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单项选择题
1、从数学教育总目标到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是逐级的…(3)
①概括化 ②笼统化 ③具体化 ④一般化
2、顺口溜数数是为……教学打基础。 (4)
①数序 ②序数 ③基数 ④计数
3、当整体分成若干相等的部分时,份数越多则每份数越少,这是…关系。 (1)
①函数 ②互补 ③可逆 ④多少
4、数学区域活动的关键在于…… (2)
①教师对幼儿的观察 ②操作材料的投放
③教师对幼儿的指导 ④区域活动规则的建立
5、按照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的教育,可安排在……进行 (3)
① 小班 ②中班 ③大班 ④小、中、大班
6、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顺序是: ( 3 )
①按物计数→口头数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
②口头数数→按物计数→按数取物→说出总数
③口头数数→按物计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
④口头数数→按物计数→按物取数→说出总数
7、书写数字是结合……教学进行 (3 )
①数的组成 ②加减法 ③基数 ④相邻数
8、10以内数的相邻两数中存在…… 关系 (4)
①可逆 ②大小、多少 ③传递 ④等差
9、幼儿数学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幼儿的…… (4 )
①智力 ②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③思维的抽象性和逻辑性 ④思维能力
10、教师可采用……的方法来了解、分析幼儿经验准备情况 (3)
① 任务分析 ②问卷调查 ③观察 ④谈话
二、是非判断题
1、整体可以分成若干相等或不相等的部分,各部分之和等于整体。这是加法和减法关系(X)
2、数的守恒教育一般安排在大班进行。 (ⅴ)
3、在量的比较中存在着可逆关系。 (X)
4、幼儿辨别形状最关键不在于“指认”,而在于“命名”。 (X)
5、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起始于对活动内容的兴趣。 (x)
6、幼儿学习加减法比学习自编口述应用题容易。 (X )
7、幼儿理解基数比理解序数晚。 (X)
8、把一个有规则的物体分成四份就叫四等分。 (X)
9、在多数的情况下,活动目标的表达中都未列出主体的名称。 (ⅴ)
10、让幼儿比较物体数量应右手取物,从左到右一一对应地排列物体。(ⅴ)
三、名词解释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学具,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探索和学习,获得数学感性经验、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2、数学教学活动: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是指在教师领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幼儿集体参加的数学学习活动。
3、计数活动:计数活动的指导要点包括:按物点数,认识总数;感官计数,强化总数;进行各种寻找活动
4、小组活动形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幼儿选择活动内容,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形式。
5、计数活动
计数活动的指导要点包括:按物点数,认识总数;感官计数,强化总数;进行各种寻找活动。
6、感知集合教育
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是指在不教给集合术语的前提下,让幼儿感知集合及元素,学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集合中元素的数量,并将有关集合、子集及其关系的一些思想渗透到整个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中去。
7、数的守恒
数的守恒指能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
8、数学区
在幼儿活动的场所内,专辟一个小区域,设置各种可用以进行数学活动的各种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和运用。
9、数的守恒
数的守恒指能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10以内物体的数量
四、简答题:
1、幼儿数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发展儿童思维结构的原则,让儿童动手操作的原则,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原则,联系儿童生活的原则,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2、幼儿数学教育的总目标:1)激发幼儿认识和探索环境中数量、形状等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并喜欢参加数学活动。2)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有关数、形、量、时间、空间的感性经验,使幼儿逐步形成一些初级的数学概念。3)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初步能力,并学习选择数学活动的内容和按照要求检查自己活动的情况、活动的结果。4)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数学活动操作材料的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1)数学教育帮助学前儿童正确地认识世界。2)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
3)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4、小组活动组织形式中,教师观察与指导的主要策略有哪些?
1).幼儿在小组活动中,虽进行的是同一内容的活动,但教师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要求、评价幼儿,应肯定每个幼儿在自己发展基础上所获得的进步。2.)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发展状况的主要手段,教师不仅要观察幼儿手的操作活动,而且要通过观察幼儿手的操作活动,分析幼儿思维内部的操作活动,即幼儿智慧发展水平,要使幼儿两种操作活动都处于积极状态。
3).在小组活动中,教师主要任务是观察、了解个别幼儿的活动,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例如,向幼儿提出建议或提出启发性问题;提醒幼儿遵守规则或明确任务;帮助幼儿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给幼儿再次示范和讲解等等。
5、数学教学活动的作用:
1)这是有目的、有计划对幼儿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
2)数学教学活动引导幼儿注意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学习、有关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3)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是对班级全体幼儿的发展施加影响。
6、物体分类教育的注意事项。
1).要让幼儿充分地观察2.)让幼儿明确分类的要求3).应尽量指导幼儿讨论与评价不同的结果4).要引导幼儿表述分类的结果
7、选择幼儿数学教育内容的要求是什么?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应具有启蒙性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应具有生活性
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应其有可探索性
8、数学教学活动的特点。
1).数学教学活动一般都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进行。教师依据数学教育目标和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制定教学活动的具体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幼儿进行数学学习。
2).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一般都以以下方式进行,即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或设置一定的情景,激发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愿望,引导幼儿摆弄、操作数学活动材料,或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在与教师、同伴的交往中,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获得了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
3).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过程就是幼儿学习的过程,也是幼儿游戏活动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去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激发幼儿探索、猜想的愿望,鼓励幼儿用
9、认识相邻数的指导要点。
1).认识两数之间的相邻关系(中班)
a.用数的形成的方法比较两数的多少
b.用转换两数的方法理解两数的关系
c.通过多种活动巩固对两数关系的认识
2).认识三数之间的相邻关系(大班)
a.先进行两个相邻数的比较,再进行三个相邻数的比较。
b.可以直观教具入手,结合数字进行。
以内的相邻数教学进度要慢些。
d.理解10以内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
10、认识十以内序数教育的指导要点。
1).集中分两段教学 2).结合教具讲解演示,帮助幼儿理解序数的含义,掌握序数词。
3).引导幼儿对基数和序数进行区分 4).学习从不同方向确定物体的排列次序
1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1)数学教育帮助学前儿童正确地认识世界 2)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
3)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12、小组活动组织形式中,教师观察与指导的主要策略有哪些?
1).幼儿在小组活动中,虽进行的是同一内容的活动,但教师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要求、评价幼儿,应肯定每个幼儿在自己发展基础上所获得的进步。2).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发展状况的主要手段,教师不仅要观察幼儿手的操作活动,而且要通过观察幼儿手的操作活动,分析幼儿思维内部的操作活动,即幼儿智慧发展水平,要使幼儿两种操作活动都处于积极状态。
3).在小组活动中,教师主要任务是观察、了解个别幼儿的活动,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指导,例如,向幼儿提出建议或提出启发性问题;提醒幼儿遵守规则或明确任务;帮助幼儿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给幼儿再次示范和讲解等等。
13、物体分类教育的注意事项。
1).要让幼儿充分地观察2).让幼儿明确分类的要求
3).应尽量指导幼儿讨论与评价不同的结果4).要引导幼儿表述分类的结果
14、为什么要对学前儿童进行数学教育?
答:早期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培养儿童的基本数学素养,包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主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的态度等等。学前儿童学习数学,不仅对学前阶段的发展,而且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乃至一生的发展,具体概括如下:1)数学教育帮助学前儿童正确的认识世界,2)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3)数学教育促进学前儿童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15、数学思维的特点有哪些?
1)在于它的抽象性和逻辑性2)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取代直觉行动思维3)数学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就是将具体的问题归结为模式化的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的方法寻求解决4)数学思维追求的是逻辑上的合理性,而不是事实上的合理性。
16、
学前儿童加减运算概念发展的三种水平: 1)动作水平的加减,指幼儿要以实物等直观材料为工具,借助于合并、分开等动作进行加减运算。 2)表象水平的加减。指幼儿可不借助直观的实物和动作,而依靠头脑中呈现的物体表象进行加减运算。运用表象进行加减,是幼儿学习加减运算的主要手段。 3)概念水平的加减。也可称作数群概念水平的加减运算。概念水平的加减是指直接运用抽象的数概念进行加减运算,无须依靠实物的直观作用或以表象为依托,这是较高水平的加减运算。
17、学前儿童加减运算的特点: 1)学习加法比减法容易 2)学习加小数、减小数容易,学习加大数、减大数难 3)理解和掌握应用题比算式题容易
18、口述应用题在学前儿童学习加减运算中的作用: 1)口述应用题是学前儿童掌握加减运算的工具和基础 2)口述应用题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它促进了幼儿思维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 也促进了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19 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教育的要求: 1)会解答简单的加减(求和、求剩余)口述应用题 2)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理解加减的含义;认识加号、减号、等号,认识加减算式并知道算式表示的含义。
| 20、10以内加减运算教育的指导要点: 1)10以内加减教学活动的安排,5以内加减教学时,可将加减分开教学。在6——10的加减运算教学时,加与减可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2)教师通过口述应用题,帮助幼儿理解加减含义和应用题的结构。 A教师口述应用题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口述应用题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运用教具等直观材料进行示范,以帮助幼儿理解应用题的含义和结构。二是教师口述应用题,幼儿进行解答,此时幼儿理解应用题,完全凭借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思考。 B教师在口述应用题后,可引导幼儿学习复述应用题,以帮助幼儿理解加减的含义和了解应用题的结构。 3)教师提供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和体验加减运算的含义和应用题的结构。 A教师提供幼儿学习加减运算的背影图,让幼儿在图上摆放材料,并引导幼儿讲述操作过程。 B引导幼儿观察、表达加减运算的图片,并学习讲述图片内容,使幼儿理解加减运算的含义和应用题的结构。4)引导幼儿运用组成经验学习加减 5)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学习加减运算,A通过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学习加减,B结合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学习加减运算。 C在大班后期,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还可以引导幼儿学习一些逆向思维的加减应用题,以促进起思维的发展。 | |
