱?

2、李阳的爸爸将一笔款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三年,年利率是4.75%,到期时得到的利息是5700元,李阳的爸爸当初存入的是多少钱?

3、乐乐把50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两年,年利率是3.75%,到期后,他准备把利息的80%捐给“希望工程”。乐乐捐给“希望工程”多少钱?X| k |B| 1 .  c|O |m

四、课堂小结

什么叫本金?什么叫利息?什么叫利率?如何计算利息?怎么计算取回的总钱数?

板书设计百分数: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取回总钱数=本金+利息

5000+5000×3.75%×2

=5000+375

=5375(元)

答:到期后王奶奶可以取回5375元钱。

第 5 课时

教学课题百分数: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第12页例5、“做一做”及练习二第12至15题。

知识

技能

熟练地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
过程

方法

通过归纳整理,是学生熟练地掌握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

度与

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真审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一、复习整理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更多的应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来回忆下之前的内容。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板书,绘制表格。

知 识 回 顾

知识点内 容 摘 要

解题关键
折扣几折表示百分之几十    原价×折扣数=现价

1、找准单位“1”           2、正确理解数量关系 

成数几成表示百分之几十
税率应缴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利率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取回总钱数=本金+利率                 

二、综合运用

课件出示例5。

1、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利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出解题思路。

提问启发:“满10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

引导回答: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归纳整理解题思路:

(1)在A商场买,直接用总价乘以50%就能算出实际花费。

(2)在B商场买,先看总价中有几个100, 230里有两个100,然后从总价里减去2个50元。

3、学生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再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A商场:230×50%=115(元)

B商场:230-2×50

=230-100

=130(元)

115<130,

答:在A商场买应付115元,在B商场,买应付130元;选择A商场更省钱。

4、总结思考:在什么时候这两个商场价格差不多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学生完成,教师讲解。

2、完成练习二第12题,再集体交流订正。

3、完成练习二第13题。“折上折”是什么意思?这么计算呢?

4、完成练习二第14题。

5、完成练习二第15题。提示:增长为“-0.068%”表示什么意思?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将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呢?
板书设计百分数:整理与复习

知识回顾

知识点内容摘要解题关键
折扣几折表示百分之几十        原价×折扣数=现价

1、找准单位“1”       2、正确理解数量关系 

成数几成表示百分之几十
税率应缴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利率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取回总钱数=本金+利率                 

A商场:230×50%=115(元) 

B商场:230-2×50

=230-100

=130(元)

115<130

答:在A商场买应付115元,在B商场,买应付130元;选择A商场更省钱。

第 三 单元   教 学 设 计

课题圆柱的认识课型讲授课课时 总数

教 材

分 析

教材首先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思考,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给出图形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抽象——表象——抽象”的过程。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法、学法观察探究、操作归纳。
教   学   过   程

动态修改栏
教学环节及内容具体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1、出示教材第17页的建筑物及物品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这种形状的物体,谁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形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形状。

2、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整体感知圆柱

2.教学例1:认识圆柱

3、教学例2:圆柱的侧面展开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教学例1:认识圆柱

(1)认识圆柱的面。

师: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师:指导看书,引导归纳。(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2)、认识圆柱的高

a.操作思考: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b.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c.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d.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3、教学例2:圆柱的侧面展开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2)操作探究。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归纳: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1.做第17、18页“做一做”习题。

2.做第20页练习二的第1—2题。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板 书设 计

圆柱的认识

┌长方形

沿高剪┤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 →  长方形的长          圆柱的高    →  长方形的宽

作业布置完成第20页练习二的第3—5题。

课题圆柱的表面积课型讲授课课时 总数

1、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圆柱体模型
教学环节及内容师生互动(具体教、学设计)动态修改栏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旧知。

2、揭示课题。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同学们,圆柱的表面积指什么?怎样求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

二、教学新识

1.圆柱的侧面积。

2.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3.教学

例4

4.小结:

1.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的含义。

(2)推导公式。

出示圆柱的展开图: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3)小组讨论。

(4)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即:S=Ch)

(5)练习:完成第21页的“做一做”习题

2. 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1)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3.教学例4

(1)出示例4。(2)求的是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

(3)尝试计算 (4)汇报订正。

4.小结: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22页“做一做”习题。     2.完成第23页练习四的第1—3题。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板 书设 计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例4:① 侧面积:3.14×20×30=1884(平方厘米)

2底面积:3.14×(20÷2)2=314(平方厘米)

3表面积:1884+314=2198≈2200(平方厘米)

作业布置完成第23页练习四的第4、8、10、12题。

课题圆柱的体积课型讲授课课时 总数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1、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2、应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圆柱体体积公式推导模型
1、复习旧知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动态修改栏

二、教学新课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2、应用公式

3、教学例6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

(2)教具演示。

(3)通过观察,讨论。

(4)引导归纳。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V=Sh

2、应用公式

尝试完成教材第25页的“做一做”习题。

3、教学例6

(1)出示例6,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

(2)学生尝试完成例6。

(3)集体订正。

 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答:因为502.4大于498,所以杯子能装下这袋牛奶。 

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26页的“做一做”习题。

2、完成练习五的第1——3题.

板 书设 计

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或V=πr2h

例6:①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答:因为502.4大于498,所以杯子能装下这袋牛奶。

作业布置完成第28页练习五的第4、5、7、13题。

课题解决问题课型讲授课课时 总数

1、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利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参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利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参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法、学法观察比较、合作探究。
一、问题引入

1、提出问题。

2、揭示课题: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

师: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我们遇到过求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的问题,你们还记得是怎样解决的吗?

2、揭示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2、引导归纳。

1、教学例7

出示例7,

(1)读题,理解题意:

条件:瓶子内直径是8厘米,瓶内水高7厘米,瓶子倒置后无水部分的高18厘米的圆柱。

问题: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2)质疑。

这个瓶子是圆柱吗?怎样求出它的容积?

(3)实物演示。

用两个相同的酒瓶,内装同样多的水进行演示。

(4)尝试解决。

3.14×(8÷2)2×7+3.14×(8÷2)2×18

=3.14×16×(7+18)

=1256(cm3)

=1256(ml)

答:这个瓶子的容积是1256ml。

2、引导归纳。

求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可以利用体积不变的特性,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的图形再求容积。

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27页的“做一做”习题。

2、完成练习五的第12、14、15题。

四、分享收获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板 书设 计

解决问题     例7

3.14×(8÷2)2×7+3.14×(8÷2)2×18

=3.14×16×(7+18)

=1256(cm3)

=1256(ml)

答:这个瓶子的容积是1256ml。

作业布置完成练习五的第8——10题。

课题圆锥的认识课型讲授课课时 总数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教学用具圆锥体模型
一、情景引入1、展示教材第31页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2、揭示课题:圆锥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1、初步感知。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圆锥形物体。

2、教学例1,圆锥的认识。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后,说一说圆锥有哪些特征?

(2)讨论交流。

(3)认识圆锥的高。

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4)引导归纳。

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三、课堂练习

1、活动游戏。

将三角形制片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2、完成第32页“做一做”的习题。

板 书设 计

圆锥的认识

圆锥的特征: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作业布置1、向家长介绍圆锥形。

2、预习圆锥的体积。

课题圆锥的体积课型讲授课课时 总数

1、通过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2、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难点运用圆锥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

一、问题引入

1、提出问题。出示一个铅锤,并提问:你有办法知道这个铅锤的体积吗?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2。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3)实验探究

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4)讨论探究。

(5)引导归纳。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2、教学例3.

(1)出示例3

(2)理解题意。

(3)引导分析。

(4)尝试计算,指明板演,讲解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习题。

2、完成练习六的第4—7题。

四、分享收获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是如何准确地记住圆锥的体积公式

板 书设 计

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V=Sh

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六的第8—10题。

课题整理和复习课型复习课课时 总数

教 材

分 析

本节教材内容是对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习,始终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圆柱与圆锥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更加明晰相关概念,灵活运用计算公式。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表面积、体积,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与圆柱、圆锥有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归纳整理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与圆柱、圆锥有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用具圆柱、圆锥模型
教法、学法回归所学,理清脉络,形成知识体系。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老师要检查你们对本单元的知识掌握情况。

2、揭示课题:整理和复习

二、知识梳理1、结合教材第37页第1题,回顾圆柱、圆锥的特征。

(1)圆柱的特征。

(2)圆锥的特征。

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出示圆柱的表面展开图,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回答: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它是什么形状的? 

(2)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3)第37页第2题中求圆柱表面积的部分。

3、复习圆柱、圆锥的体积

(1)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

(2)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V=Sh)(3)做第37页第2题中关于圆柱、圆锥体积的部分。

4、知识应用。

学生完成第37页第3、4题。

板 书设 计

    

    

作业布置完成练习七的第2、4、5题。

文档

2015年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015年六年级数学下学期教案课题负数的认识课型讲授课课时总数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理解负数产生的意义。3、明白数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2、体会负数的重要性。难点体会负数的重要性。理解负数的含义教学用具温度计教法、学法引导交流,合作探究教学过程动态修改栏教学环节及内容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1、出示主题图。2、揭示课题。1、教师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2、引导学生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